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羅勖:九旬老人的古藺鄉情故事

作者:羅 勖

看了《航拍》古藺縣第一屆運動會開幕式,

把我這個年近九旬的老太婆也震住了,真是太美太壯觀了,給它點一百個贊亦平靜不了我激動的心情。靜下心來想一想,回憶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古藺的運動會真是太簡單了,田徑只有50米、100米賽跑,跳高,跳遠;球類也只有男子籃球、排球,就這幾個項目。入場式也很簡單,沒有彩旗,鮮花,軍樂隊。打著銅鼓入場的學校也只有女校和高小,銅鼓也只有一個大鼓兩個小鼓,一個大鑔兩個小鑔。
沒有銅鼓的學校就由該校的體育老師吹著哨子,喊著一二一、一二一的步伐進入會場。比賽場地也很小(就是現在的菜場,那時叫公共體育場)。

看看現在的入場式,彩旗隊,鮮花隊,軍樂隊入場的陣容多威風多壯觀,給人心靈的震撼。一千多名演員讚美藺州的藝術體操表演,更讓人感到目不暇接,精彩紛呈,看的我心曠神怡,是一場視覺盛宴,美的享受。

我離開古藺老家至今已67年了,

在這段歷史的長河裡,古藺可以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真是新舊社會兩重天,今非昔比。可惜我不會寫詩作文章來讚美她,只能道一聲:祝我的故鄉古藺縣更加飛黃騰達,為實現中國夢勇往直前,更上一層樓!

遲到的點贊,對不起。

看央視節目“我家有傳家寶”,想到了我們家也有傳家寶,一幅中堂,一幅南極星輝。

中堂是1934年(農曆甲戌年五月二十九日)我爺爺七十歲壽辰時,

由當時的清末舉人博野縣知事鄧彥芬撰寫的我爺爺的生平。南極星輝是1944年(農曆甲申年)爺爺的八十大壽,父親畫的南極星輝給爺爺祝壽,這就是我們家的傳家寶。讓我倍感自豪的是這兩幅字畫被收入了古藺建縣一百周年《古藺百年書畫集》中,作為古藺的文化精神財富傳承了下來。

爺爺羅京煥,字德元,生於農曆1864年5月29日(1864--1945)。爺爺忠厚老實,善良,好做善事,但家教很嚴,

他給兒孫們定了三不准的家規:一、不准吸鴉☆禁☆片,二、不准賭博,三、不准吃牛肉。爺爺說:“牛兒要耕田,要拉車,只吃一點點草很可憐,不能再吃它的肉了。你們要是吃牛肉就要吃四兩還半斤(即八兩),要加倍償還”,其惻隱之心讓人欽佩。在那個年代,我們縣城每月的二、五、八都要趕場,每逢趕場,我爺爺都要我們燒一大鍋開水,泡上茶葉(苦丁茶能降火),放在大門口讓趕場的農民和過往的行人免費飲用。
爺爺還給人看期程,街坊鄰居、親戚朋友遇有紅白喜事要看個黃道吉日,都來請爺爺看。有的小女孩找爺爺給她穿耳朵(在耳垂上用針紮個小孔穿上線,長大了好戴耳環)。據說,我爺爺穿的耳朵能長命百歲。在那個年代的人能活到六、七十歲就很不錯了,所謂“六十花甲七十古稀”,我爺爺享年八十二歲,算是高夀了。

上述這些看起來都是些不起眼的小事,但善事無大小,都該做。“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爺爺就是這樣做的。正如鄧舉人在爺爺七十大壽中寫的”羅君鄉之善士也”,這是對爺爺最好的褒獎。

父親羅仲先,字敬孚,生於1907年(1907--1985)農曆八月二十七日。父親自幼讀私塾,聰明勤奮,善良孝順,十五、六歲就擔起了勤儉持家的重擔。父親從沒上過什麼美術學校或書院畫院,但在繪畫方面有一定的天賦。除了《南極星輝》外,還畫過一幅《八仙過海》,這幅畫是用大紅軟緞做成四幅條幅,再畫上八個神仙的圖像,用金箔貼上,燈光一照金光閃閃,真美!這幅畫每年過年都要掛在堂屋裡,過年更加喜慶熱鬧。你看那張果老倒騎著毛驢,手執漁鼓簡板打著道琴的歡樂勁;何仙姑苗條的身材優美的舞姿,好像是七仙女在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翩翩起舞似的;還有那藍采和提著彩燈照著韓相子在亭台寺吹著蕭,唱著讚美張果老的歌,悠哉悠哉,浪漫瀟灑……等等,這些不管是畫的人物還是山水,都畫得栩栩如生,令人神往。遺憾的是這幅八仙圖在“文革”的時候被收走了,沒能保留下來。父親還畫門神,我們家過年貼的門神都是父親親自畫的,左門神秦淑寶文雅智慧,右門神胡將軍威武傳神,貼在大門上比那賣的門神還好看。

