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過完父親節,不想重新回到“父愛如山”的狀態,就來讀讀《父與子》這本幽默的漫畫書吧

大多數爸爸都是沉默又威嚴,大多數孩子對爸爸是敬愛又疏遠。

爸爸和孩子的關係,遠不如媽媽和孩子的關係來得自然、輕鬆而且親密。

過完溫情的父親節,會不會父子關係就又恢復到“父愛如山”的狀態呢?

德國漫畫家埃·奧·卜勞恩 E. O. Plauen,1934年-1937年間在《柏林畫報》上連載漫畫《父與子》。

在這個作品裡,每一個畫面都洋溢這卜勞恩對三歲兒子克利斯蒂安的愛子之情,生動幽默的小故事都是來自於漫畫家在生活中的真實感受,父與子實際上就是卜勞恩與兒子克利斯蒂安的真實寫照。

而漫畫裡濃縮許許多多爸爸與孩子的日常片段,真實又生動,好像就是在講我們自己的故事。

“孩子吵架大人鬧”:育兒難題,漫畫有解

“孩子吵架大人鬧”這個故事,小時候看到的是爸爸真厲害,“幫我去打架”。

如今為人父母,再看這個故事,卻有了非常不同的感受。

育兒成長的路上,我們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吧:如果孩子和別的孩子打架了,父母該怎麼辦?

兩個小朋友吵架了,回家各自和爸爸哭訴,搬來“救兵”。

漫畫中,卜勞恩和對方爸爸先是保持一些距離,嘴上功夫吵吵吵;然後互相上前一步、揪衣領,貼身進攻,接著就是你一拳我一拳相互掄起來啦!

“罪魁禍首”的那兩個小孩子呢?兩個小孩先是分別站在自己爸爸身邊觀戰,

下一個鏡頭是倆孩子站在一起觀戰,最後一個鏡頭是:爸爸們打個不可開交,倆孩子已經忘卻“恩怨”在一邊玩石子啦。

所以,爸爸們,你們在激動什麼?生氣什麼?為何開戰呢?小朋友的事情,不是原則性上的危險問題,就交給他們自己去處理吧。

有些事情只有爸爸才能幹得出來

玩石子,往水裡扔石子玩,打水漂,看誰的石子打的更遠。

是不是和爸爸玩過這樣的遊戲?是不是也喜歡和自己的孩子玩這樣的遊戲?

然而,石子扔完了,如果是媽媽帶著孩子,這事也就玩到這裡吧。

卜勞恩筆下的爸爸,接著月光、推著小車、裝滿石子,往河床上一趟趟堆石子,小山一樣高的石子堆。

第二天,孩子又來到河邊,

看見石子小山驚訝不已。

瞧,爸爸在旁邊歪著脖子偷樂的樣子,是不是得意洋洋的?

這種童心不泯的事情,也只有爸爸能幹得出來吧。

別人家的爸爸

有一次我們去江邊放風箏。玩了沒多久,風箏掛到江邊的樹上。

爸爸和孩子想了很多辦法,比如搖晃樹幹,比如使勁扯風箏的線,比如拿東西往上丟試圖砸中風箏。

風箏都紋絲不動,甚至更加牢固纏繞在樹枝上。

父子倆決定放棄。走開找別的玩樂。

過了沒多久,來了另外一對父子。

那孩子看見樹上有個風箏,驚喜招呼爸爸過來看。

別人家的爸爸,走到樹下,一樣抱著樹幹搖了幾下。

風箏飄落下來。父子倆高高興興撿起來,放風箏。

我家孩子和他爸,張著嘴巴看著這一幕,驚呆了。

孩子他爸沉默半天,說:咱們再買一個去。

小時候,不知道何故,我總是把《父與子》和《老夫子》這兩套漫畫書搞混,後來又經常和《丁丁歷險記》裡的向日葵教授混淆,大概人物風格有些相似吧。至今,我還時不時有這種臉盲症。此為題外話,不多說。

1944年,卜勞恩因受納粹迫害而自殺於獄中,遺書中寫道:“……我為德國而畫……還望把他(克利斯蒂安) 撫養成人。帶著幸福的微笑,我去了。”

卜勞恩留給孩子的,不僅僅是一系列漫畫書,更是他深沉而幽默的這份父愛。

比如搖晃樹幹,比如使勁扯風箏的線,比如拿東西往上丟試圖砸中風箏。

風箏都紋絲不動,甚至更加牢固纏繞在樹枝上。

父子倆決定放棄。走開找別的玩樂。

過了沒多久,來了另外一對父子。

那孩子看見樹上有個風箏,驚喜招呼爸爸過來看。

別人家的爸爸,走到樹下,一樣抱著樹幹搖了幾下。

風箏飄落下來。父子倆高高興興撿起來,放風箏。

我家孩子和他爸,張著嘴巴看著這一幕,驚呆了。

孩子他爸沉默半天,說:咱們再買一個去。

小時候,不知道何故,我總是把《父與子》和《老夫子》這兩套漫畫書搞混,後來又經常和《丁丁歷險記》裡的向日葵教授混淆,大概人物風格有些相似吧。至今,我還時不時有這種臉盲症。此為題外話,不多說。

1944年,卜勞恩因受納粹迫害而自殺於獄中,遺書中寫道:“……我為德國而畫……還望把他(克利斯蒂安) 撫養成人。帶著幸福的微笑,我去了。”

卜勞恩留給孩子的,不僅僅是一系列漫畫書,更是他深沉而幽默的這份父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