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悅讀書評 歷史的血肉與岩壁上的凹凸像

羊也能吃掉狼?這不是奇跡,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南宋淳 祐初年,

蒙古鐵騎大舉進攻四川,四川主帥戰死,蒙古兵鋒直達夔門。余 玠、俞興等將領臨危受命,智救成都,火燒渠江,巧保重慶,把蒙古軍攆到川北,力挽頹局,並創造性地制定了修築山城抗蒙的大方略。正當四川抗蒙鬥爭蓬勃興起的時候,南宋朝廷發生了激烈詭異的權利爭鬥,余玠 成為犧牲品而被撤換。為救亡圖存,幫助餘玠 重掌四川帥印,四川眾義士不畏犧牲,紛出奇謀,
各展絕技。部將寧願擔責而丟城棄寨,理學家陽枋不懼毀譽而攀附權貴,山寨頭目不怕被剿而打開山門……與此同時,一件絕世珍寶引發的血案,淩雲大佛旁千年地道的探秘,一個市井混混成為封疆大吏的發跡之途也由此展開……

名家評論

世人所謂的歷史有兩種:一種是在特定時空框架中多維共時地發生、邏輯與無序交織的原生態事件流。另一種是史家或刀筆禦史所撰寫的對於上述歷史的陳述與解釋,

稱之“史冊”更恰當。問題是,因年代久遠、見證沉散,更因權力使然,史冊往往代替歷史,成為鐵定的、唯一的,難以顛覆的。不過挑戰依然存在,因為在歷史與史冊之間,仍有野史、方志、筆記和宗譜存在,仍有考古、微觀史研究和歷史小說存在。我將它們稱作歷史學領域中的“第三種力量”。

讀作家張生全所著長篇歷史小說《宋末大變局》,引發筆者對歷史小說的興趣與思考。

這部小說以南宋末年發生在四川的蒙宋交戰的事件為主軸,以南宋朝廷和蒙古汗庭的權力陰鬥以及府衙、山寨的拉鋸式爭奪為輻輳,繪製了一幅南宋末年多層面、多維度的激烈動盪的歷史畫卷,上至朝廷君臣、地方府尹和各路軍頭,下及黎庶百姓、理學家及太學生,以及土豪、霸主和山寨綠林等人物均活躍其間,將宋亡前的一段哀壯、詭譎、富於啟示意義的橫截面展示給讀者,
讓人悲其所悲,怒其所怒,歎其所歎。

我以為,《宋末大變局》有意挖掘並尋繹歷史被埋沒的另一種可能,儘管這種可能性並未成為現實性,但正是揭蔽並正視這種可能性,將歷史還原到它自身多維的生態中去,打破正史中的必然論或獨斷論,顯示了歷史小說寫作的新高度。倘說歷史有自身的尊嚴,那麼這就是。長期以來,正史告訴我們,兩宋一直是文強武弱,

不堪一擊,南宋偏安一隅,滅亡乃必然。《宋末大變局》擇取的大背景,正是南宋戰略空間被不斷擠壓,山河破碎、國勢日衰、四面烽火的艱危關頭;小背景則是蒙軍改變進攻策略,從兩淮、荊湖、四川三線進攻收縮為重點攻打四川,以圖東進兩湖,巴蜀頻頻告急。臨危受命的餘玠 擔任四川制置使,針對蒙古鐵騎的弱點,不拘兵書,與王堅、俞興等名將一起,摸索出了山城築壘防禦體系,即棄平地老城,擇山隘築堡結寨,互為犄角,彼此聲援,頑強抵抗,致使蒙軍一籌莫展,第一次征宋戰爭僵持了十八年,蒙古大汗不得不撤軍;而且在餘 玠遇害後,巴蜀宋軍仍以山城築壘防禦體系與敵纏鬥、周旋,堅持抗蒙戰爭二十餘年,甚至在宋亡了,沒了皇帝和朝廷,仍在抵抗。好的歷史小說應在歷史與史冊之間撕開一道裂口,寫出被掩埋的“另一個”,寫出“原本如此”和“理當如此”,改變人們看待它的眼光和觀念,歎息它還有另一走向。這才是“第三種力量”的魅力所在。

