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50年前的今天,我國第一顆氫彈成功爆炸,功不可沒的除了程開甲,還有一位吳江人哦!

1967年6月17日上午,我國在西部地區首次進行氫彈試驗獲得成功,這是我國繼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在核武器發展方面的又一次飛躍。那些為兩彈一星偉大事業辛勤耕耘、默默奉獻的科研技術人員永遠直得我們銘記。

其中兩位吳江人,為第一顆氫彈成功爆炸做出了重要貢獻。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核司令”程開甲,還有一位可能不為人熟知,他叫朱明發,今天小編就介紹這位功臣。

▲朱明發

初夏的一天,我們在平望鎮宣傳辦工作人員的陪同下,

慕名拜訪朱明發老人。在平望汽車站馬路對過西北側的一片舊式居民房裡,我們找到了朱老的家。穿過種滿花花草草的小院子,一對精神矍鑠的老人熱情的和我們打招呼,他們就是朱明發和他的老伴。

▲朱明發夫婦

在小院子裡坐定,

我們直接說明了來意,朱老思維敏捷,很詳細地給我們描述了氫彈試驗當天的情景:那是1967年6月17日淩晨,朱明發是核子試驗基地研究所防化部研究組組長,他和其他同事一起在完成相關預報後,轉移到離爆炸心約70公里的白雲崗。大漠深處的六月,清晨還帶有涼意,可是大家都異常激動,等待著氫彈爆炸的那一刻。由於試驗場區的時差關係,北京時間八點,當地時間只有六點,
他們面朝太陽升起的地方。八點不到,一架飛機由西向東飛去,飛過頭頂,飛到預定爆炸區域,轉了幾個圈後,瞄準靶標投彈了。不久,碧藍的天空出現強烈的閃光,一個巨大的火球呈現在天空。當時太陽正在升起,天幕上出現了兩個太陽。隨著陣陣巨響,一朵絢麗的蘑菇雲漸漸形成了。“成功了!成功了!”大家興奮地從山坡上跳了起來,有的揮舞雙臂歡呼,有的把帽子拋向了天空!那時是北京時間8點20分。

▲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

朱明發與“核”結緣

1937年1月朱明發在上海出生,父母是常州武進人,到上海打工。朱明發出生不久,上海淪陷,1938年父母帶著他逃難到了吳江平望,在平望開了一家煙雜店,從此在平望定居。1944年朱明發在平望開始讀小學,

1950年到吳江中學讀了三年初中,初中畢業後,由於班主任調往松江中學,1953年,他就隨班主任一起到了松江中學讀高中。從小學到高中,朱明發成績一直很好,可以說是學霸。

▲海軍第二航校時的朱明發

1956年,朱明發被保送到位於青島的海軍航空兵第二航空學校,1957年由於形勢需要,進入海軍航校才一年的朱明發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在海軍工程系核動力專業學習。從此,朱明發與“核”結下了緣分。

▲哈軍工時的朱明發

隨著中蘇關係緊張,國際形勢對我極為不利,中共中央確定了依靠自身力量發展核武器的戰略方針。著名核子物理專家錢三強建議,把哈軍工所有與核有關的專業集中起來,成立原子工程系。1961年,朱明發的專業變為原子工程系核子物理專業,並在這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3年秋,哈軍工畢業的朱明發分配到了國防科委核子試驗基地研究所,從事核子試驗理論研究工作,成為我國第一批從事核子試驗事業的科研人員。

此前,我國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啟動了核子試驗事業,但是隨著中蘇關係的惡化,蘇聯專家撤走了,一丁點技術資料也沒有留下,年輕的共和國科技人員在一張白紙上開始了核武器試驗的研究。當時,核子試驗基地研究所位於北京通縣,朱明發常常是一早從通縣出發,帶著一個軍用水壺和兩個饅頭,前往北京市區,跑遍了北京藏書量較多的圖書館。由於核子試驗的文獻資料都屬於機密,因此很難找到,偶爾找到一兩句有啟示的話,朱明發也會高興半天。

