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他用非凡的視覺天賦,記錄了北極的海洋、冰川、動物與記憶中的大地

一個充滿永恆與光芒,讓我想到天然的壯麗,想到未被打擾的與生俱來的美。

另一個如同被扭曲的夢,讓我想到人類身心長期掙扎,最終還是與遙遠的北極和解。旅行途中,我逐漸意識到,人們的渴望與抱負,同風、孤獨的動物以及一片片皚皚石頭和苔原一樣,也是北極景觀的一部分。同時也意識到,這片土地獨立地存在著,根本就無視人們的願望。

自然景觀可阻遏我們領悟其奧妙的所有企圖。其訊息如飄忽的思緒一樣不可捉摸,

很難被領會,但仍是可認識的。人類大腦充滿好奇,也喜歡分析,先拆分整個景觀,然後再組合諸如此類的碎片——花朵的搖曳,夜空的顏色,動物的低吟,努力去探究這一區域的地理。同時,人心也努力找尋它在這片土地上的位置,找尋一種途徑去排遣自己內心的疏離感。

我特別關注的北極地區,西起白令海峽,東到大衛斯海峽。那裡彌漫的是白茫茫的冰雪,到了夏季,

冰雪融化成大片的無冰水域和苔原,後者從高處望去,儼然像一個黃褐色的島嶼。但那兒也有出人意料、引人入勝的風景:胡德河上的威爾伯福斯瀑布突然墜下160英尺1,紮進加拿大苔原中部的偏遠峽谷裡,其咆哮聲數百英里外就能聽到。洪堡冰川是格陵蘭大冰蓋一高聳的、長達50英里的濱海部分,崩解形成的流冰以無比巨大的威力沖進凱恩灣。

梅爾維爾島中東部是一片侵蝕地帶,充斥著沙漠般的橙色,以及柔和的黃色和紅色,讓旅人想起猶他州南部的峽谷和河谷。那裡也有更具異域風情之地,比如拉格爾斯河,冬季從埃爾斯米爾島的哈森湖流出,蜿蜒2 000英尺穿過地獄般的黑暗及霜霧,最終消失在苔原裡。在西北疆域的巴瑟斯特角南部和霍頓河西岸,

瀝青葉岩火在地下燃燒了數百年,使這些濱海小山酷似悶燃著的巨大工業礦渣堆。科伯克河中游南岸,高達一百英尺的沙丘在幾百平方英里的流沙中拔地而起。

格陵蘭島的東部,有一個被稱作路易莎女王地的極地綠洲,那是一處谷地,長著野草,夏季野花盛開,周圍是凸起的格陵蘭冰蓋。

總體來看,北極地區有沙漠景觀的經典型輪廓:簡陋、平衡、廣袤、靜謐。

伊莉莎白女王群島南部較常見的,是排水良好的苔原和低窪沼澤地,其他地方則是大片已經風化的石頭和碎石,看起來更像是一片沙漠。在巴芬島和埃爾斯米爾島以及阿拉斯加北部,異常陡峭的極地群山葆有偏遠氛圍,即使身在其中,旅行者仍深感其高冷巍峻。然而,天氣變化及動物活動,特別是鳥類及馴鹿的活動,使這片土地變得不再那麼單調。由於此地的大部分景觀一覽無遺,再加上空氣清澈無塵,陽光照耀下,自然萬物的棱角異常分明,各種動物似乎就在眼前徘徊,其一舉一動歷歷在目,無比清晰。

像其他乍一看還挺荒蕪的景觀一樣,你若去親近它,極地苔原的美景會像花冠一樣,突然綻放在你眼前。比如,你會開始注意到,在單調的棕色苔原草叢中,出現了斑駁而鮮豔的紅色、橘色和綠色。一隻狼蛛向閃亮的甲殼蟲撲去。少許麝牛絨毛靜靜地躺在淡紫色的虎耳草花叢中。

阿爾文·彼得森是丹麥博物學家,他初到格陵蘭東北部海岸時寫道:“我不得不承認,看到這片石頭遍野的荒漠之地時,我內心泛起種種奇怪感覺。”然而,彼得森離開此地時寫道,在詹姆森地,麝牛在高過頭頂的蔥翠草叢中吃草;他還寫到苔原島峰的蒼涼之美,無冰雪覆蓋的尖頂石峰刺破了格陵蘭冰蓋自更新世以來就有的寧靜。我像彼得森一樣,彎腰去撿北極兔的細長肋骨,突然不經意地看到了北極毛毛蟲的繭。

