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個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生活的真實記錄:我在“克村”留學那點事兒

《我在“克村”留學那點事兒》

作者:Adam

“國際化”的克村

記得剛來克村(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對,留學生都管這個地方叫村。因為實在是沒法兒和北上廣比,甚至沒法跟國內二三線城市相比。

所以來了一段兒時間,覺得美國也不過如此。但真的想一想,克村,一個不到50萬人口的城市,居然能讓我,還有大多留學生在飲食上迅速適應下來。這個留學生不僅是亞洲人,還有來自中東,非洲,拉美各個國家的。而這個不是克村的專利,基本在美國像克村這個人口級別的城市,都能做到在飲食方面的“國際化”。也就是說,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來的人,基本都能在克村這種美國的三四線城市,
找到自己想吃的。遠的不說,我們學校周邊除了中國菜,還有義大利菜,日料,韓國菜,越菜,泰國菜,中東菜,衣索比亞菜等各國特色。(我同學說衣索比亞菜特好吃...)。

克村的衣索比亞菜/Adam

簡單來說,對大多留學生來講,想在這邊留下來,

吃的首先不是問題。這個真的挺不容易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好,這就到重點了。我們中國這些年一直在推國際化,也強調把人才引進來(大概多半是華人華僑吧)。引進來的同時,還得讓人才留下來。我們的社會和文化,能不能接納這些人才?能不能為他們在當地的生存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美國能成為世界第一大強國,跟他們對人才迅速的的接納和吸收密不可分。
我來這邊,包括其他同學在內,不管最終是否會留在美國,或者願不願意留下,前提之一,就是認為在這邊生活,問題不大。我們國家最近也出臺了很多針對人才引進,外國人在華工作的政策措施,來增強我們的競爭力。但我們國內,除了港澳臺,包括北上廣,有多少針對歐美人飲食的超市?三四線城市呢?確實很多老美喜歡中國菜,但能讓國際人才,迅速在一個地方適應,首先就是飲食。
這點我們還差老美不少。

“克村”街頭藝人

只有美國才能吃到的中國特產

當地有兩家比較大的華人超市,其實叫華人超市不太準確,按照其翻譯,應該是亞洲超市。裡面也確實包括亞洲各國的商品,以中國,東南亞,印度為主。而商品也主要是以吃的為主,

其他的生活用品比例不大。可見中國人或者是亞洲人與歐美人首要的文化差異還是體現在吃上。對於中國留學生,或者當地華人來說,主要的食品原材料,都可以在這兩家超市買到。剛去逛的時候覺得東西真的挺全的,好方便,甚至還吃到了好多國內沒吃過的地方特產。我廣東來的室友,對食材還是挺挑剔的,一般都能找到比較正宗的他喜歡的。就比如我的日常必備,速食煎餅,就有起碼十幾種,照顧到各種口味。挨個兒試了一遍後,發現臺灣林生記的蔥油餅好好吃!好吃到什麼地步呢?一袋5張,真的兩三天就吃完了。這個林生記還又一個同款叫香酥煎餅。就是比蔥油少放了蔥,但真的味道和蔥油餅沒法兒比。做起來也很簡單,直接撕開包裝放到鍋裡,加熱幾分鐘就熟了。對像我這麼懶,生活沒規律,對吃的不咋講究的簡直太方便。好羡慕那些願意拿出大把時間來做飯的同學!但這個蔥油餅,動不動就斷貨,導致我和我室友每次只要看到有上架,全收!後來想著回國能不能買到,就上網搜,結果發現,好像只有美國才賣。都不知道在臺灣有沒有賣。

