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盤點二戰後美國海軍被毀的350多艘戰艦——到處插手,上帝都看不慣了

經常被朋友誤傷的山姆大叔——美國海軍事故回顧

又撞了!美國媒體對海軍發生相互碰撞的新聞一貫很有興趣,細細看來,這類事故可說五花八門

日前,美國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菲茨傑拉德號被菲律賓商船撞傷,引來各方關注。很多人好奇一艘戰艦怎麼會被商船撞傷,而且傷得如此嚴重。言下之意有質疑美軍戰鬥素質和艦艇設計的傾向。

這麼說美國海軍一定很不服氣,衝撞是在和平環境發生的,驅逐艦沒有做好戰鬥準備是正常的,

再說,老虎不是還有打盹的時候?山姆大叔的海軍家大業大,軍艦發生碰撞是頗為常見的事情,很多軍艦都傷得比菲茨傑拉德號重。

1933年,美國海軍芝加哥號巡洋艦被英國護衛艦銀棕櫚號撞傷後的情景,差一點兒被切成兩半

1999年,美國海軍驅逐艦拉德福德號被一艘沙特油輪撞傷,水下部分受損嚴重

至於冷戰時期遇到動輒“我艦奉命撞擊你艦”的斯拉夫蠻子,

發生這樣的場面,更是不要太多

這麼比,菲茨傑拉德號的事故不算嚴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海軍一共有三百五十艘以上的艦艇沉沒或毀傷到無法修復,其中絕大部分並不是被敵人擊沉的,而是因為事故而損失,這其中,被本國、友好國家的艦船誤傷或撞傷的又占了大部分,如果回顧一下美軍事故損失的經典例子,會對山姆大叔的人品產生極大疑慮。

1950年8月27日,

在三藩市著名的金門大橋海域,美國海軍油輪馬麗·羅肯巴克號在夜暗中撞上了美國海軍另一艘後勤艦隻——一萬五千四百噸的醫院船AH-13本尼威廉斯號,後者因為受創嚴重而沉沒。

第二天拍攝到水下的本尼威廉斯號,其側舷的紅十字依然清晰可辨

本尼威廉斯號1947年9月13日服役,曾活動於中國的青島,隨著美軍撤離中國而去,曾有人說它的編號和服役時間都帶有十三這個不吉利的數字,命運或不太美妙,結果不幸言中。

1952年4月26日,美國海軍航空母艦黃蜂號在兩條驅逐艦的護衛下由紐芬蘭開往直布羅陀。三艦在航行中出現了航線混亂——由於護航的驅逐艦霍伯森號的艦長剛剛調來,對各艦性能不熟悉而計算錯了轉彎時間,導致黃蜂號撞擊了霍伯森號並碾壓而過。

撞擊中受損的黃蜂號,可以由此看出驅逐艦的幹舷要比航空母艦低得多

1958年5月29日,美國海軍潛水艇棘魚號在演習中出現故障。緊急排水後勉強浮出水面,誰知另一艘護衛艦希爾福斯坦號正在這一海域,見到出水的棘魚號措手不及,兩艦當即相撞。

兩艘軍艦緊緊“咬”在一起,倒是給潛水艇上的人員留下了一些逃生時間

最終,棘魚號進水太多,不得不下令棄艦。

1967年6月8日,中東戰爭激戰正酣,美國海軍電子偵察船自由號在西奈半島附近的地中海海域收集電子情報,突遭以色列戰機襲擊,身負重傷。雖經緊急修理送回美國本土,但已經沒有修復價值,故此解體了事。

遭到重傷的自由號

這件事以色列進行了道歉,稱問題發生在敵我識別不明。這似乎有道理,因為美國和以色列當時關係極好。然而事後的調查顯示這裡面也有玄機——美國和以色列關係雖好,但在對阿拉伯國家的戰爭問題上利益並不完全一致,電子偵察船是個長耳朵,挨打或許是因為它聽到了些以色列人不希望美國人聽到的東西……

1969年6月3日,美國海軍和澳大利亞海軍在中國南海舉行聯合軍事演習(瞧瞧挑的這地方)。演習中,美國海軍驅逐艦伊文思號誤判航線,從澳大利亞航空母艦墨爾本號船頭前方橫穿。墨爾本號自服役以來便以轉舵不靈著稱,這一次依然“不負眾望”,當即將伊文思號撞成了兩截。

被撞成兩截,只剩前段浮在水面上的伊文思號

自己也因為撞擊而面目全非的墨爾本號(有意思的是墨爾本號退役後被拖到廣州拆解,可算和我國南海有緣分了)

在1975年,美國海軍發生了一次也許是影響最大的撞船事故:

11月22日,在西西里島附近執行任務的美國海軍甘迺迪號航空母艦,在夜暗中發生判斷錯誤,與擔任護航的貝爾納普號巡洋艦發生碰撞。

貝爾納普號是美國海軍當時最先進的導彈巡洋艦之一,排水量8957噸,堪稱高科技結晶的龐然大物。但甘迺迪號滿載排水量82655噸,是當時世界最大的戰艦之一,噸位是甘迺迪號的九倍,所以,當貝爾納普號因為違規橫穿航空母艦艦首引發撞擊,引發的破壞只能用摧枯拉朽來形容。