苔原上生物如此豐富,讓你不再覺得此地了無生機;它和舞臺相似,預示著將有精彩劇碼上演。有一次,夏季散步時,大風過後的空氣異常清澈。你不時會看到稀有而簡約的生命跡象——動物路徑,貓頭鷹捕食過的雷鳥遺骸,被野兔吃得幾乎光禿禿的柳樹殘株。你會成為鳥兒的夥伴,它們跟在你身後(知道你是一種動物;早晚你會弄出一些食物)。鷸鳥“啾啾”(tuituek)地叫著,在你面前散開——“tuituek”是該鳥在愛斯基摩語中的名稱。你從風化石灰岩碎石斜坡笨拙地走下來,踩出像玻璃撞擊似的清脆聲音——遠處,一隻苔原灰熊後腿直立,在仔細觀察你;它的凹形前爪一動不動,姿態酷似人類,讓人緊張不安。

在北極,特別是在北極西部,朝著小溪決口處走,你可能會碰見猛獁象的獠牙。在北極東部,你會發現完好的環形石頭,那是1 500年前獵人用來固定毛皮帳篷的邊兒的。這些古老的多塞特人營地多位於海岸,在這裡北極人已遊獵了4 000年,它們是人類自古以來毅力堅強的明證。旅行者偶爾會遇見一座大房子壯觀的石頭地基,這是12世紀圖勒文化的遺跡。(寒冷乾燥的北極空氣,可能對保存800年前被圖勒人吃剩下的環斑海豹的遺骸起了作用,甚至還保存了它們原有的味道。)

更多情況下,你會偶遇20世紀野營地的遺物,這些人工製品遠遠沒有多塞特文化或圖勒文化遺址加工過的馴鹿骨片、有雕飾的木頭或連綴起來的獸皮讓人著迷。但這些人工製品分解得也很慢——包括“阿爾伯特親王”捲曲煙絲紅色鐵盒,“寶貝”煉乳金屬盒,及“小木屋”楓糖漿的易開罐。在新近的野營地,你會發現,一簇簇手電筒電池猶如動物糞便,許多廢棄步槍和獵槍彈藥令人眼花繚亂。

把目光從不管是哪一世紀的遺物上移開,向遠方望。你眼光所及的土地,回蕩著壓倒一切的和諧之音,充溢著自然史恒久的力量,而人類的營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新近的證據卻讓人隱隱感到有些不安。它與這片土地沒有一點兒明顯的和諧之處。它聲稱是這一區域自然史的一部分,但這似乎有些虛偽。

現在去北極地區,你一定會為那兒最近發生的變化而震驚。在濱海現代化野營地,你會發現許多外來技術似乎從天而降——當地人已開始使用新工具,開始過一種新生活。

剛開始時,適應這些變化還相當容易,然而,變化在持續加速。現在,巨大變化讓人困惑不已。新工具帶來了種種更為複雜的信仰體系。從聖勞倫斯島到格陵蘭島,本土文化處於這樣的狀態:經濟迅速重組,社會內部結構分崩離析。例如,最近一位科學家寫了一篇有關努尼瓦克島居民生活的文章,指出從野生食物到店購食物的轉變(伴隨著營養成分和社會關係的高度複雜化)太迅速了,以至於很難抑制。他寫道:“本文發表之日,其中的大部分資訊就只具歷史價值了。”

自1968年在阿拉斯加州普拉德霍灣發現石油之後,北極地區因工業開發發生了許多變化:800英里長的跨阿拉斯加石油管道建成後,最近沿庫帕魯克河又有延伸;在加拿大的梅爾維爾島和圖克托亞圖克半島,建立了石油勘探基地;在巴芬島北部及小康沃利斯島,進行著大規模的鉛鋅礦開採作業;數百英里的新道路已鋪設;海運、空運和卡車運輸不斷增加。該區域本屬正常的惡劣多變天氣,極寒條件和漫長黑夜、遙遠的供應補給站、解決永凍土層(以奇特方式融化和移動)上基建穩固問題,這一切使相關建設的耗資都成了天文數字——真的,在加拿大,如果沒有聯邦政府的鼎力相助,這些建設項目人們甚至想都不敢想。

