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000年以後,地球會發生什麼?

1000年以後,地球會發生什麼?

1.只有一個國家?一種語言?

2,軍隊全部變成了員警?

3,人類登上了8大行星,正開始對火星和月球進行改造?

4.人類早已經利用核聚變發電和做交通工具燃料?甚至是更強大的反物質動力源?

5.有一個想報復社會的聯合國官員,用高科技偷走了聯合國唯一一座反物質發電廠和幾乎所有地方核武器的資料,然後引爆了他們,包括正在進行和平改造和銷毀的無數原子彈,氫彈,和反物質武器。用了1000噸反物質,將地球毀滅掉,連月球也無所倖免,居住在火星上的科學家發現了遠在1億公里開外地球可怕的火光。(腦洞大開)

1000年時間對於地球的地質和生物進化而言就是一瞬間,

所以1000年以後的地球,主要變化是人類科技進步及其活動帶來的影響。

從當前展望而言,人類對地球的影響可能主要表現在

(1)氣候變暖。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洋上升。這個趨勢可能在100年就會非常嚴重,1000年後則要看人類本身的自製能力和改進能力。

(2)珍稀動植物。人類的砍伐可能破壞生物圈。雖然現在中國的森林覆蓋面積已經開始回升,

但巴西和非洲的熱帶雨林依然處於威脅中。大批動物被人類滅絕,雖然不會帶來整個生物圈的崩潰,卻會改變生物圈。

(3)河流和海洋的污染。

至於上面提到的種種,更像是科幻小說裡面的幻想。尤其,如果真的有反物質發電廠和大批核武器,那麼它們肯定不會是被“一個官員”偷走的。

我們人類社會文明也就5-6000年的時間,然而現在的地球環境和能源已經接近了崩潰邊緣。尤其是近1-200年,地球科技騰飛環境巨變。那麼下1000年。如果按照摩爾定律,很有可能,在我們找到更環保更方便低價的能源之前,地球不堪重負。導致生物大規模死亡,人類無法繼續生存。

另外一個假設,也很悲慘。按照現在的文明程度,

我們已經可以使用原子能武器。那麼有可能這種核武器戰爭會發生。導致地球成為不毛之地。

霍金曾經說過,人類如果想繼續繁衍,就一定要走向太空。在上訴兩種可能發生之前,如果人類建立了太空殖民地,在其他地方留下了火種。並且找到了合適的環境與能源。可以進行星際間的大規規模穿梭。那麼人類有機會變成一個跨行星,甚至跨星際種族。那麼人類是很有可能繼續高速發展的。

屆時,如果我們不碰到其他有危險的外星殖民種族的話……我們會成為宇宙中的神級文明。

做長期的歷史預測幾乎全都是錯的,然而人們總是熱衷於做這些事情,是因為「預測」本身是有短期指導意義的。

人們總是傾向于用現有知識的桎梏,來去預測未來的事情。一個有意思的例子,是說幾百年前的小說家,預測未來,認為會有「山一樣的建築」(即摩天大樓),但卻沒有想到會有電梯這樣的東西,便據此推測,「因為上下樓不方便」,每棟樓都會自成一體……這個例子其實有兩面性,一方面,要提醒我們在預測未來的時候,要克制,推理一到兩步,就要停下來,再向前,通常就會出錯;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在大的問題上(會有摩天大樓),長期的預測又可能是靠譜的。下面我也斗膽做一些預測:

一千年尺度的預測,需要有「大歷史」的觀念,即只考慮真正「強大」的歷史趨勢。我認為有這幾個:能源、計算力、文明衝突、氣候問題。

首先是能源,化石能源滿打滿算,也是幾十年、一百多年的使用期限,在其快要枯竭的時候,一定會引發多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化石資源是化工業的基礎,其枯竭一定會影響所有行業;另一方面,石油也是一些國家的立國之本,勢必會引發區域的動盪。一個解決方案,就是「可控核聚變」,其至少能提供千年級別的穩定能源供應。這個方面世界各國一直都在做,但進展不大。我國近年的水準已處於國際先進水準,但穩定的放電時間仍然少得可憐,只有兩分鐘左右。我個人對技術發展一直是持樂觀態度的,所以我預期在百年的時間尺度上,可控核聚變是可以很快完成的。能源問題解決,首先是產生能量的成本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很多原先為了節省能量的設施,是會逐漸消失的。比如很多不為防洪而設立的水電站等。

另一個是計算力。可控核聚變進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計算力跟不上。等離子體的相互作用同時包括局域和長程的相互作用,使得其行為極為複雜。之前有科研人員曾在太湖之光超級電腦上運行了一個月的程式,才類比了核聚變設施中的粒子運動。這樣的效率對於研究來說是拖後腿的。計算力現在看來,最主要的是要指望量子電腦,因為其產生的加速是對數量級的,也就是說,我計算100次,和計算100000次(傳統電腦),在量子電腦上,只是t和t+3的差別。另一個方面,可能要仰賴一些「專用計算模組」,比如Google最近弄得TPU,即張量處理單元,專門處理張量的一些計算,能夠極大地加速神經網路的訓練與運行。

文明衝突與氣候問題,我不太熟悉,所以只能點出,而不能進一步討論了。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PS:易五月作品,禁止轉載!

來去預測未來的事情。一個有意思的例子,是說幾百年前的小說家,預測未來,認為會有「山一樣的建築」(即摩天大樓),但卻沒有想到會有電梯這樣的東西,便據此推測,「因為上下樓不方便」,每棟樓都會自成一體……這個例子其實有兩面性,一方面,要提醒我們在預測未來的時候,要克制,推理一到兩步,就要停下來,再向前,通常就會出錯;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在大的問題上(會有摩天大樓),長期的預測又可能是靠譜的。下面我也斗膽做一些預測:

一千年尺度的預測,需要有「大歷史」的觀念,即只考慮真正「強大」的歷史趨勢。我認為有這幾個:能源、計算力、文明衝突、氣候問題。

首先是能源,化石能源滿打滿算,也是幾十年、一百多年的使用期限,在其快要枯竭的時候,一定會引發多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化石資源是化工業的基礎,其枯竭一定會影響所有行業;另一方面,石油也是一些國家的立國之本,勢必會引發區域的動盪。一個解決方案,就是「可控核聚變」,其至少能提供千年級別的穩定能源供應。這個方面世界各國一直都在做,但進展不大。我國近年的水準已處於國際先進水準,但穩定的放電時間仍然少得可憐,只有兩分鐘左右。我個人對技術發展一直是持樂觀態度的,所以我預期在百年的時間尺度上,可控核聚變是可以很快完成的。能源問題解決,首先是產生能量的成本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很多原先為了節省能量的設施,是會逐漸消失的。比如很多不為防洪而設立的水電站等。

另一個是計算力。可控核聚變進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計算力跟不上。等離子體的相互作用同時包括局域和長程的相互作用,使得其行為極為複雜。之前有科研人員曾在太湖之光超級電腦上運行了一個月的程式,才類比了核聚變設施中的粒子運動。這樣的效率對於研究來說是拖後腿的。計算力現在看來,最主要的是要指望量子電腦,因為其產生的加速是對數量級的,也就是說,我計算100次,和計算100000次(傳統電腦),在量子電腦上,只是t和t+3的差別。另一個方面,可能要仰賴一些「專用計算模組」,比如Google最近弄得TPU,即張量處理單元,專門處理張量的一些計算,能夠極大地加速神經網路的訓練與運行。

文明衝突與氣候問題,我不太熟悉,所以只能點出,而不能進一步討論了。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PS:易五月作品,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