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它是創業板市值龍頭,被譽為“農業中的華為”

3年前,溫氏的前身僅是一個位於粵西山區的荒廢知青農場,由八個農民合夥創立。33年後,溫氏已經成為年營收過百億,市值超千億的企業巨頭,並被盛譽為“農業裡的華為”。在溫氏奇跡背後,

蘊含著著怎樣的故事?

劉彥領 | 文|礪石商業評論

一個8000元起家的養雞場發展成為規模超500億元上市公司,不僅造就企業內上千名千萬富翁,而且讓曾經以農耕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民年收入相當於城市中產階級水準……溫氏股份創造了農業產業發展史上的一個傳奇。

溫氏股份披露的2016年年報顯示,公司去年出欄生豬超過1700萬頭,實現營收593.55億元,淨利117.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3%、90%。

身為傳統行業的畜牧業能實現利潤過百億,這一業績足以令不少上市公司汗顏。

以市值而論,溫氏股份高居創業板龍頭,其市值超過1200億元,高於創業板市值第二名藍思科技約300億元。

一個以養豬、養雞為主業的農牧公司能夠有那麼大的產值和影響力,撐起溫氏股份龐大商業帝國背後關鍵因素是什麼?又是什麼力量驅動溫氏的快速發展?溫氏的成功之道又是什麼?

1溫氏傳奇

溫氏的發軔要追溯到半個多世紀以前。

34年前,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了廣東省新興縣簕竹鎮。那一年,回鄉務農的溫北英帶著兒子溫鵬程以及同村的溫氏本族一共8人,各自出資1000元,按“七戶八股”的方式創辦簕竹雞場,“溫氏傳奇”由此開始。

像全國絕大多數地方一樣,當年的簕竹鎮幾乎家家養雞。由於簕竹雞場在當地是第一個規模較大的養雞場,頗有名氣,村民紛紛慕名前來購買雞苗。

後來,村民們漸漸覺得自己去縣城跑買賣太麻煩,不如委託簕竹雞場代購飼料、代為賣雞來得划算。善於思考的溫北英意識到,商機來了。

溫北英

當時,溫北英大膽提出“場戶結合”“代購代銷”的方法,與周邊的農戶展開合作。正是這個建議,

直接催生了“公司+農戶”模式的雛形,並帶動雞場經營效益明顯提高。資料顯示,1986年,公司總產值為36萬元,1988年就飆升至235萬元,養雞利潤也由1986年的5萬元上升到37萬元,公司股東均躋身中國農村第一批“萬元戶”之列。

1989年,國際形勢、國內市場發生巨大變化,簕竹畜牧聯營公司也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一方面,企業掛鉤的農戶增多,肉雞的數量猛增;另一方面,肉雞銷售市場低迷,價格下跌,

如果按照“代購代銷”的辦法,雖然可以保住公司的利益,但農戶利益必然受損。在利益的考量面前,溫氏果斷決定把原來的“代購代銷”變為“保價收購”,此舉不僅保護了農戶的利益,也保住了農戶與公司合作的積極性,從而穩固了“公司+農戶”這一經營模式。

“公司+農戶”模式為溫氏股份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之後的幾年裡,溫氏股份一路高歌猛進,1994年,銷售額破億元,廣東溫氏食品集團應運而生,成長為一個區域性品牌。

此後幾年,以“公司+農戶”的“溫氏模式”為“劍”,溫氏股份向全國“開疆拓土”,廣西桂林、福建莆田、江蘇太倉、湖南寧鄉公司紛紛成立。之後,又重點開拓華東、華中、西南三大區域市場,形成了環海(江蘇、福建、廣東、廣西)和沿京廣線(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兩大帶狀集群,一個超級農業養殖航母悄然崛起。

也是在這段時間裡,溫氏股份開始探索從“專養一隻雞”到“再養一頭豬”的戰略轉變,溫氏踏著時代的節奏進入了高速成長期。1997年,集團開始涉足養豬業,該戰略複製了“公司+農戶”的模式,擴張速度極快;1998年,溫鵬程當選董事長後,溫氏利用“公司+農戶”的模式優勢大舉擴張,先後落子于福建、江蘇、廣西、湖北、浙江、四川、海南……養殖規模、產值均大跨步增長。1999年,溫氏股份上市肉豬僅7.75萬頭,到2013年已突破1000萬頭,肉豬上市規模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養豬業從此成為溫氏股份整體業務增長的又一重要支撐。