當然,歷史小說的核心仍是寫人,寫人性,寫人性的多樣和多面。他不僅要喚醒歷史中的人——那個特定場域中的生存者,而且還要喚醒史冊中的那些假寐者,那些被刀筆禦史牽線抖動的玩偶:醒來吧,夥計們,真正的表演開始了!在《宋末大變局》中,像姚因謀這種人,正史中是很難找到蹤跡的。然而,在南宋末年內外強權的壓榨下,這種無人格、無是非底線的奸滑人物卻左右逢源,既得寵於皇上、權臣,又交結于府尹、軍頭,更與山寨綠林相周旋。舉例來說,姚因謀在餘晦指使下,通過俞興騙取山寨信任,巧施計謀抓捕到山寨頭領元用,又利用寨軍急於救回元用的心理,抓捕了更多的山寨首領。但姚因謀深知這樣做的後果和危險性,在抓山寨首領時抹掉痕跡,以圖將來余晦失勢時可以撇清干係,最後在蒙軍大舉來襲時,他曖昧地默許義軍將元用救走。又如,嘉定城被蒙軍圍困,嚴重缺糧,姚因謀想開城投敵,又怕背負漢奸的駡名,便通過折磨部下的方式,迫使部下率先投降。最後,一代英雄余 被皇上調回任樞密副使的路上,被謝方叔和姚因謀害死,對外則假託服毒自殺。姚因謀這種人在歷史上何以有很大的“存活率”?作者在寫這種人時分寸把握得好,看上去他並非壞人,在利己驅動下也能配合做一些好事,比如放走寨主元用,比如他與俞興合謀抓捕阻撓抗蒙的惡霸王夔,比如俞興火燒蒙古營及嘉定城,姚派來成都援軍大敗蒙軍,等等。其實,姚因謀這種人的危害性是最大的,他總在節骨眼捅你一刀,或者先行潰破,以致全堤盡毀。當元用派白煉、吳華押送糧草作為攻打興元的後援時,姚因謀卻派兵假扮蒙軍燒掉糧草大半,殺害吳華,以致宋軍攻城戰不戰自潰。

倘說南宋必亡,姚因謀這種人太多,豈能不亡?岳飛、餘玠 這樣的人只知陽戰,不擅陰術,因而他們的人頭總是陳列於歷史的祭台。歷史小說要讓讀者看到其中的人的靈魂和人與人的糾葛關係,因為這是影響歷史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謂歷史的必然性,其實是與或然性相激相蕩的,史上也有不少以弱勝強的例子,這裡不用多言了。一個作家能否成為“第三種力量”,便在於他能否使過去時空中潛存的“人”顯影,“揪住”他不放,讓他徹頭徹尾地暴露在聚光燈下。說白了,這種人在其後的歷史以及當下,仍有很強的“存活率”,因而進一步追究這種人滋生的體制醬缸和文化土壤,仍是寫作者必須面對的任務。

該小說還驚心動魄地描敘了蒙宋兩國的宮廷傾軋和支系內鬥,在另一維度上揭示了這場戰爭孰勝孰敗的深層原因。蒙古固然也有汗位之爭,甚至很殘酷,但無論誰主政,他們都是某一支系能征善戰的首領,其膽略,其胸襟,其用人,都是宋理宗趙昀望塵莫及的。趙昀胸無大志,且忠奸不分,玩弄馭人之術,利用權臣矛盾以制衡,只能使史嵩之、謝方叔這樣的奸佞越來越多。例如,取代餘玠 擔任四川制置使的餘晦否定山城防禦戰略,在閬州葭萌關修築紫金城及長城,導致連連丟城失地,趙昀不但不處罰餘晦,反而提升為樞密副使,目的在於制衡宮廷各派力量。(張生全此前寫過長篇歷史小說《蒙哥大帝》,對蒙古崛起、爭霸這段史實相當熟稔,因而寫蒙廷內鬥相當得心應手。)

原態的歷史和歷史中的人充滿鮮活的血肉氣,而進入史冊往往成了“木乃伊”,作家在絕對意義上固然無法使逝者重生,但可以在岩壁上鏨刻下他們立體的群像:或挺或曲的姿勢,喜怒哀謔的面容,勾神攝魂的瞳孔。這正是我讀《宋末大變局》所想到的。

