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印度法會上一萬多人挑戰,唐三藏舌戰群儒,中國僧人名揚印度全境

戒日王向印度思想界、宗教界的有識之士們發出召喚,邀請大家赴曲女城,參加他為來自中國的一位僧人舉辦的無遮大會。所謂無遮大會,就是不分僧俗、貴賤,一律都可以平等參加的大會。

這位中國來的僧人是這次無遮大會的論主,他將接受來自各方學有專長的人們的挑戰。

無遮大會開始了,參加法會者有一萬多人,印度各地十八國的國王來了,佛教聖地那爛陀寺也派出了千余名僧人參加。

依照慣例,參加無遮大會者,

很多都是想向論主挑戰的。在為期18天的大會上,如果有人對論主提出的論點提出質疑,並且把論點駁倒,那麼論主就一定要當場割掉舌頭。

這位來自中國的僧人把自己的觀點《會宗論》、 《制惡見論》用大字書寫好,高高掛在會場之上,接受眾人的挑戰。印度各屆的有識之士向這位東方僧人提出了許多問題,而論主則就這些問題一一作答。

18天的無遮大會終於結束了,這位中國僧人終於通過了辯論,

他的思想被與會者所接受。

戒日王很高興,他命一些大臣,拿著這位中國僧人所穿的袈裟,到印度各地去巡遊,把這位中國僧人在曲女城無遮大會上所取得的成就宣告世人。這位來自中國的僧人,就是著名的玄奘法師。

玄奘法師這位初唐的著名佛學家、翻譯家和旅行家,

生於602年,卒於664年。他的俗名叫陳棉,洛州緱氏縣遊仙鄉鳳凰谷陳村(今河南偃師縣陳河村)人。

為什麼把他叫做唐三藏呢?是這樣的,在佛教,如果精通經藏、律藏、論藏者,就被人們尊稱為三藏法師。這經藏就是佛經,律藏就是戒律,而論藏是佛家弟子著書立說解釋佛經及戒律的著作。

由於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的事蹟廣為傳播,以及他在佛教界的威望,使得他在後來逐漸地變成了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之一。實際上到了唐朝中期關於他的傳說就出現了,等到宋朝出現《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明朝吳承恩寫了《西遊記》,就使唐三藏成了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

玄奘法師去印度求取佛經並進行修行訪學,

可是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事蹟,但是他為什麼要去取經呢?

同高僧法顯一樣,唐朝的僧人也想到佛國印度去看看,見識一下那裡的佛教發展盛況,參拜佛教聖跡。另外由於語言的發展變化,前輩們所翻譯的佛經到了唐朝時一些內容就不容易理解了,就更不要說梵文寫成的佛經了。玄奘法師也就是出於這樣的原由,就要去印度求取真經,探索佛教的本原情況,把修行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搞清楚。

玄奘法師在長安,曾經遇到了一位從天竺而來的僧人,在交往中,天竺僧人向他介紹了印度的佛教發展情況,其中還專門提到了那爛陀寺,這那爛陀寺可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佛教中心,算得上是佛學最高等級學府。為此玄奘更是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去印度,尤其是要去那爛陀寺學習。

當時唐朝官員宋蕭璃十分賞識玄奘的才華,因此他就奏請皇帝,讓玄奘住持莊嚴寺,但這遭到了玄奘法師的婉辭,玄奘說: “我曾經走遍吳蜀、燕趙等各地,為的是學習和弘揚佛法。但我覺得中原佛理,派系紛爭激烈,而且對佛經的譯文又不完備。因此我想去一回天竺,親自看一看那些真正的佛經。”然後,玄奘就開始了西去天竺的準備。

語言不通是不行的,他就在京城各處向西方人士學習語言,當時在中原的西域、印度人士並不少,所以學習他們的語言倒是有一定的條件。接著他又向官方申請西去,但是他的申請並沒有得到批准。立下宏志的玄奘並沒有因此而灰心,他一邊修行學習,一邊在等待著時機。

