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第六屆非遺節300萬人次現場參與 3000萬網友線上圍觀

非遺大資料顯示,網上直播讓非遺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製圖/楊仕成

為期9天的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6月18日圓滿落幕。當天是個週末,市民熱情不減,從四面八方湧進主會場國際非遺博覽園,抓緊時間感受這一國際性盛會的無窮魅力,畢竟下一屆非遺節還要再等兩年。

看一場演出,買一件手工藝品,人們用各種方式表達對這場文化盛會的不舍,無論是世紀舞廣場上精彩紛呈的滾動演出,還是“一帶一路”國家手工藝展上的異域風情,

或是非遺精品展上的巴蜀匠心,都引來觀眾流連忘返。

成都國際非遺節已經成功舉辦了6屆,在走過了10個年頭之後,2017年交出了一份讓人欣喜的答卷:非遺博覽園內的展覽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吸引112個國家(地區)的300多名賓客,以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5800多名代表前來參展;56支國內外表演隊伍,奉獻了588場精彩演出;1100個非遺項目參展,非遺產品銷售和意向訂單總額達8100多萬元;現場登記非遺版權作品2000餘件;300多萬觀眾參與了在非遺博覽園主會場、9個分會場以及326個社區開展的各項節會活動;與此同時,

超過3000萬網友線上收看了非遺節的盛況。

“一帶一路”

19個國家和地區大參展

“我左手邊的手工地毯標價1萬2,一個婦女紡織一個多月才能織成;而我右手邊的機器織地毯標價只要6000,一個星期就織好了。”在“一帶一路”國家手工藝展上,伊朗留學生馬克用流利的中文向大家推銷地毯。

當那一摞五顏六色、手感柔軟的手工地毯露出真面目時,觀眾嘖嘖稱讚,毫不猶豫地下手選購。

本屆非遺節積極回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首次舉辦“一帶一路”國家手工藝展。組委會邀請來自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土耳其、泰國、日本等19個國家和地區的31個專案參展。土耳其地毯、紐西蘭木雕、尼泊爾唐卡、日本的銀器……各類充滿了異域風情的非遺特色產品多達300餘種,

現場銷售、簽訂意向性訂單超過百萬。

除了展示和銷售手工藝作品,來自異域的非遺製作人也現場展示了製作工藝,並邀請市民體驗。比如,烏干達畫家卡吉姆安靜地在樹皮上作畫,就吸引了一位女畫家,她拿起毛筆沾染礦物質顏料體驗在樹皮上作畫,感覺非常有趣:“這可比在白紙、畫布上難多了,粗纖維凸凹不平,手感很不一樣,不過畫作有種古樸的感覺。

非遺保護和傳承是全人類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民族都面臨的共同問題。尤其在“一帶一路”宣導下,這一共識更是得到眾多國家和地區的積極回應。在本屆非遺節國際論壇上,有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位元非遺專家、學者、傳承人齊聚一堂,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發表主旨演講,共話“公約的精神實踐與保護”。

新生代非遺傳承人現場獻技。

現場競技

304名新生代傳承人大PK

本屆非遺節上的另一亮點,就是首次單獨設置了“競技”板塊,“傳統武術”“傳統工藝”“傳統民歌”“龍舟競技”四個類別的非遺項目同台競技,活動現場人流如織。

過去8天的時間裡,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304名新生代傳承人,完成了傳統織造、盆景製作、木版年畫、銀器製作、竹編、木雕、刺繡、面塑和糖塑等9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專案的分組競技,前來參觀和互動的觀眾達20萬人次。線上作品展及投票活動也異常火熱,流覽量突破300萬,投票總數突破800萬。

18日上午,非遺節執委會為新生代傳承人獲獎者頒發了工匠之星、手藝之星、傳承之星、最佳新人等獎項。24歲的旦增卓嘎在開幕當天參與了織造組的競技,她從西藏托運來木頭做的紡織機,用純羊毛紡織成了五彩斑斕的圍裙,當天下午就被市民買下,準備裝進相框掛在客廳做裝飾。旦增卓嘎透露,圍裙紡織技藝已有千年歷史,她從小跟著父親學習這門手藝,已經有11年了。這次獲頒“傳承之星”,她非常高興,早早地給家裡打電話報喜。