▲工作後與同事合影 後排右一為朱明發

朱明發清楚的記得工作後第一個研究課題是核爆炸產生的放射性沉降預報。所謂放射性沉降,就是指核爆炸後形成的放射性微粒漂移下降到地面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這是核子試驗時確保場區人員和下風向居民安全的至關重要的問題。研究所把這個課題組命名為沉降組,朱明發擔任副組長。

參與原子彈、氫彈等核子試驗

1964年6月,朱明發和同事一起執行秘密任務,從北京出發,一路西行,輾轉多地前往位於戈壁灘的核子試驗基地大本營——馬蘭,稍作休整,再挺進羅布泊,在一個代號叫做101的地域安營紮寨,和彙集到這裡的各路人馬一起投入艱苦而又緊張的核子試驗工作。

▲朱明發與同事在試驗基地 中間站立著為朱明發

▲朱明發與同事在試驗基地 後排右一為朱明發

朱明發記得我國首次核子試驗的具體時間是1964年10月16日北京時間15時。在此前的十多天時間裡,沉降組和氣象部門通力合作,在距離爆心60多公里的氣象站內,從大量現場觀測和歷史資料中,分析氣象條件,捕捉好天氣,選定風小雲少的爆炸“零時”。在“零時”那天,朱明發還得根據氣象站“零前”兩小時最後一份實測氣象資料,迅速計算繪製好核爆炸放射性污染預報圖後,才撤離到參觀點參觀。隨著蘑菇雲的升起,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舉國上下一片歡騰!

【朱明發立功證書 共兩張】

此後朱明發參與了我國了多次核子試驗。在原子彈成功爆炸後,科研人員轉向了氫彈的試驗。氫彈是利用原子彈爆炸的能量,點燃氫的同位素氘等輕原子核的聚變反應暫態釋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誰擁有氫彈,誰就算真正擁有威懾性的核武器,誰就是軍事強國。

▲參加核子試驗紀念證書

我國首次氫彈試驗採用的是飛機空投航彈的方式,飛機飛行高度是11000米,氫彈在3000米左右的空中爆炸。試驗的零時是1967年6月17日8時。在這次試驗中,朱明發所在的研究室負責試驗的安全論證,具體來說要保證飛機和飛行人員的安全以及場區人員和下風向居民的安全。為了獲取正確可靠的“零時”氣象資料,氣象站每隔兩小時就要放一個高空探測氣球,每隔五到十分鐘,放一個常規氣象氣球。根據所得的風速風向、溫度濕度等氣象參數,朱明發和他的同事快速進行安全計算,以確保飛機投彈後能夠安全脫離危險區,保證場區所有參試人員和下風向兩三百公里以外的居民的安全。直到當天淩晨,朱明發等才轉移到離爆心70多公里的地方觀看。8時20分,氫彈成功爆炸,標誌著中國核武器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1970年,朱明發轉到防化團工作,擔任防化團技術股副股長。

▲部隊關於朱明發的技術鑒定材料

尊老愛親的最美家庭

為了神聖的核子試驗,朱明發在茫茫戈壁奉獻了人生最寶貴的時光,而他的妻子傅學范也默默付出了很多。

▲朱明發60年代全家福

朱明發有一雙兒女,夫妻雙方的父母也已年邁,都靠朱明髮妻子一人照顧,因為家庭原因,朱明發提出轉業申請,1974年底,朱明發回到了家鄉平望,結束了夫妻分居13年的生活。1975年初,朱明發擔任平望鎮政府民政助理,1981年開始擔任平望麵粉廠廠長直到退休。

【朱明發給平望小學生做講座】

朱明發和妻子傅學范退休前都是愛崗敬業的模範,退休後熱心公益事業,悉心照料父母,積極參與社區關工委和老齡協會活動,並且成立了“夕陽紅幫困小組”,結對幫扶困難學生。2014年被評為“江蘇省五好文明家庭”,2017年獲得了首屆“江蘇省最美家庭”的美譽。

