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讀點|在臺灣感受父親節,我們的爸爸缺位或迷失了嗎

文|雨茂 

去年8月8日,兩個臺灣朋友請我和同在臺灣大學訪學的同事吃飯,

我以為是中秋節前的餐敘,並沒有當回事,席間敘談才讀懂玄機。

原來8月8號諧音“爸爸”,是臺灣的父親節,我和同事都是做父親的人,臺灣朋友怕我們思念兒女,於是邀約相聚。

另據兩位朋友講,他們的子女要麼送上祝福,要麼奉送親手製作的禮物。這種別樣的親子關係讓我們豔羨不已。

在中國傳統的文藝作品中,父親的形象無外乎兩種:專制獨裁型與縱容溺愛型,

似乎很難找到正常健康的父子關係。當下的情況雖然要好一些,但仍然沒有脫離傳統父子關係的窠臼。

前兩年,媒體上有兩件事最奪人眼球,且都與“父愛”有關。一是著名歌唱家李雙江的兒子涉嫌強☆禁☆姦被刑拘,二是湖南電視臺熱播的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因為涉及名人,所以這兩件事都成為公眾與媒體關注的熱點;但從更深層次看,都與中國家庭普遍存在的“父愛的迷失”有關。

作為父親的李雙江對兒子疏于管教、縱容溺愛,結果鑄成大錯。

《爸爸去哪兒》節目中,五位爸爸每期跟子女有72小時的鄉村體驗,爸爸單獨肩負起照顧孩子飲食起居的責任,導演還設置了許多必須由父子(女)共同完成的任務。雖然節目裡的父子(女)之間極盡溫存與體貼,但我肯定這些平時忙得很少著家的父親其實鮮有親子的機會,孩子的母親一定是大包大攬的。

不獨明星家庭,在中國普通家庭中,父愛的缺位甚至迷失已經成為普遍存在的現象了。

與傳統父子關係相比,當今有一種現象是父親對子女教育不聞不問,完全推給母親,自己樂得做甩手掌櫃。

家庭教育研究專家范景宇先生認為,

母親的態度、對家庭和婚姻生活的滿意程度會影響父親投入和參與孩子教育的水準。母親和其他家庭成員應當積極鼓勵,還應盡可能地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為父親參與孩子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同時,作父親的也應該積極地介入孩子教育,不能認為教育孩子是母親的工作,自己的責任只是掙錢養家。

一位朋友給我講過一個發生在她身邊的故事:

她單位的領導是一位元女性,

兒子已經二十多歲了,正在上大學。父親是法官,在家的時間極少,兒子當然由母親一手帶大,所以母子關係極好。兒子對母親幾乎百依百順,對母親的依戀更是讓人瞠目結舌,洗澡時要母親洗,睡覺前還要母親摟著睡一會兒,不然就睡不著覺。

這已經是一種曖昧變態的母子關係,差一點就滑向亂☆禁☆倫的邊沿了。二十多歲的兒子在心理上居然還沒有斷奶,做母親的渾然不覺,竟然驕傲地向人講述兒子對她的感情,聽來就讓人揪心。

這是在培養具有獨立人格的男子漢嗎?不,這是在培養具有依附人格與戀母情結的小男人。孩子的爸爸去哪了?他難道不應該對此負責任嗎?把一個人格不健全的兒子交給社會,他就不內疚嗎?

也有一種父親看似關心孩子,其實還是不負責任。

一位同事的兒子正上初三,班上有一位“校霸”,班主任都不敢管。一天,校霸居然向同事的兒子收兩百元保護費,不交就把書包扔出窗外。孩子在學校受欺負,居然不敢告訴父母,最後還是由班主任轉告的。

按理說,校霸的行為已經觸犯了相關法律,應該通過法律途徑去解決,這也是向學生普及法律知識、鼓勵他們通過法律武器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最好時機,但是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沒有這樣做。最終的解決方式是男孩的父親找了幾個人去學校示威,據說校霸嚇得渾身發抖,聲稱以後絕對不敢這樣了。

當一種違法行為被另一種違法行為糾正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暴力登場、法律缺位,孩子們長大後還能對法律有敬畏之心嗎?還會通過法律維護公平與正義嗎?這是一個負責任的父親應該做的嗎?

其實,傳統中國社會也有“嚴父慈母”之說,即由父母承擔不同角色,各有側重,分工合作。母親唱紅臉,擔當照顧孩子飲食起居和心靈按摩師的角色;父親唱黑臉,擔當孩子的人生導師,引導孩子融入社會,自立自強。子女因為享受了完整的父母之愛,所以人格健全,對社會家庭負責任,敢於擔當。

現代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為,父愛(或母愛)的缺失都會造成孩子人的缺失,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長大成人。從這個角度看,臺灣的父親節確實值得內地借鑒,因為它至少可以警醒一些不負責任的父親積極參與子女教育,因為相較於生,養育的責任更重大,父親不能失位,更不能失責。 

作者簡介:

雨茂,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做母親的渾然不覺,竟然驕傲地向人講述兒子對她的感情,聽來就讓人揪心。

這是在培養具有獨立人格的男子漢嗎?不,這是在培養具有依附人格與戀母情結的小男人。孩子的爸爸去哪了?他難道不應該對此負責任嗎?把一個人格不健全的兒子交給社會,他就不內疚嗎?

也有一種父親看似關心孩子,其實還是不負責任。

一位同事的兒子正上初三,班上有一位“校霸”,班主任都不敢管。一天,校霸居然向同事的兒子收兩百元保護費,不交就把書包扔出窗外。孩子在學校受欺負,居然不敢告訴父母,最後還是由班主任轉告的。

按理說,校霸的行為已經觸犯了相關法律,應該通過法律途徑去解決,這也是向學生普及法律知識、鼓勵他們通過法律武器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最好時機,但是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沒有這樣做。最終的解決方式是男孩的父親找了幾個人去學校示威,據說校霸嚇得渾身發抖,聲稱以後絕對不敢這樣了。

當一種違法行為被另一種違法行為糾正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暴力登場、法律缺位,孩子們長大後還能對法律有敬畏之心嗎?還會通過法律維護公平與正義嗎?這是一個負責任的父親應該做的嗎?

其實,傳統中國社會也有“嚴父慈母”之說,即由父母承擔不同角色,各有側重,分工合作。母親唱紅臉,擔當照顧孩子飲食起居和心靈按摩師的角色;父親唱黑臉,擔當孩子的人生導師,引導孩子融入社會,自立自強。子女因為享受了完整的父母之愛,所以人格健全,對社會家庭負責任,敢於擔當。

現代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為,父愛(或母愛)的缺失都會造成孩子人的缺失,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長大成人。從這個角度看,臺灣的父親節確實值得內地借鑒,因為它至少可以警醒一些不負責任的父親積極參與子女教育,因為相較於生,養育的責任更重大,父親不能失位,更不能失責。 

作者簡介:

雨茂,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