戰略是一種選擇,只有大市場才能孕育大企業,而農業無疑是一個大市場。可以說,能夠準確抓住時代“風口”,是溫氏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2科技加持

從戰略上看,溫氏堪稱最早在中國打造以養殖業為核心、全產業鏈經營的企業。不過,繁盛之中,還是有潛在風險滋生。

溫氏之後,“公司+農戶”商業模式在傳統農業產業內迅速普及。但是企業無法實現對農戶的全天候監控,食品安全難有保障。可以想像,一旦發生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百億溫氏也將不復存在——悲劇終歸沒有發生,這可能得益於二代掌門人溫鵬程的“技術狂熱”。

在學界有一種聲音,這家最傳統的企業,本質上是高科技公司,是互聯網公司。

溫鵬程

乍聽讓人難以置信。事實上,溫鵬程曾用286電腦做局域網,使用386電腦做伺服器。

在一次公開採訪中,溫鵬程曾透露其野心:利用農業大資料提供“即時決策”上的便利;基於物聯網、“互聯網+”,對整個業務做到360度無死角監測;同時,溫氏也會對電商進行探索研究。

2005年,借助協力廠商,溫氏在行業內率先啟動ERP平臺化,對集團財務、養雞、飼料、養豬、藥品銷售實施資訊化管理。受益于溫鵬程投入鉅資建設的規模逾百人的IT技術團隊,以及數個規模龐大的雲服務資料中心——2011年,溫鵬程甚至推出了行業內“獨一份”的物聯網研究院。

統計顯示,近年來,溫氏股份累計獲得國家授權專利184項。目前,溫氏股份在家禽育種技術、種雞生產及孵化技術、疾病防控與肉雞生產管理、飼料營養技術、食品安全保障、環保技術等方面均處於全國領先地位,形成了強大的科技支撐體系。

“溫氏股份的每一步都與科技分不開。很多人總結溫氏的成功,都認為‘溫氏模式’的貢獻度最大。但模式是可以複製的,模式的背後是公司強大的科技支撐體系,這才是溫氏股份的核心競爭力。”溫氏股份首席執行官溫志芬稱。

以成本控制為例,比如飼料,這是養殖成本中占比最大的部分,由於溫氏研發出好的配方與配比,每噸飼料較市場平均價格可節約50元至100元;比如,依託品種改良和先進的養殖技術,溫氏肉雞、肉豬品質比傳統品種好很多;又比如,溫氏很早就解決了養豬的糞便污染問題,利用生物降解技術實現零排放。

溫志芬

在溫志芬看來,溫氏股份經歷的幾次“生死劫”,都是科技“救了主”。“過去幾年間,各類疫情不斷傷害中國養殖業,但我們總能轉危為安。比如,流感襲來的時候,集團子公司研發的生物疫苗不僅保證了公司自身的安全,還支援全國養殖業。”

2012年,帶有溫氏標籤的物聯網控制器下線,成本僅為2000元/套;對畜禽欄舍環境、飼喂、清糞等情況可以進行智慧化識別與控制;每一個農場的溫、濕度、餵食、採光、通風、噴霧等都可以實現即時監控、指揮。

這些案例,只是溫氏科技興企的縮影。

早在1992年,溫氏就與華南農業大學動科學院開展技術合作,從此便與科技結下了不解之緣。目前,除華南農大外,公司還與中山大學、中科院廣州分院等近30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緊密的產學研關係,“產學研”相結合推進技術創新已成為溫氏股份的一大法寶。

敏銳的資本市場很快就捕捉到溫氏革命性的跨越。

在“公司+農戶”模式下,溫氏利用農民自有宅基地發展養殖,以當前規模計算就節約了上千億元投資;如能再向水準參差不齊的農戶提供標準化廠房、設備及養殖技術,溫氏實際上變成“養殖業平臺公司”,僅僅是向市場提供分散式養殖系統便可估值又一個千億元。

