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以為《異形》只有怪獸吃人那麼簡單?它的野心遠不止於此

時隔五年,異形系列終於迎來了最新的一部。迄今為止,

異形系列已經有六部電影,分別是《異形》1至4,以及作為前傳的《普羅米修士》和《異形·契約》。

這六部電影可以截然分為兩大類型:如果你偏愛怪獸片,追求刺激,熱衷於人獸大戰,那麼看《異形》2至4,再合適不過;如果你不滿足於商業大片的套路,還期待瞭解更多異形的世界觀甚至哲學視角,那麼一定要看《異形1》《普羅米修士》和《異形·契約》。這三部電影,才是異形系列的精髓所在。

看看導演就知道了,

前三部的導演分別是詹姆斯·卡梅隆、大衛·芬奇和讓·皮埃爾·熱內,而後三部的導演則是同一人——雷德利·斯科特。異形就像是他的孩子,由他所生,又因他重獲新生。

雷德利·斯科特是非常成功的商業片大導,代表作有《角鬥士》《末路狂花》《黑鷹墜落》《天國王朝》……要論拍攝題材的廣泛,

以及對各類型片的駕馭能力,除了庫布裡克,也就數老雷了。

說到科幻片,老雷更是當仁不讓。科幻片三大永恆主題:太空旅行、未來城市、神秘怪獸,老雷都有對應的經典作品,如《火星救援》《銀翼殺手》和《異形》系列。

毫無疑問,在“神秘怪獸”這一主題上,《異形》系列絕對是開創性的。早在1979年,老雷的《異形1》便橫空出世,緊隨《星球大戰》的步伐,開啟了科幻電影的新世界。

看過的人,一定都忘不了它的開場。

蒼穹中,鏡頭緩慢地橫搖,劃過一顆星球的暗面,在光消失的地方,太空船出現,鏡頭前推,進入艙體。

隨後,鏡頭化作一種“幽靈視角”,在無人的艙體內遊蕩,仿佛一雙潛伏的眼睛,乘虛而入,窺見了人類世界的真相。

這種拍攝手法,打破了人類“唯我論”的狂妄:這世界難道不是只在“我”睜眼的時候才運作嗎?

不,它始終在運轉。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這個幾乎無聲的開場,也奠定了異形系列的基調:冷峻、死寂、暗藏殺機。

更有意思的是,《異形1》在怪獸片的外殼下,

包裹著一個批判性的內核。它透過異形的外部威脅,反思人類內心的貪欲。

片中的異形,攻擊人類並不是因為什麼邪惡的念頭,而只是出於生殖衝動和生存必需。

而人類則不然,在滿足了生存需求後,早已有了更“高級”的欲望。人類不斷向外探索、掠奪,鋌而走險。正如片中那些遭遇異形的船員,其實是軍方故意設下的誘餌,為的就是犧牲他們,將異形帶回地球,為人類所用。

真正的危險,不來自異形,而來自人類無盡的野心。

這樣的情節,讓人不由得想起《異形1》誕生的年代,正是冷戰後期。美蘇不計後果地大搞軍備競賽,與影片中人類覬覦異形的力量,如出一轍:心有猛虎,反被其噬。

甚至在異形受到攻擊後流出強酸體液的設計上,也與冷戰時期的“核恐怖平衡”思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妄圖發動攻擊,結果只會是同歸於盡。

所以,異形系列從一開始,就不止是怪獸片那麼簡單。

在表面的血腥、恐怖之下,它有著嚴肅、思辨的課題,只是到了異形後面幾部,這個內核被拋棄了,只剩下了商業的外衣。

如果看過《異形1》,再回顧2012年的前傳《普羅米修士》,你就會發現,這是一部被嚴重低估的作品。

時隔33年後,老雷通過本片重啟了異形系列,並將主題再次升級,從反思冷戰,上升到了哲學高度。

影片對“人類起源”提出一種假設:人類更高等的生物“工程師”創造出來的。而且很可能,這次創造只是一場實驗,甚至是一次意外。

於是,人類的宇航員在古老壁畫的指引下,登上“普羅米修士號”,飛往LV223星球,去尋找造物主的蹤跡。

不想,這次尋根之旅,卻是一場災難。

人類在LV223星球上發現了一艘廢棄的U型飛船,船上滿載著盛滿“黑水”的容器。而這艘船的主人,正是工程師,從全息影像中可以看到,他們正駛向地球,卻在中途遭遇意外,被迫擱淺。在生化人大衛的陰謀下,人類船員感染黑水,男人變異,女人產下異形。那黑水就像是一種生化武器,而工程師載著它們飛往地球,正是要毀滅人類……

信息量如此之大的一部作品,難怪很多觀眾會抱怨“看不懂”。

《普羅米修士》拋出了很多疑問,比如:工程師為什麼會造人?又為什麼要毀滅人類?是對意外的一次修正嗎?還是對人類迅速強大的一種忌憚?黑水究竟是什麼?異形又是誰創造出來的?它們與工程師又是什麼關係?

