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陶瓷殘片如何能帶來財富 農民“吆喝”起甌窯文化

沈師傅和妻子在江西景德鎮從事陶瓷繪畫多年,

應溫州老闆之邀,舉家來到甌窯小鎮從事陶瓷繪畫。 趙用 攝

陶瓷殘片如何能帶來財富

春日的陽光,灑在永嘉三江坦頭村,給甌窯小鎮增添了一份詩意。

在一家名為“樂埜”的甌瓷工作室裡,幾位美術工藝師正在陶丕上臨摹米羅畫作。62歲的夏益民穿梭其中,與參觀者有說有笑,講述著這間房子的“前世今生”。你很難想像他是一名地道的種茶農戶。

大家參觀的這家工作室,是夏益民的老房子——溫州農村常見的兩層樓瓦房,

現在已經被改裝成文藝範十足的小庭院。

門外的村莊,青山環繞、白牆黛瓦、綠樹掩映,亭台長廊翰墨書香,田間稻草人充滿童趣。路邊指示牌上“木藝館”“甌窯文創院”“甌窯文化廣場”“仁瓷堂”等名稱,彰顯了這個村子的與眾不同。沒錯,村裡進駐了20家文創工作室,烘托出了濃濃的文化氣息。

“以前我的老房子基本是閒置著的,現在租給他們當作陶瓷工作室,

一年租金2.8萬元。”夏益民笑容滿面地說,近半年村莊環境的變化比過去幾十年還大,不僅讓大家住得“體面”,而且帶動了文創和鄉村旅遊產業發展,給村民帶來了額外收益。光說出租房子,就有幾十戶村民直接享受了增收“紅利”。

儘管工藝師從事的活兒與他風馬牛不相及,但夏益民有空就喜歡來工作室逛逛,按他的話說:“有意思!”他從沒想過,小時候夥伴們在玩耍時隨手撿起來打水漂的陶瓷殘片,

如今竟能為他帶來財富。

聽說本報記者前來採訪甌窯小鎮發展情況,夏益民主動提議帶我們去甌窯遺址看看,希望我們多加宣傳。

“大拆大整”給坦頭帶來了轉機

千年甌窯遺址,為坦頭村發展埋下了伏筆。從2011年開始,坦頭甌窯文化正式走上復興之路。

不過,彼時的村莊環境,是擺在發展面前的一道“硬傷”。

章長才的甌瓷學院是較早進駐村子的工作室之一。

“前幾年我們帶著投資商來考察,人家看到村子裡雞鴨滿地跑、又髒又臭,與文化產業格格不入,就調侃我們說‘你們想錢想瘋了吧’。”對方的打擊令他不無失落。

擺在甌瓷學院中的一張村莊老照片,印證了章長才的說法:密密麻麻的農房灰頭土臉,架空網線雜亂無章,垃圾隨處堆放路邊……以前村民也想改變村莊狀況,可是不知該從哪裡著手。

去年全市開展的“大拆大整”專項行動,

給坦頭村帶來了轉機。“我們意識‘大拆大整’是振興古村、加快轉型發展的絕佳機會,於是乘勢打響村莊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正在村裡走訪各家工作室的三江商務區管委會主任徐時斌說。

在縣、街道兩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參與下,坦頭村背水一戰,每天投入幾百號人馬,實行24小時不間斷施工,開展農房改造、景觀建設和垃圾清運等工作。

坦頭村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葉林國形容當時的工作情形是:“大家像打了興奮劑一樣,幹得嗓子都冒煙了!”他記得,一位駐紮村裡負責拆違工作的街道幹部,由於長時間工作出現腰痛,卻依然打著繃帶堅守現場。

僅用兩個月時間,他們就完成房屋拆改13.58萬平方米、外立面改造8.6萬餘平方米、綠化2.9萬多平方米,整治村莊範圍2.1平方公里,創造了“大拆大整”專項行動的“坦頭速度”。

經過“整容”,坦頭村從一個破敗的農村,變成了古香古色的新農村;從一個無人問津的小角落,變成了遠近聞名的文化風景村。

甌窯文化煥發鄉村新生機

村莊環境的升級,為振興甌窯文化鋪平了道路。

村裡現有的20家文創工作室中,絕大部分是近半年剛剛落成的。已有20多位甌窯大師、茶藝大師、瓷器收藏家和繪畫名家在村裡紮根。

一度深受打擊的章長才,如今顯得信心十足。他是永嘉本地人,從小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從事甌瓷創作。早些年苦於永嘉沒有甌瓷創作氣候,他只能前往麗水龍泉拜師學藝,創立陶藝工作室。“甌窯小鎮圓了我的夢!”他表示將通過技術研發,恢復附近古甌窯的釉水,讓甌瓷重現光芒。

“樂埜”甌瓷工作室的美術工藝師沈方健夫婦是甌窯文化追崇者。去年,他們放棄了在江西景德鎮工作了7年的陶藝工作室,加入了振興坦頭甌窯文化的隊伍。

葉林國告訴記者一個好消息,本村不少在外工作、創業的年輕人,今年回家過春節時表示,今後願意回村裡發展。

曾經本地人都要往外走,如今外面的人紛至遝來。陳景煒見證了坦頭村的轉變。他是溫州甌窯燒制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2011年重新點燃停息了千年的甌窯薪火。他認為,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靠文化力量來提升,甌窯文化無疑就是讓坦頭村煥發新生機的獨特力量。

順著這股力量,永嘉對三江商務區(街道)羅東片發展有了新展望。徐時斌介紹,目前甌窯小鎮還只是個雛形,他們已經委託設計單位進行總體規劃設計,計畫將羅東片12個村連體打造成文旅融合的省級特色小鎮,使之成為溫州東甌文化產業集聚區、溫州甌江北岸城市後花園和宜居宜業宜遊的眾創空間。

甌窯小鎮,如同這場初春的陽光,給村民帶來溫暖!

