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0部原創兒童劇300多場演出 東莞兒童劇未來大有可為

小鬼當家劇照

《美人魚》劇照

《超能戰隊-小白科學實驗室》劇照

《超能戰隊-小白科學實驗室》劇照

《美人魚》劇照

東莞時間網訊5月,對東莞兒童劇而言,是個重要月份,東莞在全國首創的兒童文化惠民活動“陽光計畫”啟動,聯動各鎮街10個劇院,打造東莞區域劇場群,推出5部本土原創+5部中美合作高品質的專業兒童劇,

計畫每年演出300多場兒童劇。至今已演出十多場,上座率90%以上。

市文化館還推出的 “童心點亮未來”——東莞市優秀本土兒童劇展演公益活動,全年計畫推出五六部優質本土兒童劇作品,每月第三個週六晚固定在該館實驗劇場推出一部,並計畫舉行兒童劇比賽、兒童劇大師工作坊等活動,全力推動本土兒童劇力量的發展壯大,打造東莞兒童劇品牌。

現狀:市場大,但普及有待提高

相比北上廣深,東莞的兒童劇普及相對滯後。國家二級演員、上海戲劇學院音樂劇副教授、廣東小飛象藝術劇團藝術總監茅偉榮來莞已經三四年了,他表示他們劇團和玉蘭大劇院等機構也曾引進過一些兒童劇碼,但不多。且處於“今天有,明天沒有的狀態,缺乏可持續性和不確定性,引進劇碼品質也參差不齊”,因此知道的人不多。

對於這一點,東莞在全國首創的兒童文化惠民活動“陽光計畫”的負責人、廣東小飛象藝術劇團創始人、廣東艾利發劇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賀凱印象深刻。

在“陽光計畫”發起前,他們團隊在市青少年宮做過問卷調查,發放並實收600份有效問卷。“青少年宮位於城區,離玉蘭大劇院只有咫尺之遙,藝術氛圍比較濃烈,受調查物件基本是熱愛藝術的家長和孩子。但即便是這樣一個地方的也只有30%人表示看過兒童劇。
”賀凱解釋說。

東莞的兒童劇普及相對滯後,在鎮街尤為明顯。“在鎮街,市民是很難看兒童劇的,別說非政府機構組織的兒童劇演出,政府的兒童劇公益活動一年也許偶爾有一兩次,但不固定,且大多孩子看得津津有味,但家長在一旁打瞌睡。”東莞小飛象藝術劇團團長羅建偉補充道。

可喜的是,近幾年來東莞對文化建設尤為重視,尤其是文化惠民的普及和推廣,東莞文化氛圍頗為濃烈,兒童劇也越來越受家長和小孩的認知和歡迎。在賀凱及其團隊的調查中發現,90%以上的家長表示願意帶孩子走進劇院去看兒童劇,其中看過兒童劇的家長99%願意再次走進劇院看兒童劇,並將好的作品推薦給朋友。

“東莞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視,遍地的藝術培訓機構就可以證明,而這份調查雖然集中在城區,但給了我們非常大的信心,說明東莞兒童劇有很大的潛在市場,也在一方面促成了‘陽光計畫’專案的成立。”賀凱說。

東莞兒童劇的市場潛力,在演出也得到驗證。比如市文化館推出的 “童心點亮未來” 優秀本土原創兒童劇展演活動非常火爆,每月第三周週六推出一場,每次推出搶票活動,沒幾分鐘就被搶光。而從5月29日“陽光計畫”首場演出在市文化館星劇場開演至今在萬江、東城、道滘等鎮街共演了三部劇,10來場兒童劇,上座率均超過90%。

問題:專業人才與劇碼儲備不足

相比北上廣深,東莞的兒童劇普及相對滯後的原因,除了引進劇碼少、缺乏固定性和持續性、品質參差不齊外,最大的客觀問題在於戲劇人才和劇碼儲備嚴重不足。茅偉榮表示,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相比,東莞遠遠沒有完成基本的戲劇人才和劇碼的儲備工作,因此也缺乏像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人才吸納能力,“專業人才在東莞感覺發展空間不足,缺乏平臺,甚至連工作都不好找,只能往一線城市跑了。”

茅偉榮從事戲劇導演編劇43年,此前一直在上海工作,他以上海為例表示,在上海,大多數也是“新上海人”,“很多白領下班後隨便吃個便當後,約三五好友走進劇場看劇,看完後到茶室、咖啡廳或其他休閒場所聊聊所觀看劇碼,一晚上就充實地過去了,大小劇場都很火。”茅偉榮說,上海市民的這種觀劇習慣也基於上海完善的戲劇人才和劇碼儲備的基礎上,“因為集聚著大批人才,就會創作、引進、積累許多劇碼,就會有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劇場,最終形成大市場。”

