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專家告訴你|為什麼方壺的數量遠遠少於圓壺

本文是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潘持平老師發表的大作〈漫說鋪砂方壺〉,

藉由一把清早期鋪砂小方壺,談及紫砂方壺的工藝挑戰與鑒賞特點。作為一個以紫砂方器享譽數十年的個中老手,潘老師的見解極具專業性,值得我們認真理解思考。

1995年潘持平、周桂珍大師訪台,進行技術示範和交流。

潘持平老師:就我所知所見,傳世的紫砂方壺的量,遠不及圓壺多。存世方壺最多的大概是「華鳳翔」款的漢方壺了,且容量甚是懸殊。我並不認為都是華鳳翔親手製作,倒以為華鳳翔後來已經成為一個品牌,所以才有明顯的優差和跨越時間之久。

方壺圓壺量之所以懸殊,我以為有二個原因。一、功能上的。茶壺是用來泡茶的器具。飲茶過程中,尤其是「人手一壺」時期,都少不了撫摸品賞,就是今日養壺也需觸摸。「觸摸舒適」本來就是評判紫砂壺的要求之一。在這一點上,方壺就顯遜色,就是倒茶葉殘渣也不及圓壺滑溜。但是方壺呈現的氣勢,一般比圓壺要大。再者圓壺多了有方壺點綴也養眼。另外跟藏家性格也有關係,

這屬客觀因素。

二、製作上的。我在啟蒙時及早期也曾做過竹節壺,豐登壺等為數不多的圓壺,大概也就幾百把,都無款印。

後來在顧景舟先生身邊時間長了,自信對圓壺的成型工藝及要求還是瞭解的。若不論好壞,鑲接一把方壺不比打身筒做一把圓壺難。但要上手入眼,就不是那麼回事了。燒成是一把檢驗的尺子。成型過程中的難易見仁見智。但變形的係數,方壺是絕對大於圓壺的。

壺嘴壺把是產生變形的共性,角的牽制則是個性。以壺鈕為圓心,圓壺的週邊到圓心是等距的。而方壺是有差距的,差距越大,變形係數越高。(長方形的差距最大,但它的壺蓋只要二邊調換;不規則形因不受規矩的約束,不在此列。)在製作過程中,工具的使用,力的要求,方壺也比圓壺高。一個圓無所謂前後,而方壺的每一邊都有前後,用力保持平衡一致,說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大概基於這二個原因,使得做方壺的人數及產量,註定要比圓壺少。

時至今日,石膏模型已廣泛使用,方壺就更難過燒成關了。以《紫泥藏珍》書中這件鄭荊玉款方壺為例,如果用石膏模型製作,燒成後不是瘦峇峇,就是氣鼓鼓,要想看到挺括平整,能有百分之幾,就是上上簽了。不過我並不排斥合理的使用模型。有的造型還是可以使用模型的,有的效果甚至比手工還好。這就有一個選擇的問題,而且應該以品質為前提。

這件「鄭荊玉款鋪砂小方壺」我有幸上過手,當時為之一震。此器甚小,鋪砂方式與他器有別,是細砂滿鋪壺身。整器棱角清晰,給人以清瘦的感覺。我也曾看過幾把「鄭荊玉」的方壺,依我的功力和他比較,自歎不如。

「鄭荊玉款方壺」在壺身鋪滿細小的本山綠泥砂粒,這種鋪砂是不多見的,已經遠非星辰閃爍,而是比繁星滿天還要密。我猜測鋪砂方壺應該是鄭荊玉青年時期的作品。但為此高手卻名不見經傳,我想著書著文者總有所限,他不可能把歷代名壺一覽無遺,也就不可能把歷代高手盡納書中。就是今人寫紫砂的現當代,也難保周全。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味信奉依圖索驥,以為未上譜就不好,那就有失偏頗了。

在紫砂歷史上,也不乏製作方壺高手,佳作耀眼。如清初許龍文、陳鳴遠、鄭荊玉、蕭紹明,清中壺癡、申錫,晚清萬泉、黃玉麟,他們的作品與今人相比,概括的講,前人勝的是自然,勝的是氣;今人則是精密,則是細。孰高孰低,真不好說,那是「情人眼中出西施」。

1995年臺灣「當代紫砂精品展」,何道洪(右起)、王石耕、潘持平技術示範和交流。

《紫泥藏珍—明清宜興窯器之美》書影

參考書目

黃怡嘉《當代紫砂群英》,臺北,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1997

黃怡嘉《當代紫砂名陶錄》,臺北,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2006

黃健亮,彭清福,《紫泥藏珍—明清宜興窯器之美》,臺北,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2008

做起來就難了。大概基於這二個原因,使得做方壺的人數及產量,註定要比圓壺少。

時至今日,石膏模型已廣泛使用,方壺就更難過燒成關了。以《紫泥藏珍》書中這件鄭荊玉款方壺為例,如果用石膏模型製作,燒成後不是瘦峇峇,就是氣鼓鼓,要想看到挺括平整,能有百分之幾,就是上上簽了。不過我並不排斥合理的使用模型。有的造型還是可以使用模型的,有的效果甚至比手工還好。這就有一個選擇的問題,而且應該以品質為前提。

這件「鄭荊玉款鋪砂小方壺」我有幸上過手,當時為之一震。此器甚小,鋪砂方式與他器有別,是細砂滿鋪壺身。整器棱角清晰,給人以清瘦的感覺。我也曾看過幾把「鄭荊玉」的方壺,依我的功力和他比較,自歎不如。

「鄭荊玉款方壺」在壺身鋪滿細小的本山綠泥砂粒,這種鋪砂是不多見的,已經遠非星辰閃爍,而是比繁星滿天還要密。我猜測鋪砂方壺應該是鄭荊玉青年時期的作品。但為此高手卻名不見經傳,我想著書著文者總有所限,他不可能把歷代名壺一覽無遺,也就不可能把歷代高手盡納書中。就是今人寫紫砂的現當代,也難保周全。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味信奉依圖索驥,以為未上譜就不好,那就有失偏頗了。

在紫砂歷史上,也不乏製作方壺高手,佳作耀眼。如清初許龍文、陳鳴遠、鄭荊玉、蕭紹明,清中壺癡、申錫,晚清萬泉、黃玉麟,他們的作品與今人相比,概括的講,前人勝的是自然,勝的是氣;今人則是精密,則是細。孰高孰低,真不好說,那是「情人眼中出西施」。

1995年臺灣「當代紫砂精品展」,何道洪(右起)、王石耕、潘持平技術示範和交流。

《紫泥藏珍—明清宜興窯器之美》書影

參考書目

黃怡嘉《當代紫砂群英》,臺北,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1997

黃怡嘉《當代紫砂名陶錄》,臺北,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2006

黃健亮,彭清福,《紫泥藏珍—明清宜興窯器之美》,臺北,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