本次競技展大賽工作部部長、成都市文化館館長王健透露,為籌備這個非遺節的新增專案,工作部壓力很大。非遺文化如何一決高下?他們策劃了很久,挑選留在全國都有一定分佈、能夠集中展示的9個國家級非遺專案,在專家的指導下指定了競技規則,作品呈現、現場展示、網路投票分別佔據一定的權重,並且請到國家級專家現場評選打分。

“我們不僅是比競賽結果,還要注重技藝的展示。大賽為新生代傳承人們提供了一個展示的舞臺,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注和尊重,他們自己也明白,這次不是來走過場,而是展示古老的手藝,這才是對待非遺應有的態度。”王健透露,他們準備把比賽的視頻製作成CD,寄給每個參賽的選手,希望讓競技成為未來每屆非遺節的保留節目。

71歲非遺傳承人劉嘉峰被直播圍觀。

匠心直播

3000萬網友線上大圍觀

古老的非遺技藝,傳播方式正在悄然發生變革,借力視頻直播的風口以年輕的姿態與網友見面。18日上午,中國刺繡藝術大師、從事蜀繡38年的孟德芝在四川省非遺中心的非遺精品展上展示雙面繡的絕活兒,一個舉著自拍杆的觀眾上前做視頻直播,熱情的觀眾和精緻的蜀繡充當了背景。

孟德芝出生於蜀繡世家,外婆和母親都是蜀繡的高手,耳濡目染之間,她18歲拿起了繡花針,一輩子都沒有放下。當天,她在薄薄的一層紗布上耍起了雙面異形繡,一面是螳螂捕蟬,另一面則是畫面迥異的黃雀在後,活潑生動地詮釋了這個成語,一天下來,她才繡出一個小小的花瓣。而在紗布的背面,花瓣卻銷聲匿跡,超難的絕活兒不僅讓網友驚呆了,還吸引一個四五歲大的小女孩奶聲奶氣想拜師:“阿姨,我可不可以跟你學繡花?”

這樣的直播場景每天都在上演。新生代傳承人競技展上,陝西高平的趙肖林忙著穿針引線,姐姐趙翠林則架著手機做直播,同時向圍觀者推銷他們的網店;四川省非遺聲音檔案視聽展上,封面新聞的直播鏡頭,向26萬網友傳遞了彝族《阿惹妞》和康定溜溜調的天籟之音;非遺精品展上,71歲的劉氏竹編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嘉峰,在兒子劉江的指導下客串了一把“網紅”,直播鏡頭前將不到一釐米寬的竹片均勻分割成20根竹絲,直播連結直接掛在淘寶網店上轉化成了購買力。

僅僅是新生代傳承人競技展這一項,就在8天內吸引了900萬人次線上圍觀他們的PK賽。整個非遺節期間,超過3000萬網友線上收看了演出、展覽、活態展示的盛況。封面新聞推出的幾場直播,場場吸引50多萬網友趕來圍觀。

“以往獨具匠心的手工藝品曲高和寡,觀眾不懂背後的工藝和技術,也捨不得花錢購買。而直播讓手藝人和買家面對面交流,帶動了手工藝品的銷量。”阿裡匠倉合作發展總監湯啟鵬願意幫助手藝人搭建平臺,讓更多買家瞭解非遺,願意為技藝買單。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曾潔 攝影陳羽嘯

新生代非遺傳承人現場獻技。

現場競技

304名新生代傳承人大PK

本屆非遺節上的另一亮點,就是首次單獨設置了“競技”板塊,“傳統武術”“傳統工藝”“傳統民歌”“龍舟競技”四個類別的非遺項目同台競技,活動現場人流如織。

過去8天的時間裡,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304名新生代傳承人,完成了傳統織造、盆景製作、木版年畫、銀器製作、竹編、木雕、刺繡、面塑和糖塑等9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專案的分組競技,前來參觀和互動的觀眾達20萬人次。線上作品展及投票活動也異常火熱,流覽量突破300萬,投票總數突破800萬。