擁有30多年的積澱,兩千億元市值想像空間的溫氏即將引爆資本市場。

3、2500億元市值神話

事實上,溫氏一直在尋求上市,融資、內部股財富變現的渴望從未減退。

第一次嘗試是1998年。然而,“股東超200人”成為溫氏通向資本市場的天塹,全員持股的大同理想遭遇現實尷尬。

2002年,溫氏將新興縣養豬公司“華農溫氏”改制為股份公司,並尋求上市,但因同樣的“股東超200人”問題而擱淺。

2008年,溫氏將動物保健業務拆分,組建大華農,改制後再次尋求上市,卻遭遇暫停IPO。

2009年,溫氏嘗試借殼華農溫氏上市,卻第三次因“股東超200人”被拒。

2011年,大華農轉而創業板IPO。

2012年,溫氏與中金公司數度接觸,商討整體上市事宜,卻第四次栽倒在“股東超200人”面前。

五次上市全部夭折——溫氏年收入從幾千萬元增長到2014年的387.23億元,生豬上市量從0增長到1 218萬頭,位居全球第二。溫氏,一度被戲稱為農林領域最著名的、最龐大的非上市企業。

轉機出現在2013年12月16日。 證監會發佈新規,溫氏在整體改制為股份制公司後,可申請核准為“非上市公眾公司”,再申請掛牌上市。

隨後,溫氏迅速向廣東省股權託管中心申請公司股份託管。2014年9月,證監會認定溫氏為非上市公眾公司,一切上市障礙得以清除。

考慮到IPO排隊的煎熬,2015年11月2日,溫氏最終以吸並大華農的方式完成創業板上市。全員持股下的6 700多位溫氏股東非富即貴,實現財富變現;其總市值曾一度達到2 500億元,登頂創業板榜首。

4組織架構變革

溫氏股份內部家族分散,共計有13個家族,其中以溫鵬程家族和嚴居然家族影響最甚。梳理發現,溫氏股份的股本結構較為分散,無持有公司股份5%以上的單一股東,各股東的持股數及持股比例均較小。

截至目前,溫氏家族成員中,包括溫鵬程在內的11人在溫氏股份持股,合計持有公司6.07億股股票,持股比例為16.74%,為溫氏股份實際控制人。在董事會層面,溫氏股份共計有8名握有“實權”的非獨立董事,其中溫鵬程在公司擔任董事長,溫氏家族成員在非獨立董事中擁有4名席位,占到1/2,對於公司董事會和股東大會形成決議,有重大影響。

另外,嚴氏家族在溫氏股份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溫氏股份總裁、技術總監嚴居然,以及嚴居能兩兄弟,均在董事會擔任董事,兩人合計持有1.77億股,持股比例達4.88%。

溫鵬程毫不諱言,“溫氏從成立那一天起,我們就是一個帶有家族烙印的公眾公司。” 溫鵬程表示,正是因為如此,早期的溫氏集團才被拒於資本市場之外,“但我們完全是以公眾公司的方式管理,所以管理團隊的成長和民主化,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雖然溫氏帶有家族烙印,但是管理團隊的作用、決策的程式是非常科學、合理,而且高效的。”

從2015年11月份整體上市後,溫氏股份經過資本市場震盪,依舊穩坐成為創業板“第一股”寶座。截至6月16日,總市值為1224億元。

在整體上市後,上述13個家族和個人身家已過億,溫氏創始人提出的共同分享財富觀念變成現實。今年以來,溫氏股份繼續加大對股東的財富共用。根據2015年度的經營情況,溫氏股份發佈了《2015年度利潤分配預案預披露》公告,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不少於5元(含稅),合計派發現金股利不少於18.13億元,同時以資本公積向股東每10股轉增不少於2股,合計轉增股本不少於7.25億股。

不僅如此,溫氏股份還啟動了員工持股計畫。2月3日,溫氏股份披露稱,該計畫的資金總額不超過11.6億元,參與物件包括本公司董監高管理人員,以及簽訂正式勞動合同的子公司員工,總人數達19097人。

5全產業鏈發力

溫氏30餘年來的持續成功,與其立足於時代的“超前”戰略、“堅守主業,只做相關多樣化”的戰略不無關係。

溫氏歷史上曾把握住三大發展機遇:

改革開放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出,農民重新獲得了土地使用權和經營權,有了生產積極性,卻處於無組織的狀態,溫北英提出“整合零散農村養殖資源”的想法,率先用整合資源的思維開啟農業養殖的新模式,從而誕生了公司+農戶的模式,生產效率比基地養殖效率大大提高。在這個階段,因為養殖模式的不同,以及溫氏自主培育的優良品種等,和一些公司拉開了距離。

第二大機遇是2000年左右,完成豬的品種改良。此前,中國很多土豬飼料成本比較高,面對市場對豬肉的需求,要實現商業化種豬育種。溫氏嘗試了新的品種,能夠實現成本低、產肉多、適應市場需求,成本大幅度下降。溫氏成功將養雞的成熟的“公司+農戶”模式複製在養豬產業,溫氏的養豬產業迅速脫穎而出。

溫氏目前的戰略機遇是環保機遇。一些中小型豬場達不到環保標準,但由於溫氏之前的“公司+農戶”模式正在升級為“公司+家庭農場”,從實力規模上,溫氏有條件實現環保需求。溫氏在家庭農場中推進環保治理系統:固液分離機、集糞棚、沼氣池、沼液儲存池、生物塘等現代化環保設施。在發展封閉式委託養殖模式過程中,溫氏認為,發展經濟不能以破壞社會生態平衡為代價,在雞場、豬場等項目的建設中以環保為基礎,保證畜禽糞便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污水排放達到國家標準。達到環保標準已經成為溫氏與農戶合作的基本條件。

目前,溫氏正向產業鏈下游延伸,並開展多樣化業務。提出“以內部市場為生存基礎,以外部市場為發展空間”的相關產業發展方針,向產業的上下游延伸,形成了以養雞、養豬為主,以養牛養鴨為輔,以農牧設備、食品加工、實業投資、港口物流為配套的八大產業體系。

溫氏股份作為國內養豬、養雞“雙料龍頭”而被市場周知,但是相對少被知曉的是,其還擁有現代農牧裝備、動物保健品生產、食品加工、金融投資等配套業務,打造出了一條清晰的全產業鏈。

另外,溫氏股份的金融投資業務也比較“亮眼”。溫氏投資成立於2011年,目前管理規模已有40多億元。據介紹,溫氏投資成立之初主要承擔集團整體上市以及並購職能,近兩年業務主要有兩大板塊: (1)股權投資方面,已經投了20多個項目,其中一家成功IPO,四五家排隊IPO;(2)證券投資方面,主要是一級半市場的定增和二級市場的資產配置。其中,定增更看重企業內在發展,風險把控較好,目前無一例虧損。

對於養殖企業來講,“豬週期”成為一道橫亙面前的難題,每逢豬價大跌之際,養殖企業容易出現虧損。“投資業務可以起到平滑溫氏的業績作用:在2014年行業低谷中,公司的投資業務一度成為業績的保障。”董秘梅錦方表示,更重要的是,金融投資板塊能夠為公司未來的發展比如並購重組、資本配置等提供助力。

6結語

以農業起家的溫氏股份,創造了畜牧領域中的一個又一個“第一”。並跳出了單一農業企業的範疇,主營業務拓展至肉豬養殖、肉鴨養殖、獸藥生產、乳製品生產、農牧設備製造、海洋養殖等多個業務板塊,以養殖業務為核心打造了完整的產業鏈,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高效銜接並互相促進。

“公司+農戶”、產業鏈經營一體化、員工持股、輕資產,固然是溫氏股份做大做強的原因,但究其根本原因,是背後的強大配套支援體系,及其造就出的高效管理機制。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樣的成功“不可複製”。

成長為一個區域性品牌。

此後幾年,以“公司+農戶”的“溫氏模式”為“劍”,溫氏股份向全國“開疆拓土”,廣西桂林、福建莆田、江蘇太倉、湖南寧鄉公司紛紛成立。之後,又重點開拓華東、華中、西南三大區域市場,形成了環海(江蘇、福建、廣東、廣西)和沿京廣線(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兩大帶狀集群,一個超級農業養殖航母悄然崛起。