“克村”的亞洲超市

乳酪、漢堡、藍圍裙

說回食材,該怎麼形容美國人對cheese乳酪的熱愛呢?好像國內還真找不到對應的食品。大致相當於我國大米的地位吧,但還要高!首先常見的品類就有幾十種,幹吃的,夾三明治的,做披薩的,真的是,我覺得可以和醬油媲美了。日常食品幾乎沒有不放乳酪的。美國人天天喊著減肥減肥,真的要比國內好多女生嚴肅認真的多。但對待cheese這一高熱量食品,好像就覺得可以例外了。再減肥,也不能做飯不放醬油吧?然後就是美國最常見的食物,薯條,薯片,三明治,漢堡,再加墨西哥卷兒?就這幾種基本款,老美能變出花兒來。遍地都是麥當勞,漢堡王,溫蒂,肯德基這類速食。我覺得差別不是很大,但當地人感覺,差別大了去了!而且還有源源不斷的新漢堡問世,廣告也是接不停,新的連鎖店還在產生,每次聽著都是宇宙最新漢堡,然而,還是漢堡。不吃的人覺得真的都一樣,吃的人都是發現新大陸。但說實話,吃的人多半是底層群眾。這些食品也基本都在10刀以下。中產階級或稍微有錢的,還是會買各種原料自己回家做,或者多半在餐廳吃。在這個層面,吃的就很多樣了。有一個算是美國的一個特色,藍圍裙(Blue Apron),就是一個食材配送服務公司,這個北京晨報好像做過報導,簡單說一下,就是跟這公司下好單,他們就每週固定時間送來一個大箱子,裡面有功能表,食材。功能表上步驟極為詳細,都是量化了的。這個還是要配合老美的全套量杯啥的。各種菜都塑封,然後肉都保鮮在兩個冰袋中,液體調料專門裝到小瓶子裡,各種原生配料一個都不落。再說一遍,真奢侈。我開車路上見過他們的配送車,特別大!認識的一個當地朋友就訂這個,有時候去他家吃飯,我就幫他一起做這個。各種菜都有,每次菜譜配料也都是隨機發,法國的,義大利的,東歐的,中東的,有一次還碰到臺灣雞飯。我說這中國菜,我熟。我真的不熟….就一個雞飯,步驟有接近30道。這真的是要有閑的美國人才能做。加班群體是做不來的,這麼一道菜得費個一個半小時才能做完。還得有錢,平均每道菜,兩人份的,都得二三十刀吧,人民幣200左右了。這麼想,說明我還是窮。但客觀來說,每天都能嘗試新菜,吃到世界各地的風味,確實讓做菜成了一種享受。這是要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到高級階段的成果,敲黑板!

“克村”集市

吃的不好容易長胖

除此之外,相當一部分美國人是選擇外出就餐的。說到這裡,不得不誇一誇美國的就餐環境,普遍水準要高一些的。我去過的普通餐廳,裡面都很乾淨(是因為沒油煙?),服務員都很熱情(或許是他們指著小費活?),美國的超市生鮮產品放眼望去,幾乎都是全加工的,肉是已經削骨切片兒了的,稍微有點兒骨頭的就能便宜不少。菜基本都是擇了洗乾淨了的,回家直接可以下鍋。這都是包含人工成本在裡面的!貴啊!美國人工之貴,真真可以說得上一個字,貴!但曹德旺說美國人工不貴,相對的吧。這個以後樁樁件件的扯。所以貴就涉及到一個事兒,窮人是吃不起蔬菜的。起碼不是天天能吃的起的。這裡就又涉及到,美國社會關心的兩個特別重要的問題:food poverty(食品貧窮)和food desert(食品荒漠)。因為我學社會學,每每提到貧窮問題,這兩個問題總是和犯罪問題一樣顯著。簡單來說,兩個都是在說低收入群體吃的垃圾食品太多,綠色蔬菜,有機食品太少。然而,注意這兒!食品貧窮在美國,多半不是指沒吃的,因為政府給發食品券,主要是說,吃的東西太便宜,太便宜的想吃飽就得熱量高,然後就導致營養不良,發胖。簡單說,這邊的食品貧窮,不是沒東西吃,是吃的不好容易長胖!食品荒漠指的也不是沒食品,而是沒有綠色食品在城市供應。有一次學校組織我們和醫學院學生一起討論問題,然後我們最終決定討論食品荒漠。我就顯露出咱們中華兒女的本性了,一拍大腿說,別人不賣咱自個兒種啊!我也見一些社區確實有公共菜園幹這個的。但老美熱情不高,仔細想想,他們大片土地真的都用來種草坪了。再一個,據說中國人的種菜天分確實是與生俱來的。但可以培養嘛。這就要談到,真正需要這個菜的那些人,願不願意賣力呢?存疑。

——Adam/美國/2017年6月17日

速食煎餅,就有起碼十幾種,照顧到各種口味。挨個兒試了一遍後,發現臺灣林生記的蔥油餅好好吃!好吃到什麼地步呢?一袋5張,真的兩三天就吃完了。這個林生記還又一個同款叫香酥煎餅。就是比蔥油少放了蔥,但真的味道和蔥油餅沒法兒比。做起來也很簡單,直接撕開包裝放到鍋裡,加熱幾分鐘就熟了。對像我這麼懶,生活沒規律,對吃的不咋講究的簡直太方便。好羡慕那些願意拿出大把時間來做飯的同學!但這個蔥油餅,動不動就斷貨,導致我和我室友每次只要看到有上架,全收!後來想著回國能不能買到,就上網搜,結果發現,好像只有美國才賣。都不知道在臺灣有沒有賣。