記者手記

一塊陶瓷殘片,利用不好只能“打水漂”,利用好了可以變成“搖錢樹”。甌窯遺址為坦頭村帶來的變化,與其說是老祖宗的恩澤,倒不如說是永嘉幹部作風轉變、發展環境轉型、產業層次提升等多方良性互動形成的綜合效益。

雁山甌水風光迤邐、風土人情豐富多彩、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這些都是轉型發展的寶貴資源和軟實力。只有擅用慧眼發掘、勤用巧手開發,不失時機地揭開覆蓋在這些“寶藏”表層的粗獷外衣,才能讓更多沉睡的“珍寶”綻放異彩。

甌窯小鎮樣本,給了我們更多深思與啟迪。它告訴我們,要緊跟時代潮流,轉變發展理念、更新發展方式,以一往無前的決心和膽識,破除傳統發展路徑依賴,全力優化發展環境,努力吸引高端要素回歸和集聚,在經濟社會轉型發展中鳳凰涅槃。

排版:豆包

幹得嗓子都冒煙了!”他記得,一位駐紮村裡負責拆違工作的街道幹部,由於長時間工作出現腰痛,卻依然打著繃帶堅守現場。

僅用兩個月時間,他們就完成房屋拆改13.58萬平方米、外立面改造8.6萬餘平方米、綠化2.9萬多平方米,整治村莊範圍2.1平方公里,創造了“大拆大整”專項行動的“坦頭速度”。

經過“整容”,坦頭村從一個破敗的農村,變成了古香古色的新農村;從一個無人問津的小角落,變成了遠近聞名的文化風景村。

甌窯文化煥發鄉村新生機

村莊環境的升級,為振興甌窯文化鋪平了道路。

村裡現有的20家文創工作室中,絕大部分是近半年剛剛落成的。已有20多位甌窯大師、茶藝大師、瓷器收藏家和繪畫名家在村裡紮根。

一度深受打擊的章長才,如今顯得信心十足。他是永嘉本地人,從小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從事甌瓷創作。早些年苦於永嘉沒有甌瓷創作氣候,他只能前往麗水龍泉拜師學藝,創立陶藝工作室。“甌窯小鎮圓了我的夢!”他表示將通過技術研發,恢復附近古甌窯的釉水,讓甌瓷重現光芒。

“樂埜”甌瓷工作室的美術工藝師沈方健夫婦是甌窯文化追崇者。去年,他們放棄了在江西景德鎮工作了7年的陶藝工作室,加入了振興坦頭甌窯文化的隊伍。

葉林國告訴記者一個好消息,本村不少在外工作、創業的年輕人,今年回家過春節時表示,今後願意回村裡發展。

曾經本地人都要往外走,如今外面的人紛至遝來。陳景煒見證了坦頭村的轉變。他是溫州甌窯燒制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2011年重新點燃停息了千年的甌窯薪火。他認為,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靠文化力量來提升,甌窯文化無疑就是讓坦頭村煥發新生機的獨特力量。

順著這股力量,永嘉對三江商務區(街道)羅東片發展有了新展望。徐時斌介紹,目前甌窯小鎮還只是個雛形,他們已經委託設計單位進行總體規劃設計,計畫將羅東片12個村連體打造成文旅融合的省級特色小鎮,使之成為溫州東甌文化產業集聚區、溫州甌江北岸城市後花園和宜居宜業宜遊的眾創空間。

甌窯小鎮,如同這場初春的陽光,給村民帶來溫暖!

記者手記

一塊陶瓷殘片,利用不好只能“打水漂”,利用好了可以變成“搖錢樹”。甌窯遺址為坦頭村帶來的變化,與其說是老祖宗的恩澤,倒不如說是永嘉幹部作風轉變、發展環境轉型、產業層次提升等多方良性互動形成的綜合效益。

雁山甌水風光迤邐、風土人情豐富多彩、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這些都是轉型發展的寶貴資源和軟實力。只有擅用慧眼發掘、勤用巧手開發,不失時機地揭開覆蓋在這些“寶藏”表層的粗獷外衣,才能讓更多沉睡的“珍寶”綻放異彩。

甌窯小鎮樣本,給了我們更多深思與啟迪。它告訴我們,要緊跟時代潮流,轉變發展理念、更新發展方式,以一往無前的決心和膽識,破除傳統發展路徑依賴,全力優化發展環境,努力吸引高端要素回歸和集聚,在經濟社會轉型發展中鳳凰涅槃。

排版: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