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增量資金去哪了?投資者應該如何應對?專家權威解讀

(央視財經《交易時間》)最近市場討論最熱的一個話題肯定是風格轉換,

而恰恰在風格轉換背後,一個非常主要的原因被市場回避了,這就是增量資金的問題。那麼關於增量資金,其實帶來的一個結果就是市場往往把價值和成長給對立起來,背後是個什麼樣原因。就像我們有時候帶小朋友去買玩具,如果兩個看好的玩具只能買一個,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主要的原因還是缺錢。當然分析師在寫報告的時候,可能不會直接說缺錢,
顯得太沒檔次,一般都會說是存量博弈。存量博弈啥意思,市場的行情主要不是由新進入的資金來主導的,而是通過場內資金的騰挪來完成,如果說一個板塊的資金流入,往往需要另外一個板塊的資金留出。

那麼A股的增量資金去哪了?投資者對此又應該如何應對?關於增量資金的問題,其實市場上前期討論並不多,這個是被有意還是無意被回避了?您覺得?

張仕元:大家一般不願意這麼講,

因為覺得增量資金來了,市場的援軍來了,我們可以攻了,對吧?因為那種情況,大部分牛市要來了。現在肯定不是牛市,對吧?第一個援軍肯定沒來,實實在在也沒來,而不僅沒來,而且還在走,還在減少。因為現在主要一個,這兩年投資管道放寬了,比如說我們的深港通、滬港通,尤其是深港通,很明顯資金都是往那邊走的。

記者:就像剛才我說的小朋友買玩具,

以前只能買這一個,現在有好幾個可以選的,是嗎?

張仕元:對,還有一個,最近兩年房地產還是比較活躍,你看比如說5月份信貸,有6000億屬於房地產信貸,按照現有的房地產政策,大部分都是5成以上的首付,那邊6000億,所以這個額度也是很大的。說不定房地產這6000多億有部分就是從股市裡面出來的。

記者:現在還沒到最合適的節點,是吧?過早談有點不合時宜。陳總,您覺得是什麼情況。

陳浩:股市的資金運作,這麼多輪次的牛熊,它都是一個模式,通常市場咱們說行情在絕望中誕生。由於長期的低迷,市場已經慢慢就掉坑裡了,就不是價值低估了,而是嚴重低估了。這個時候是機構資金先來,從坑裡把那些好股票往上撈,撈到地面上的時候,

還有很多公眾跟著就一塊。什麼時候都有人做股票,回到地面的時候,回頭再一看,人家從坑裡回到地面就那點空間已經發財了,於是掙錢示範效應就出來了,機構也加碼,散戶也加碼,於是就從地平線直接上到雲端,咱們每一輪牛市都是這個過程。

行情在絕望中誕生,在猶豫中成長,當然後面說在歡樂中如何如何。也就是說有個位置一旦突破了,就爆發式的資金入場,到牛市的頂部時候,往往是機構把資金就撤一部分出去了。

這個走了的機構,就是日後在坑裡進來的資金,所以不斷形成這個迴圈,但是這一回,為什麼有資金問題,5000點的時候機構沒走,4000點的時候,機構進來擔當了一把更沒走,到現在走的主要是中小投資者。

記者:機構站崗了。

陳浩:你說讓機構現在加資金,機構怎麼加,他只能加自己的杠杆。你讓散戶加資金,他必須得有掙錢示範效應。於是現在就暫時沒有太好的辦法,你剛才說了,這股漲了,那股就得跌,所以有賺錢的,他還有哭的,整個市場看不到更多的歡樂的一致的氛圍。

記者:按剛才您說這個輪回來講,目前處在一個什麼階段?

陳浩:目前就在地平線上。

記者:有的股票出了,可能有的股票還在挖坑。

陳浩:但總體,挖坑我跟你講什麼時候都有。在歷史上,在指數坑裡的時候,那些挖坑的股票都好多,不是一起掉進去的,總是一部分股票掉進去了,另一部分跟進去了,最後就連藍籌股都掉進去了。這個時候,機構就是砸鍋賣鐵,也得從坑裡頭開始往裡填錢,往往有的時候,你看上一輪牛市2000點之前,雖然從1800多點到2000多點沒有多少空間,但是至少三分之一的資金是填坑的,資金不斷往裡面填,但是看不到指數漲。

記者:有滯後的效應。

陳浩:就跟黃河每年100多天是沒水的,一旦真沒水了,它開始幹了,結果春天來水了之後,它先往地下灌,不往海裡走,等灌滿了,然後這個時候再奔跑咆哮了。

記者:先補一下庫存,這個很形象。張總,您覺得目前這種資金環境下,對應的市場是不是必然就是一個振盪的格局?

張仕元:對,因為你沒有真正的資金,也沒坑。

記者:陳總這有坑,您這沒坑。

張仕元:至少是到現在為止。

記者:您說估值上沒有坑?

張仕元:不管是從指數的估值也好,還從個股的估值也好,我們現在還沒看到大坑,對吧?

記者:你說像創業板都跌了,都已經斬到腳脖子了,還不是坑?