近期的這些巨大變化在地圖上看只是稀疏的點和線,好像無足輕重。但它們在北極地區的定居點和村莊產生的連鎖反應——經濟、心理、社會影響,都是巨大而嚴重的。取得的成功儘管很小,有些還是捏造的,卻鼓勵了對此地區的進一步開發。1當地居民特別關注的問題是,權利越來越集中在這些人手中:他們擁有大量經濟資源,對該區域的地理歸屬感卻很差。馬更些河河口附近的圖克托亞圖克村的一位村民,給我講了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故事。20世紀50年代,他經常坐狗拉雪橇在濱海地區隨意穿行。自從遠端預警雷達站設立在他習慣經過的路線上,他決定停下來看看那是什麼東西。

駐紮在那裡的軍人歡迎他,並不是因為他是當地居民,而是因為,在他們眼裡,他好像是北極童話裡的人物。他們熱衷於給他的狗喂生牛排。每次他一來,他們朝他的背上重拍幾下,然後給他的狗喂大量的牛排。他們的慷慨對他來說很古怪,他跟那些軍人也不可能融洽,因此他就不再去那裡了。而此後的數個月,每次從雷達站附近經過,他需要費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控制得住狗。

穿過村莊,即使通過無人居住區,也不難發現劇變跡象,也不能不讓人感到難受。其中,如此多似乎都是漫不經心地強加給這片土地、強加給人的,是一種野蠻的入侵,因而,它所引發的沮喪,可能會使人絕望。我像其他到此地的遊客一樣,思索了這些事情;但這片土地的存在,單是它對各個感官的影響,就常使我遠離當代的問題。我在想,究竟是什麼,竟讓我對一隻角百靈折腰?人們如何想像自己置身其中的景觀?這片土地如何影響棲居者的想像?欲望本身,想去領會的欲望,對知識有何影響?對我來說,這些問題比時事問題似乎更有意義,更值得深思。

為了尋求答案,我和不同性情的人一起,去了很多地方。和愛斯基摩人在巴芬島北部海岸附近捕獨角鯨,在白令海峽捕海象;和海洋生態學家勘察數百英里的海岸及近海海域;和風景畫家周遊加拿大列島;與鑽井工人一起,在零下30多度的氣溫裡,頂著寒風,在冬天的冰層上鑽油;也和來自五湖四海的貨船上的船員一起,向北駛過格陵蘭島西海岸,進入西北航道。

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對北極的評說各不相同——遼闊的苔原像閃爍的海市蜃樓一般,一直延伸到北冰洋,顯然空無一物;冬日天空猶如深藍色的拱頂,又像一位滿身綴滿閃爍星星的冷美人;一群麝牛在小山頂上圍成一圈以防禦外敵,它們長長的針毛像是黑水旋起的一波大浪;在小康沃利斯島表層之下潮濕的中生代岩壁上,一脈鉛鋅礦石閃閃發光,像是一面小鏡子;冬季空氣清澈,海洋冰層扭曲碎裂,發出呻吟悲鳴之聲。所有這一切,這片土地本身及其所激發的,就是說,它實際上的意義,以及它隱喻性的派生意義,從古到今都是因人而異的。

這些不同的看法使人類在北極地區的未來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就是在這兒,人們擁有了夢想,寄予了希望。個人的夢想,無論是小小的私下願望——希望在北極築巢的鳥兒的堅毅與樂觀,能鼓舞來自遠方的心神疲憊的朋友,還是寬宏的願望——希望從此地得到的一些科學資訊,能造福自己的社區;在這些個人夢想中,寄託著這樣的希望:人們要生活得有意義。

一個民族非常宏大的夢想,蘊含在已傳承了上千年的故事中。這是一個體現了決心和希望的敘事,它實際上在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在前人智慧的啟迪下,我們將來應該如何做?