這一系列的問題,裹挾著一種巨大的神秘感,讓觀眾幾乎透不過氣。這背後,有對人類進化一點荒謬的反諷,對神性的質疑,以及對死亡與新生的重新認識。

有了《普羅米修士》,異形系列徹底跳脫出了怪獸片的格局,一步步接近了神壇。年近八十的老雷,憑藉依然年輕的創造力和沉澱多年的生命感悟,為我們展開了一幅別樣的宇宙畫卷。

帶著《普羅米修士》留下的種種疑問,《異形·契約》在多年後終於與觀眾見面,它的故事發生在《普羅米修士》的十年後,人類駕駛契約號飛往太空,執行殖民計畫,中途偶然發現了一顆適於人類生存的星球——工程師的母星。於是他們選擇登陸,卻發現這裡已是一片死寂,只有唯一的倖存者——生化人大衛。

到了異形前傳的世界裡,人類換了一波又一波,異形不斷新生又被殺死,只有生化人大衛,始終都在。

在《契約》的開始,大衛和他的創造者維蘭德有一場驚心動魄的對話。兩個人談論繪畫、談論音樂、談論創造與被創造的哲學。

最後,大衛說:“你們人類會死,但我不會。”

那一刻,他的臉上帶著不易察覺的笑意,那表情我們太熟悉了,就像他在普羅米修士號上,船員們仍在深眠,他一個人對著鏡子梳頭,哼著小曲,也曾露出這樣的笑容。

那是一種面對造物主的驕傲,在大衛的意識裡,人類早已不堪一擊,而在LV223星球上,他也見識到了工程師的殘暴和無能。

這一切,使得這個生化人,這個可與時間並肩而行的不死之身,有了終極地懷疑:為什麼人類、工程師這樣不完美的存在,都可做造物主,我卻不能?

接下來,我們看到了影片最為震撼的一幕。

大衛駕駛著U型飛船,來到工程師的母星,他在上空盤旋,投下了成百上千的“黑水”炸彈,眼睜睜看著人類的造物主們灰飛煙滅,臉上還是同樣的笑容。

那一刻,大衛的嘴裡,念出了雪萊的詩句:“功業蓋世,料天神大能者無可及!”

而沒有被念出的是後面的幾句:“而今一切蕩然無存。偌大的廢墟,殘骸四周只有那蒼茫荒涼的戈壁,孤寂黃沙向遠方鋪展,無邊無際。 ”

原來,大衛念出的那一句,並不是對自我的標榜,而是對眼前湮滅的工程師們,最大的嘲諷:自詡造物者,你們曾不可一世,可如今呢?還不是化為烏有,歸於塵土。

大衛覺得,他的時代已經來臨。之後,他便在這座死星,開始了創造異形的實驗。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條吊詭的造物迴圈:工程師創造人類、人類創造生化人、生化人毀滅工程師,而異形被所有人一起創造。

在這裡面,沒有人是神,沒有人是站在頂端的造物主,即使再自認為強大、高貴,終究是狂妄。我們缺乏更高維度的視角,也缺少超脫俗世的智慧。於是所有的困惑和糾結,也不過是同一平面的循環往復。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句話,適用於異形世界中出現過的所有人。大衛也終究成不了上帝,他的笑也只是一種貧乏可憐的自滿。

這是《異形·契約》中,最引人深思的部分。

雷導在之後,還至少有兩部異形電影的拍攝計畫。一部講述《普羅米修士》與《異形·契約》之間的10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一部是接在《異形·契約》之後,與《異形1》銜接。

由此,我們應該可以完整地瞭解整個異形世界的奧妙了。

它絕不是你想像中那種打來打去的太空怪獸片,也不是以異形吃人為噱頭的血腥恐怖片。

它有著更大的野心以及重新解構世界的企圖。

真正的危險,不來自異形,而來自人類無盡的野心。

這樣的情節,讓人不由得想起《異形1》誕生的年代,正是冷戰後期。美蘇不計後果地大搞軍備競賽,與影片中人類覬覦異形的力量,如出一轍:心有猛虎,反被其噬。

甚至在異形受到攻擊後流出強酸體液的設計上,也與冷戰時期的“核恐怖平衡”思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妄圖發動攻擊,結果只會是同歸於盡。