▲朱明發在家中

朱明發眼中的程開甲

程開甲是我國著名核子物理學家,我國“兩彈一星”元勳。1963年朱明發大學畢業來到核子試驗研究所,技術副所長程開甲點名將幾名大學畢業生直接安排到了他兼任主任的理論研究室,朱明發就是其中的一員。因此,程開甲是朱明發的直接領導和頂頭上司。程開甲對這些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十分關心,並且敢於放手讓他們在實踐中成長,促使他們早日成才。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核子試驗中,朱明發所在的科研組承擔了“核爆炸產生的地面放射性沾染預報”的課題,對於這些剛出校門的大學生來說,真有點束手無策。程開甲來到課題組,給他們輔導,給他們指點。這幫年輕人順著他的思路,一步步求證、一步步計算,並對照國外的實測資料,最後確定了計算方案,順利完成了我國首次核子試驗地面放射性沾染的預報任務。

在工作中,程開甲總是對朱明發這樣的年輕人說:“搞科研、搞技術工作來不得半點虛假,也不能有半點疏忽,一定要多問幾個為什麼。”朱明發他們向程開甲彙報工作,他總要刨根問底,提出一連串的為什麼。因此,他們彙報工作前一定要做足功課。程所長是個秉性耿直,追求真理的學者。在學術問題上,不管你職務有多高,他都堅持自己的意見,絕不妥協。有一次,程開甲在北京彙報氫彈空投試驗的安全問題。周總理問:“飛機安全是否有把握?”在場的一位空軍副司令指著程開甲說:“他知道。”

在生活中,朱明發眼中的程開甲對人和氣,也很體貼人。1964年的中秋節,是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朱明發和同事一起在戈壁灘緊張試驗。為了調節氣氛,讓大家在異地他鄉過上一個歡快的中秋佳節,擔任支部委員的朱明發和研究室指導員等人商量,決定在中秋之夜舉辦賞月晚會。當晚,副所長程開甲陪著試驗現場指揮張愛萍將軍來到了賞月現場,程開甲帶著濃濃的吳江鄉音對大家說:“今天是中秋節,張副總長特地來看望大家,和大家在戈壁灘一起過中秋節!”會場上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朱明發參加研討會合影

▲“核司令”程開甲(前排中坐者)、朱明發(第三排左四)

同為吳江人,工作中經常有接觸,但是朱明發從沒有和自己的頂頭上司程開甲攀老鄉。1996年已經轉業到地方的朱明發應邀參加原單位召開的學術會議,昔日的戰友又相聚一起,朱明發才對程老說:“我和你都是吳江人,我們是老鄉!”並和另外一個蘇州人一起與程老開心的合了影。

▲朱明發撰文寫程開甲

▲朱明發與程開甲在核技術研究所合影

五次見到毛主席

朱明發一生中共有五次見到毛澤東主席,這些經歷是他永生難忘的。第一次是偶遇,1965年9月11日,毛主席、周總理和當時的副總理兼體委主任賀龍等出席第二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在北京工人體育場。朱明發也去了,非常幸運的正好碰到,他非常開心。

▲朱明發在北京

第二次是1966年10月18日,當時朱明發所在的研究所要整體搬遷到新疆,在搬遷之前,這些科研技術人員提出一個要求,想見一見毛主席。當天毛主席第五次接見紅衛兵,然後就安排研究所科研人員一起參加接見,朱明發和他的同事就看到了毛主席。朱明發很自豪的告訴我們:“那天我還當了一回毛主席的警衛人員!”為什麼呢?因為紅衛兵很多,現場很亂,所以要維持秩序。核子試驗研究所的一部分人,大概十幾個人,被抽去在金水橋上面進行警衛,朱明發也在其中。第三次是1967年10月1號,受邀參加國慶觀禮。此前毛主席說,核子試驗已經搞了六次了,要好好做一下技術總結,在國防科委的安排下,研究所就到北京做技術總結,不參加文化大革命,國慶的時候,朱明發作為代表之一參加觀禮,在天安門東面的紅臺上,這是很高規格的。第四次是1967年12月31號,毛主席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國防科委在京的技術人員,包括氫彈、原子彈、導彈的技術人員,朱明發也在其中。第五次是1968年6月3號,毛主席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團以上幹部。當時朱明發是營級幹部,但因為從事特殊工作,也被列入接見名單。這次接見的時候朱明發很激動,因為是近距離見到毛主席。看到毛主席滿面紅光神采奕奕走出來時,大家站起來拼命鼓掌,高喊:“毛主席萬歲!”