這個故事包含著永恆的對話,不僅有我們之間有關自己的意圖和未來行動的對話,而且有我們與大地進行的對話——比如,在草原上的大雷雨中,在一形成不久的山脈的鋸齒形輪廓線前,或是發現一個偏遠的湖面突然浮現一群鴨子,我們有何思索,有何詫異。我們講給自己的故事,一直都是四萬年來有我們人類參與的大地的故事。

我想,該故事的核心是告訴我們一個簡要而永恆的信念:明智地生活在大地上,並且過好的生活,都是可能的。如果我們切實尊重大地上的一切,可以想像得到,極度的無知就會遠離我們而去。

穿過林木線到達北極,就不會再看到北方貓頭鷹抓著上凍的獵物,緊貼胸前羽毛,來使它解凍。前方是開闊的荒野景觀,相對應的地圖上,稀疏地標著有趣而古怪的地名:約翰兄弟冰川,白手帕角;海軍局灣,泰迪熊島,斑馬崖;敏捷峽灣,聖派翠克峽谷,餓死灣。在廣闊的牧師之子海灣及皇家天文會列島,仍有愛斯基摩人在捕獵環斑海豹。

北極是這樣一片土地——飛機可發現有克利夫蘭市那樣大的冰山,北極熊是從星星上飛下來的。猶如沙漠一樣,這是一個多用隱喻、極富預示性的區域。通過在角百靈巢前深深鞠躬這一簡單動作,你又一次把你的人生託付到你的夢想上去了。

《北極夢:對遙遠北方的想像與渴望》

著者:(美)巴里·洛佩茲

譯者:張建國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有關北極題材的生態文學經典。在五年深入考察的基礎上,洛佩茲為我們揭開了地球之巔的神秘面紗,用科學的嚴謹與詩意的表達,描述了北極地區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

從洋流、冰川、土壤,到動物、植物、鳥類,再到土著居民、探險者、科學考察家、開發商……洛佩茲用百科全書式的記錄,全面審視這塊土地的歷史與現狀,重塑我們對北極的認識,同時也對西方的傳統價值觀進行了深度的反思。

該書出版後獲1986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非虛構類),是環保主義理論的奠基作之一。

本文選自《北極夢--對遙遠北方的想像與渴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由於此地的大部分景觀一覽無遺,再加上空氣清澈無塵,陽光照耀下,自然萬物的棱角異常分明,各種動物似乎就在眼前徘徊,其一舉一動歷歷在目,無比清晰。

像其他乍一看還挺荒蕪的景觀一樣,你若去親近它,極地苔原的美景會像花冠一樣,突然綻放在你眼前。比如,你會開始注意到,在單調的棕色苔原草叢中,出現了斑駁而鮮豔的紅色、橘色和綠色。一隻狼蛛向閃亮的甲殼蟲撲去。少許麝牛絨毛靜靜地躺在淡紫色的虎耳草花叢中。

阿爾文·彼得森是丹麥博物學家,他初到格陵蘭東北部海岸時寫道:“我不得不承認,看到這片石頭遍野的荒漠之地時,我內心泛起種種奇怪感覺。”然而,彼得森離開此地時寫道,在詹姆森地,麝牛在高過頭頂的蔥翠草叢中吃草;他還寫到苔原島峰的蒼涼之美,無冰雪覆蓋的尖頂石峰刺破了格陵蘭冰蓋自更新世以來就有的寧靜。我像彼得森一樣,彎腰去撿北極兔的細長肋骨,突然不經意地看到了北極毛毛蟲的繭。

苔原上生物如此豐富,讓你不再覺得此地了無生機;它和舞臺相似,預示著將有精彩劇碼上演。有一次,夏季散步時,大風過後的空氣異常清澈。你不時會看到稀有而簡約的生命跡象——動物路徑,貓頭鷹捕食過的雷鳥遺骸,被野兔吃得幾乎光禿禿的柳樹殘株。你會成為鳥兒的夥伴,它們跟在你身後(知道你是一種動物;早晚你會弄出一些食物)。鷸鳥“啾啾”(tuituek)地叫著,在你面前散開——“tuituek”是該鳥在愛斯基摩語中的名稱。你從風化石灰岩碎石斜坡笨拙地走下來,踩出像玻璃撞擊似的清脆聲音——遠處,一隻苔原灰熊後腿直立,在仔細觀察你;它的凹形前爪一動不動,姿態酷似人類,讓人緊張不安。

在北極,特別是在北極西部,朝著小溪決口處走,你可能會碰見猛獁象的獠牙。在北極東部,你會發現完好的環形石頭,那是1 500年前獵人用來固定毛皮帳篷的邊兒的。這些古老的多塞特人營地多位於海岸,在這裡北極人已遊獵了4 000年,它們是人類自古以來毅力堅強的明證。旅行者偶爾會遇見一座大房子壯觀的石頭地基,這是12世紀圖勒文化的遺跡。(寒冷乾燥的北極空氣,可能對保存800年前被圖勒人吃剩下的環斑海豹的遺骸起了作用,甚至還保存了它們原有的味道。)

