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唐太宗李世民稱書法家虞世南有五絕,德行為首,書法只排第五

唐初有四大書法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而虞世南又是四人中最優者。

唐太宗李世民最愛虞世南的字,並經常臨寫。相傳有一天,唐太宗書“戩”字,但戈字還沒有寫好,正好虞世南進見,即提筆補寫了一個“戈”字。唐太宗將兩人合寫的“戩”字給魏征看,說:“朕學世南,尚近似否? ”魏征看後說:“戈字頗逼真。”虞世南死後,唐太宗歎息道:“世南死後,無人可以論書。”

虞世南不僅書法了得,為人更是剛正不阿,直言敢諫。他多次諷勸唐太宗要勤于政事,

並以古帝王為政得失,論證利弊。貞觀八年(西元634年)隴右山崩,唐太宗問“天變”。世南以晉朝以來歷次山崩為例,說:“臣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若德義不修,雖獲麟鳳終是無補;但政事無闕,雖有災星何損于時。然願隆下勿以功高古人以自矜伐,勿以太平漸久而自驕怠,慎終如始。”唐太宗聽後斂容反省。

虞世南卒時,唐太宗十分悲傷,說:“虞世南對我忠心一體,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為當代名臣,人倫准的。我有小失必犯顏直諫,而今亡故,朝延上下,無複人矣!”賜東園秘器,陪葬昭陵,贈禮都尚書,諡文懿。太宗還命畫圖象掛在宮中淩煙閣。

唐太宗曾稱虞世南有五絕:“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文詞,五曰書翰。”

虞世南有一托物言志的五言詩《蟬》:

垂縷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從唐太宗以及後人的評價來看,虞世南的人品比起作品要珍貴的多。

虞世南對東漢名將關羽極為敬崇。虞世南曾寫過一篇讚頌關羽的三字詩:“利不動,色不悅,威不屈,害不折,

忠耿耿,義烈烈,偉丈夫,真豪傑,綱常備,古今絕”。

這裡面還有一則優美的民間傳說:

山東肥城楊野村(即今隆莊),莊前有昔日關羽千里走單騎尋兄時,曾避過雨的紫雲橋。相傳關公在橋下避雨時,因見河岸有數竿綠竹隨風雨起舞而受啟發,即用青龍偃月刀在石板上雕刻了一棵風竹,一棵雨竹,後人稱“風雨竹”。風雨竹是用四句詩組成:“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

唐初貞觀年間,秘書監虞世南一行東游泰山,途徑此處,覺得風雨竹畫由字組,妙趣橫生,耐人尋味,於是欣然命筆,寫下“利不動,色不悅,威不屈,害不折,忠耿耿,義烈烈,偉丈夫,真豪傑,綱常備,古今絕”的三字詩。詩句簡潔明快、鏗鏘有力,短短三十個字,刻畫出了關公栩栩如生的形象。他的書法蒼勁有力,格調高雅。瀟灑自如,自然天成。形神兼備,堪為一絕。可謂寫作俱佳也。

虞世南的作品博得在場人的一片讚譽。因虞世南對關公十分敬仰,慷慨出資購地百畝,讓土人耕種,租金用作祭祀關公之用。又出資在廟外南北大道東側建石碑樓一座,就像石鐘樓,村民俗稱“碑樓子”。一周是精緻石欄杆,供遊人雅座。並將風雨竹石刻放置碑樓以內。之後不久,關帝廟主持請來能工巧匠,將虞世南寫的字刻在了一個大石鼎上,此鼎曰烏磁鼎。關帝廟主持將烏茲鼎也放在石碑亭下供人瞻仰。

可惜天有不測風雲,明末清初,風雨竹石刻被肥邑一位縣令移到縣文廟東壁,“文革”時期湮沒。帶有虞世南題字的烏茲鼎也在“文革”時被當作四舊砸了個粉碎,“碑樓子”亦未倖免,文化瑰寶瞬間化為塵煙,成為千古憾事!

如今留下來的是明代天啟年間,肥邑知縣王惟精在關帝廟留下的大方碑。碑陽是他酒後用炊帚書寫的,內容是蜀漢丞相諸葛亮評價關羽“超群絕倫”四個行書大字,蒼勁古雅,風神靈動。他雅意未盡,又在碑陰用草書寫了虞世南評撰關羽的讚語,即三十個字的“烏磁鼎贊”,筆走龍蛇,自然流暢,如行雲流水,似江河翻騰,參差錯落,節奏鮮明。後款為“唐弘文館學士虞世南撰”。兩側又寫了“風雨竹,真筆跡”六個行書大字,指關公刻的風雨竹是真的,不是贗品。這塊大碑至今近四百年,仍巍然屹立,穩重端莊,異常壯觀,成為肥城的珍貴文物。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

刻畫出了關公栩栩如生的形象。他的書法蒼勁有力,格調高雅。瀟灑自如,自然天成。形神兼備,堪為一絕。可謂寫作俱佳也。

虞世南的作品博得在場人的一片讚譽。因虞世南對關公十分敬仰,慷慨出資購地百畝,讓土人耕種,租金用作祭祀關公之用。又出資在廟外南北大道東側建石碑樓一座,就像石鐘樓,村民俗稱“碑樓子”。一周是精緻石欄杆,供遊人雅座。並將風雨竹石刻放置碑樓以內。之後不久,關帝廟主持請來能工巧匠,將虞世南寫的字刻在了一個大石鼎上,此鼎曰烏磁鼎。關帝廟主持將烏茲鼎也放在石碑亭下供人瞻仰。

可惜天有不測風雲,明末清初,風雨竹石刻被肥邑一位縣令移到縣文廟東壁,“文革”時期湮沒。帶有虞世南題字的烏茲鼎也在“文革”時被當作四舊砸了個粉碎,“碑樓子”亦未倖免,文化瑰寶瞬間化為塵煙,成為千古憾事!

如今留下來的是明代天啟年間,肥邑知縣王惟精在關帝廟留下的大方碑。碑陽是他酒後用炊帚書寫的,內容是蜀漢丞相諸葛亮評價關羽“超群絕倫”四個行書大字,蒼勁古雅,風神靈動。他雅意未盡,又在碑陰用草書寫了虞世南評撰關羽的讚語,即三十個字的“烏磁鼎贊”,筆走龍蛇,自然流暢,如行雲流水,似江河翻騰,參差錯落,節奏鮮明。後款為“唐弘文館學士虞世南撰”。兩側又寫了“風雨竹,真筆跡”六個行書大字,指關公刻的風雨竹是真的,不是贗品。這塊大碑至今近四百年,仍巍然屹立,穩重端莊,異常壯觀,成為肥城的珍貴文物。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