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手遊那麼好玩,為什麼還要花錢買遊戲呢?

遊觀點

VIEW

“掏兩百塊買個單機嫌貴,拿這錢去抽SSR就划算了嗎?”初聽到這句話是很震撼的。短短的幾個字很清晰地闡明了現在的遊戲市場:手游開發商吃香的喝辣的,端游開發商卻未必能賺到盆滿缽滿。

早些年在智慧手機還不是那麼普及的時候,在大人們還教育著“遊戲誤人,遊戲誤國”的時候,遊戲市場還不像現在這樣一邊倒,大家都知道,網遊是塊好吃的肉。入門學費低,低投入高回報,總會有玩家願意向裡面投錢,穩賺不賠。

一時間,高品質的和低品質的遊戲暫態湧入市場,玩家們幸福的喊道“春天來了。”

催生網遊市場的,正是“遊戲機銷售禁令”。

眾所周知,

國家在2000年時候頒佈了《關於開展電子遊戲經營場所專項治理的意見》,也就是“遊戲機銷售禁令”,初衷為了防止青少年沉迷遊戲的起點確實沒有錯。

但是取而代之的就是國內遊戲市場的徹底畸形,網遊迅速發展,而本應是家用遊戲機和掌機的遊戲市場完全消失,遊戲機禁令僅2013年造成的直接損失就在830億元以上。

“遊戲機銷售禁令”確實傷了國內玩家的心

雖然“遊戲機銷售禁令”已經解除,但是客觀上必須承認它確實帶給玩家帶來了傷害。

國內熱愛遊戲的玩家只能通過各種管道購買水貨,在Xbox 360剛上市的那一段時間,“三紅”是每個Xbox玩家的噩夢,誰也不知道自己的機子什麼時候會“紅”。但是水貨又沒有保修,玩家只能自掏腰包承擔損失。

禁令傷害了國內應有的遊戲市場,很多的孩子都不知道GBA和PS是什麼,但是卻能熟練的在網路遊戲裡呼風喚雨。

本身該防止的未成年人沉迷遊戲機確實是做到了,只是孩子們又去玩起門檻更低的網路遊戲——不用花錢買正版,不需要網路實名制的時候隨便就能註冊到帳號,多好玩啊。

無意間,催生了網路遊戲的繁榮發展。

可是遊戲市場又豈是那麼簡單?

智慧手機的浪潮席捲全球,各大廠商又突然意識到移動遊戲才是塊真正的肉啊!比網路遊戲更低的投入,更高的回報。只要簡單的搞一個抽卡系統,再在網上找幾個畫手畫幾張立繪,就完成百分之八十了。

想到最早玩的《我叫MT》手遊,裡面的一張卡“大大姐”屬性變態,3000塊錢一張,合成滿星幾萬不等,當時13年還在高中的自己覺得,WOC,真貴,濫用經典IP無良斂財。

但是今天再想一想,這公司真是太良心了!一張卡只要衝3000就穩定出!現在絕大多數的抽卡手游,

都完全不告訴玩家的爆率,弄點立繪,搞個熱門IP,再加個PVP排名,就可以吸引一大波粉絲爭相湧入瘋狂氪金。

總覺得這是經典IP的濫用

不清楚各位玩家怎麼看待手遊,客觀的說手遊確實有優點。它能讓許多本沒有時間玩遊戲的人在閒暇之餘放鬆一下,輕鬆的玩兩盤遊戲。

它也讓更多之前對遊戲保有抵觸情緒的人成功的迷戀上遊戲,在簡單的條件下就能找到遊戲帶來的快樂。

只是手遊市場並不是一個真正合格的市場,或者說,它有一點畸形。在沒有市場監管的環境下,廠商可以隨意制定遊戲的價格。

之前爆火的一款手游,有朋友算過一筆賬,將近18元一張符,十連抽也不送你多一張,抽多抽少全看臉,不氪金不肝基本就玩不下去。

身邊愛玩手游的朋友不在少數,絕大多數人以娛樂為主,平時等人或者抽空了玩一會兒,有點閒錢了充值一下,買個皮膚抽個卡,拼拼運氣,也樂在其中。

也有那種一下豪擲一兩千,一次抽卡抽到爽的。筆者從來都是一笑而過,不做過多的勸解也不完全贊同這種行為。

本質上,他們都是愛玩遊戲的人。

誰都可能是你的隊友

漸漸的,主機遊戲的玩家成了越來越小眾的一部分。儘管年齡都不曾割棄遊戲的熱愛,卻因為移動端的普及變得越來越孤單。

如果說曾經為主機遊戲消費的玩家已經漸漸的需要為家庭奔波而無法再在遊戲上投入大量的精力與金錢。

可是時間精力更充足一點的90後,也很少有人願意面對動輒四五百元的正版遊戲。相反,他們更願意用兩三百元去抽個卡休閒一下。

筆者不接觸手機端的遊戲,也不太懂這其中的樂趣。只是匪夷所思的是,為什麼掏兩三百元買個單機嫌貴,拿來抽卡就划算了呢。

悲傷的故事

接觸到手遊的玩家越來越低齡化,手遊的市場卻越來越龐大。總覺得偏離了國家最早希望孩子不要沉迷遊戲的初衷。

身上有錢了,發生活費了,拿到獎學金了,順理成章地沖個三四百抽兩張卡也就顯得理所當然。

連最基層的學生群眾都擁有了消費能力,廠家還會愁賺不到錢嗎?