也是在這段時間裡,溫氏股份開始探索從“專養一隻雞”到“再養一頭豬”的戰略轉變,溫氏踏著時代的節奏進入了高速成長期。1997年,集團開始涉足養豬業,該戰略複製了“公司+農戶”的模式,擴張速度極快;1998年,溫鵬程當選董事長後,溫氏利用“公司+農戶”的模式優勢大舉擴張,先後落子于福建、江蘇、廣西、湖北、浙江、四川、海南……養殖規模、產值均大跨步增長。1999年,溫氏股份上市肉豬僅7.75萬頭,到2013年已突破1000萬頭,肉豬上市規模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養豬業從此成為溫氏股份整體業務增長的又一重要支撐。

戰略是一種選擇,只有大市場才能孕育大企業,而農業無疑是一個大市場。可以說,能夠準確抓住時代“風口”,是溫氏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2科技加持

從戰略上看,溫氏堪稱最早在中國打造以養殖業為核心、全產業鏈經營的企業。不過,繁盛之中,還是有潛在風險滋生。

溫氏之後,“公司+農戶”商業模式在傳統農業產業內迅速普及。但是企業無法實現對農戶的全天候監控,食品安全難有保障。可以想像,一旦發生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百億溫氏也將不復存在——悲劇終歸沒有發生,這可能得益於二代掌門人溫鵬程的“技術狂熱”。

在學界有一種聲音,這家最傳統的企業,本質上是高科技公司,是互聯網公司。

溫鵬程

乍聽讓人難以置信。事實上,溫鵬程曾用286電腦做局域網,使用386電腦做伺服器。

在一次公開採訪中,溫鵬程曾透露其野心:利用農業大資料提供“即時決策”上的便利;基於物聯網、“互聯網+”,對整個業務做到360度無死角監測;同時,溫氏也會對電商進行探索研究。

2005年,借助協力廠商,溫氏在行業內率先啟動ERP平臺化,對集團財務、養雞、飼料、養豬、藥品銷售實施資訊化管理。受益于溫鵬程投入鉅資建設的規模逾百人的IT技術團隊,以及數個規模龐大的雲服務資料中心——2011年,溫鵬程甚至推出了行業內“獨一份”的物聯網研究院。

統計顯示,近年來,溫氏股份累計獲得國家授權專利184項。目前,溫氏股份在家禽育種技術、種雞生產及孵化技術、疾病防控與肉雞生產管理、飼料營養技術、食品安全保障、環保技術等方面均處於全國領先地位,形成了強大的科技支撐體系。

“溫氏股份的每一步都與科技分不開。很多人總結溫氏的成功,都認為‘溫氏模式’的貢獻度最大。但模式是可以複製的,模式的背後是公司強大的科技支撐體系,這才是溫氏股份的核心競爭力。”溫氏股份首席執行官溫志芬稱。

以成本控制為例,比如飼料,這是養殖成本中占比最大的部分,由於溫氏研發出好的配方與配比,每噸飼料較市場平均價格可節約50元至100元;比如,依託品種改良和先進的養殖技術,溫氏肉雞、肉豬品質比傳統品種好很多;又比如,溫氏很早就解決了養豬的糞便污染問題,利用生物降解技術實現零排放。

溫志芬

在溫志芬看來,溫氏股份經歷的幾次“生死劫”,都是科技“救了主”。“過去幾年間,各類疫情不斷傷害中國養殖業,但我們總能轉危為安。比如,流感襲來的時候,集團子公司研發的生物疫苗不僅保證了公司自身的安全,還支援全國養殖業。”

2012年,帶有溫氏標籤的物聯網控制器下線,成本僅為2000元/套;對畜禽欄舍環境、飼喂、清糞等情況可以進行智慧化識別與控制;每一個農場的溫、濕度、餵食、採光、通風、噴霧等都可以實現即時監控、指揮。

這些案例,只是溫氏科技興企的縮影。

早在1992年,溫氏就與華南農業大學動科學院開展技術合作,從此便與科技結下了不解之緣。目前,除華南農大外,公司還與中山大學、中科院廣州分院等近30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緊密的產學研關係,“產學研”相結合推進技術創新已成為溫氏股份的一大法寶。

