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東漢孝子復仇,用了兩種另類方式

東漢桓靈之際,魏郡人李暠任大司農,主管全國財政經濟,為九卿之一。如果不出意外,按照慣例,幾年後李暠將升任司徒、司空或太尉,位列三公。不過,李暠等不到這一天了,因為他被活活氣死了,

屬於非正常死亡。

桓靈時期,政治黑暗,官場腐敗,小人叢生,李暠就是個代表人物。漢桓帝時,李暠初任美陽(今陝西武功)縣令,“貪暴為民患”(《後漢書·蘇章傳》),但是沒人敢動他,因為李暠與魏郡同鄉、桓帝寵臣、中常侍具瑗關係密切,靠山很硬。後來,李暠碰到了一個硬茬,一個剛正不阿的督郵,名叫蘇謙。

蘇謙生於官宦世家,父親蘇章曾任議郎、武原令、冀州刺史、並州刺吏等職,

為官清正廉潔,很有名望。蘇章是個正值之人,敢作敢為,如任議郎時“數陳得失,其言甚直”,任冀州刺史時“行部案其奸臧”,任並州刺史時“摧折權豪”(《後漢書·蘇章傳》)。受家風薰陶,蘇謙也非常正值,眼裡容不得沙子。

蘇謙的第一份官職為郡督郵,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其中美陽縣就在其督察範圍之內。蘇謙到美陽縣後,明察暗訪,很快就發現了美陽縣令李暠為非作歹,魚肉百姓,

性質非常惡劣。隨即,蘇謙把督察情況上報,李暠被免職,按律受罰,服勞役刑。不過,李暠朝中有人,很快就鹹魚翻身,後被調到洛陽擔任司隸校尉,成為監督京城地區的監察官,權力很大,甚至連三公九卿都怕他三分。

李暠升職,蘇謙也升職了,任金城太守。不過,蘇謙太過正直,難以在官場立足,不久就被免職回鄉。漢法規定,“免罷守令,自非詔征,不得妄到京師”,凡是被罷免的太守、縣令,

如果沒有得到皇帝召喚,不能擅自進入京城。一次,蘇謙悄悄去洛陽辦了點事,被李暠發現,李暠公報私仇,“收謙詰掠,死獄中,暠又因刑其屍,以報昔怨”(《後漢書·蘇章傳》),總之蘇謙死得很慘。

蘇謙有個兒子,名叫蘇不韋,時年十八歲,當時正好也在洛陽。蘇不韋是個孝子,聽說父親慘死,屍體被毀,蘇不韋痛不欲生,含淚用車將父親遺體運回老家,卻不下葬,因為他咽不下這口氣,他要為父報仇,

想用仇人李暠的腦袋祭奠父親的亡魂。為了復仇,蘇不韋做了一些準備,先是將母親藏匿于山中,而後改名換姓,散盡家財,招募了一批劍客死士,企圖伏擊李暠,但沒有成功。

後來,李暠官至大司農,侍衛森嚴,蘇不韋下手的機會更少了,只能另辟管道。為了殺掉李暠,蘇不韋想了一招,即挖地道。蘇不韋找了一處靠近李暠家的地方,晚上挖土,白天藏匿,經過一個月的努力,

終於挖到了李暠的寢室下面,成功進入房內。不料,當時李暠正好去了廁所,逃過了一死,蘇不韋索性殺了李暠的愛妾和小兒子。事後,蘇不韋留下文字,並稱日後還來報復。

李暠被嚇破了膽,“乃布棘於室,以板籍地,一夕九徙,雖家人莫知其處”。每次出門,手持兵器,兵士護衛。蘇不韋無計可施,於是又用了第二招,“乃日夜飛馳,徑到魏郡,掘其父阜頉,斷取阜頭,以祭父墳”(《後漢書·蘇章傳》),即挖了李暠的祖墳,砍下李暠亡父的腦袋,以此來祭奠父親蘇謙。不僅如此,蘇不韋還將李暠父親的頭顱懸掛在鬧市,大肆宣揚,以此來羞辱李暠。

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什麼叫不共戴天?孝子蘇不韋用兩種另類方式作了深刻闡述。一招接一招,一招比一招狠毒,李暠徹底被蘇不韋搞頹廢了,官也不敢當了,索性回到原籍,又派人四處緝捕蘇不韋,但始終沒有結果。不久,李暠憤恚感傷,氣得吐血而死。蘇不韋雖然沒能手刃李暠,但總算為父親報了仇。

漢朝,講究“以孝至天下”,自惠帝以來,歷代皇帝諡號皆以孝字當頭,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桓帝、孝靈帝等,所以,對民間孝子復仇還是持肯定態度的,對血親復仇所犯罪行的判決往往寬大處理。蘇不韋挖地道、挖祖墳的行為雖然出格,手段雖然極端,但還是受到了赦免,“不韋後遇赦還家,乃始改葬,行喪”(《後漢書·蘇章傳》)。至此,蘇不韋才坦然回鄉,將父親正式安葬。

漢靈帝熹平元年(172年)七月,素與李暠交好的段熲命人“遂收不韋,並其一門六十餘人,盡誅之”(《資治通鑒》)。再後來,“段熲為陽球所誅,天下以為蘇氏之報焉”(《後漢書·蘇章傳》)。一樁孝子復仇案件,竟引起如此大的風波!蘇不韋復仇之舉,特別是他挖人祖墳一事,受到不少非議,但是,他的復仇精神,卻受到世人的高度評價,“議者於是貴之”(《後漢書·蘇章傳》)。

即挖了李暠的祖墳,砍下李暠亡父的腦袋,以此來祭奠父親蘇謙。不僅如此,蘇不韋還將李暠父親的頭顱懸掛在鬧市,大肆宣揚,以此來羞辱李暠。

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什麼叫不共戴天?孝子蘇不韋用兩種另類方式作了深刻闡述。一招接一招,一招比一招狠毒,李暠徹底被蘇不韋搞頹廢了,官也不敢當了,索性回到原籍,又派人四處緝捕蘇不韋,但始終沒有結果。不久,李暠憤恚感傷,氣得吐血而死。蘇不韋雖然沒能手刃李暠,但總算為父親報了仇。

漢朝,講究“以孝至天下”,自惠帝以來,歷代皇帝諡號皆以孝字當頭,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桓帝、孝靈帝等,所以,對民間孝子復仇還是持肯定態度的,對血親復仇所犯罪行的判決往往寬大處理。蘇不韋挖地道、挖祖墳的行為雖然出格,手段雖然極端,但還是受到了赦免,“不韋後遇赦還家,乃始改葬,行喪”(《後漢書·蘇章傳》)。至此,蘇不韋才坦然回鄉,將父親正式安葬。

漢靈帝熹平元年(172年)七月,素與李暠交好的段熲命人“遂收不韋,並其一門六十餘人,盡誅之”(《資治通鑒》)。再後來,“段熲為陽球所誅,天下以為蘇氏之報焉”(《後漢書·蘇章傳》)。一樁孝子復仇案件,竟引起如此大的風波!蘇不韋復仇之舉,特別是他挖人祖墳一事,受到不少非議,但是,他的復仇精神,卻受到世人的高度評價,“議者於是貴之”(《後漢書·蘇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