不存在的。

有了消費群體,自然是人人都想吃這塊肉。

任天堂在16年暑期時候的《精靈寶可夢 GO》的暫態火熱程度令人乍舌,賺了個盆滿缽滿,其後又推出了《超級馬里奧酷跑》,慢慢的甚至有傳聞說連索尼都要去出個手遊。

用成績給手遊市場開了好頭的《精靈寶可夢 GO》

可能十幾年後,那時候的新新玩家就忘記了什麼是“遊戲機”,因為也許廠家都願意在手機上出遊戲。

不需要3A級別的畫面,不需要高成本的製作,不需要前期的造勢宣傳。國內才起步的主機遊戲市場實在是太小了,大廠商們更願意去賺手游的錢。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遊戲機啊,可是所有人都需要手機啊!

誰還去做主機遊戲?又是要大團隊又是耗時間又要大投入,出來了玩家不買帳就要虧本,風險多大啊!

衷心希望不會看到這一幕。儘管國內市場起步的晚,但是筆者相信懷有熱情的玩家一定會讓遊戲主機的市場振作起來,讓國內市場變成健康的“三足鼎立”。

llience 本文作者

一位學畫畫的同學

想做只有故事的鹹魚

它能讓許多本沒有時間玩遊戲的人在閒暇之餘放鬆一下,輕鬆的玩兩盤遊戲。

它也讓更多之前對遊戲保有抵觸情緒的人成功的迷戀上遊戲,在簡單的條件下就能找到遊戲帶來的快樂。

只是手遊市場並不是一個真正合格的市場,或者說,它有一點畸形。在沒有市場監管的環境下,廠商可以隨意制定遊戲的價格。

之前爆火的一款手游,有朋友算過一筆賬,將近18元一張符,十連抽也不送你多一張,抽多抽少全看臉,不氪金不肝基本就玩不下去。

身邊愛玩手游的朋友不在少數,絕大多數人以娛樂為主,平時等人或者抽空了玩一會兒,有點閒錢了充值一下,買個皮膚抽個卡,拼拼運氣,也樂在其中。

也有那種一下豪擲一兩千,一次抽卡抽到爽的。筆者從來都是一笑而過,不做過多的勸解也不完全贊同這種行為。

本質上,他們都是愛玩遊戲的人。

誰都可能是你的隊友

漸漸的,主機遊戲的玩家成了越來越小眾的一部分。儘管年齡都不曾割棄遊戲的熱愛,卻因為移動端的普及變得越來越孤單。

如果說曾經為主機遊戲消費的玩家已經漸漸的需要為家庭奔波而無法再在遊戲上投入大量的精力與金錢。

可是時間精力更充足一點的90後,也很少有人願意面對動輒四五百元的正版遊戲。相反,他們更願意用兩三百元去抽個卡休閒一下。

筆者不接觸手機端的遊戲,也不太懂這其中的樂趣。只是匪夷所思的是,為什麼掏兩三百元買個單機嫌貴,拿來抽卡就划算了呢。

悲傷的故事

接觸到手遊的玩家越來越低齡化,手遊的市場卻越來越龐大。總覺得偏離了國家最早希望孩子不要沉迷遊戲的初衷。

身上有錢了,發生活費了,拿到獎學金了,順理成章地沖個三四百抽兩張卡也就顯得理所當然。

連最基層的學生群眾都擁有了消費能力,廠家還會愁賺不到錢嗎?

不存在的。

有了消費群體,自然是人人都想吃這塊肉。

任天堂在16年暑期時候的《精靈寶可夢 GO》的暫態火熱程度令人乍舌,賺了個盆滿缽滿,其後又推出了《超級馬里奧酷跑》,慢慢的甚至有傳聞說連索尼都要去出個手遊。

用成績給手遊市場開了好頭的《精靈寶可夢 GO》

可能十幾年後,那時候的新新玩家就忘記了什麼是“遊戲機”,因為也許廠家都願意在手機上出遊戲。

不需要3A級別的畫面,不需要高成本的製作,不需要前期的造勢宣傳。國內才起步的主機遊戲市場實在是太小了,大廠商們更願意去賺手游的錢。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遊戲機啊,可是所有人都需要手機啊!

誰還去做主機遊戲?又是要大團隊又是耗時間又要大投入,出來了玩家不買帳就要虧本,風險多大啊!

衷心希望不會看到這一幕。儘管國內市場起步的晚,但是筆者相信懷有熱情的玩家一定會讓遊戲主機的市場振作起來,讓國內市場變成健康的“三足鼎立”。

llience 本文作者

一位學畫畫的同學

想做只有故事的鹹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