“克村”的亞洲超市

乳酪、漢堡、藍圍裙

說回食材,該怎麼形容美國人對cheese乳酪的熱愛呢?好像國內還真找不到對應的食品。大致相當於我國大米的地位吧,但還要高!首先常見的品類就有幾十種,幹吃的,夾三明治的,做披薩的,真的是,我覺得可以和醬油媲美了。日常食品幾乎沒有不放乳酪的。美國人天天喊著減肥減肥,真的要比國內好多女生嚴肅認真的多。但對待cheese這一高熱量食品,好像就覺得可以例外了。再減肥,也不能做飯不放醬油吧?然後就是美國最常見的食物,薯條,薯片,三明治,漢堡,再加墨西哥卷兒?就這幾種基本款,老美能變出花兒來。遍地都是麥當勞,漢堡王,溫蒂,肯德基這類速食。我覺得差別不是很大,但當地人感覺,差別大了去了!而且還有源源不斷的新漢堡問世,廣告也是接不停,新的連鎖店還在產生,每次聽著都是宇宙最新漢堡,然而,還是漢堡。不吃的人覺得真的都一樣,吃的人都是發現新大陸。但說實話,吃的人多半是底層群眾。這些食品也基本都在10刀以下。中產階級或稍微有錢的,還是會買各種原料自己回家做,或者多半在餐廳吃。在這個層面,吃的就很多樣了。有一個算是美國的一個特色,藍圍裙(Blue Apron),就是一個食材配送服務公司,這個北京晨報好像做過報導,簡單說一下,就是跟這公司下好單,他們就每週固定時間送來一個大箱子,裡面有功能表,食材。功能表上步驟極為詳細,都是量化了的。這個還是要配合老美的全套量杯啥的。各種菜都塑封,然後肉都保鮮在兩個冰袋中,液體調料專門裝到小瓶子裡,各種原生配料一個都不落。再說一遍,真奢侈。我開車路上見過他們的配送車,特別大!認識的一個當地朋友就訂這個,有時候去他家吃飯,我就幫他一起做這個。各種菜都有,每次菜譜配料也都是隨機發,法國的,義大利的,東歐的,中東的,有一次還碰到臺灣雞飯。我說這中國菜,我熟。我真的不熟….就一個雞飯,步驟有接近30道。這真的是要有閑的美國人才能做。加班群體是做不來的,這麼一道菜得費個一個半小時才能做完。還得有錢,平均每道菜,兩人份的,都得二三十刀吧,人民幣200左右了。這麼想,說明我還是窮。但客觀來說,每天都能嘗試新菜,吃到世界各地的風味,確實讓做菜成了一種享受。這是要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到高級階段的成果,敲黑板!

“克村”集市

吃的不好容易長胖

除此之外,相當一部分美國人是選擇外出就餐的。說到這裡,不得不誇一誇美國的就餐環境,普遍水準要高一些的。我去過的普通餐廳,裡面都很乾淨(是因為沒油煙?),服務員都很熱情(或許是他們指著小費活?),美國的超市生鮮產品放眼望去,幾乎都是全加工的,肉是已經削骨切片兒了的,稍微有點兒骨頭的就能便宜不少。菜基本都是擇了洗乾淨了的,回家直接可以下鍋。這都是包含人工成本在裡面的!貴啊!美國人工之貴,真真可以說得上一個字,貴!但曹德旺說美國人工不貴,相對的吧。這個以後樁樁件件的扯。所以貴就涉及到一個事兒,窮人是吃不起蔬菜的。起碼不是天天能吃的起的。這裡就又涉及到,美國社會關心的兩個特別重要的問題:food poverty(食品貧窮)和food desert(食品荒漠)。因為我學社會學,每每提到貧窮問題,這兩個問題總是和犯罪問題一樣顯著。簡單來說,兩個都是在說低收入群體吃的垃圾食品太多,綠色蔬菜,有機食品太少。然而,注意這兒!食品貧窮在美國,多半不是指沒吃的,因為政府給發食品券,主要是說,吃的東西太便宜,太便宜的想吃飽就得熱量高,然後就導致營養不良,發胖。簡單說,這邊的食品貧窮,不是沒東西吃,是吃的不好容易長胖!食品荒漠指的也不是沒食品,而是沒有綠色食品在城市供應。有一次學校組織我們和醫學院學生一起討論問題,然後我們最終決定討論食品荒漠。我就顯露出咱們中華兒女的本性了,一拍大腿說,別人不賣咱自個兒種啊!我也見一些社區確實有公共菜園幹這個的。但老美熱情不高,仔細想想,他們大片土地真的都用來種草坪了。再一個,據說中國人的種菜天分確實是與生俱來的。但可以培養嘛。這就要談到,真正需要這個菜的那些人,願不願意賣力呢?存疑。

——Adam/美國/2017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