父親真是多才多藝,除了畫畫還紮彩燈。記得小時候他給我們紮了一個龍頭、一個龍尾。過年時,我和哥哥就在堂屋裡耍龍燈玩,嘴裡還敲著鼓點,的兒郎咚咚鏘,的兒郎東東轉……,真好玩,回憶童年的稚趣,真是其樂融融。父親紮的彩燈還有桃、石榴、青蛙、蟬等等。那些彩燈在每年的農曆七月中旬,要做盂蘭盆會,要上法桌,漂河燈,彩燈都要點亮起來,還要上街遊行,非常熱鬧。

父親還自學中醫,學成後給人看病、開藥方、號脈都不收費。父親開的藥方還真管用,家裡人有個頭疼發燒、食積拉肚一副藥沒吃完病就好了。記得有一個姓顏的親戚,患了很嚴重的關節炎,路都不能走了,父親給他開了一個藥方,將中藥碾成面,用白酒吞服,服用半年後,竟能拄著拐杖慢慢走路了。八五年我回古藺,顏心華姐姐還向我要這個藥方,可惜當時我們還小,沒把這當回事,什麼藥方都沒有保存下來。

我寫傳家寶的目的,是要讓羅家的子孫後代牢記祖輩們的高尚品德,並學習傳承下去。要多做好事,待人接物要與人為善,以誠相待,教育子女要嚴,方法要科學,要教他們怎樣做才對國家對人民有益。

爺爺和父親在世時,並不知道他們的事蹟和畫作會載入古藺縣史冊,作為古藺的文化精神財富傳承下來。人們都說人死後靈魂就上西天了,如果上天真有靈的話,爺爺和父親的在天之靈也會感到欣慰了。

我們家的傳家寶如果沒有陳之光二哥的推薦,也只能放在箱子裡壓箱底不為人所知,要感謝陳二哥。再次翻閱陳二哥的書信、字畫,就好像他還和我們坐在一起擺龍門陣。陳二哥的口才很好,講起故事來非常幽默傳神,有時候講一句笑話,逗得人笑痛肚子。他在瀘州川師上學時演講比賽作文比賽都是第一名,解放後被選為四川省傑出青年,並代表四川省到北京參加1950年10月1日國慶觀禮,受到朱總司令的接見。那一年他才20歲,真了不起!陳二哥走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優秀品德,聰明才智以及遺留下來的畫作、墨寶等等,都將永遠銘記在我們兄弟姐妹心中,鐫刻在古藺人民心中。願他的在天之靈和豫森哥哥以及結盟的兄弟們,象在世那樣幸福快樂!

寫陳二哥我寫不了。寫一個人的生平是要從小到大,上學讀書,工作、居住等都長期生活在一塊,經常接觸,互相交流,彼此瞭解才能寫出真實的文章。我和陳二哥相處時間不長,各自的工作崗位相距太遠,陳二哥的許多豐功偉績我不知道具體的情節,不敢亂寫。我仔細想了想也只能回憶起他在瀘州川師上學的片段。陳二哥的聰明才智大家是知道的,上大學不成問題,家庭的經濟情況也還可以,父親是中醫開有藥鋪,但父親早逝,哥哥當家,嫂子不賢,對他們兄弟倆很苛刻,經濟上卡的很緊,想上大學也不可能,只好到瀘州考川師。川師是公辦學校,是培養師資的,吃飯不要錢,民以食為天嘛,吃飯的大問題解決了才能安心讀書。上學期間他也是勤工儉學,利用休息時間和他的兩個同學(美二班)一塊為瀘州電影院畫宣傳廣告及幻燈片在街頭張貼和播放,找點錢買日常用品,生活很艱苦。陳二哥雖然生活艱難,但他還是樂於助人,就我而言,川師考上了但交不起學費(學雜費要交23塊大洋),和我一同去考川師的還有位同學也交不起,還是陳二哥為我們擔保,他給學校寫欠條讓我們緩交,我們才報名上了學。陳二哥學習成績好,有口才,在學校威信很高,老師都很信任他。