毛主席的多次接見對朱明發來說,是一種幸運、一種自豪,更是一種鞭策一種激勵。朱明發感到責任重大,暗下決心非要把自己的工作搞好。

▲朱明發編著的回憶錄《昨天的秘密》

氫彈成功爆炸距今整整50年了,朱明發感慨地說:“要壯國威,建設強大的國防,需要每個人的努力,更需要不計報酬無私奉獻的精神。”他也希望年輕一代為國爭光,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

我們衷心祝願朱明發和他的老伴身體健康,家庭幸福!

作者:一騎絕塵

(本文參考了朱明發編著的《昨天的秘密——我國核子試驗見聞錄》,照片全部由一騎絕塵提供。)

1957年由於形勢需要,進入海軍航校才一年的朱明發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在海軍工程系核動力專業學習。從此,朱明發與“核”結下了緣分。

▲哈軍工時的朱明發

隨著中蘇關係緊張,國際形勢對我極為不利,中共中央確定了依靠自身力量發展核武器的戰略方針。著名核子物理專家錢三強建議,把哈軍工所有與核有關的專業集中起來,成立原子工程系。1961年,朱明發的專業變為原子工程系核子物理專業,並在這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3年秋,哈軍工畢業的朱明發分配到了國防科委核子試驗基地研究所,從事核子試驗理論研究工作,成為我國第一批從事核子試驗事業的科研人員。

此前,我國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啟動了核子試驗事業,但是隨著中蘇關係的惡化,蘇聯專家撤走了,一丁點技術資料也沒有留下,年輕的共和國科技人員在一張白紙上開始了核武器試驗的研究。當時,核子試驗基地研究所位於北京通縣,朱明發常常是一早從通縣出發,帶著一個軍用水壺和兩個饅頭,前往北京市區,跑遍了北京藏書量較多的圖書館。由於核子試驗的文獻資料都屬於機密,因此很難找到,偶爾找到一兩句有啟示的話,朱明發也會高興半天。

▲工作後與同事合影 後排右一為朱明發

朱明發清楚的記得工作後第一個研究課題是核爆炸產生的放射性沉降預報。所謂放射性沉降,就是指核爆炸後形成的放射性微粒漂移下降到地面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這是核子試驗時確保場區人員和下風向居民安全的至關重要的問題。研究所把這個課題組命名為沉降組,朱明發擔任副組長。

參與原子彈、氫彈等核子試驗

1964年6月,朱明發和同事一起執行秘密任務,從北京出發,一路西行,輾轉多地前往位於戈壁灘的核子試驗基地大本營——馬蘭,稍作休整,再挺進羅布泊,在一個代號叫做101的地域安營紮寨,和彙集到這裡的各路人馬一起投入艱苦而又緊張的核子試驗工作。

▲朱明發與同事在試驗基地 中間站立著為朱明發

▲朱明發與同事在試驗基地 後排右一為朱明發

朱明發記得我國首次核子試驗的具體時間是1964年10月16日北京時間15時。在此前的十多天時間裡,沉降組和氣象部門通力合作,在距離爆心60多公里的氣象站內,從大量現場觀測和歷史資料中,分析氣象條件,捕捉好天氣,選定風小雲少的爆炸“零時”。在“零時”那天,朱明發還得根據氣象站“零前”兩小時最後一份實測氣象資料,迅速計算繪製好核爆炸放射性污染預報圖後,才撤離到參觀點參觀。隨著蘑菇雲的升起,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舉國上下一片歡騰!