瞧,這就是被撞的貝爾納普號

對比一下這艘戰艦原來的形貌,讓人感到對比十分強烈

貝爾納普號被燒毀的上層建築

甘迺迪號自己也受了重傷

這次撞擊使貝爾納普號幾乎被退役,雖經竭力搶修,也被迫在船塢裡放了好幾年的時間。但這次事故倒是給世界海軍提了醒——貝爾納普號的上層建築使用了大量鋁合金,這種“硬鋁”強度高,易加工,費用低廉,深受海軍官兵的喜愛。但是,它也有致命的缺點,那就是燃點低,熔點低。所以當貝爾納普號被甘迺迪號撞傷後,迅速燃起大火。由於鋁合金變成助燃劑,大火無法撲滅,最終該艦的上層建築被全部燒毀。這個案例以及馬島戰爭中英軍多艘鋁合金為主要材料的戰艦因此被毀,導致此後各國海軍都更改了相應設計。

雖說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事故可以讓後人增加經驗。但美國海軍這麼被自己人虐,依然讓人感到匪夷所思,大概是跑的地方太多,手伸得太長,讓上帝也產生了不滿,於是想出這麼個奇怪的法子來折磨折磨山姆大叔吧。

【完】

導致黃蜂號撞擊了霍伯森號並碾壓而過。

撞擊中受損的黃蜂號,可以由此看出驅逐艦的幹舷要比航空母艦低得多

1958年5月29日,美國海軍潛水艇棘魚號在演習中出現故障。緊急排水後勉強浮出水面,誰知另一艘護衛艦希爾福斯坦號正在這一海域,見到出水的棘魚號措手不及,兩艦當即相撞。

兩艘軍艦緊緊“咬”在一起,倒是給潛水艇上的人員留下了一些逃生時間

最終,棘魚號進水太多,不得不下令棄艦。

1967年6月8日,中東戰爭激戰正酣,美國海軍電子偵察船自由號在西奈半島附近的地中海海域收集電子情報,突遭以色列戰機襲擊,身負重傷。雖經緊急修理送回美國本土,但已經沒有修復價值,故此解體了事。

遭到重傷的自由號

這件事以色列進行了道歉,稱問題發生在敵我識別不明。這似乎有道理,因為美國和以色列當時關係極好。然而事後的調查顯示這裡面也有玄機——美國和以色列關係雖好,但在對阿拉伯國家的戰爭問題上利益並不完全一致,電子偵察船是個長耳朵,挨打或許是因為它聽到了些以色列人不希望美國人聽到的東西……

1969年6月3日,美國海軍和澳大利亞海軍在中國南海舉行聯合軍事演習(瞧瞧挑的這地方)。演習中,美國海軍驅逐艦伊文思號誤判航線,從澳大利亞航空母艦墨爾本號船頭前方橫穿。墨爾本號自服役以來便以轉舵不靈著稱,這一次依然“不負眾望”,當即將伊文思號撞成了兩截。

被撞成兩截,只剩前段浮在水面上的伊文思號

自己也因為撞擊而面目全非的墨爾本號(有意思的是墨爾本號退役後被拖到廣州拆解,可算和我國南海有緣分了)

在1975年,美國海軍發生了一次也許是影響最大的撞船事故:

11月22日,在西西里島附近執行任務的美國海軍甘迺迪號航空母艦,在夜暗中發生判斷錯誤,與擔任護航的貝爾納普號巡洋艦發生碰撞。

貝爾納普號是美國海軍當時最先進的導彈巡洋艦之一,排水量8957噸,堪稱高科技結晶的龐然大物。但甘迺迪號滿載排水量82655噸,是當時世界最大的戰艦之一,噸位是甘迺迪號的九倍,所以,當貝爾納普號因為違規橫穿航空母艦艦首引發撞擊,引發的破壞只能用摧枯拉朽來形容。

瞧,這就是被撞的貝爾納普號

對比一下這艘戰艦原來的形貌,讓人感到對比十分強烈

貝爾納普號被燒毀的上層建築

甘迺迪號自己也受了重傷

這次撞擊使貝爾納普號幾乎被退役,雖經竭力搶修,也被迫在船塢裡放了好幾年的時間。但這次事故倒是給世界海軍提了醒——貝爾納普號的上層建築使用了大量鋁合金,這種“硬鋁”強度高,易加工,費用低廉,深受海軍官兵的喜愛。但是,它也有致命的缺點,那就是燃點低,熔點低。所以當貝爾納普號被甘迺迪號撞傷後,迅速燃起大火。由於鋁合金變成助燃劑,大火無法撲滅,最終該艦的上層建築被全部燒毀。這個案例以及馬島戰爭中英軍多艘鋁合金為主要材料的戰艦因此被毀,導致此後各國海軍都更改了相應設計。

雖說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事故可以讓後人增加經驗。但美國海軍這麼被自己人虐,依然讓人感到匪夷所思,大概是跑的地方太多,手伸得太長,讓上帝也產生了不滿,於是想出這麼個奇怪的法子來折磨折磨山姆大叔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