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黔東南走起,跟著家人打稻穀,感受秋收的艱辛

我始終認為自己是個小農民,從小一直生活在貴州山區裡。

長大了為了生活,才離開了家鄉走進陌生的城市。然而我內心裡始終忘不了家鄉的山山水水,還有可愛的親人和朋友。借國慶的假期,我回了一趟家鄉,體驗了一把農民的艱辛,沒錯,這日子不太好過,但累卻快樂著。

回家期間恰好是秋收時節,趕上好天氣,就跟父親和幾位鄰居一起上山坡打稻穀。多年沒下田幹活,儘管勞作手法不陌生,但動作多少有些僵硬。在上海,

平日裡只敲打鍵盤和按快門,少了握鐮刀抗鋤頭的日子。

勞作之前我沒帶好防衛工具,一天下來,手都被稻草割破了不少口子,也被太陽曬黑了不少,但這日子卻很值得紀念,讓我又回想到了兒時打稻穀的日子。

我深知這個農活不賺錢,從年初買種子,摘秧苗,到春分去犁田翻地,插秧到收割,花很多時間和精力。但父親們早已習慣這種勞作,不埋怨,也不跟我算這些成本,

總想農民嘛,不種田,大塊好田荒廢了心裡不好受。所以一直耕種著,一年又一年。

▲2:村裡的老人,習慣了勞作,這不,九哥的媽媽也過來幫忙。也是七十多歲的老太太了,歲月啊。

▲3:幾個人在山坡上有說有笑,有時候我感覺比在辦公室裡還開心。

▲4:嫂子在割稻穗

▲5:今年的稻穀沒長好,起了黑球,每一拍都會拍出一陣灰色的灰塵。

▲6:山坡上的稻田,年初父親不準備種植了,但眼看荒廢了可惜,就去種了水稻,可惜今年時節不好,趕上了雨季,不少稻穀沒結好。

▲7:

▲8:在貴州山區,交通不便,很多勞作方式還是按照傳統的來,抗個大大的鬥,也真夠累的。我建議父親買個小型的收割機,可父親嫌重和麻煩,還是沒買。

▲9:山上的稻田不大,依著山脈的平地而建,彎彎曲曲的。這田裡種的是糯米。

▲10:

▲11:

▲12:這雙手,看著也心酸,可這就是生活。

▲13:拍攝幾張後我也下田去幫忙,沒戴袖套也沒穿外套,看來皮肉之苦是避免不了。

▲14:說幹就幹,咱也不含糊。

▲15:

▲16:骨子裡就是小農民。

▲17:啪啪啪的幾下就好,只是灰塵很多,家裡人也不講究,帶個口罩啥的。

▲18:完成了,挑著回家,這路,看看也醉了,田坎早就長了很多野草。

▲19:一路的下坡,我扛著一大包,我本要挑一擔,可父親擔心我的肩膀因為常年不擔重東西,所以只給我一袋背著。

▲20:很多人家已經收好了稻穀,而大鬥還孤零零的在田邊。

▲21:遠處,有位老農也在打稻穀。

▲22:山坡上的野花,一朵一朵的綻放在田野邊,可美了。

▲23:很喜歡這些小花兒,可惜不好摘,所以就只好拍攝幾張。

▲24:已經開始囤積稻草的田裡。

▲25:這裡是苗嶺,貴州省黔東南州黃平縣重興鄉下翁細村,我的苗寨,我的家鄉。

▲9:山上的稻田不大,依著山脈的平地而建,彎彎曲曲的。這田裡種的是糯米。

▲10:

▲11:

▲12:這雙手,看著也心酸,可這就是生活。

▲13:拍攝幾張後我也下田去幫忙,沒戴袖套也沒穿外套,看來皮肉之苦是避免不了。

▲14:說幹就幹,咱也不含糊。

▲15:

▲16:骨子裡就是小農民。

▲17:啪啪啪的幾下就好,只是灰塵很多,家裡人也不講究,帶個口罩啥的。

▲18:完成了,挑著回家,這路,看看也醉了,田坎早就長了很多野草。

▲19:一路的下坡,我扛著一大包,我本要挑一擔,可父親擔心我的肩膀因為常年不擔重東西,所以只給我一袋背著。

▲20:很多人家已經收好了稻穀,而大鬥還孤零零的在田邊。

▲21:遠處,有位老農也在打稻穀。

▲22:山坡上的野花,一朵一朵的綻放在田野邊,可美了。

▲23:很喜歡這些小花兒,可惜不好摘,所以就只好拍攝幾張。

▲24:已經開始囤積稻草的田裡。

▲25:這裡是苗嶺,貴州省黔東南州黃平縣重興鄉下翁細村,我的苗寨,我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