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下個假期,我為什麼不帶孩子去一趟農家樂呢?

農創精華 | 實戰解讀

閱讀前,請先思考:

作為農創人,

特別是農莊主人,每逢假期你是否都會期盼多做幾單跟孩子有關的生意?

你覺得想做好親子生意,最需要優化的條件是什麼?

農說呂不白丨不白在觀察

第九十二期

全文2048字丨4分鐘閱讀

今天是六一,屬於大小兒童的歡樂節日。趁著節日熱點,不白也來談談農創裡的“兒童生意”應該咋做?

在高速互聯網時代的帶動下,如今國人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早已從相對單調的說教式變成豐富多彩的體驗式。

據資料統計,都市兒童現在休閒消費、學前教育、課外體驗及親子旅行的年均消費約2.2萬元,部分家庭超過20萬元,總市場份額超180億元/年。

而上述所列的各單項裡,我們農創人都可以大膽介入,從“兒童經濟”裡去攫取到屬於自己的商機和財富。那具體應該怎麼做呢?大家不急,待不白細細說來。

1 “兒童經濟”火爆之因及遇到的瓶頸

超180億的大市場,農創人豈能袖手旁觀?不白覺得,

做火“兒童經濟”的關鍵在於親子,目標是利用充分開發的農業生產、觀光等基礎,巧妙引導城市家庭前來享受鄉村氛圍和田園生活,用體驗、教育和互動的形式,讓來賓充分領略親子帶來的快樂時光。

如今,在我國各地,將親子農業玩轉得不錯的農創人也不少。在不白看來,他們之所以能“兒童經濟”做得相對火爆,主要基於以下四點原因。

一、環境。選到好地方,

利用原生態環境,建起非城市化的體驗設施和玩具。這樣的環境氛圍可帶給孩子新奇的體驗,使兒童遠離城市喧囂,幫助孩子擺脫憂慮情緒,也有助於父母放鬆身心、緩解疲勞。不白覺得,這是“兒童經濟”能做好的基礎,環境不引人、體驗不暢快,親子互動就沒了基本,很難拿到自己設想的效果。

二、平臺。這是在環境基礎上的人為創造,也是“兒童經濟”能否做火的關鍵。一般好的平臺都會備好體驗農耕場所、親子互動區、創意活動遊玩地等,

讓兒童在自然場景體驗中,充分體驗勞動艱辛、享受家庭歡樂和原生態良性教育。

三、互動。想做好“兒童經濟”,必須設法讓孩子父母甘願掏錢消費,這就要靠互動的力量了。做得比較的農創專案,

一般都會同時具備參與主體的雙重性與旅遊產品的互動性。比如農場農莊,會去想辦法提供好玩、又有創意的互動場所,讓兒童一進去,就能和父母玩到上癮不想離開。

四、安全。這是保障。目前做得比較火的親子農創平臺,一般都選在地域開闊、地勢平緩的場地,並充分配套各類安全應急措施,可讓父母和孩子放心地投入到輕鬆愉悅的遊戲之中。

在不白看來,我們的“兒童經濟”市場雖潛力巨大,也有不少人已經做得不錯。但縱觀整個市場,仍存在同質化嚴重等問題和發展瓶頸。總結下來,有4大難點亟待解決。

▎1、親子產品還不成熟

想做好“兒童經濟”,我們必須將孩子視為主體。而從根本上講,兒童對親子產品的要求更高,想做好它,就必須付出更多成本、承擔更多風險、做出更多保障。也因此,真正在這方面深耕細作的人很少,成熟產品依舊缺乏。

▎2、體驗服務配套缺乏

目前,我們在親子設施的準備上已日趨完善,但凡有點規模的農莊,都會提供相對安全、好玩的親子設施。可在兒童型體驗、旅遊等的服務配套上,往往就顯得不完善。服務不到位,旅行社也不敢貿然設計類似的成熟親子遊產品。

▎3、安全保障仍需完善

當前我國親子產品繁多、內容也豐富多樣,且大多為自發性的活動。如此一來,往往會缺乏有效的安全保障,比如保險不成體系等,都容易成為“兒童經濟”型產品發展的障礙。

▎4、互動不強定位失准

在中國傳統文化和親緣關係定位中,“孩子大過天”的思想一直存在,父母通常都是以孩子“衛士兼保姆”的身份體現,並深刻體現在各類親子產品中。如何提供能讓孩子與父母平等互動和玩樂的優質產品,讓孩子真正感受親子互動的意義,就成了“兒童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

而且,如今的親子體驗設施,大多是諸如蹦蹦床、旋轉木馬等的現代設施,而父母一代的童年體驗多以抓蛐蛐、爬樹、玩泥巴、下地勞作等為主,如何從兩者中找到相似性和共鳴,也是必須解決的難題。

2 如何解決難題?4個模式可以參考

遇到瓶頸,就得設法解決。不白認為,若想有效解決,必須遵循一個前提:扎扎實實從親子角度出發,還原真實而有創意的生活體驗。若是過分表演或誇張,反而達不到良性效果。

接下來,不白來講講4個解決模式,供各位農友參考。

一、可租賃的親子開心農場。這種模式在歐美發達國家已經普通使用,我們國家也有一些農莊正在嘗試。每個都市家庭都能在農場租片地方,讓兒童可以和父母一起體驗農業生產、經營以及收穫的過程,享受農耕生活的樂趣。

比如在德國,能夠擁有或租賃一小塊自由的開心農場,已成為繼汽車、住房之後一種新的財富象徵。

二、巧妙利用自然環境融合教育。我們有很多自然資源可以利用起來,如建起“森林幼稚園”。設想傳統的教室被蔥郁的森林取代,孩子們在戶外觀察動植物、做遊戲、畫畫等,想休憩的時候,孩子們就躺到由樹樁和樹枝做成的巨大“沙發”裡。這種場景大大解放了孩子的天性,也有助於讓他們和父母產生共鳴,形成良好互動。