【朱明發立功證書 共兩張】

此後朱明發參與了我國了多次核子試驗。在原子彈成功爆炸後,科研人員轉向了氫彈的試驗。氫彈是利用原子彈爆炸的能量,點燃氫的同位素氘等輕原子核的聚變反應暫態釋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誰擁有氫彈,誰就算真正擁有威懾性的核武器,誰就是軍事強國。

▲參加核子試驗紀念證書

我國首次氫彈試驗採用的是飛機空投航彈的方式,飛機飛行高度是11000米,氫彈在3000米左右的空中爆炸。試驗的零時是1967年6月17日8時。在這次試驗中,朱明發所在的研究室負責試驗的安全論證,具體來說要保證飛機和飛行人員的安全以及場區人員和下風向居民的安全。為了獲取正確可靠的“零時”氣象資料,氣象站每隔兩小時就要放一個高空探測氣球,每隔五到十分鐘,放一個常規氣象氣球。根據所得的風速風向、溫度濕度等氣象參數,朱明發和他的同事快速進行安全計算,以確保飛機投彈後能夠安全脫離危險區,保證場區所有參試人員和下風向兩三百公里以外的居民的安全。直到當天淩晨,朱明發等才轉移到離爆心70多公里的地方觀看。8時20分,氫彈成功爆炸,標誌著中國核武器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1970年,朱明發轉到防化團工作,擔任防化團技術股副股長。

▲部隊關於朱明發的技術鑒定材料

尊老愛親的最美家庭

為了神聖的核子試驗,朱明發在茫茫戈壁奉獻了人生最寶貴的時光,而他的妻子傅學范也默默付出了很多。

▲朱明發60年代全家福

朱明發有一雙兒女,夫妻雙方的父母也已年邁,都靠朱明髮妻子一人照顧,因為家庭原因,朱明發提出轉業申請,1974年底,朱明發回到了家鄉平望,結束了夫妻分居13年的生活。1975年初,朱明發擔任平望鎮政府民政助理,1981年開始擔任平望麵粉廠廠長直到退休。

【朱明發給平望小學生做講座】

朱明發和妻子傅學范退休前都是愛崗敬業的模範,退休後熱心公益事業,悉心照料父母,積極參與社區關工委和老齡協會活動,並且成立了“夕陽紅幫困小組”,結對幫扶困難學生。2014年被評為“江蘇省五好文明家庭”,2017年獲得了首屆“江蘇省最美家庭”的美譽。

▲朱明發在家中

朱明發眼中的程開甲

程開甲是我國著名核子物理學家,我國“兩彈一星”元勳。1963年朱明發大學畢業來到核子試驗研究所,技術副所長程開甲點名將幾名大學畢業生直接安排到了他兼任主任的理論研究室,朱明發就是其中的一員。因此,程開甲是朱明發的直接領導和頂頭上司。程開甲對這些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十分關心,並且敢於放手讓他們在實踐中成長,促使他們早日成才。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核子試驗中,朱明發所在的科研組承擔了“核爆炸產生的地面放射性沾染預報”的課題,對於這些剛出校門的大學生來說,真有點束手無策。程開甲來到課題組,給他們輔導,給他們指點。這幫年輕人順著他的思路,一步步求證、一步步計算,並對照國外的實測資料,最後確定了計算方案,順利完成了我國首次核子試驗地面放射性沾染的預報任務。

在工作中,程開甲總是對朱明發這樣的年輕人說:“搞科研、搞技術工作來不得半點虛假,也不能有半點疏忽,一定要多問幾個為什麼。”朱明發他們向程開甲彙報工作,他總要刨根問底,提出一連串的為什麼。因此,他們彙報工作前一定要做足功課。程所長是個秉性耿直,追求真理的學者。在學術問題上,不管你職務有多高,他都堅持自己的意見,絕不妥協。有一次,程開甲在北京彙報氫彈空投試驗的安全問題。周總理問:“飛機安全是否有把握?”在場的一位空軍副司令指著程開甲說:“他知道。”