“有東西就會有人,有人就會創作更多東西。遺憾的是,東莞目前既缺乏大量精品劇碼,也缺乏專業的影視、戲劇院校,沒能聚集一大批專業的戲劇人才,因此兒童劇的推廣不足,也導致觀眾對兒童劇及其品牌的認知不足。”茅偉榮進一步解釋道,“其實,15年前的上海也和10年前的東莞一樣,人們的娛樂方式大多停留在卡拉ok上。”

此外,東莞兒童劇市場的另一個問題是東莞市民的消費觀念,“東莞許多市民不一定花不起買票錢,只是以前習慣了送票或搶票,覺得搶到免費票或拿到票很有面子。”茅偉榮笑著說,“其實請客吃飯的錢遠遠高於票價。”

“不過,經過多年的文藝普及和推廣,東莞市民在許多文藝消費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了,尤其在電影、演唱會上,但進劇場的消費習慣還需要多些耐心。”茅偉榮補充說。

未來:打造平臺,推廣東莞模式

“戲劇的教育效果是長期的事情,藝術的高度決定城市文化高度,而從孩子著手,具有深遠意義,對整個東莞文藝素養的提升非常重要。”羅建偉表示,這也是為何兒童劇在全國越來越熱門的原因。

但基於東莞兒童劇的發展現狀,如何保持可持續性、長期性的兒童劇演出,成為東莞兒童劇模式探索和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只有常態化演出,才能形成氛圍、培養戲劇消費習慣,並逐漸形成品牌,打造優秀平臺,吸引、積累更多劇碼和專業人才,最終達到繁榮兒童劇市場。”茅偉榮表示,近年來他們通過上海與東莞的合作,最終探索出一個在全國應該具有示範性的創新模式——“互聯網+藝術”的線上線下體驗形式,通過以政府搭台、專業機構結合市場化運作的方式,普惠性推廣高品質的兒童劇演出及文化人才培養活動。

這個東莞的全國首創模式,就是由東莞市文化館、廣東艾利發劇院管理有限公司主辦的“陽光計畫”。專案針對東莞市3至12歲孩子,融兒童劇觀賞、身心健康講座和少兒戲劇人才打造三個重點板塊於一體,以小福象APP為載體,聯動市民藝術中心星劇場、 玉蘭大劇院小劇場 、塘廈演藝館、常平大劇院等十大劇院開展服務。未來三年打造5部東莞原創、5部中美合作高品質的專業兒童劇,每月在莞演出30場,每年300多場,每場每人只需9.9元的惠民價。

“這種集公益與商業為一體的區域性兒童劇場群一旦打造成熟,就會形成集群效應,就可以從東莞推向全國,在各個城市複製東莞兒童劇模式,推動全國兒童劇,甚至其他文藝市場的繁榮。”羅建偉笑著說,這種東莞模式的可複製性很強,但他們不怕競爭,一來全國市場非常大,二來“人無我有,人有我先”,且能共同促進全國戲劇文化繁榮,何樂而不為呢?”

“9.9元每場確實不足以支撐企業運作,甚至連演員的演出費用都拿不回來。但如果模式成熟後,盈利不在票價上。”對於票價低廉等於品質低劣的質疑,賀凱解釋說,他們對戲劇品質的打造標準是國家一流標準,只有高品質才能持久。

此外,為了更好地推動東莞本土兒童劇的發展,培養和挖掘本土編導演人才,滿足孩子和家長們對於兒童劇的需求,市文化館5月推出的 “童心點亮未來”——東莞市優秀本土兒童劇展演公益活動,全年計畫推出五六部優質本土兒童劇作品,每個月第三個週六晚固定在東莞市民藝術中心實驗劇場推出一部原創兒童劇。今年市文化館還將舉行兒童劇比賽、兒童劇大師工作坊等活動,全力推動本土兒童劇力量的發展壯大,打造東莞兒童劇品牌。

兒童劇也越來越受家長和小孩的認知和歡迎。在賀凱及其團隊的調查中發現,90%以上的家長表示願意帶孩子走進劇院去看兒童劇,其中看過兒童劇的家長99%願意再次走進劇院看兒童劇,並將好的作品推薦給朋友。

“東莞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視,遍地的藝術培訓機構就可以證明,而這份調查雖然集中在城區,但給了我們非常大的信心,說明東莞兒童劇有很大的潛在市場,也在一方面促成了‘陽光計畫’專案的成立。”賀凱說。

東莞兒童劇的市場潛力,在演出也得到驗證。比如市文化館推出的 “童心點亮未來” 優秀本土原創兒童劇展演活動非常火爆,每月第三周週六推出一場,每次推出搶票活動,沒幾分鐘就被搶光。而從5月29日“陽光計畫”首場演出在市文化館星劇場開演至今在萬江、東城、道滘等鎮街共演了三部劇,10來場兒童劇,上座率均超過90%。

