華文網

鐵匠姚守中:最後的“守藝人”

鐵匠姚守中在煆燒

鐵匠鋪裡滿滿當當

打制好的成品

開篇語

大火爐裡引上火,手拉風箱呼呼作響,火苗伴著節拍歡呼雀躍,錘聲叮噹鐵花飛濺,炙熱的鐵器放入清水,“哧”的一聲白煙騰起……打鐵是一種傳統鍛造工藝,

機械製造業一路高歌,這門老手藝已瀕臨失傳。在定西市安定區景泉鄉,記者幾經打聽,找到了方圓數百里唯一的鐵匠師傅姚守中。

那些年,一個鐵匠鋪能養活一家十口人

姚師傅的鐵匠鋪是間不足10平方米的土胚房,有兩個巨大的通風口,椽檁和牆壁被煙熏得烏黑。屋裡最顯眼的,莫過於用土泥壘的大火爐和桐木制手拉風箱,旁邊是一個用生鐵澆築的鐵墩子,

叫做“鐵砧”。中間立著兩柄20多斤的大鐵錘、數十把規格各異的鐵鉗子。打鐵用的原料、工具以及邊角廢料等讓屋子顯得滿滿當當。正面牆上釘了三條木板,擺放著大大小小數十樣鐵質成品,方便需要的人前來選購。

鐵匠師傅姚守中今年53歲,他從15歲便開始跟著父親學打鐵。姚師傅說,父親從小拜師學藝,後來又將打鐵的手藝傳給了自己。他的父親姚福漢是老一輩的鐵匠師傅,

因年事已高近年不再打鐵。姚師傅家的鐵匠鋪輾轉搬了兩次,算起來已經經營六十多年了。

“以前景泉有好幾家鐵匠鋪,如今只剩下我這一家了”,姚師傅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打鐵這個行當十分吃香,鐵匠鋪前總是門庭若市。村民對鋤頭、鐵鍁、鐮刀、鐝頭、鏟子等農業用具需求量很大,也有不少人前來打制菜刀、鍋鏟、剪刀、門環等生活用品。“生意好的時候,

經常忙得飯都顧不上吃,整天圍著炙熱的火爐轉,肩膀上總要搭條毛巾不時擦擦汗。”

姚師傅說,那些年鐵匠鋪生意紅火,能夠滿足一家十口人的吃喝用度,“這個鐵匠鋪子,養活了我們一家子人啊。”近些年,農用機械普及,種地的人也少了,姚守中的鐵匠鋪生意明顯蕭條,很少有人再打制鐵具,只有一些老主顧偶爾給鏟子“抹生”、給菜刀“加鋼”等,只能掙個零花錢。

打制一件鐵具需要十幾道工序

雖然生意少,但每天天剛濛濛亮,姚師傅就騎著摩托車,從家裡趕到鐵匠鋪,早早燃起爐火,這是他多年的慣例。點燃一小堆秸稈,撒上一層碎炭渣,拉幾下風箱,風鑽進爐膛,飄出一股白煙,隨即竄出了火苗。

如今,很少有人打制鐵具了,“抹生”是姚師傅接得最多的活兒,即在高溫下抹上一層生鐵,讓磨鈍的鐵器變得堅硬鋒利。選料、盯火候、抹生鐵、反復捶打、再淬火、磨口……對鐵匠師傅而言,“抹生”屬於“小活兒”,這個最簡單的工作,就需要六七道工序,更別提打制一件全新的鐵具了。

姚師傅在熊熊炭火中放入需要“抹生”的鐵鏟和生鐵塊,蓋上用“耐火土”製成的“蓋火”,不斷拉動風箱,高溫迅速將鐵塊染得通紅。姚師傅用鐵鉗夾住生鐵塊,將融化的生鐵均勻抹在鏟子前端。等燒得差不多了,姚師傅左手用鐵鉗夾起鐵鏟放到鐵砧上,右手拿著小錘快速敲打,“要不斷燒,不斷敲,直到均勻平整”。接下來就到了很關鍵的一步——淬火,滾燙的鐵鏟放入水槽,一股白氣瞬間騰起,姚師傅管淬火叫“過鋼水”,足見其重要性。隨後,姚師傅用簡單的工具對鏟子邊緣進行了裁切打磨,還不忘順便緊一緊鏟柄。

火候的掌握和淬火技術是最考驗鐵匠技術的,由長期經驗積累而來,正所謂“熟能生巧”。姚師傅介紹,鍛打的過程中,通常由師傅敲小錘,學徒掄大錘。師傅的小錘又叫“響錘”、“主錘”,敲到哪裡,學徒就打到哪裡。恰到好處的火候,毫釐不差的角度力度,大錘小錘輪番上陣,一陣叮噹叮噹聲過後,堅硬的鐵塊變幻出各種形狀。在鐵匠師傅手中,小到一枚鐵釘,大到各種農具,都是這樣手起錘落間鍛造出來的。