貞觀三年(629年)的秋天,陝西、甘肅等地區發生了霜災,官方就下令允許民眾到豐收的地區生活。這就是一個機會,於是29歲的玄奘就開始了他的西行計畫。

他先是經過甘肅天水、蘭州,到達了當時中外通商的要地武威,然後到敦煌。在敦煌他得到了西域人石榘陀的導引,在夜間渡過了疏勒河。過河後他告別石粲陀,向西走去。

大漠戈壁,沙海茫茫。找不到路途的玄奘只好繞道,到位於新疆吐魯番一帶的高昌,計畫從高昌向西行進。

在高昌他得到了高昌王的支持,玄奘向高昌王介紹了自己向西求法的目的,他的願望使得高昌王感動不已。想與玄奘進行深入交流的高昌王迫切希望玄奘能在高昌多呆一些時間,而玄奘為了作更加充分的準備,也就答應了高昌王。在高昌,他開設講席,與當地的僧眾交流佛法。

玄奘要走了,高昌王就贈給玄奘路上所需要的費用。為了讓玄奘一路上順利通過各個國家,高昌王又書寫了24封信件,知會給玄奘路途上所要通過的24個小國的國王,請他們儘量為玄奘提供支持。

在當時,西域勢力最強盛的是西突厥的葉護可汗,他的勢力遍及各地,如果得到葉護可汗的協助,路途上可就方便多了。

玄奘一行人告別高昌王后,翻過天山到達素葉城,就見到了葉護可汗,說明來意的玄奘果然得到了可汗的支持。憑著葉護可汗給沿途各個小國家國君的信,以及可汗派出陪送使者的護送,玄奘法師比較順利地通過了鮁赤建等十個小國,越過了興都庫什山,進入北印度境內。

更多印度歷史文化,敬請關注:知史明智

把修行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搞清楚。

玄奘法師在長安,曾經遇到了一位從天竺而來的僧人,在交往中,天竺僧人向他介紹了印度的佛教發展情況,其中還專門提到了那爛陀寺,這那爛陀寺可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佛教中心,算得上是佛學最高等級學府。為此玄奘更是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去印度,尤其是要去那爛陀寺學習。

當時唐朝官員宋蕭璃十分賞識玄奘的才華,因此他就奏請皇帝,讓玄奘住持莊嚴寺,但這遭到了玄奘法師的婉辭,玄奘說: “我曾經走遍吳蜀、燕趙等各地,為的是學習和弘揚佛法。但我覺得中原佛理,派系紛爭激烈,而且對佛經的譯文又不完備。因此我想去一回天竺,親自看一看那些真正的佛經。”然後,玄奘就開始了西去天竺的準備。

語言不通是不行的,他就在京城各處向西方人士學習語言,當時在中原的西域、印度人士並不少,所以學習他們的語言倒是有一定的條件。接著他又向官方申請西去,但是他的申請並沒有得到批准。立下宏志的玄奘並沒有因此而灰心,他一邊修行學習,一邊在等待著時機。

貞觀三年(629年)的秋天,陝西、甘肅等地區發生了霜災,官方就下令允許民眾到豐收的地區生活。這就是一個機會,於是29歲的玄奘就開始了他的西行計畫。

他先是經過甘肅天水、蘭州,到達了當時中外通商的要地武威,然後到敦煌。在敦煌他得到了西域人石榘陀的導引,在夜間渡過了疏勒河。過河後他告別石粲陀,向西走去。

大漠戈壁,沙海茫茫。找不到路途的玄奘只好繞道,到位於新疆吐魯番一帶的高昌,計畫從高昌向西行進。

在高昌他得到了高昌王的支持,玄奘向高昌王介紹了自己向西求法的目的,他的願望使得高昌王感動不已。想與玄奘進行深入交流的高昌王迫切希望玄奘能在高昌多呆一些時間,而玄奘為了作更加充分的準備,也就答應了高昌王。在高昌,他開設講席,與當地的僧眾交流佛法。

玄奘要走了,高昌王就贈給玄奘路上所需要的費用。為了讓玄奘一路上順利通過各個國家,高昌王又書寫了24封信件,知會給玄奘路途上所要通過的24個小國的國王,請他們儘量為玄奘提供支持。

在當時,西域勢力最強盛的是西突厥的葉護可汗,他的勢力遍及各地,如果得到葉護可汗的協助,路途上可就方便多了。

玄奘一行人告別高昌王后,翻過天山到達素葉城,就見到了葉護可汗,說明來意的玄奘果然得到了可汗的支持。憑著葉護可汗給沿途各個小國家國君的信,以及可汗派出陪送使者的護送,玄奘法師比較順利地通過了鮁赤建等十個小國,越過了興都庫什山,進入北印度境內。

更多印度歷史文化,敬請關注:知史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