問題:專業人才與劇碼儲備不足

相比北上廣深,東莞的兒童劇普及相對滯後的原因,除了引進劇碼少、缺乏固定性和持續性、品質參差不齊外,最大的客觀問題在於戲劇人才和劇碼儲備嚴重不足。茅偉榮表示,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相比,東莞遠遠沒有完成基本的戲劇人才和劇碼的儲備工作,因此也缺乏像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人才吸納能力,“專業人才在東莞感覺發展空間不足,缺乏平臺,甚至連工作都不好找,只能往一線城市跑了。”

茅偉榮從事戲劇導演編劇43年,此前一直在上海工作,他以上海為例表示,在上海,大多數也是“新上海人”,“很多白領下班後隨便吃個便當後,約三五好友走進劇場看劇,看完後到茶室、咖啡廳或其他休閒場所聊聊所觀看劇碼,一晚上就充實地過去了,大小劇場都很火。”茅偉榮說,上海市民的這種觀劇習慣也基於上海完善的戲劇人才和劇碼儲備的基礎上,“因為集聚著大批人才,就會創作、引進、積累許多劇碼,就會有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劇場,最終形成大市場。”

“有東西就會有人,有人就會創作更多東西。遺憾的是,東莞目前既缺乏大量精品劇碼,也缺乏專業的影視、戲劇院校,沒能聚集一大批專業的戲劇人才,因此兒童劇的推廣不足,也導致觀眾對兒童劇及其品牌的認知不足。”茅偉榮進一步解釋道,“其實,15年前的上海也和10年前的東莞一樣,人們的娛樂方式大多停留在卡拉ok上。”

此外,東莞兒童劇市場的另一個問題是東莞市民的消費觀念,“東莞許多市民不一定花不起買票錢,只是以前習慣了送票或搶票,覺得搶到免費票或拿到票很有面子。”茅偉榮笑著說,“其實請客吃飯的錢遠遠高於票價。”

“不過,經過多年的文藝普及和推廣,東莞市民在許多文藝消費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了,尤其在電影、演唱會上,但進劇場的消費習慣還需要多些耐心。”茅偉榮補充說。

未來:打造平臺,推廣東莞模式

“戲劇的教育效果是長期的事情,藝術的高度決定城市文化高度,而從孩子著手,具有深遠意義,對整個東莞文藝素養的提升非常重要。”羅建偉表示,這也是為何兒童劇在全國越來越熱門的原因。

但基於東莞兒童劇的發展現狀,如何保持可持續性、長期性的兒童劇演出,成為東莞兒童劇模式探索和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只有常態化演出,才能形成氛圍、培養戲劇消費習慣,並逐漸形成品牌,打造優秀平臺,吸引、積累更多劇碼和專業人才,最終達到繁榮兒童劇市場。”茅偉榮表示,近年來他們通過上海與東莞的合作,最終探索出一個在全國應該具有示範性的創新模式——“互聯網+藝術”的線上線下體驗形式,通過以政府搭台、專業機構結合市場化運作的方式,普惠性推廣高品質的兒童劇演出及文化人才培養活動。

這個東莞的全國首創模式,就是由東莞市文化館、廣東艾利發劇院管理有限公司主辦的“陽光計畫”。專案針對東莞市3至12歲孩子,融兒童劇觀賞、身心健康講座和少兒戲劇人才打造三個重點板塊於一體,以小福象APP為載體,聯動市民藝術中心星劇場、 玉蘭大劇院小劇場 、塘廈演藝館、常平大劇院等十大劇院開展服務。未來三年打造5部東莞原創、5部中美合作高品質的專業兒童劇,每月在莞演出30場,每年300多場,每場每人只需9.9元的惠民價。

“這種集公益與商業為一體的區域性兒童劇場群一旦打造成熟,就會形成集群效應,就可以從東莞推向全國,在各個城市複製東莞兒童劇模式,推動全國兒童劇,甚至其他文藝市場的繁榮。”羅建偉笑著說,這種東莞模式的可複製性很強,但他們不怕競爭,一來全國市場非常大,二來“人無我有,人有我先”,且能共同促進全國戲劇文化繁榮,何樂而不為呢?”

“9.9元每場確實不足以支撐企業運作,甚至連演員的演出費用都拿不回來。但如果模式成熟後,盈利不在票價上。”對於票價低廉等於品質低劣的質疑,賀凱解釋說,他們對戲劇品質的打造標準是國家一流標準,只有高品質才能持久。

此外,為了更好地推動東莞本土兒童劇的發展,培養和挖掘本土編導演人才,滿足孩子和家長們對於兒童劇的需求,市文化館5月推出的 “童心點亮未來”——東莞市優秀本土兒童劇展演公益活動,全年計畫推出五六部優質本土兒童劇作品,每個月第三個週六晚固定在東莞市民藝術中心實驗劇場推出一部原創兒童劇。今年市文化館還將舉行兒童劇比賽、兒童劇大師工作坊等活動,全力推動本土兒童劇力量的發展壯大,打造東莞兒童劇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