敏銳的資本市場很快就捕捉到溫氏革命性的跨越。

在“公司+農戶”模式下,溫氏利用農民自有宅基地發展養殖,以當前規模計算就節約了上千億元投資;如能再向水準參差不齊的農戶提供標準化廠房、設備及養殖技術,溫氏實際上變成“養殖業平臺公司”,僅僅是向市場提供分散式養殖系統便可估值又一個千億元。

擁有30多年的積澱,兩千億元市值想像空間的溫氏即將引爆資本市場。

3、2500億元市值神話

事實上,溫氏一直在尋求上市,融資、內部股財富變現的渴望從未減退。

第一次嘗試是1998年。然而,“股東超200人”成為溫氏通向資本市場的天塹,全員持股的大同理想遭遇現實尷尬。

2002年,溫氏將新興縣養豬公司“華農溫氏”改制為股份公司,並尋求上市,但因同樣的“股東超200人”問題而擱淺。

2008年,溫氏將動物保健業務拆分,組建大華農,改制後再次尋求上市,卻遭遇暫停IPO。

2009年,溫氏嘗試借殼華農溫氏上市,卻第三次因“股東超200人”被拒。

2011年,大華農轉而創業板IPO。

2012年,溫氏與中金公司數度接觸,商討整體上市事宜,卻第四次栽倒在“股東超200人”面前。

五次上市全部夭折——溫氏年收入從幾千萬元增長到2014年的387.23億元,生豬上市量從0增長到1 218萬頭,位居全球第二。溫氏,一度被戲稱為農林領域最著名的、最龐大的非上市企業。

轉機出現在2013年12月16日。 證監會發佈新規,溫氏在整體改制為股份制公司後,可申請核准為“非上市公眾公司”,再申請掛牌上市。

隨後,溫氏迅速向廣東省股權託管中心申請公司股份託管。2014年9月,證監會認定溫氏為非上市公眾公司,一切上市障礙得以清除。

考慮到IPO排隊的煎熬,2015年11月2日,溫氏最終以吸並大華農的方式完成創業板上市。全員持股下的6 700多位溫氏股東非富即貴,實現財富變現;其總市值曾一度達到2 500億元,登頂創業板榜首。

4組織架構變革

溫氏股份內部家族分散,共計有13個家族,其中以溫鵬程家族和嚴居然家族影響最甚。梳理發現,溫氏股份的股本結構較為分散,無持有公司股份5%以上的單一股東,各股東的持股數及持股比例均較小。

截至目前,溫氏家族成員中,包括溫鵬程在內的11人在溫氏股份持股,合計持有公司6.07億股股票,持股比例為16.74%,為溫氏股份實際控制人。在董事會層面,溫氏股份共計有8名握有“實權”的非獨立董事,其中溫鵬程在公司擔任董事長,溫氏家族成員在非獨立董事中擁有4名席位,占到1/2,對於公司董事會和股東大會形成決議,有重大影響。

另外,嚴氏家族在溫氏股份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溫氏股份總裁、技術總監嚴居然,以及嚴居能兩兄弟,均在董事會擔任董事,兩人合計持有1.77億股,持股比例達4.88%。

溫鵬程毫不諱言,“溫氏從成立那一天起,我們就是一個帶有家族烙印的公眾公司。” 溫鵬程表示,正是因為如此,早期的溫氏集團才被拒於資本市場之外,“但我們完全是以公眾公司的方式管理,所以管理團隊的成長和民主化,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雖然溫氏帶有家族烙印,但是管理團隊的作用、決策的程式是非常科學、合理,而且高效的。”

從2015年11月份整體上市後,溫氏股份經過資本市場震盪,依舊穩坐成為創業板“第一股”寶座。截至6月16日,總市值為1224億元。

在整體上市後,上述13個家族和個人身家已過億,溫氏創始人提出的共同分享財富觀念變成現實。今年以來,溫氏股份繼續加大對股東的財富共用。根據2015年度的經營情況,溫氏股份發佈了《2015年度利潤分配預案預披露》公告,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不少於5元(含稅),合計派發現金股利不少於18.13億元,同時以資本公積向股東每10股轉增不少於2股,合計轉增股本不少於7.25億股。