文/蒼耳 著名作家、評論家

好書速讀

前世今生日不落

英國歷史學家西蒙·詹金斯的著作《英格蘭簡史》,自出版以來獲得了極大好評。媒體與學者對此書評價甚高,有的學者甚至認為這部書應該讓每一個英格蘭家庭都收藏一本。這本書雖然很厚,但對於一部講述一千多年歷史的書來說,三百多頁並不能算內容厚重,這也是該書被稱作是“簡史”的原因。該書三十二章,每一章的篇幅並不是很長,但是內容卻是足夠充實。作者詹金斯的文筆極佳,他用極其精煉的語言將紛繁複雜的英格蘭歷史娓娓道來。千年歷史前後連貫,猶如一幕幕場景劇接續上演。在這本書裡處處充斥著鬥爭,而正是這一連串的鬥爭,造成了今天的英國。本書所揭示的這些鬥爭,有助於我們理解今天英國的種種。

食色與人生

食物的味道就像是情感的載體。聞到熟悉的食物的味道會令人們開心、難過或是悲傷。

味道是最難解釋的一種東西,它會揪住你的回憶,讓你想起很多往事。

《吃了再愛,還是愛了再吃?》收錄了39個都市食色故事,還有39個故事背後的酸甜苦辣的人生往事。

作者是個會講故事的人,這本書裡並沒有過多的文采,簡單而又直白的文字訴說了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或是博你一笑,或使你歎惋愛情。它側重的不再是食物本身,而是每個人背後的故事,背後的人生,它沒有訴說過多的人生雞湯,就像食物一樣,也帶給你莫名奇妙治癒的能力。心裡說不出的苦與痛,愛與淚,我們都寄託給食物——柏樹召妓時的榴槤賦予了他對女子特殊的感情;夢夢的豬油炒飯賦予了父女情思;阿古的香蕉賦予了人生的無奈……

即棄平地老城,擇山隘築堡結寨,互為犄角,彼此聲援,頑強抵抗,致使蒙軍一籌莫展,第一次征宋戰爭僵持了十八年,蒙古大汗不得不撤軍;而且在餘 玠遇害後,巴蜀宋軍仍以山城築壘防禦體系與敵纏鬥、周旋,堅持抗蒙戰爭二十餘年,甚至在宋亡了,沒了皇帝和朝廷,仍在抵抗。好的歷史小說應在歷史與史冊之間撕開一道裂口,寫出被掩埋的“另一個”,寫出“原本如此”和“理當如此”,改變人們看待它的眼光和觀念,歎息它還有另一走向。這才是“第三種力量”的魅力所在。

當然,歷史小說的核心仍是寫人,寫人性,寫人性的多樣和多面。他不僅要喚醒歷史中的人——那個特定場域中的生存者,而且還要喚醒史冊中的那些假寐者,那些被刀筆禦史牽線抖動的玩偶:醒來吧,夥計們,真正的表演開始了!在《宋末大變局》中,像姚因謀這種人,正史中是很難找到蹤跡的。然而,在南宋末年內外強權的壓榨下,這種無人格、無是非底線的奸滑人物卻左右逢源,既得寵於皇上、權臣,又交結于府尹、軍頭,更與山寨綠林相周旋。舉例來說,姚因謀在餘晦指使下,通過俞興騙取山寨信任,巧施計謀抓捕到山寨頭領元用,又利用寨軍急於救回元用的心理,抓捕了更多的山寨首領。但姚因謀深知這樣做的後果和危險性,在抓山寨首領時抹掉痕跡,以圖將來余晦失勢時可以撇清干係,最後在蒙軍大舉來襲時,他曖昧地默許義軍將元用救走。又如,嘉定城被蒙軍圍困,嚴重缺糧,姚因謀想開城投敵,又怕背負漢奸的駡名,便通過折磨部下的方式,迫使部下率先投降。最後,一代英雄余 被皇上調回任樞密副使的路上,被謝方叔和姚因謀害死,對外則假託服毒自殺。姚因謀這種人在歷史上何以有很大的“存活率”?作者在寫這種人時分寸把握得好,看上去他並非壞人,在利己驅動下也能配合做一些好事,比如放走寨主元用,比如他與俞興合謀抓捕阻撓抗蒙的惡霸王夔,比如俞興火燒蒙古營及嘉定城,姚派來成都援軍大敗蒙軍,等等。其實,姚因謀這種人的危害性是最大的,他總在節骨眼捅你一刀,或者先行潰破,以致全堤盡毀。當元用派白煉、吳華押送糧草作為攻打興元的後援時,姚因謀卻派兵假扮蒙軍燒掉糧草大半,殺害吳華,以致宋軍攻城戰不戰自潰。