更多情況下,你會偶遇20世紀野營地的遺物,這些人工製品遠遠沒有多塞特文化或圖勒文化遺址加工過的馴鹿骨片、有雕飾的木頭或連綴起來的獸皮讓人著迷。但這些人工製品分解得也很慢——包括“阿爾伯特親王”捲曲煙絲紅色鐵盒,“寶貝”煉乳金屬盒,及“小木屋”楓糖漿的易開罐。在新近的野營地,你會發現,一簇簇手電筒電池猶如動物糞便,許多廢棄步槍和獵槍彈藥令人眼花繚亂。

把目光從不管是哪一世紀的遺物上移開,向遠方望。你眼光所及的土地,回蕩著壓倒一切的和諧之音,充溢著自然史恒久的力量,而人類的營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新近的證據卻讓人隱隱感到有些不安。它與這片土地沒有一點兒明顯的和諧之處。它聲稱是這一區域自然史的一部分,但這似乎有些虛偽。

現在去北極地區,你一定會為那兒最近發生的變化而震驚。在濱海現代化野營地,你會發現許多外來技術似乎從天而降——當地人已開始使用新工具,開始過一種新生活。

剛開始時,適應這些變化還相當容易,然而,變化在持續加速。現在,巨大變化讓人困惑不已。新工具帶來了種種更為複雜的信仰體系。從聖勞倫斯島到格陵蘭島,本土文化處於這樣的狀態:經濟迅速重組,社會內部結構分崩離析。例如,最近一位科學家寫了一篇有關努尼瓦克島居民生活的文章,指出從野生食物到店購食物的轉變(伴隨著營養成分和社會關係的高度複雜化)太迅速了,以至於很難抑制。他寫道:“本文發表之日,其中的大部分資訊就只具歷史價值了。”

自1968年在阿拉斯加州普拉德霍灣發現石油之後,北極地區因工業開發發生了許多變化:800英里長的跨阿拉斯加石油管道建成後,最近沿庫帕魯克河又有延伸;在加拿大的梅爾維爾島和圖克托亞圖克半島,建立了石油勘探基地;在巴芬島北部及小康沃利斯島,進行著大規模的鉛鋅礦開採作業;數百英里的新道路已鋪設;海運、空運和卡車運輸不斷增加。該區域本屬正常的惡劣多變天氣,極寒條件和漫長黑夜、遙遠的供應補給站、解決永凍土層(以奇特方式融化和移動)上基建穩固問題,這一切使相關建設的耗資都成了天文數字——真的,在加拿大,如果沒有聯邦政府的鼎力相助,這些建設項目人們甚至想都不敢想。

近期的這些巨大變化在地圖上看只是稀疏的點和線,好像無足輕重。但它們在北極地區的定居點和村莊產生的連鎖反應——經濟、心理、社會影響,都是巨大而嚴重的。取得的成功儘管很小,有些還是捏造的,卻鼓勵了對此地區的進一步開發。1當地居民特別關注的問題是,權利越來越集中在這些人手中:他們擁有大量經濟資源,對該區域的地理歸屬感卻很差。馬更些河河口附近的圖克托亞圖克村的一位村民,給我講了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故事。20世紀50年代,他經常坐狗拉雪橇在濱海地區隨意穿行。自從遠端預警雷達站設立在他習慣經過的路線上,他決定停下來看看那是什麼東西。

駐紮在那裡的軍人歡迎他,並不是因為他是當地居民,而是因為,在他們眼裡,他好像是北極童話裡的人物。他們熱衷於給他的狗喂生牛排。每次他一來,他們朝他的背上重拍幾下,然後給他的狗喂大量的牛排。他們的慷慨對他來說很古怪,他跟那些軍人也不可能融洽,因此他就不再去那裡了。而此後的數個月,每次從雷達站附近經過,他需要費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控制得住狗。

穿過村莊,即使通過無人居住區,也不難發現劇變跡象,也不能不讓人感到難受。其中,如此多似乎都是漫不經心地強加給這片土地、強加給人的,是一種野蠻的入侵,因而,它所引發的沮喪,可能會使人絕望。我像其他到此地的遊客一樣,思索了這些事情;但這片土地的存在,單是它對各個感官的影響,就常使我遠離當代的問題。我在想,究竟是什麼,竟讓我對一隻角百靈折腰?人們如何想像自己置身其中的景觀?這片土地如何影響棲居者的想像?欲望本身,想去領會的欲望,對知識有何影響?對我來說,這些問題比時事問題似乎更有意義,更值得深思。

