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還原歷史上真正的抗日先鋒——鎮嵩軍,《白鹿原》中的場景只是這支軍隊不光彩的開始

鎮嵩軍是由一幫河南豫西地區的土匪和土頑武裝所組成。組建這支軍隊時,河南都督為張鎮芳,就用了一個“鎮”字。再加上這支部隊的成員來自于以嵩山為中心的周圍各縣,

就用了一個“嵩”字。成員大多數是土匪出身,因此鎮嵩軍紀律敗壞、恃強淩弱、幹盡壞事,儘管穿著軍裝,可卻比土匪還像土匪,因此名聲極壞,連周邊的軍閥部隊都瞧不起,不屑與之為伍。

劉鎮華接管鎮嵩軍後,一方面整頓軍紀,一方面下狠心進行剿匪。經過一段時期的努力,

部隊紀律有所改善,加之清剿了周邊地區的匪患,在當地的形象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劉鎮華總算在豫西地區立住了腳跟。

在劉鎮華的整頓下,鎮嵩軍的戰鬥力開始變強。其經典一役就是在1926年,劉鎮華率領10萬鎮嵩軍圍攻西安。這場圍城戰持續了8個月,據說城內餓凍致死的有4.5萬人。幸好後來馮玉祥率領援軍解圍,劉鎮華才率部離去。

保衛西安的主帥之一就是後來鼎鼎有名的楊虎城將軍。

1936年,劉鎮華的弟弟劉茂恩繼續統率鎮嵩軍。被蔣介石改編為15軍,劉茂恩擔任軍長。

在國民黨部隊裡,15軍屬于典型的雜牌軍,照說屬於被排擠的物件。可劉茂恩這人懂得左右逢源之術,他找到陳誠作為靠山。在陳誠的推薦下,

劉茂恩不但擔任了第14集團軍總司令,還兼任了河南省主席。這在雜牌軍中是很少見的。

1937年7月7日,以“盧溝橋事變”為標誌,全面抗戰爆發。劉茂恩率15軍奔赴抗日前線。此後,這支部隊先後參加過太原會戰、1939年冬季攻勢、中條山會戰、豫中會戰、豫西鄂北戰役等戰役。

在太原會戰時,15軍在雁門關與八路軍並肩作戰,英勇殺敵,頗為亮眼。

在中條山會戰時,劉茂恩遭到日軍重兵包圍,數次突圍均告失敗。劉茂恩拒絕部下讓他換便衣出逃的建議,凜然說:“我身為堂堂中國軍人,沙場捐軀,死亦光榮,豈能求一時苟安,喪失民族氣節,為人恥笑!”

說完要拔槍自殺。幸好被部下死死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