倘說南宋必亡,姚因謀這種人太多,豈能不亡?岳飛、餘玠 這樣的人只知陽戰,不擅陰術,因而他們的人頭總是陳列於歷史的祭台。歷史小說要讓讀者看到其中的人的靈魂和人與人的糾葛關係,因為這是影響歷史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謂歷史的必然性,其實是與或然性相激相蕩的,史上也有不少以弱勝強的例子,這裡不用多言了。一個作家能否成為“第三種力量”,便在於他能否使過去時空中潛存的“人”顯影,“揪住”他不放,讓他徹頭徹尾地暴露在聚光燈下。說白了,這種人在其後的歷史以及當下,仍有很強的“存活率”,因而進一步追究這種人滋生的體制醬缸和文化土壤,仍是寫作者必須面對的任務。

該小說還驚心動魄地描敘了蒙宋兩國的宮廷傾軋和支系內鬥,在另一維度上揭示了這場戰爭孰勝孰敗的深層原因。蒙古固然也有汗位之爭,甚至很殘酷,但無論誰主政,他們都是某一支系能征善戰的首領,其膽略,其胸襟,其用人,都是宋理宗趙昀望塵莫及的。趙昀胸無大志,且忠奸不分,玩弄馭人之術,利用權臣矛盾以制衡,只能使史嵩之、謝方叔這樣的奸佞越來越多。例如,取代餘玠 擔任四川制置使的餘晦否定山城防禦戰略,在閬州葭萌關修築紫金城及長城,導致連連丟城失地,趙昀不但不處罰餘晦,反而提升為樞密副使,目的在於制衡宮廷各派力量。(張生全此前寫過長篇歷史小說《蒙哥大帝》,對蒙古崛起、爭霸這段史實相當熟稔,因而寫蒙廷內鬥相當得心應手。)

原態的歷史和歷史中的人充滿鮮活的血肉氣,而進入史冊往往成了“木乃伊”,作家在絕對意義上固然無法使逝者重生,但可以在岩壁上鏨刻下他們立體的群像:或挺或曲的姿勢,喜怒哀謔的面容,勾神攝魂的瞳孔。這正是我讀《宋末大變局》所想到的。

文/蒼耳 著名作家、評論家

好書速讀

前世今生日不落

英國歷史學家西蒙·詹金斯的著作《英格蘭簡史》,自出版以來獲得了極大好評。媒體與學者對此書評價甚高,有的學者甚至認為這部書應該讓每一個英格蘭家庭都收藏一本。這本書雖然很厚,但對於一部講述一千多年歷史的書來說,三百多頁並不能算內容厚重,這也是該書被稱作是“簡史”的原因。該書三十二章,每一章的篇幅並不是很長,但是內容卻是足夠充實。作者詹金斯的文筆極佳,他用極其精煉的語言將紛繁複雜的英格蘭歷史娓娓道來。千年歷史前後連貫,猶如一幕幕場景劇接續上演。在這本書裡處處充斥著鬥爭,而正是這一連串的鬥爭,造成了今天的英國。本書所揭示的這些鬥爭,有助於我們理解今天英國的種種。

食色與人生

食物的味道就像是情感的載體。聞到熟悉的食物的味道會令人們開心、難過或是悲傷。

味道是最難解釋的一種東西,它會揪住你的回憶,讓你想起很多往事。

《吃了再愛,還是愛了再吃?》收錄了39個都市食色故事,還有39個故事背後的酸甜苦辣的人生往事。

作者是個會講故事的人,這本書裡並沒有過多的文采,簡單而又直白的文字訴說了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或是博你一笑,或使你歎惋愛情。它側重的不再是食物本身,而是每個人背後的故事,背後的人生,它沒有訴說過多的人生雞湯,就像食物一樣,也帶給你莫名奇妙治癒的能力。心裡說不出的苦與痛,愛與淚,我們都寄託給食物——柏樹召妓時的榴槤賦予了他對女子特殊的感情;夢夢的豬油炒飯賦予了父女情思;阿古的香蕉賦予了人生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