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個海難倖存者的故事》:沒有人知道他講的是真還是假

瑪律克斯的《百年孤獨》引發了一個名叫“魔幻現實主義”的文學品種在拉美那塊土地上橫空出世,

驚豔亮相。

為什麼“魔幻現實主義”會出現在拉美那個土地上?我一直想尋找答案,但是卻無法找到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通常情況下,論者總是把拉美歸咎於一個神神叨叨的土地,那裡的人們十分迷信,常常人鬼不分,所以,作者的文字裡,才會滲入那麼多的捕風捉影的怪事連篇。但我想,“魔幻現實主義”並不僅僅是出於這個動機,

我感到,包括瑪律克斯作家在內的拉美作家,為什麼要把一個清晰的歷史敘事,變成神秘莫測、捉摸不透的靈異世界,這裡面肯定是想隱藏著什麼。有什麼東西,不能敘述,必須通過變形的方式,才能繞過那個心底的軟肋與痛點。

這個裡頭很有考較的名堂。在《百年孤獨》中,那個名叫馬貢多的小鎮,為什麼被排斥在文明之外?為什麼小說裡的族長陷入到一種四面環海的包圍之中,

失卻了對其他文明的接納與認知?一般論者,認為這部小說象徵著印第安土著的自我封閉,從而隔絕於世,但是,《百年孤獨》中的那個族長,顯然不是印第安的部落,在小說裡,我們看到外來的族群是吉普賽人,印第安土著的出現,是那個照料族長孩子的女人,她是和弟弟一起來到這個小鎮的,來的原因,是想躲避一直折磨著她的部落的失眠症。可見,小說裡的主體部落,
不是印第安部落。可想而知,《百年孤獨》裡的孤獨小鎮的族群實際上就是西班牙後裔。這些人越洋渡海,來到南美,前輩的歷史,在小說裡已經渺茫無知,而他們自己也很快忘記了自己的來龍去脈,不知道自己的前世今生。他們在曲意回避什麼?實際上,他們在回避他們是一個外來者的身份,對於南美大陸的侵吞與剝奪,尤其是他們的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對印第安部落的瘋狂屠殺。
所以,《百年孤獨》裡,一直隱約其詞地模糊著小鎮家族與印第安部落的關係,在描寫一百年的孤獨與屠殺的時候,忽略掉了這些西班牙的後人,在掠奪這塊土地的過往歲月裡,對當地土著更加殘酷的劫殺。“魔幻現實主義”在拉美產生,有著深刻的地緣因素。瑪律克斯後來一直把西班牙作為他精神上的慰藉之所,很長時間都呆在西班牙,對那裡的一切感到很有親切感,
視同精神的家園,可見,他把拉美世界納入魔幻的氛圍與世界之後,得到的心裡慰藉的是,可以清晰地逃脫掉對殖民前輩肆虐拉美大陸的“真實的謊言”的懺悔與重負,用當下他們遭遇到的外來的擠壓來轉換掉他們前輩登陸時對這個土地同樣殘暴的殺戮,以獲得敘事與立論上的自信與自尊。

所以在《百年孤獨》裡埋有太多的“局”,太多的作者有意回避的“局”。這種“局”,因為我們不知道作者在心裡回避了什麼,就像圍棋中留下的“目”一樣,我們無法知道這個空白區域裡作者收了哪些棋子,我們註定要在《百年孤獨》前百思不得其解。

即使是瑪律克斯所撰寫的紀實作品,我們同樣看到作者抱著一副“信不信由你”的逍遙態度,懷著一副“逗你玩”的“我是流氓我怕誰”的調侃味,持著“破罐子破摔”的一脈相承的創作理念,把一個真真假假的故事扔在你的面前。