張仕元:創業板最近有人是看高的,說是歷史的大底。但是我覺得任何大底,你還得檢驗一下,事後才知道。至少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覺得創業板的哪個股票實在是太便宜了,至少還沒看到。我覺得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還沒有看到明顯的坑。如果那種坑一出來,可能就像是鄉下魚塘裡面,把水放完了,最後就剩池底一點點水了,家家戶戶都拿著鍋碗瓢盆來這舀魚,那個就是坑。

記者:魚就來了,是吧?

張仕元:至少現在這個市場裡面的散戶,你問他賺錢了沒,今年我相信70%、80%的都是賠錢的。因為在去年,大家都覺得這些藍籌股、銀行股不感興趣的,我要至少給我漲30%、50%、漲一倍的,散戶是喜歡那樣的。所以今年為什麼有低價的藍籌股,就是因為水越來越少了,存量博弈,水位一少以後,魚都往最底下,最低窪的地方去了,機構先去那個地方去舀魚。

記者:先找最容易或者說最方便、最有價值的。

張仕元:對,所以我覺得任何市場的坑,它一定是有幾個什麼事件引發市場的恐慌,最後突然之間整出一個坑來。

記者:還需要一種契機才能夠來找到這種最佳的點,是吧?其實這個水位到底降到什麼情況,其實今年的前5個月,僅僅是偏股型基金這一塊,和去年同期相比就少發行了1000個億。另外港股通的規模前5個月,從去年的500億,今年以來的規模達到了946億,這個增長幅度達到了80%。相反滬股通的規模,從204億降到了187億,反倒是下降的。一正一反表明著場內資金的選擇,其實還是比較市場化的能說明問題。

另外的有兩個資料,我們也統計了去年和今年同期的大宗交易的金額,因為大宗交易本身可能會有大小非,也可能會有定增,這部分資金,一般減了之後,可能就會流出場外了。這部分資金,我手上的資料去年的前5個月,大宗交易的金額是2008億,今年是2700多億,這個也增加了35%,好像增幅都比指數增幅都大。

另外一個,資金到底是去哪了?剛才張總其實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也統計了一下今年前5個月和去年同期商品房銷售的金額。去年前5個月,商品房是銷售了36775億,我們看到,今年是43600億。光這一塊是增加了將近7000個億,增幅也達到18.6%。這些一正一反,我們看到圍繞著A股市場的外部資金都在忙什麼。張總你怎麼看這些資料。

張仕元:說明A股市場,相對來講估值還是比較高,不便宜,大家覺得這裡面沒有機會。那好,我們就都把這個錢拿出去,去做其他的投資,地產也好,香港市場也好,他都覺得是一個窪地。所以在這種背景之下,那我覺得這個市場資金都在往外走的時候,肯定沒有多少資金會往裡面殺。

陳浩:傳統的股市資金來源,是從事實業的中小企業的那些發大財的大戶、企業老闆、私企老闆。但是2009年以來,由於兩個因素造成這支隊伍的萎縮,一個因素,其實就是房地產。我認識的很多司機老闆原先是來找我炒股票的,但是這樣一輪之前,人家自己就加盟了房地產開發了,他不是買房,乾脆人家蓋房子賣了。這個房地產是對很多實業資金的吸納,這個造成了股市少了一批大戶。然後另外一個,也是2009年以來,由於種種原因造成做實業並不是太容易,大家就想探討探討,找張老師,咱們就進去炒炒股票,這個簡單。這一次2000點之後到5000點,真的沒有場外的資金進來,都是杠杆。杠杆資金當時最高記錄,場內融資2.2萬億,場外有5000億,這是有資料的。要再加上各種結構化產品,各種表外的理財,這就多了去了。然後你在檢查到底有多少資金是屬於大家從存款帳號上游過來的,卻相對來說是比較少,所以這個問題到現在並沒有得改變,所以股市往下走,資金流出,又是去杠杆的過程,它整個是個杠杆的潮汐運動,而不是叫銀行存款搬家。

到牛市的頂部時候,往往是機構把資金就撤一部分出去了。

這個走了的機構,就是日後在坑裡進來的資金,所以不斷形成這個迴圈,但是這一回,為什麼有資金問題,5000點的時候機構沒走,4000點的時候,機構進來擔當了一把更沒走,到現在走的主要是中小投資者。

記者:機構站崗了。

陳浩:你說讓機構現在加資金,機構怎麼加,他只能加自己的杠杆。你讓散戶加資金,他必須得有掙錢示範效應。於是現在就暫時沒有太好的辦法,你剛才說了,這股漲了,那股就得跌,所以有賺錢的,他還有哭的,整個市場看不到更多的歡樂的一致的氛圍。

記者:按剛才您說這個輪回來講,目前處在一個什麼階段?

