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兩個故事告訴你,培養高情商孩子的秘訣居然這麼簡單!

寫在前面

培養一個高情商的孩子,需要父母“少介入”孩子的行為,除非是孩子的行為,可能會傷害自己或是傷害他人。

當孩子和同伴交往時,父母可以在旁邊安靜地陪伴。這樣,

孩子就不會被情緒困擾和影響,才能更好發展自己的社會化功能。社會化功能好的孩子,往往都是高情商的孩子。

最近有個叫《媽媽是超人》的綜藝節目,其中,明星媽媽胡可的教育方式引發了大家的關注。

節目中有一幕,胡可的兩個孩子,安吉、小魚兒坐在後座車上互搶玩具。

結果哥哥把弟弟弄哭了。

但是,胡可喝著咖啡淡定的開著車,等待著兄弟倆自行解決問題。沒多久,兩兄弟已經忘記了剛剛矛盾,和好如初,並愉快地飆歌起來。

胡可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誰說老大就要讓著老二?在可以保護他們不受原則性傷害的情況下,

儘量讓他們去想這個事情是對還是錯,是好還是壞,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大人越干涉,他們的關係會越激烈,大人給他們足夠的空間,他們一定會找到他們之間相處的平衡點。”

幼稚園裡的故事

這讓我想起了,一位幼稚園老師的工作分享。

這位老師說,在幼稚園的操場上,秋千和滑梯是孩子們最喜歡去的地方。

滑梯產生的爭執少,

每個人滑下去再從後面的樓梯上來繼續可以玩,但是秋千可就和玩滑梯不一樣了。一群孩子跑到秋千底下,都想搶著去玩蕩秋千。怎麼辦呢?

其中一個孩子說:搶來搶去,大家都玩不了,我們要按順序來。我先來的,所以得我先玩。

不錯,懂得提出規則,還知道為自己爭取利益。

但是,其他孩子不服氣了。

“我先來的。”

“不是,是我先來的。”

“是我先看到的。”

….

先來後到都各有自己的標準,

看來,問題還是存在。

這時候,另外一個孩子說話了:那我們比比身高怎麼樣,高的先玩。

這位老師說,當時看了下,覺得這個孩子也好聰明,他差不多是那最高的。但其他幾個孩子們似乎對這個提議沒有什麼異議,因為這個規則,能夠讓大家都有個參照的標準。

這時候,一個女孩說話了:我們倆差不多高,怎麼辦?

規則有小漏洞。但是難不倒孩子們,“你們猜拳吧!”有孩子說道。

“那玩多久呢?”又有一個問題出現了。

孩子們繼續在討論。最後,他們達成了一個協議,就是每人蕩幾個秋千,旁邊還有夥伴在計數。

全程老師只是在旁邊,安靜的陪伴,沒有情緒,也沒有干涉。

這位老師還說,在他們幼稚園,老師很少會直接告訴孩子問題的答案。因為他們發現,很多時候,孩子們能夠自己去協商,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而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是,孩子還沒有起衝突,成年人之間可能就已經開始焦慮了。

經典漫畫裡的故事

在德國漫畫家卜勞恩的名作《父與子》中,有組經典的《孩子吵架大人鬧》畫面。

漫畫裡,兒子和小夥伴打架後,兒子哭著找老爸訴苦,爸爸拉著兒子和對方家長理論。兩位父親越吵越火,最後打了起來,兩個孩子在一旁觀戰。而當爸爸們戰況激烈時,兩個小朋友已經和好如初,在一起玩遊戲了。

這組漫畫給了我們一個問題:

孩子究竟需要我們説明解決的是什麼?

明星媽媽胡可淡定的開著車什麼也沒有做,為什麼兄弟倆的矛盾就不見了?

幼稚園老師看著在秋千旁搶來搶去的孩子們,什麼也沒做,為什麼孩子們自己就找到了解決方案?