寫於1955年、1970年才正式署上瑪律克斯名字的《一個海難倖存者的故事》,來自於一個真實的故事。事情發生在1955年,哥倫比亞的一艘驅逐艦從美國回國的途中,不可思議的是,有八名水手入海,在搜索無果的情況下,十天之後,有一個水手竟然漂到了岸邊,創下了一個奇跡。瑪律克斯當時身為一名記者,在這個倖存水手找上門的情況下,寫下了這個口述體文本。書的主體那是個落水的水手,但書中的主導精神卻烙印著瑪律克斯的痕跡。這個痕跡的最鮮明的標誌,就是他在煞有介事地描摹整個事件的過程時,故意留下了真假莫辨的盲點,在全書的結尾處,這個故事的真真假假的“魔幻色彩”被作者有意地推上了峰巔。書中寫道:“有些人對我說,這些故事都是我憑空編造出來的。而我是這樣反問他們的:那麼,我在海上漂流的十天十夜裡,又做了什麼呢?”(P182)

這個反問太令人忍俊不禁,可以作為經典的放之五湖四海而皆准的詰問典範。比如,如果誰問瑪律克斯《百年孤獨》是憑空編造出來的嗎?瑪律克斯可以如此同樣的回答:“那麼,拉美土地上的一個小鎮的一百年,又發生了什麼呢?”

可見,在《一個海難倖存者的故事》中,貫穿著瑪律克斯《百年孤獨》中一樣的理念,就是作者只負責講述,而歷史的真實與事實與他無關。

這樣,我們在《一個海難倖存者的故事》中,看到的就是一件真假難辨的蹺蹊古怪的事。本來在通常的說法中,哥倫比亞的驅逐艦在海裡遇到了暴風雨,這樣八個船員墜落海中,尚有合適的理由,但是《一個海難倖存者的故事》敘述者卻強調的是,事發當夜“根本沒有什麼暴風雨”,而且天氣晴朗。與八名水手落海的同時,還有放在船甲板上的裝有冰箱、電視機、洗衣機等走私物品的貨箱。而正是這些不屬於軍用物資的物品,日後成了哥倫比亞政府大為惱火的一個緣由,因為這一真相的揭露,證明了這起離奇的海難事故不是“天災”,而是“人禍”,而是凡是“人禍”,對於相關的人來說,總是會習慣性地遮掩真相,推卸責任。

落水之後,《一個海難倖存者的故事》繼續描寫了一系列奇怪的事:倖存者眼看著同時落入水中的戰友,被海浪吞噬,而他本以為他安身立命之所的驅逐艦能夠及時施以援手,但不可思議接踵而來,眼看著這艘艦艇在波峰中出入,揚長而去,將他扔在海上。飄泊之時,他計算著艦艇到岸不過兩個多小時,總該發現船上少了八個人,救援工作應該立刻開始,但是,他始終沒有等來一艘船,到次日,他以為有飛機會來搜尋,但雖然看見了幾隻飛機的影子,從天上掠過,甚至有一架飛機低空飛行,應該能夠看到倖存者在筏子上的求助信號,但一切都只是一場幻影,海上的救援根本沒有如期而至。《一個海難倖存者的故事》裡用倖存者的視線,揭開了海上的真相,那就是一架遊動的軍事機器——驅逐艦,整個運行狀況馬馬虎虎,毛毛糙糙,鬆鬆散散;再看看船上的人,在倖存者的敘事中,他們也是一群快樂的大兵,在美國港口裡待命的時候,整天是尋歡作樂,勾搭露水女友,泡在酒吧中,還為爭奪女人大打出手,回國之時,這些大兵順水推舟,稍帶走私物品,這哪裡像是一個保家衛國的軍隊?完全是一幫胡天海地的散兵游勇。一個部隊,折射的是一個國家的形象,就在這樣的細節中,傳遞出的是一幫爛透了的國防力量。瑪律克斯如實記載了這個國家的軍事力量現狀的一角,理所當然地觸犯了當局的底線,講述故事的倖存者因為這種真實的敘述而被迫離開了海軍,英雄光環也黯然收斂,銷聲匿跡。刊出這個故事的報紙也迫於政府的壓力,關張了事。

可以看出,正是瑪律克斯的個性化的加盟,才使倖存者的故事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在這之前官方的宣傳中上,落難的水兵被官方記者包裝成了一個英雄,瑪律克斯用一個文學家的天賦,復原了這個故事中的所有的原生態的真實,文學的價值與可靠性,在這次得到了一次鋒利的說明。瑪律克斯也因為這份執守,而付出了應有的代價,但時過境遷之後,這份代價卻因為唯一償付出的是它的“真實”的底蘊,而最終賦予了瑪律克斯的文學事業以黃金的成色,為日後他登上諾貝爾文學獎的峰巔,而奠定了一個金色的基座。