學校9月份開學,到11月中旬四川臨解放前,學校放假我回古藺,臨行前陳二哥問我:“願不願留在瀘州?在瀘州我有飯吃,你就有飯吃,如果你想回去,我得找個可靠的人把你安全送回家我才放心”。我想到他生活也很困難,不能再拖累他,就回古藺了。回家不到一個月古藺解放(1949年12月10日),1950年3月初我參軍離開了古藺,三年後(1953年春)我在成都休假時得知陳二哥在省文聯工作,方取得聯繫。1955年11月我隨部隊轉移到開封、武漢等地,那時正是大躍進超英趕美,大煉鋼鐵的年代,大家工作都很忙,很少聯繫,直到1991年陳二哥退休後到蘇州、杭州等地旅遊,路過武漢在我家耍了幾天。回成都後,我們書信聯繫多一些,所以才有了陳二哥給我寫的幾幅墨寶和畫的熊貓。聽陳二哥說過,他最好的墨寶是寫給我哥哥的諸葛亮的《出師表》,我已經找到,在羅宏那裡,我讓他拍照發過來給你們看看。我知道的就這些了。

作者簡介:羅勖,又名豫蘭,四川瀘州古藺人,今年90歲,與陳之光情同子妹。1950年參軍入伍,1986年從武漢市城管局退休,現住武漢市江岸區趙家條。

但善事無大小,都該做。“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爺爺就是這樣做的。正如鄧舉人在爺爺七十大壽中寫的”羅君鄉之善士也”,這是對爺爺最好的褒獎。

父親羅仲先,字敬孚,生於1907年(1907--1985)農曆八月二十七日。父親自幼讀私塾,聰明勤奮,善良孝順,十五、六歲就擔起了勤儉持家的重擔。父親從沒上過什麼美術學校或書院畫院,但在繪畫方面有一定的天賦。除了《南極星輝》外,還畫過一幅《八仙過海》,這幅畫是用大紅軟緞做成四幅條幅,再畫上八個神仙的圖像,用金箔貼上,燈光一照金光閃閃,真美!這幅畫每年過年都要掛在堂屋裡,過年更加喜慶熱鬧。你看那張果老倒騎著毛驢,手執漁鼓簡板打著道琴的歡樂勁;何仙姑苗條的身材優美的舞姿,好像是七仙女在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翩翩起舞似的;還有那藍采和提著彩燈照著韓相子在亭台寺吹著蕭,唱著讚美張果老的歌,悠哉悠哉,浪漫瀟灑……等等,這些不管是畫的人物還是山水,都畫得栩栩如生,令人神往。遺憾的是這幅八仙圖在“文革”的時候被收走了,沒能保留下來。父親還畫門神,我們家過年貼的門神都是父親親自畫的,左門神秦淑寶文雅智慧,右門神胡將軍威武傳神,貼在大門上比那賣的門神還好看。

父親真是多才多藝,除了畫畫還紮彩燈。記得小時候他給我們紮了一個龍頭、一個龍尾。過年時,我和哥哥就在堂屋裡耍龍燈玩,嘴裡還敲著鼓點,的兒郎咚咚鏘,的兒郎東東轉……,真好玩,回憶童年的稚趣,真是其樂融融。父親紮的彩燈還有桃、石榴、青蛙、蟬等等。那些彩燈在每年的農曆七月中旬,要做盂蘭盆會,要上法桌,漂河燈,彩燈都要點亮起來,還要上街遊行,非常熱鬧。

父親還自學中醫,學成後給人看病、開藥方、號脈都不收費。父親開的藥方還真管用,家裡人有個頭疼發燒、食積拉肚一副藥沒吃完病就好了。記得有一個姓顏的親戚,患了很嚴重的關節炎,路都不能走了,父親給他開了一個藥方,將中藥碾成面,用白酒吞服,服用半年後,竟能拄著拐杖慢慢走路了。八五年我回古藺,顏心華姐姐還向我要這個藥方,可惜當時我們還小,沒把這當回事,什麼藥方都沒有保存下來。