18日上午,非遺節執委會為新生代傳承人獲獎者頒發了工匠之星、手藝之星、傳承之星、最佳新人等獎項。24歲的旦增卓嘎在開幕當天參與了織造組的競技,她從西藏托運來木頭做的紡織機,用純羊毛紡織成了五彩斑斕的圍裙,當天下午就被市民買下,準備裝進相框掛在客廳做裝飾。旦增卓嘎透露,圍裙紡織技藝已有千年歷史,她從小跟著父親學習這門手藝,已經有11年了。這次獲頒“傳承之星”,她非常高興,早早地給家裡打電話報喜。

本次競技展大賽工作部部長、成都市文化館館長王健透露,為籌備這個非遺節的新增專案,工作部壓力很大。非遺文化如何一決高下?他們策劃了很久,挑選留在全國都有一定分佈、能夠集中展示的9個國家級非遺專案,在專家的指導下指定了競技規則,作品呈現、現場展示、網路投票分別佔據一定的權重,並且請到國家級專家現場評選打分。

“我們不僅是比競賽結果,還要注重技藝的展示。大賽為新生代傳承人們提供了一個展示的舞臺,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注和尊重,他們自己也明白,這次不是來走過場,而是展示古老的手藝,這才是對待非遺應有的態度。”王健透露,他們準備把比賽的視頻製作成CD,寄給每個參賽的選手,希望讓競技成為未來每屆非遺節的保留節目。

71歲非遺傳承人劉嘉峰被直播圍觀。

匠心直播

3000萬網友線上大圍觀

古老的非遺技藝,傳播方式正在悄然發生變革,借力視頻直播的風口以年輕的姿態與網友見面。18日上午,中國刺繡藝術大師、從事蜀繡38年的孟德芝在四川省非遺中心的非遺精品展上展示雙面繡的絕活兒,一個舉著自拍杆的觀眾上前做視頻直播,熱情的觀眾和精緻的蜀繡充當了背景。

孟德芝出生於蜀繡世家,外婆和母親都是蜀繡的高手,耳濡目染之間,她18歲拿起了繡花針,一輩子都沒有放下。當天,她在薄薄的一層紗布上耍起了雙面異形繡,一面是螳螂捕蟬,另一面則是畫面迥異的黃雀在後,活潑生動地詮釋了這個成語,一天下來,她才繡出一個小小的花瓣。而在紗布的背面,花瓣卻銷聲匿跡,超難的絕活兒不僅讓網友驚呆了,還吸引一個四五歲大的小女孩奶聲奶氣想拜師:“阿姨,我可不可以跟你學繡花?”

這樣的直播場景每天都在上演。新生代傳承人競技展上,陝西高平的趙肖林忙著穿針引線,姐姐趙翠林則架著手機做直播,同時向圍觀者推銷他們的網店;四川省非遺聲音檔案視聽展上,封面新聞的直播鏡頭,向26萬網友傳遞了彝族《阿惹妞》和康定溜溜調的天籟之音;非遺精品展上,71歲的劉氏竹編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嘉峰,在兒子劉江的指導下客串了一把“網紅”,直播鏡頭前將不到一釐米寬的竹片均勻分割成20根竹絲,直播連結直接掛在淘寶網店上轉化成了購買力。

僅僅是新生代傳承人競技展這一項,就在8天內吸引了900萬人次線上圍觀他們的PK賽。整個非遺節期間,超過3000萬網友線上收看了演出、展覽、活態展示的盛況。封面新聞推出的幾場直播,場場吸引50多萬網友趕來圍觀。

“以往獨具匠心的手工藝品曲高和寡,觀眾不懂背後的工藝和技術,也捨不得花錢購買。而直播讓手藝人和買家面對面交流,帶動了手工藝品的銷量。”阿裡匠倉合作發展總監湯啟鵬願意幫助手藝人搭建平臺,讓更多買家瞭解非遺,願意為技藝買單。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曾潔 攝影陳羽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