誠實是一個作家的最強有力的品德,而作者為了永遠保持自己的那份“誠實”的作為,便在面對“不誠實”的現實的時候,拉扯上“魔幻現實主義”這個可以渾水摸魚的利器,遮掩掉作者不想面對的歷史上的殘酷的真實,如此可以看出,“魔幻現實主義”是拉美文學的一次逃避真實詰難的自我拯救,一次暗渡陳倉的自我修飾,一次欲蓋彌彰的故弄玄虛。

在《一個海難倖存者的故事》的故事敘事裡,並沒有什麼複雜的東西,也沒有深奧的魔幻的意象,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瑪律克斯再現了倖存者在海上進入高度饑寒交迫時段裡出現的種種幻覺,這種幻覺包括與遇難的同伴的對話,細緻地刻劃了倖存者在海上挑戰鯊魚、捕捉海鷗的種種驚險奇觀,生動地描繪了在面對海鷗肉身時難以下嚥的內心感受,這些敘述是任何一個文學家都必須具備的敘述功力,在這裡,我並不覺得瑪律克斯在他的文學性的作為上就比別人高人一等,但作家在這裡足以通過他的繪聲繪色的描述、收放自如的設疑以及夾雜在敘述中的那份活靈活現的心靈流動,讓一個本來就帶有傳奇色彩的海上十天漂泊記充滿了渾然天成的趣味性與神秘感,這一部分所展示出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驚奇奇觀,會使這些敘事走到一個相反的對立面,就是給這種本來可以一筆帶過的逃難時光,烙上了“近乎妖”的神話色彩,難怪要有人質疑這位水手的水上漂泊生涯真的會如此豐富多彩,奇峰迭起。造成這樣的啼笑皆非的效果,不能不說執筆者瑪律克斯居功至偉,是他在這個故事中,調動了讀者的潛在的好奇心,盡力在大海的奇怪闊大佈景裡、那些膠著在筏子周圍的海上生命的糾纏中、以及人與自然的生存對壘間,展現了一出出難以置信卻又合乎情理的奇聞奇趣。什麼樣的作家,有什麼樣的捕捉點,就會給素材以什麼樣的發現的立足處。瑪律克斯日後也大言不慚地在這本本來署著倖存者名字的作品裡,回歸了自己的名字,正是瑪律克斯有足夠的自信,是他在倖存者的經歷裡,用他的發現,啟動了別人發現了不了的真實的傳奇。這,雖然是倖存者提供了所有的素材,但它的文本裡還是深刻地烙印著瑪律克斯的痕跡,正是這份痕跡的濃重味道,才使得這個故事如此地經得起忖情度理的考較。

陳寅恪提出一個歷史學家對歷史研究的時候,必須持“同情的理解”,就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回到特定的歷史情境裡,才能最接近地還原歷史的本真。瑪律克斯可以說是身體力行了這個理念,在與倖存者二十多天的瞭解與採訪之後,他用“同情的理解”的立場,把落難者所有的不可告人的秘密情境,都端到了公眾面前。儘管當時得到了獨裁政府的壓制,但事後,恰恰是這份獨特性,使這一個文本在多少年後,仍具有鮮活的價值。瑪律克斯秉持了真實的還原事實的原則,當他觸摸到無法還原的涉及到他的文化之根的根本性問題的時候,“魔幻現實主義”便可以幫助他金蟬脫殼,逃脫掉融注在血脈裡的拉美殖民的“原罪”意識。

所以在《百年孤獨》裡埋有太多的“局”,太多的作者有意回避的“局”。這種“局”,因為我們不知道作者在心裡回避了什麼,就像圍棋中留下的“目”一樣,我們無法知道這個空白區域裡作者收了哪些棋子,我們註定要在《百年孤獨》前百思不得其解。

即使是瑪律克斯所撰寫的紀實作品,我們同樣看到作者抱著一副“信不信由你”的逍遙態度,懷著一副“逗你玩”的“我是流氓我怕誰”的調侃味,持著“破罐子破摔”的一脈相承的創作理念,把一個真真假假的故事扔在你的面前。

