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同行、同事、學生眼中的“鋼鐵院士”是這樣煉成的

□楚天都市報記者宋克順樂毅通訊員王瀟瀟柏佳曼崔崑先生治學嚴謹,黨性堅定,一生淡泊,無私奉獻,不少曾在他身邊工作學習過的同事、學生,為之深深感動。昨日,楚天都市報記者採訪了多位元崔崑院士的身邊人,

試圖還原

崔崑向學校捐贈轎車校方供圖

崔崑先生治學嚴謹,黨性堅定,一生淡泊,無私奉獻,不少曾在他身邊工作學習過的同事、學生,為之深深感動。昨日,楚天都市報記者採訪了多位元崔崑院士的身邊人,

試圖還原出一個真實可感的“鋼鐵院士”。

六年著述鋼的百科全書 半月整理完1700條索引

談到崔崑院士的治學,科學出版社的編輯牛宇鋒感觸很深,他說崔老對於書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和敬畏。

崔崑在80多歲後,開始撰寫《鋼的成分、組織與性能》一書。出版這本合金鋼專著,是崔老一輩子的心願。作為該書的責任編輯,牛宇鋒說,老一輩學者的治學嚴謹,讓他們這些後輩十分欽佩。

“該書共10章,

1574頁,約200萬字,含圖828個、表646個,全部由一位元八旬老人歷時六年、獨自在電腦前完成,難度可想而知。”牛宇鋒說,正是崔老半個多世紀的心血,鑄就了這部經典之作。書中包含了鋼鐵研究和生產實踐的方方面面,書中引用的文獻最早為1926年,最新為2011年。“如果不是崔崑先生把他收集的這麼多的資料毫無保留地貢獻出來,我們不知道要看多少資料、查多少文獻。而現在,有這樣一部書就足夠了。

牛宇鋒還介紹,在書稿完成二校後,他們得到新聞出版署的最新要求——“大型書籍應編寫索引”。做索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想到崔老年事已高,他懷著忐忑的心情與崔老聯繫,說明這一情況。沒想到,崔老很爽快地答應了。不到半個月,崔老竟將全書將近1700條索引名稱,全部整理完畢。

專著出版後,業界專家紛紛點贊。華科前校長、中科院院士楊叔子看到這本書後,還即興贈詩一首:“情深義重米齡翁,

感贈鴻文鐫內衷;兩卷璣珠雙兆字,杖朝心血畢生功;有鋼方可興工業,無本安能上險峰;既教又研齊比翼,為圓中國夢猶童。”

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家顧海澄教授贊許,“這是鋼的百科全書,是一座巍峨的豐碑,是一部不朽的傳世之作。”

催人上門收自己黨費

做壽堅持“四不”原則

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學院教授胡樹兵,和崔崑院士相識17年了。2000年起他在崔崑的指導下做了兩年博士後,

去年剛剛卸任該校材料學院黨支部書記一職。胡樹兵說,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形容崔老,他覺得應該是“強”。

“我擔任黨支部書記的11年,崔老從沒有缺席過一次黨會。”胡樹兵介紹,原來學院的黨會一般在6樓會議室舉行,沒有電梯,爬這麼高的樓梯對崔老來說很不容易。

崔老腿腳有些不靈便,走路有點顫顫巍巍的,每次大家看到崔老在其他黨員的攙扶下走進會議室,胡樹兵都感到一陣心疼。“我們也勸過崔老,像他這麼大年紀的老黨員不用每次都來開會,但他說‘等我走不動了,我會向組織提出的,現在還沒到那個時候’。”學院一方面拗不過他,另一方面也為了照顧像崔老這樣的老黨員,現在已把黨支部會議地點改到學院三樓。

黨員崔崑還十分較真。“會議文件大多數人都是在網上看看就好了,而崔老始終堅持把檔列印出來仔細閱讀。”胡樹兵介紹,每隔一段時間,崔老便會打電話給他,催促他到家裡收黨費,“每次交黨費,崔老都會一筆一筆地記在一個小本本上,這個小本本陪伴了他多年。崔老說,每記一筆,他心中便多一份安心。”

另一個讓胡樹兵感覺崔老倔強的地方,就是他給自己做壽定下的“四不原則”:不能太鋪張、請的人不能太多、不能宣傳太多、不能拿公家的錢。“2015年老先生過90大壽時,我們學生嚴格遵循‘四不原則’,參加壽宴的只有部分學生和曾經共事過的同事。就連事先準備的崔老與大家交流的座談會也被取消了。”

給困難學子吃定心丸

設立助學金拒絕冠名

崔崑不計較名利,更不喜張揚。他和妻子朱慧楠常常做出一些自謂為“舉手之勞”的小事,而恰恰是這些在他們眼中的小事,改變了不少寒門子弟的一生。

2013年12月,他和妻子及女兒崔明玲,將畢生的積蓄420萬元捐贈給學校,設立“勤奮勵志助學金”,每年資助28位本科生,每人次8000元。

作為教職員工,這樣大額的捐贈,在華科歷史上也是極為少見的。有人建議以崔崑夫婦二人的名字為這個助學金命名,被二老謝絕了。

華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張建明今年已經大四了,他是“勤奮勵志獎學金”的第一批獲得者。來自內蒙古的他家庭貧困,一年5000餘元的學費讓他望而卻步,他差一點就要輟學了。

2013年那次評選的8000元獎學金,改變了張建明的命運,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不僅交上了學費,多出的一部分錢還當作了自己的生活費。當年一起獲得獎學金的同學,如今想來唯一的遺憾便是沒能和崔崑當面說一聲謝謝。“我們想過登門感謝,但想到崔老年歲已高,又不忍前去過多地打擾。”