我寫傳家寶的目的,是要讓羅家的子孫後代牢記祖輩們的高尚品德,並學習傳承下去。要多做好事,待人接物要與人為善,以誠相待,教育子女要嚴,方法要科學,要教他們怎樣做才對國家對人民有益。

爺爺和父親在世時,並不知道他們的事蹟和畫作會載入古藺縣史冊,作為古藺的文化精神財富傳承下來。人們都說人死後靈魂就上西天了,如果上天真有靈的話,爺爺和父親的在天之靈也會感到欣慰了。

我們家的傳家寶如果沒有陳之光二哥的推薦,也只能放在箱子裡壓箱底不為人所知,要感謝陳二哥。再次翻閱陳二哥的書信、字畫,就好像他還和我們坐在一起擺龍門陣。陳二哥的口才很好,講起故事來非常幽默傳神,有時候講一句笑話,逗得人笑痛肚子。他在瀘州川師上學時演講比賽作文比賽都是第一名,解放後被選為四川省傑出青年,並代表四川省到北京參加1950年10月1日國慶觀禮,受到朱總司令的接見。那一年他才20歲,真了不起!陳二哥走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優秀品德,聰明才智以及遺留下來的畫作、墨寶等等,都將永遠銘記在我們兄弟姐妹心中,鐫刻在古藺人民心中。願他的在天之靈和豫森哥哥以及結盟的兄弟們,象在世那樣幸福快樂!

寫陳二哥我寫不了。寫一個人的生平是要從小到大,上學讀書,工作、居住等都長期生活在一塊,經常接觸,互相交流,彼此瞭解才能寫出真實的文章。我和陳二哥相處時間不長,各自的工作崗位相距太遠,陳二哥的許多豐功偉績我不知道具體的情節,不敢亂寫。我仔細想了想也只能回憶起他在瀘州川師上學的片段。陳二哥的聰明才智大家是知道的,上大學不成問題,家庭的經濟情況也還可以,父親是中醫開有藥鋪,但父親早逝,哥哥當家,嫂子不賢,對他們兄弟倆很苛刻,經濟上卡的很緊,想上大學也不可能,只好到瀘州考川師。川師是公辦學校,是培養師資的,吃飯不要錢,民以食為天嘛,吃飯的大問題解決了才能安心讀書。上學期間他也是勤工儉學,利用休息時間和他的兩個同學(美二班)一塊為瀘州電影院畫宣傳廣告及幻燈片在街頭張貼和播放,找點錢買日常用品,生活很艱苦。陳二哥雖然生活艱難,但他還是樂於助人,就我而言,川師考上了但交不起學費(學雜費要交23塊大洋),和我一同去考川師的還有位同學也交不起,還是陳二哥為我們擔保,他給學校寫欠條讓我們緩交,我們才報名上了學。陳二哥學習成績好,有口才,在學校威信很高,老師都很信任他。

學校9月份開學,到11月中旬四川臨解放前,學校放假我回古藺,臨行前陳二哥問我:“願不願留在瀘州?在瀘州我有飯吃,你就有飯吃,如果你想回去,我得找個可靠的人把你安全送回家我才放心”。我想到他生活也很困難,不能再拖累他,就回古藺了。回家不到一個月古藺解放(1949年12月10日),1950年3月初我參軍離開了古藺,三年後(1953年春)我在成都休假時得知陳二哥在省文聯工作,方取得聯繫。1955年11月我隨部隊轉移到開封、武漢等地,那時正是大躍進超英趕美,大煉鋼鐵的年代,大家工作都很忙,很少聯繫,直到1991年陳二哥退休後到蘇州、杭州等地旅遊,路過武漢在我家耍了幾天。回成都後,我們書信聯繫多一些,所以才有了陳二哥給我寫的幾幅墨寶和畫的熊貓。聽陳二哥說過,他最好的墨寶是寫給我哥哥的諸葛亮的《出師表》,我已經找到,在羅宏那裡,我讓他拍照發過來給你們看看。我知道的就這些了。

作者簡介:羅勖,又名豫蘭,四川瀘州古藺人,今年90歲,與陳之光情同子妹。1950年參軍入伍,1986年從武漢市城管局退休,現住武漢市江岸區趙家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