所以,異形系列從一開始,就不止是怪獸片那麼簡單。

在表面的血腥、恐怖之下,它有著嚴肅、思辨的課題,只是到了異形後面幾部,這個內核被拋棄了,只剩下了商業的外衣。

如果看過《異形1》,再回顧2012年的前傳《普羅米修士》,你就會發現,這是一部被嚴重低估的作品。

時隔33年後,老雷通過本片重啟了異形系列,並將主題再次升級,從反思冷戰,上升到了哲學高度。

影片對“人類起源”提出一種假設:人類更高等的生物“工程師”創造出來的。而且很可能,這次創造只是一場實驗,甚至是一次意外。

於是,人類的宇航員在古老壁畫的指引下,登上“普羅米修士號”,飛往LV223星球,去尋找造物主的蹤跡。

不想,這次尋根之旅,卻是一場災難。

人類在LV223星球上發現了一艘廢棄的U型飛船,船上滿載著盛滿“黑水”的容器。而這艘船的主人,正是工程師,從全息影像中可以看到,他們正駛向地球,卻在中途遭遇意外,被迫擱淺。在生化人大衛的陰謀下,人類船員感染黑水,男人變異,女人產下異形。那黑水就像是一種生化武器,而工程師載著它們飛往地球,正是要毀滅人類……

信息量如此之大的一部作品,難怪很多觀眾會抱怨“看不懂”。

《普羅米修士》拋出了很多疑問,比如:工程師為什麼會造人?又為什麼要毀滅人類?是對意外的一次修正嗎?還是對人類迅速強大的一種忌憚?黑水究竟是什麼?異形又是誰創造出來的?它們與工程師又是什麼關係?

這一系列的問題,裹挾著一種巨大的神秘感,讓觀眾幾乎透不過氣。這背後,有對人類進化一點荒謬的反諷,對神性的質疑,以及對死亡與新生的重新認識。

有了《普羅米修士》,異形系列徹底跳脫出了怪獸片的格局,一步步接近了神壇。年近八十的老雷,憑藉依然年輕的創造力和沉澱多年的生命感悟,為我們展開了一幅別樣的宇宙畫卷。

帶著《普羅米修士》留下的種種疑問,《異形·契約》在多年後終於與觀眾見面,它的故事發生在《普羅米修士》的十年後,人類駕駛契約號飛往太空,執行殖民計畫,中途偶然發現了一顆適於人類生存的星球——工程師的母星。於是他們選擇登陸,卻發現這裡已是一片死寂,只有唯一的倖存者——生化人大衛。

到了異形前傳的世界裡,人類換了一波又一波,異形不斷新生又被殺死,只有生化人大衛,始終都在。

在《契約》的開始,大衛和他的創造者維蘭德有一場驚心動魄的對話。兩個人談論繪畫、談論音樂、談論創造與被創造的哲學。

最後,大衛說:“你們人類會死,但我不會。”

那一刻,他的臉上帶著不易察覺的笑意,那表情我們太熟悉了,就像他在普羅米修士號上,船員們仍在深眠,他一個人對著鏡子梳頭,哼著小曲,也曾露出這樣的笑容。

那是一種面對造物主的驕傲,在大衛的意識裡,人類早已不堪一擊,而在LV223星球上,他也見識到了工程師的殘暴和無能。

這一切,使得這個生化人,這個可與時間並肩而行的不死之身,有了終極地懷疑:為什麼人類、工程師這樣不完美的存在,都可做造物主,我卻不能?

接下來,我們看到了影片最為震撼的一幕。

大衛駕駛著U型飛船,來到工程師的母星,他在上空盤旋,投下了成百上千的“黑水”炸彈,眼睜睜看著人類的造物主們灰飛煙滅,臉上還是同樣的笑容。

那一刻,大衛的嘴裡,念出了雪萊的詩句:“功業蓋世,料天神大能者無可及!”

而沒有被念出的是後面的幾句:“而今一切蕩然無存。偌大的廢墟,殘骸四周只有那蒼茫荒涼的戈壁,孤寂黃沙向遠方鋪展,無邊無際。 ”

原來,大衛念出的那一句,並不是對自我的標榜,而是對眼前湮滅的工程師們,最大的嘲諷:自詡造物者,你們曾不可一世,可如今呢?還不是化為烏有,歸於塵土。

大衛覺得,他的時代已經來臨。之後,他便在這座死星,開始了創造異形的實驗。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條吊詭的造物迴圈:工程師創造人類、人類創造生化人、生化人毀滅工程師,而異形被所有人一起創造。

在這裡面,沒有人是神,沒有人是站在頂端的造物主,即使再自認為強大、高貴,終究是狂妄。我們缺乏更高維度的視角,也缺少超脫俗世的智慧。於是所有的困惑和糾結,也不過是同一平面的循環往復。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句話,適用於異形世界中出現過的所有人。大衛也終究成不了上帝,他的笑也只是一種貧乏可憐的自滿。

這是《異形·契約》中,最引人深思的部分。

雷導在之後,還至少有兩部異形電影的拍攝計畫。一部講述《普羅米修士》與《異形·契約》之間的10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一部是接在《異形·契約》之後,與《異形1》銜接。

由此,我們應該可以完整地瞭解整個異形世界的奧妙了。

它絕不是你想像中那種打來打去的太空怪獸片,也不是以異形吃人為噱頭的血腥恐怖片。

它有著更大的野心以及重新解構世界的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