為了尋求答案,我和不同性情的人一起,去了很多地方。和愛斯基摩人在巴芬島北部海岸附近捕獨角鯨,在白令海峽捕海象;和海洋生態學家勘察數百英里的海岸及近海海域;和風景畫家周遊加拿大列島;與鑽井工人一起,在零下30多度的氣溫裡,頂著寒風,在冬天的冰層上鑽油;也和來自五湖四海的貨船上的船員一起,向北駛過格陵蘭島西海岸,進入西北航道。

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對北極的評說各不相同——遼闊的苔原像閃爍的海市蜃樓一般,一直延伸到北冰洋,顯然空無一物;冬日天空猶如深藍色的拱頂,又像一位滿身綴滿閃爍星星的冷美人;一群麝牛在小山頂上圍成一圈以防禦外敵,它們長長的針毛像是黑水旋起的一波大浪;在小康沃利斯島表層之下潮濕的中生代岩壁上,一脈鉛鋅礦石閃閃發光,像是一面小鏡子;冬季空氣清澈,海洋冰層扭曲碎裂,發出呻吟悲鳴之聲。所有這一切,這片土地本身及其所激發的,就是說,它實際上的意義,以及它隱喻性的派生意義,從古到今都是因人而異的。

這些不同的看法使人類在北極地區的未來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就是在這兒,人們擁有了夢想,寄予了希望。個人的夢想,無論是小小的私下願望——希望在北極築巢的鳥兒的堅毅與樂觀,能鼓舞來自遠方的心神疲憊的朋友,還是寬宏的願望——希望從此地得到的一些科學資訊,能造福自己的社區;在這些個人夢想中,寄託著這樣的希望:人們要生活得有意義。

一個民族非常宏大的夢想,蘊含在已傳承了上千年的故事中。這是一個體現了決心和希望的敘事,它實際上在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在前人智慧的啟迪下,我們將來應該如何做?

這個故事包含著永恆的對話,不僅有我們之間有關自己的意圖和未來行動的對話,而且有我們與大地進行的對話——比如,在草原上的大雷雨中,在一形成不久的山脈的鋸齒形輪廓線前,或是發現一個偏遠的湖面突然浮現一群鴨子,我們有何思索,有何詫異。我們講給自己的故事,一直都是四萬年來有我們人類參與的大地的故事。

我想,該故事的核心是告訴我們一個簡要而永恆的信念:明智地生活在大地上,並且過好的生活,都是可能的。如果我們切實尊重大地上的一切,可以想像得到,極度的無知就會遠離我們而去。

穿過林木線到達北極,就不會再看到北方貓頭鷹抓著上凍的獵物,緊貼胸前羽毛,來使它解凍。前方是開闊的荒野景觀,相對應的地圖上,稀疏地標著有趣而古怪的地名:約翰兄弟冰川,白手帕角;海軍局灣,泰迪熊島,斑馬崖;敏捷峽灣,聖派翠克峽谷,餓死灣。在廣闊的牧師之子海灣及皇家天文會列島,仍有愛斯基摩人在捕獵環斑海豹。

北極是這樣一片土地——飛機可發現有克利夫蘭市那樣大的冰山,北極熊是從星星上飛下來的。猶如沙漠一樣,這是一個多用隱喻、極富預示性的區域。通過在角百靈巢前深深鞠躬這一簡單動作,你又一次把你的人生託付到你的夢想上去了。

《北極夢:對遙遠北方的想像與渴望》

著者:(美)巴里·洛佩茲

譯者:張建國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有關北極題材的生態文學經典。在五年深入考察的基礎上,洛佩茲為我們揭開了地球之巔的神秘面紗,用科學的嚴謹與詩意的表達,描述了北極地區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

從洋流、冰川、土壤,到動物、植物、鳥類,再到土著居民、探險者、科學考察家、開發商……洛佩茲用百科全書式的記錄,全面審視這塊土地的歷史與現狀,重塑我們對北極的認識,同時也對西方的傳統價值觀進行了深度的反思。

該書出版後獲1986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非虛構類),是環保主義理論的奠基作之一。

本文選自《北極夢--對遙遠北方的想像與渴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