三、把鄉村變成“生態教育農業園”。整合鄉村資源,建立多樣化模式,把農業與優美的自然環境、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新型生態環境及其他社會文化歷史融合在一起,將整個村子變成一個“寓教于農”的“生態教育農業園”。

在休閒娛樂上,盡可能追求原汁原味,注重對自然、人文景觀的保護。體驗產品以簡單化、原生態和趣味性為主,如玉米迷宮、稻草堆、鄉村博物館等都是受人青睞的親子產品。

四、創造資源,開展農業創意節。據不白所知,在美國農業節慶中,有南瓜節、草莓節、櫻桃節等創意節慶活動。創意節包含了很多活動,有草莓採摘品嘗、副產品加工製作、草莓小姐選舉等,還專門針對兒童和殘疾人設計了眾多娛樂專案。

我們不妨學習這種農業創意節的概念,打造有地方特色的節日,在一系列親子活動中,體驗父母與孩子互動的快樂。

互動話題:作為農創人,你願意在做火“兒童經濟”方面多下功夫嗎?

(全文完)

本文為原創,轉載需標明出處

【農說呂不白】每天為大家分享農業創業行銷知識,為你打開涉農創業的新思路,組建社群專業導師為您解答創業難題,定期舉辦行銷分享會和創業沙龍。

也有不少人已經做得不錯。但縱觀整個市場,仍存在同質化嚴重等問題和發展瓶頸。總結下來,有4大難點亟待解決。

▎1、親子產品還不成熟

想做好“兒童經濟”,我們必須將孩子視為主體。而從根本上講,兒童對親子產品的要求更高,想做好它,就必須付出更多成本、承擔更多風險、做出更多保障。也因此,真正在這方面深耕細作的人很少,成熟產品依舊缺乏。

▎2、體驗服務配套缺乏

目前,我們在親子設施的準備上已日趨完善,但凡有點規模的農莊,都會提供相對安全、好玩的親子設施。可在兒童型體驗、旅遊等的服務配套上,往往就顯得不完善。服務不到位,旅行社也不敢貿然設計類似的成熟親子遊產品。

▎3、安全保障仍需完善

當前我國親子產品繁多、內容也豐富多樣,且大多為自發性的活動。如此一來,往往會缺乏有效的安全保障,比如保險不成體系等,都容易成為“兒童經濟”型產品發展的障礙。

▎4、互動不強定位失准

在中國傳統文化和親緣關係定位中,“孩子大過天”的思想一直存在,父母通常都是以孩子“衛士兼保姆”的身份體現,並深刻體現在各類親子產品中。如何提供能讓孩子與父母平等互動和玩樂的優質產品,讓孩子真正感受親子互動的意義,就成了“兒童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

而且,如今的親子體驗設施,大多是諸如蹦蹦床、旋轉木馬等的現代設施,而父母一代的童年體驗多以抓蛐蛐、爬樹、玩泥巴、下地勞作等為主,如何從兩者中找到相似性和共鳴,也是必須解決的難題。

2 如何解決難題?4個模式可以參考

遇到瓶頸,就得設法解決。不白認為,若想有效解決,必須遵循一個前提:扎扎實實從親子角度出發,還原真實而有創意的生活體驗。若是過分表演或誇張,反而達不到良性效果。

接下來,不白來講講4個解決模式,供各位農友參考。

一、可租賃的親子開心農場。這種模式在歐美發達國家已經普通使用,我們國家也有一些農莊正在嘗試。每個都市家庭都能在農場租片地方,讓兒童可以和父母一起體驗農業生產、經營以及收穫的過程,享受農耕生活的樂趣。

比如在德國,能夠擁有或租賃一小塊自由的開心農場,已成為繼汽車、住房之後一種新的財富象徵。

二、巧妙利用自然環境融合教育。我們有很多自然資源可以利用起來,如建起“森林幼稚園”。設想傳統的教室被蔥郁的森林取代,孩子們在戶外觀察動植物、做遊戲、畫畫等,想休憩的時候,孩子們就躺到由樹樁和樹枝做成的巨大“沙發”裡。這種場景大大解放了孩子的天性,也有助於讓他們和父母產生共鳴,形成良好互動。

三、把鄉村變成“生態教育農業園”。整合鄉村資源,建立多樣化模式,把農業與優美的自然環境、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新型生態環境及其他社會文化歷史融合在一起,將整個村子變成一個“寓教于農”的“生態教育農業園”。

在休閒娛樂上,盡可能追求原汁原味,注重對自然、人文景觀的保護。體驗產品以簡單化、原生態和趣味性為主,如玉米迷宮、稻草堆、鄉村博物館等都是受人青睞的親子產品。

四、創造資源,開展農業創意節。據不白所知,在美國農業節慶中,有南瓜節、草莓節、櫻桃節等創意節慶活動。創意節包含了很多活動,有草莓採摘品嘗、副產品加工製作、草莓小姐選舉等,還專門針對兒童和殘疾人設計了眾多娛樂專案。

我們不妨學習這種農業創意節的概念,打造有地方特色的節日,在一系列親子活動中,體驗父母與孩子互動的快樂。

互動話題:作為農創人,你願意在做火“兒童經濟”方面多下功夫嗎?

(全文完)

本文為原創,轉載需標明出處

【農說呂不白】每天為大家分享農業創業行銷知識,為你打開涉農創業的新思路,組建社群專業導師為您解答創業難題,定期舉辦行銷分享會和創業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