寫於1955年、1970年才正式署上瑪律克斯名字的《一個海難倖存者的故事》,來自於一個真實的故事。事情發生在1955年,哥倫比亞的一艘驅逐艦從美國回國的途中,不可思議的是,有八名水手入海,在搜索無果的情況下,十天之後,有一個水手竟然漂到了岸邊,創下了一個奇跡。瑪律克斯當時身為一名記者,在這個倖存水手找上門的情況下,寫下了這個口述體文本。書的主體那是個落水的水手,但書中的主導精神卻烙印著瑪律克斯的痕跡。這個痕跡的最鮮明的標誌,就是他在煞有介事地描摹整個事件的過程時,故意留下了真假莫辨的盲點,在全書的結尾處,這個故事的真真假假的“魔幻色彩”被作者有意地推上了峰巔。書中寫道:“有些人對我說,這些故事都是我憑空編造出來的。而我是這樣反問他們的:那麼,我在海上漂流的十天十夜裡,又做了什麼呢?”(P182)

這個反問太令人忍俊不禁,可以作為經典的放之五湖四海而皆准的詰問典範。比如,如果誰問瑪律克斯《百年孤獨》是憑空編造出來的嗎?瑪律克斯可以如此同樣的回答:“那麼,拉美土地上的一個小鎮的一百年,又發生了什麼呢?”

可見,在《一個海難倖存者的故事》中,貫穿著瑪律克斯《百年孤獨》中一樣的理念,就是作者只負責講述,而歷史的真實與事實與他無關。

這樣,我們在《一個海難倖存者的故事》中,看到的就是一件真假難辨的蹺蹊古怪的事。本來在通常的說法中,哥倫比亞的驅逐艦在海裡遇到了暴風雨,這樣八個船員墜落海中,尚有合適的理由,但是《一個海難倖存者的故事》敘述者卻強調的是,事發當夜“根本沒有什麼暴風雨”,而且天氣晴朗。與八名水手落海的同時,還有放在船甲板上的裝有冰箱、電視機、洗衣機等走私物品的貨箱。而正是這些不屬於軍用物資的物品,日後成了哥倫比亞政府大為惱火的一個緣由,因為這一真相的揭露,證明了這起離奇的海難事故不是“天災”,而是“人禍”,而是凡是“人禍”,對於相關的人來說,總是會習慣性地遮掩真相,推卸責任。

落水之後,《一個海難倖存者的故事》繼續描寫了一系列奇怪的事:倖存者眼看著同時落入水中的戰友,被海浪吞噬,而他本以為他安身立命之所的驅逐艦能夠及時施以援手,但不可思議接踵而來,眼看著這艘艦艇在波峰中出入,揚長而去,將他扔在海上。飄泊之時,他計算著艦艇到岸不過兩個多小時,總該發現船上少了八個人,救援工作應該立刻開始,但是,他始終沒有等來一艘船,到次日,他以為有飛機會來搜尋,但雖然看見了幾隻飛機的影子,從天上掠過,甚至有一架飛機低空飛行,應該能夠看到倖存者在筏子上的求助信號,但一切都只是一場幻影,海上的救援根本沒有如期而至。《一個海難倖存者的故事》裡用倖存者的視線,揭開了海上的真相,那就是一架遊動的軍事機器——驅逐艦,整個運行狀況馬馬虎虎,毛毛糙糙,鬆鬆散散;再看看船上的人,在倖存者的敘事中,他們也是一群快樂的大兵,在美國港口裡待命的時候,整天是尋歡作樂,勾搭露水女友,泡在酒吧中,還為爭奪女人大打出手,回國之時,這些大兵順水推舟,稍帶走私物品,這哪裡像是一個保家衛國的軍隊?完全是一幫胡天海地的散兵游勇。一個部隊,折射的是一個國家的形象,就在這樣的細節中,傳遞出的是一幫爛透了的國防力量。瑪律克斯如實記載了這個國家的軍事力量現狀的一角,理所當然地觸犯了當局的底線,講述故事的倖存者因為這種真實的敘述而被迫離開了海軍,英雄光環也黯然收斂,銷聲匿跡。刊出這個故事的報紙也迫於政府的壓力,關張了事。

