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懸棺訴說著一個民族的智慧 這個民族的消失,誰之過?

僰人懸棺

【導讀】400多年前,在經歷了明朝萬曆年間的“敘南平蠻”戰爭之後,

這個有2500多年歷史的民族突然消失,成為一個歷史之謎。“僰人”是先秦時期就在中國西南居住的一個古老民族。僰(音bo,類“博”)人。

一、“萬曆”之患。

僰人石刻

《珙縣誌》(舊志)上說: “珙本古西南夷服地,秦滅開明氏,僰人居此,號曰僰國。” 僰人在兩千年裡不斷發展壯大,

以至於成為了西南少數民族的領袖,,卻並不是一個易於馴服的人群,因此歷來是中央政府的心頭之患。

二、僰人仙逝。

智慧的民族

明朝開國以後,政府為了加強對西南地區的統治,開始逐步限制僰人的利益,尤其萬曆初年,中央政府在這裡強行廢除了一直以來的蠻夷酋長制度,

代之以漢臣,使原本緊張的對抗終於演變成一場全面反抗明朝政府的戰爭。

根據歷史記載,當時明王朝調集了雲貴川三省的大軍,包圍了僰人的山寨,於是數萬僰人就面臨著兩種選擇,要麼與人數多過自己十倍的敵人決一死戰,就在這兒安放祖先靈柩;要麼就接受明軍的招安,選擇屈辱地投降。傳說僰人內部的爭論就在這個山洞裡進行,

數百位寨主各執己見,在這裡商量了兩天兩夜。當時在600多個僰人的山寨中,有半數選擇向明軍投降。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投降的僰人無一倖免,被殘殺的人數幾乎達到這個部族總數的一半,幾乎每一位僰人的家族,都有親戚或朋友被害。倖存下來的族人大多被遷移,難以保持其民族獨特性,因而被其他民族同化。

三、懸棺埋葬。

武夷山懸棺

與剩下的56個名族不同的是,他們的葬式主要採用懸棺葬。棺木基本都是用整木剜鑿而成,不施漆,質地十分堅硬。現在可見的懸棺主要集中在蘇麻灣和珙縣麻塘壩兩地,目前已經發現懸棺的相關遺址共計四十一處,共有懸棺二百八十八具。

啟迪:今天,僰族僅僅留下了數百具懸棺,

可訴說這個民族曾經的英勇和輝煌。她的消失,是我們這56個民族大家庭,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