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香港保險那麼火,真的“保險”嗎?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張燕 | 北京報導

責編:趙澤

高於內地的人均壽命,所購買的香港保險產品並不包含在內,因此在香港投保被不少人看作是保全資產的有效方式之一。

正因如此,在王媛的客戶群中,有不少是內地的富商。相比醫療保險,這類人更多的是購買儲蓄型保險和投資型保險,其中一款基金定投保險產品很受歡迎。王媛介紹,這款保險產品的月投保金額在120萬美元左右,收益穩定的時候可以維持在20%~50%,目前在她這裡購買此款產品的兩個內地客戶都是私營業主。在被問及如此大筆的投保資金如何做到每個月定時交投時,

王媛說,除了第一筆投保資金,其餘的投保資金都是通過地下錢莊的方式進入客戶在香港的銀行帳戶,再轉去保險公司的。而其中一個採用這種方式的客戶,已經購買該款保險產品近10年。

保單熱催生“港漂”經紀人

隨著越來越多的內地人赴港購買保險產品,香港保險從業人員的版圖近年來也在不斷擴大。不少香港知名演員、醫生、律師、全職太太、金融專業畢業生都湧入了這個被稱為“躺著賺錢”的職業。

在香港買保險有兩種合法途徑,一是通過保險公司自身的代理人購買,另一個則是通過有代理權的香港經紀公司,兩者都需在香港的相關機構進行登記。購買人也必須親自到香港簽約,保單方能生效。

隨著香港保險產品的走紅,不少香港經紀公司以及保險公司的代理人選擇與內地的協力廠商理財機構合作,介紹客戶給香港持牌的經紀公司或代理人,

再被帶到香港保險公司簽單。有保險代理人稱,在香港出售一份保險,保險經紀的提成大致在保費的50%~60%。這種情況下,“港漂”逐漸成為香港保險經紀的生力軍。

楊怡是香港一家投資機構的股票分析員,除了本職工作,楊怡還有一份“保險經紀”的兼職。身在香港的她經常在朋友圈推送一些比較香港、內地保險優劣,以及在人民幣下行時期如何進行投資理財的文章,

也會拜託親戚朋友幫自己介紹想要購買香港保險的客戶。

楊怡表示,身邊很多“港漂”都在從事這個行業。然而,無論是和內地協力廠商理財機構合作,或者私人介紹,實際上都在踩內地和香港保險法的鋼絲。根據內地保監會的規定,境外保險機構的推銷人員或代理人,未取得合法的保險代理資格和執業資格在內地銷售保險是一種違法行為。

而香港地區的法律同樣規定,香港保險代理人或經紀公司銷售人員只能在香港境內推銷相應產品,不能去內地銷售香港的保險產品。

香港保險真的“保險”嗎?

內地客戶在赴港前沒法看到具體的投保條款,僅憑藉抵港之後的有限時間,能否充分認知其中的風險呢?

此前,內地保監會已就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相關風險做了公開提示。業內人士稱,香港的一些保險經紀在推銷一些鎖定期長的分紅保險產品時,往往對可能存在的不確定性避而不談,只是介紹有可能產生的最高分紅比例。

記者瞭解到,對於保險購買者來說,分紅實現率是保險產品極為重要的參考指標。不少保險經紀在推銷保險時,所宣傳的預期紅利比率基本等同於100%,但事實上,過去幾年香港部分大型保險公司的分紅實現率均未達到100%,大部分在50%~75%之間。

今年1月1日,香港保監處開始實施的《承保長期保險業務(類別C業務除外)指引》規定,保險公司需在其官網披露還在產生新保單的各產品的非保證回報部分的分紅實現率,該披露至少每年更新一次。該指引還指出,保險公司需要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根據實際經驗和投資展望對非保證紅利進行審核和調整。而對萬能人壽險也要求披露過往年份的派息率。

除了無法保障分紅外,匯率的風險更是不能小覷。內地客戶購買的香港保險一般是以港幣或美元計價,一旦出現匯率大波幅動,投保者就會出現資產縮水的情況。此外,雖然購買香港的保險產品理賠較方便,但是一旦發生理賠糾紛需要依靠法律途徑來解決的時候,客戶將要承擔法律訴訟費用,成本要比在內地高出許多。

可喜的是,目前兩地的保險監管正在相向而行。5月16日,內地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北京會見香港保監處專員梁志仁,並簽署了償付能力監管制度等效評估工作的框架協議,促進兩地保險市場的進一步相互開放和融合。記者從保監會瞭解到,下一步其將啟動對香港償付能力監管體系的等效評估工作,並出臺在監管等效基礎上對香港保險業的優待政策。也許到那個時候,在香港買保險,就更“保險”了。

此前,內地保監會已就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相關風險做了公開提示。業內人士稱,香港的一些保險經紀在推銷一些鎖定期長的分紅保險產品時,往往對可能存在的不確定性避而不談,只是介紹有可能產生的最高分紅比例。

記者瞭解到,對於保險購買者來說,分紅實現率是保險產品極為重要的參考指標。不少保險經紀在推銷保險時,所宣傳的預期紅利比率基本等同於100%,但事實上,過去幾年香港部分大型保險公司的分紅實現率均未達到100%,大部分在50%~75%之間。

今年1月1日,香港保監處開始實施的《承保長期保險業務(類別C業務除外)指引》規定,保險公司需在其官網披露還在產生新保單的各產品的非保證回報部分的分紅實現率,該披露至少每年更新一次。該指引還指出,保險公司需要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根據實際經驗和投資展望對非保證紅利進行審核和調整。而對萬能人壽險也要求披露過往年份的派息率。

除了無法保障分紅外,匯率的風險更是不能小覷。內地客戶購買的香港保險一般是以港幣或美元計價,一旦出現匯率大波幅動,投保者就會出現資產縮水的情況。此外,雖然購買香港的保險產品理賠較方便,但是一旦發生理賠糾紛需要依靠法律途徑來解決的時候,客戶將要承擔法律訴訟費用,成本要比在內地高出許多。

可喜的是,目前兩地的保險監管正在相向而行。5月16日,內地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北京會見香港保監處專員梁志仁,並簽署了償付能力監管制度等效評估工作的框架協議,促進兩地保險市場的進一步相互開放和融合。記者從保監會瞭解到,下一步其將啟動對香港償付能力監管體系的等效評估工作,並出臺在監管等效基礎上對香港保險業的優待政策。也許到那個時候,在香港買保險,就更“保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