精神矍鑠、和藹可親,這是張建明在領獎學金見到崔老的第一印象。趁著領獎,張建明主動上前與崔老攀談。這一交流,讓張建明對大學四年的生活充滿了信心。“崔老告訴我,我的困難並不是困難,學校會幫助解決。這讓我吃了一顆定心丸,讓我有機會讀完大學。”除此之外,崔老告訴張建明的“好學上進”,也成為了他發奮求學的信條。

放棄院士的免費待遇

坐自己捐的車照交錢

2015年6月,華科車隊開展一項為退休教職工提供接送服務的專案。崔崑偶然得知後,大贊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服務舉措,便拿出自己20萬的積蓄,給車隊捐贈了一輛黑色帕薩特轎車。

此後不久的一天,崔崑前來要車,並按規定交了10元用車費。車隊隊長朱建中說:“你是院士,你不用交錢。再說,你給車隊捐了車,怎麼能收你的錢呢?”可是崔老非要他收下:“坐車交錢,是學校規定的,我不能搞特殊。捐車那是另外一碼事。”

朱建中介紹,崔老每次乘車都堅持交費,若是逢年過節,還會多給一些。崔院士捐的那輛車已服務一年多,現如今在車隊裡依舊承擔著接送退休教職工的任務。“崔院士做事很細心,就連捐贈一輛車也考慮到排量要在國家規定之下,是排量1.4T的。崔老在我們眼裡不僅僅是一位科學家,更是一位可親的老者。”

□楚天都市報記者宋克順 樂毅 訊員王瀟瀟 柏佳曼

胡樹兵都感到一陣心疼。“我們也勸過崔老,像他這麼大年紀的老黨員不用每次都來開會,但他說‘等我走不動了,我會向組織提出的,現在還沒到那個時候’。”學院一方面拗不過他,另一方面也為了照顧像崔老這樣的老黨員,現在已把黨支部會議地點改到學院三樓。

黨員崔崑還十分較真。“會議文件大多數人都是在網上看看就好了,而崔老始終堅持把檔列印出來仔細閱讀。”胡樹兵介紹,每隔一段時間,崔老便會打電話給他,催促他到家裡收黨費,“每次交黨費,崔老都會一筆一筆地記在一個小本本上,這個小本本陪伴了他多年。崔老說,每記一筆,他心中便多一份安心。”

另一個讓胡樹兵感覺崔老倔強的地方,就是他給自己做壽定下的“四不原則”:不能太鋪張、請的人不能太多、不能宣傳太多、不能拿公家的錢。“2015年老先生過90大壽時,我們學生嚴格遵循‘四不原則’,參加壽宴的只有部分學生和曾經共事過的同事。就連事先準備的崔老與大家交流的座談會也被取消了。”

給困難學子吃定心丸

設立助學金拒絕冠名

崔崑不計較名利,更不喜張揚。他和妻子朱慧楠常常做出一些自謂為“舉手之勞”的小事,而恰恰是這些在他們眼中的小事,改變了不少寒門子弟的一生。

2013年12月,他和妻子及女兒崔明玲,將畢生的積蓄420萬元捐贈給學校,設立“勤奮勵志助學金”,每年資助28位本科生,每人次8000元。

作為教職員工,這樣大額的捐贈,在華科歷史上也是極為少見的。有人建議以崔崑夫婦二人的名字為這個助學金命名,被二老謝絕了。

華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張建明今年已經大四了,他是“勤奮勵志獎學金”的第一批獲得者。來自內蒙古的他家庭貧困,一年5000餘元的學費讓他望而卻步,他差一點就要輟學了。

2013年那次評選的8000元獎學金,改變了張建明的命運,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不僅交上了學費,多出的一部分錢還當作了自己的生活費。當年一起獲得獎學金的同學,如今想來唯一的遺憾便是沒能和崔崑當面說一聲謝謝。“我們想過登門感謝,但想到崔老年歲已高,又不忍前去過多地打擾。”

精神矍鑠、和藹可親,這是張建明在領獎學金見到崔老的第一印象。趁著領獎,張建明主動上前與崔老攀談。這一交流,讓張建明對大學四年的生活充滿了信心。“崔老告訴我,我的困難並不是困難,學校會幫助解決。這讓我吃了一顆定心丸,讓我有機會讀完大學。”除此之外,崔老告訴張建明的“好學上進”,也成為了他發奮求學的信條。

放棄院士的免費待遇

坐自己捐的車照交錢

2015年6月,華科車隊開展一項為退休教職工提供接送服務的專案。崔崑偶然得知後,大贊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服務舉措,便拿出自己20萬的積蓄,給車隊捐贈了一輛黑色帕薩特轎車。

此後不久的一天,崔崑前來要車,並按規定交了10元用車費。車隊隊長朱建中說:“你是院士,你不用交錢。再說,你給車隊捐了車,怎麼能收你的錢呢?”可是崔老非要他收下:“坐車交錢,是學校規定的,我不能搞特殊。捐車那是另外一碼事。”

朱建中介紹,崔老每次乘車都堅持交費,若是逢年過節,還會多給一些。崔院士捐的那輛車已服務一年多,現如今在車隊裡依舊承擔著接送退休教職工的任務。“崔院士做事很細心,就連捐贈一輛車也考慮到排量要在國家規定之下,是排量1.4T的。崔老在我們眼裡不僅僅是一位科學家,更是一位可親的老者。”

□楚天都市報記者宋克順 樂毅 訊員王瀟瀟 柏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