可以看出,正是瑪律克斯的個性化的加盟,才使倖存者的故事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在這之前官方的宣傳中上,落難的水兵被官方記者包裝成了一個英雄,瑪律克斯用一個文學家的天賦,復原了這個故事中的所有的原生態的真實,文學的價值與可靠性,在這次得到了一次鋒利的說明。瑪律克斯也因為這份執守,而付出了應有的代價,但時過境遷之後,這份代價卻因為唯一償付出的是它的“真實”的底蘊,而最終賦予了瑪律克斯的文學事業以黃金的成色,為日後他登上諾貝爾文學獎的峰巔,而奠定了一個金色的基座。

誠實是一個作家的最強有力的品德,而作者為了永遠保持自己的那份“誠實”的作為,便在面對“不誠實”的現實的時候,拉扯上“魔幻現實主義”這個可以渾水摸魚的利器,遮掩掉作者不想面對的歷史上的殘酷的真實,如此可以看出,“魔幻現實主義”是拉美文學的一次逃避真實詰難的自我拯救,一次暗渡陳倉的自我修飾,一次欲蓋彌彰的故弄玄虛。

在《一個海難倖存者的故事》的故事敘事裡,並沒有什麼複雜的東西,也沒有深奧的魔幻的意象,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瑪律克斯再現了倖存者在海上進入高度饑寒交迫時段裡出現的種種幻覺,這種幻覺包括與遇難的同伴的對話,細緻地刻劃了倖存者在海上挑戰鯊魚、捕捉海鷗的種種驚險奇觀,生動地描繪了在面對海鷗肉身時難以下嚥的內心感受,這些敘述是任何一個文學家都必須具備的敘述功力,在這裡,我並不覺得瑪律克斯在他的文學性的作為上就比別人高人一等,但作家在這裡足以通過他的繪聲繪色的描述、收放自如的設疑以及夾雜在敘述中的那份活靈活現的心靈流動,讓一個本來就帶有傳奇色彩的海上十天漂泊記充滿了渾然天成的趣味性與神秘感,這一部分所展示出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驚奇奇觀,會使這些敘事走到一個相反的對立面,就是給這種本來可以一筆帶過的逃難時光,烙上了“近乎妖”的神話色彩,難怪要有人質疑這位水手的水上漂泊生涯真的會如此豐富多彩,奇峰迭起。造成這樣的啼笑皆非的效果,不能不說執筆者瑪律克斯居功至偉,是他在這個故事中,調動了讀者的潛在的好奇心,盡力在大海的奇怪闊大佈景裡、那些膠著在筏子周圍的海上生命的糾纏中、以及人與自然的生存對壘間,展現了一出出難以置信卻又合乎情理的奇聞奇趣。什麼樣的作家,有什麼樣的捕捉點,就會給素材以什麼樣的發現的立足處。瑪律克斯日後也大言不慚地在這本本來署著倖存者名字的作品裡,回歸了自己的名字,正是瑪律克斯有足夠的自信,是他在倖存者的經歷裡,用他的發現,啟動了別人發現了不了的真實的傳奇。這,雖然是倖存者提供了所有的素材,但它的文本裡還是深刻地烙印著瑪律克斯的痕跡,正是這份痕跡的濃重味道,才使得這個故事如此地經得起忖情度理的考較。

陳寅恪提出一個歷史學家對歷史研究的時候,必須持“同情的理解”,就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回到特定的歷史情境裡,才能最接近地還原歷史的本真。瑪律克斯可以說是身體力行了這個理念,在與倖存者二十多天的瞭解與採訪之後,他用“同情的理解”的立場,把落難者所有的不可告人的秘密情境,都端到了公眾面前。儘管當時得到了獨裁政府的壓制,但事後,恰恰是這份獨特性,使這一個文本在多少年後,仍具有鮮活的價值。瑪律克斯秉持了真實的還原事實的原則,當他觸摸到無法還原的涉及到他的文化之根的根本性問題的時候,“魔幻現實主義”便可以幫助他金蟬脫殼,逃脫掉融注在血脈裡的拉美殖民的“原罪”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