老手藝後繼無人不忍扔下攤子

從最初拉風箱、掄大錘,到獨當一面掌小錘,38年的光陰讓姚守中的手上佈滿了傷痕和老繭,也成為了一個“老鐵匠”。父親年邁,姚師傅獨自撐起了鐵匠鋪,如今,並沒有年輕人願意學這門手藝。

姚師傅說,鍛造鐵器這樣的大活兒一個人沒法幹,至少得有兩個人互相配合。只是很少有人需要打制大物件兒了,鐵匠鋪裡的大鐵錘也許久沒有用過了。打鐵工具不斷進化,姚師傅的鐵匠鋪中也添置了電焊機、切割機等現代化設備,焊接、切割、打磨等工作很大程度上被電器所代替。

姚師傅每天奔波于家和鐵匠鋪之間,到了農忙時節更是疲於顧及。即便如此,只要有人來找他修理鐵具,他都會騎上摩托車趕回鐵匠鋪,“人們有需求,還能想到我,不能不去。”姚師傅說,鐵匠鋪生意冷清,好幾天都賣不出一件小家什,只有一些老主顧偶爾光顧。物價飛漲的年代,姚師傅的價目表卻沒怎麼變過,給鏟子“抹生”只要3元錢。

姚師傅不忍心扔下這個經營了大半輩子的鐵匠鋪,他無奈地說,“沒人學打鐵了,恐怕這門手藝在我手裡要失傳了。”雖然打鐵並不賺錢,但姚守中依舊守著這個攤子,守著這門手藝。蘭州晚報記者駱隴霞文/圖

“抹生”屬於“小活兒”,這個最簡單的工作,就需要六七道工序,更別提打制一件全新的鐵具了。

姚師傅在熊熊炭火中放入需要“抹生”的鐵鏟和生鐵塊,蓋上用“耐火土”製成的“蓋火”,不斷拉動風箱,高溫迅速將鐵塊染得通紅。姚師傅用鐵鉗夾住生鐵塊,將融化的生鐵均勻抹在鏟子前端。等燒得差不多了,姚師傅左手用鐵鉗夾起鐵鏟放到鐵砧上,右手拿著小錘快速敲打,“要不斷燒,不斷敲,直到均勻平整”。接下來就到了很關鍵的一步——淬火,滾燙的鐵鏟放入水槽,一股白氣瞬間騰起,姚師傅管淬火叫“過鋼水”,足見其重要性。隨後,姚師傅用簡單的工具對鏟子邊緣進行了裁切打磨,還不忘順便緊一緊鏟柄。

火候的掌握和淬火技術是最考驗鐵匠技術的,由長期經驗積累而來,正所謂“熟能生巧”。姚師傅介紹,鍛打的過程中,通常由師傅敲小錘,學徒掄大錘。師傅的小錘又叫“響錘”、“主錘”,敲到哪裡,學徒就打到哪裡。恰到好處的火候,毫釐不差的角度力度,大錘小錘輪番上陣,一陣叮噹叮噹聲過後,堅硬的鐵塊變幻出各種形狀。在鐵匠師傅手中,小到一枚鐵釘,大到各種農具,都是這樣手起錘落間鍛造出來的。

老手藝後繼無人不忍扔下攤子

從最初拉風箱、掄大錘,到獨當一面掌小錘,38年的光陰讓姚守中的手上佈滿了傷痕和老繭,也成為了一個“老鐵匠”。父親年邁,姚師傅獨自撐起了鐵匠鋪,如今,並沒有年輕人願意學這門手藝。

姚師傅說,鍛造鐵器這樣的大活兒一個人沒法幹,至少得有兩個人互相配合。只是很少有人需要打制大物件兒了,鐵匠鋪裡的大鐵錘也許久沒有用過了。打鐵工具不斷進化,姚師傅的鐵匠鋪中也添置了電焊機、切割機等現代化設備,焊接、切割、打磨等工作很大程度上被電器所代替。

姚師傅每天奔波于家和鐵匠鋪之間,到了農忙時節更是疲於顧及。即便如此,只要有人來找他修理鐵具,他都會騎上摩托車趕回鐵匠鋪,“人們有需求,還能想到我,不能不去。”姚師傅說,鐵匠鋪生意冷清,好幾天都賣不出一件小家什,只有一些老主顧偶爾光顧。物價飛漲的年代,姚師傅的價目表卻沒怎麼變過,給鏟子“抹生”只要3元錢。

姚師傅不忍心扔下這個經營了大半輩子的鐵匠鋪,他無奈地說,“沒人學打鐵了,恐怕這門手藝在我手裡要失傳了。”雖然打鐵並不賺錢,但姚守中依舊守著這個攤子,守著這門手藝。蘭州晚報記者駱隴霞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