陳浩:目前就在地平線上。

記者:有的股票出了,可能有的股票還在挖坑。

陳浩:但總體,挖坑我跟你講什麼時候都有。在歷史上,在指數坑裡的時候,那些挖坑的股票都好多,不是一起掉進去的,總是一部分股票掉進去了,另一部分跟進去了,最後就連藍籌股都掉進去了。這個時候,機構就是砸鍋賣鐵,也得從坑裡頭開始往裡填錢,往往有的時候,你看上一輪牛市2000點之前,雖然從1800多點到2000多點沒有多少空間,但是至少三分之一的資金是填坑的,資金不斷往裡面填,但是看不到指數漲。

記者:有滯後的效應。

陳浩:就跟黃河每年100多天是沒水的,一旦真沒水了,它開始幹了,結果春天來水了之後,它先往地下灌,不往海裡走,等灌滿了,然後這個時候再奔跑咆哮了。

記者:先補一下庫存,這個很形象。張總,您覺得目前這種資金環境下,對應的市場是不是必然就是一個振盪的格局?

張仕元:對,因為你沒有真正的資金,也沒坑。

記者:陳總這有坑,您這沒坑。

張仕元:至少是到現在為止。

記者:您說估值上沒有坑?

張仕元:不管是從指數的估值也好,還從個股的估值也好,我們現在還沒看到大坑,對吧?

記者:你說像創業板都跌了,都已經斬到腳脖子了,還不是坑?

張仕元:創業板最近有人是看高的,說是歷史的大底。但是我覺得任何大底,你還得檢驗一下,事後才知道。至少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覺得創業板的哪個股票實在是太便宜了,至少還沒看到。我覺得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還沒有看到明顯的坑。如果那種坑一出來,可能就像是鄉下魚塘裡面,把水放完了,最後就剩池底一點點水了,家家戶戶都拿著鍋碗瓢盆來這舀魚,那個就是坑。

記者:魚就來了,是吧?

張仕元:至少現在這個市場裡面的散戶,你問他賺錢了沒,今年我相信70%、80%的都是賠錢的。因為在去年,大家都覺得這些藍籌股、銀行股不感興趣的,我要至少給我漲30%、50%、漲一倍的,散戶是喜歡那樣的。所以今年為什麼有低價的藍籌股,就是因為水越來越少了,存量博弈,水位一少以後,魚都往最底下,最低窪的地方去了,機構先去那個地方去舀魚。

記者:先找最容易或者說最方便、最有價值的。

張仕元:對,所以我覺得任何市場的坑,它一定是有幾個什麼事件引發市場的恐慌,最後突然之間整出一個坑來。

記者:還需要一種契機才能夠來找到這種最佳的點,是吧?其實這個水位到底降到什麼情況,其實今年的前5個月,僅僅是偏股型基金這一塊,和去年同期相比就少發行了1000個億。另外港股通的規模前5個月,從去年的500億,今年以來的規模達到了946億,這個增長幅度達到了80%。相反滬股通的規模,從204億降到了187億,反倒是下降的。一正一反表明著場內資金的選擇,其實還是比較市場化的能說明問題。

另外的有兩個資料,我們也統計了去年和今年同期的大宗交易的金額,因為大宗交易本身可能會有大小非,也可能會有定增,這部分資金,一般減了之後,可能就會流出場外了。這部分資金,我手上的資料去年的前5個月,大宗交易的金額是2008億,今年是2700多億,這個也增加了35%,好像增幅都比指數增幅都大。

另外一個,資金到底是去哪了?剛才張總其實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也統計了一下今年前5個月和去年同期商品房銷售的金額。去年前5個月,商品房是銷售了36775億,我們看到,今年是43600億。光這一塊是增加了將近7000個億,增幅也達到18.6%。這些一正一反,我們看到圍繞著A股市場的外部資金都在忙什麼。張總你怎麼看這些資料。

張仕元:說明A股市場,相對來講估值還是比較高,不便宜,大家覺得這裡面沒有機會。那好,我們就都把這個錢拿出去,去做其他的投資,地產也好,香港市場也好,他都覺得是一個窪地。所以在這種背景之下,那我覺得這個市場資金都在往外走的時候,肯定沒有多少資金會往裡面殺。

陳浩:傳統的股市資金來源,是從事實業的中小企業的那些發大財的大戶、企業老闆、私企老闆。但是2009年以來,由於兩個因素造成這支隊伍的萎縮,一個因素,其實就是房地產。我認識的很多司機老闆原先是來找我炒股票的,但是這樣一輪之前,人家自己就加盟了房地產開發了,他不是買房,乾脆人家蓋房子賣了。這個房地產是對很多實業資金的吸納,這個造成了股市少了一批大戶。然後另外一個,也是2009年以來,由於種種原因造成做實業並不是太容易,大家就想探討探討,找張老師,咱們就進去炒炒股票,這個簡單。這一次2000點之後到5000點,真的沒有場外的資金進來,都是杠杆。杠杆資金當時最高記錄,場內融資2.2萬億,場外有5000億,這是有資料的。要再加上各種結構化產品,各種表外的理財,這就多了去了。然後你在檢查到底有多少資金是屬於大家從存款帳號上游過來的,卻相對來說是比較少,所以這個問題到現在並沒有得改變,所以股市往下走,資金流出,又是去杠杆的過程,它整個是個杠杆的潮汐運動,而不是叫銀行存款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