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你不能一天只工作三個小時?

我剛入職的時候,去參加一個業內的研討會,為期一周,每天早上八點會議開始,下午小組討論到五點,除過開會之外,還有每天的工作要處理。

為了節省時間,我開會的時候也帶著電腦,

趁著為數不多的休息時間見縫插針的處理郵件,每天結束之後還要加班到晚上十一二點,到了週三的時候,大腦早已停止了運作,只剩下萎靡不振的黑眼圈,連小組討論時也打不起精神。

跟我同組的有一位前輩,就職于業界業績最好任務最重的那家公司,

手下還管著十幾個人,看到我的狀態,他打趣道:“才剛工作就這麼熬,今後位置更高責任更大了,是不是準備通宵不睡覺?”

還真是有可能,我抬頭看一眼他的神清氣爽十分羡慕,問他:“那你每天需要工作多久?”

“五個小時。”他神秘兮兮的伸出一隻手,說:“我的目標,是明年達到三個。”

看到我驚訝又懷疑的眼神,他起身,敲了敲我膝上放著的電腦,說:“你把這玩意兒放下,

仔細去想想,需要你立刻去做的事,真的有那麼多嗎?”

那時的我,正以“見信秒回”的習慣為傲,為自己在多個任務之間的成功切換沾沾自喜,聽他的話如同耳邊風,依舊靠咖啡和意志力撐完了整周的會議。

可是就在我回來不久,有天我對著夜幕,一邊焦頭爛額的做著PPT,一邊惦記著老闆一分鐘之前的郵件應該如何回復時,忽然想起了那位前輩的話:你為什麼不能一天只工作三個小時?

因為有很多雜事小事要處理,因為老闆的skype不能不回,因為這個PPT第二天要用,因為...

被類似林林總總的小事所淹沒,根本沒有時間思考,這或許就是我每一天焦慮狀態的起因。

越是忙,就越是盲,視野裡沒有焦點,即便再用力,也很難取得一個出彩的結局。

在這個以快為先,以時刻保持聯結為特色的時代,這句話一下子便打動了我。而這也卡爾提倡的深度工作的要義:砍掉膚淺的工作,

遠離社交媒體,減少對分心事物的依賴,從而掌握工作的主動權。

我們一天八小時乃至十小時的工作中,有多少是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的呢?

類似無意識的行動看似幫我們分擔了工作的壓力,但其實,它卻是我們壓力的來源,消耗了時間不說,更使得我們的精力被分散成三明治一般難以聚攏。

所有的時間管理,歸根到底都是精力管理,而管理精力的重要原則,

就是“有選擇的付出,從而聚焦精力達成深度思考”。

一個人可能取得的成就,其實與他做了多少事無關,更重要的是,他能否把最重要的那件事做好。

唯有專注才能帶來深度,而最高效的工作,不是永遠線上,而是只保證最關鍵的部分非你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