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傍上體育和共用經濟的大腿 共用健身房會是下一個風口嗎?

而單車之後冠以共用之名的新生事物越來越多,一度引起口舌之戰的共用充電寶、不被關注的共用雨傘、勢頭越來越高昂的共用健身房等,哪一個會成為摩拜與ofo巨頭之後的新秀我們不得而知,

但是與全民健身口號聯繫緊密的共用健身房最近越來越多的被提及到。

共用健身房顛覆了傳統健身房消費者一踏進門就辦卡、辦卡、辦卡的模式,並且24小時營業,在價格與時間上拉攏了不少消費者,選址時也聚焦在貼近消費者的社區,

雖然不可能像單車一樣隨處可見,但紮根社區的理念還是受到了不少消費者的青睞。

既然是共用就離不開智慧手機、APP的連接,並且無需大量人力。掃碼充值或者直接充會員,就可以在任何時間來到24小時開放的共用健身房內鍛煉,就像騎共用單車一般,全憑消費者的需求和自覺,“小而美”成了共用健身房的標配,要不要私教、加不加課程也不再成為大部分健身愛好者對健身房望而卻步的理由。

共用經濟的本質是利用社會閒置資源,進行線下整合,所以很多共用健身房都會與政府企業進行合作,將閒置的場地充分的利用起來,最大限度的發揮其作用,以最低的價格盡可能服務更多的人群。

不難看出,在經濟迅速發展的當下,人們對健身的需求越來越高。借著共用經濟的翅膀,健身行業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但新事物的出現總是伴隨著不完美,

共用健身房亦如此,場館內器材數量不足、安全保障缺乏,加之許多人對晚上健身合理性的質疑,讓處在跑馬圈地階段的共用健身房在痛並快樂中前進著。

風口之下必會生出大批追隨者,與共用單車相互競爭不同的是,共用健身房還要面臨傳統健身房的步步緊逼,經營難度也不會比共用單車低。如何利用好共用這把火,如何在同行業中殺出重圍是所有參與者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

在這其中創業者的態度和公司的運營能力起著重要作用。未來共用健身房是否要經過燒錢、搶用戶、洗牌的階段現在不好定論,但一定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這一點毋庸置疑。(易體網/專欄作者 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