在生活中,朱明發眼中的程開甲對人和氣,也很體貼人。1964年的中秋節,是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朱明發和同事一起在戈壁灘緊張試驗。為了調節氣氛,讓大家在異地他鄉過上一個歡快的中秋佳節,擔任支部委員的朱明發和研究室指導員等人商量,決定在中秋之夜舉辦賞月晚會。當晚,副所長程開甲陪著試驗現場指揮張愛萍將軍來到了賞月現場,程開甲帶著濃濃的吳江鄉音對大家說:“今天是中秋節,張副總長特地來看望大家,和大家在戈壁灘一起過中秋節!”會場上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朱明發參加研討會合影

▲“核司令”程開甲(前排中坐者)、朱明發(第三排左四)

同為吳江人,工作中經常有接觸,但是朱明發從沒有和自己的頂頭上司程開甲攀老鄉。1996年已經轉業到地方的朱明發應邀參加原單位召開的學術會議,昔日的戰友又相聚一起,朱明發才對程老說:“我和你都是吳江人,我們是老鄉!”並和另外一個蘇州人一起與程老開心的合了影。

▲朱明發撰文寫程開甲

▲朱明發與程開甲在核技術研究所合影

五次見到毛主席

朱明發一生中共有五次見到毛澤東主席,這些經歷是他永生難忘的。第一次是偶遇,1965年9月11日,毛主席、周總理和當時的副總理兼體委主任賀龍等出席第二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在北京工人體育場。朱明發也去了,非常幸運的正好碰到,他非常開心。

▲朱明發在北京

第二次是1966年10月18日,當時朱明發所在的研究所要整體搬遷到新疆,在搬遷之前,這些科研技術人員提出一個要求,想見一見毛主席。當天毛主席第五次接見紅衛兵,然後就安排研究所科研人員一起參加接見,朱明發和他的同事就看到了毛主席。朱明發很自豪的告訴我們:“那天我還當了一回毛主席的警衛人員!”為什麼呢?因為紅衛兵很多,現場很亂,所以要維持秩序。核子試驗研究所的一部分人,大概十幾個人,被抽去在金水橋上面進行警衛,朱明發也在其中。第三次是1967年10月1號,受邀參加國慶觀禮。此前毛主席說,核子試驗已經搞了六次了,要好好做一下技術總結,在國防科委的安排下,研究所就到北京做技術總結,不參加文化大革命,國慶的時候,朱明發作為代表之一參加觀禮,在天安門東面的紅臺上,這是很高規格的。第四次是1967年12月31號,毛主席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國防科委在京的技術人員,包括氫彈、原子彈、導彈的技術人員,朱明發也在其中。第五次是1968年6月3號,毛主席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團以上幹部。當時朱明發是營級幹部,但因為從事特殊工作,也被列入接見名單。這次接見的時候朱明發很激動,因為是近距離見到毛主席。看到毛主席滿面紅光神采奕奕走出來時,大家站起來拼命鼓掌,高喊:“毛主席萬歲!”

毛主席的多次接見對朱明發來說,是一種幸運、一種自豪,更是一種鞭策一種激勵。朱明發感到責任重大,暗下決心非要把自己的工作搞好。

▲朱明發編著的回憶錄《昨天的秘密》

氫彈成功爆炸距今整整50年了,朱明發感慨地說:“要壯國威,建設強大的國防,需要每個人的努力,更需要不計報酬無私奉獻的精神。”他也希望年輕一代為國爭光,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

我們衷心祝願朱明發和他的老伴身體健康,家庭幸福!

作者:一騎絕塵

(本文參考了朱明發編著的《昨天的秘密——我國核子試驗見聞錄》,照片全部由一騎絕塵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