不僅如此,溫氏股份還啟動了員工持股計畫。2月3日,溫氏股份披露稱,該計畫的資金總額不超過11.6億元,參與物件包括本公司董監高管理人員,以及簽訂正式勞動合同的子公司員工,總人數達19097人。

5全產業鏈發力

溫氏30餘年來的持續成功,與其立足於時代的“超前”戰略、“堅守主業,只做相關多樣化”的戰略不無關係。

溫氏歷史上曾把握住三大發展機遇:

改革開放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出,農民重新獲得了土地使用權和經營權,有了生產積極性,卻處於無組織的狀態,溫北英提出“整合零散農村養殖資源”的想法,率先用整合資源的思維開啟農業養殖的新模式,從而誕生了公司+農戶的模式,生產效率比基地養殖效率大大提高。在這個階段,因為養殖模式的不同,以及溫氏自主培育的優良品種等,和一些公司拉開了距離。

第二大機遇是2000年左右,完成豬的品種改良。此前,中國很多土豬飼料成本比較高,面對市場對豬肉的需求,要實現商業化種豬育種。溫氏嘗試了新的品種,能夠實現成本低、產肉多、適應市場需求,成本大幅度下降。溫氏成功將養雞的成熟的“公司+農戶”模式複製在養豬產業,溫氏的養豬產業迅速脫穎而出。

溫氏目前的戰略機遇是環保機遇。一些中小型豬場達不到環保標準,但由於溫氏之前的“公司+農戶”模式正在升級為“公司+家庭農場”,從實力規模上,溫氏有條件實現環保需求。溫氏在家庭農場中推進環保治理系統:固液分離機、集糞棚、沼氣池、沼液儲存池、生物塘等現代化環保設施。在發展封閉式委託養殖模式過程中,溫氏認為,發展經濟不能以破壞社會生態平衡為代價,在雞場、豬場等項目的建設中以環保為基礎,保證畜禽糞便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污水排放達到國家標準。達到環保標準已經成為溫氏與農戶合作的基本條件。

目前,溫氏正向產業鏈下游延伸,並開展多樣化業務。提出“以內部市場為生存基礎,以外部市場為發展空間”的相關產業發展方針,向產業的上下游延伸,形成了以養雞、養豬為主,以養牛養鴨為輔,以農牧設備、食品加工、實業投資、港口物流為配套的八大產業體系。

溫氏股份作為國內養豬、養雞“雙料龍頭”而被市場周知,但是相對少被知曉的是,其還擁有現代農牧裝備、動物保健品生產、食品加工、金融投資等配套業務,打造出了一條清晰的全產業鏈。

另外,溫氏股份的金融投資業務也比較“亮眼”。溫氏投資成立於2011年,目前管理規模已有40多億元。據介紹,溫氏投資成立之初主要承擔集團整體上市以及並購職能,近兩年業務主要有兩大板塊: (1)股權投資方面,已經投了20多個項目,其中一家成功IPO,四五家排隊IPO;(2)證券投資方面,主要是一級半市場的定增和二級市場的資產配置。其中,定增更看重企業內在發展,風險把控較好,目前無一例虧損。

對於養殖企業來講,“豬週期”成為一道橫亙面前的難題,每逢豬價大跌之際,養殖企業容易出現虧損。“投資業務可以起到平滑溫氏的業績作用:在2014年行業低谷中,公司的投資業務一度成為業績的保障。”董秘梅錦方表示,更重要的是,金融投資板塊能夠為公司未來的發展比如並購重組、資本配置等提供助力。

6結語

以農業起家的溫氏股份,創造了畜牧領域中的一個又一個“第一”。並跳出了單一農業企業的範疇,主營業務拓展至肉豬養殖、肉鴨養殖、獸藥生產、乳製品生產、農牧設備製造、海洋養殖等多個業務板塊,以養殖業務為核心打造了完整的產業鏈,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高效銜接並互相促進。

“公司+農戶”、產業鏈經營一體化、員工持股、輕資產,固然是溫氏股份做大做強的原因,但究其根本原因,是背後的強大配套支援體系,及其造就出的高效管理機制。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樣的成功“不可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