兩個人的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如果溝通情緒不對,那內容就會給扭曲了,所以溝通內容之前,情緒層面一定要梳理好,不然誤會只會越來越深。

——漫畫家幾米

高情商的孩子,

都有父母情緒穩定的陪伴

孩子,常常容易受到成年人的情緒影響。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

當孩子摔倒了,旁邊的成年人一驚一乍的發出驚叫聲,“哎呦”、“啊”。孩子也許只是一下沒走穩摔倒,原本並不覺得疼痛,但是受到了成年人的這種影響和暗示,然後就哇哇大哭起來,甚至會以為發生了什麼嚴重的、可怕的事情。

如果此時,旁邊的父母只是微微笑的問孩子,“摔疼了嗎?”。孩子看到父母穩穩的在旁邊,他也會感到安全。孩子無論是否摔疼,他都會知道,只是摔了一跤,疼就疼,不疼就不疼,也就不會被恐懼的情緒困擾。

明星媽媽胡可在兩個小朋友面前的態度是淡然的,幼稚園老師在孩子們面前也是沒有情緒的。

作為父母的你,該怎麼做?

當孩子和同伴交往時,我們可以在旁邊安靜的陪伴。

對於孩子之間的衝突,不用太緊張或者計較得失,讓孩子們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除非是孩子的行為,可能會傷害自己或是傷害他人,我們才需要介入。

另外,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覺得有必要介入的話,也儘量不要直接對孩子生氣或者處罰孩子,而是需要先傾聽孩子的情緒和想法。

我們常說有的孩子情商高,特別容易融入群體,也特別有自己的主見。

因為他們知道如何面對情緒的困擾,並於情緒之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當孩子不被情緒困擾和影響的時候,他才能更好的發展自己的社會化功能。社會化功能好的孩子,往往都是高情商的孩子。

高情商的孩子,

正是源自父母情緒穩定的陪伴。

經典漫畫裡的故事

在德國漫畫家卜勞恩的名作《父與子》中,有組經典的《孩子吵架大人鬧》畫面。

漫畫裡,兒子和小夥伴打架後,兒子哭著找老爸訴苦,爸爸拉著兒子和對方家長理論。兩位父親越吵越火,最後打了起來,兩個孩子在一旁觀戰。而當爸爸們戰況激烈時,兩個小朋友已經和好如初,在一起玩遊戲了。

這組漫畫給了我們一個問題:

孩子究竟需要我們説明解決的是什麼?

明星媽媽胡可淡定的開著車什麼也沒有做,為什麼兄弟倆的矛盾就不見了?

幼稚園老師看著在秋千旁搶來搶去的孩子們,什麼也沒做,為什麼孩子們自己就找到了解決方案?

兩個人的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如果溝通情緒不對,那內容就會給扭曲了,所以溝通內容之前,情緒層面一定要梳理好,不然誤會只會越來越深。

——漫畫家幾米

高情商的孩子,

都有父母情緒穩定的陪伴

孩子,常常容易受到成年人的情緒影響。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

當孩子摔倒了,旁邊的成年人一驚一乍的發出驚叫聲,“哎呦”、“啊”。孩子也許只是一下沒走穩摔倒,原本並不覺得疼痛,但是受到了成年人的這種影響和暗示,然後就哇哇大哭起來,甚至會以為發生了什麼嚴重的、可怕的事情。

如果此時,旁邊的父母只是微微笑的問孩子,“摔疼了嗎?”。孩子看到父母穩穩的在旁邊,他也會感到安全。孩子無論是否摔疼,他都會知道,只是摔了一跤,疼就疼,不疼就不疼,也就不會被恐懼的情緒困擾。

明星媽媽胡可在兩個小朋友面前的態度是淡然的,幼稚園老師在孩子們面前也是沒有情緒的。

作為父母的你,該怎麼做?

當孩子和同伴交往時,我們可以在旁邊安靜的陪伴。

對於孩子之間的衝突,不用太緊張或者計較得失,讓孩子們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除非是孩子的行為,可能會傷害自己或是傷害他人,我們才需要介入。

另外,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覺得有必要介入的話,也儘量不要直接對孩子生氣或者處罰孩子,而是需要先傾聽孩子的情緒和想法。

我們常說有的孩子情商高,特別容易融入群體,也特別有自己的主見。

因為他們知道如何面對情緒的困擾,並於情緒之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當孩子不被情緒困擾和影響的時候,他才能更好的發展自己的社會化功能。社會化功能好的孩子,往往都是高情商的孩子。

高情商的孩子,

正是源自父母情緒穩定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