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圖說丨探秘有六百年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吹糖人”

推薦:古代“一兩黃金一塊磚”,究竟是什麼磚?

攝影/二三裡

吹糖人,也叫糖塑,是漢族民間手工藝品之一。

據傳,吹糖人兒祖師爺是明朝宰相劉伯溫,這門手藝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不過,也有人認為,宋朝就有這門手藝,當時稱為“戲劇糖果”。

傳統吹糖人藝人肩挑挑子走街串巷,一櫃,一爐,一勺裡,即可。當然,還要一些竹簽子。這幾樣傢伙什兒一擺,任何地方都是他的舞臺。原料據說是蔗糖和麥芽糖加熱溶化所得。

做的時候,

藝人用小鏟取一點熱糖稀,放在沾滿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後用嘴銜一段,待吹起泡後,拉成各種形象,再用糖稀點上眼睛,拉出裝飾的絲線等。

現在的“吹糖人”,其實吹出的“人”形很少,大部分為各種動物和植物的果實,因為主顧大部分是兒童,特別是動物形狀更惹他們喜愛。

這門手藝,工具不是秘密,秘密在於吹。吹的拿捏,是關鍵因素。

當然,現在吃糖人的少,主要為表演性質。所以,吹糖人已經從吃貨演化成演藝,作為藝術流傳。

這位非遺傳承人正在為這個小朋友製作小葫蘆,看小朋友的眼神,很萌,很期待的模樣。

小葫蘆已經成型了,但非遺傳承人依然不敢怠慢。

邊吹邊拿起竹簽子,沾一點糖液。

竹簽子穿過糖葫蘆。

穿竹簽子也不是那麼簡單。

大功告成。

小朋友拿到了心儀的糖葫蘆。

相關推薦:

夏至丨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非物質文化遺產——樂加火龍

非遺丨郪江城隍廟會

大功告成。

小朋友拿到了心儀的糖葫蘆。

相關推薦:

夏至丨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非物質文化遺產——樂加火龍

非遺丨郪江城隍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