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欲知孔子離不開《論語》,而李長之《孔子的故事》是首選閱讀書目

語易文化傾情推薦:李長之《孔子的故事》,這才是有血有肉的孔子!

西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

導讀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孔子十五歲時,就立下了要好好學習各種知識和本領的志願。三十歲時,他放佛對任何事都有個主意了。四十歲時,他心裡就更亮堂了,什麼話也迷惑不住他了。五十歲時,他覺得事情成不成都取決於命。六十歲時,他耳朵裡聽到任何不如意的話,

也能冷靜地去分析,犯不上生氣了。七十歲時,他才做到無拘無束,可是一舉一動,也都離不了譜兒。——據李長之《孔子的故事》整理

評價

活了七十三歲的孔子,雖未了卻自己的“生前事”,但“死後名”卻被世人傳播四方。據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接自己去”的民間諺語,就來自孔子和孟子的享年,孟子活了八十四歲。語易雖一介草民,但偶爾也會想:孔子的一生是怎樣度過的?時人是怎樣評價孔子的?孔子開創的儒學為何影響巨遠?這些問題似乎可以在著名學者李長之的《孔子的故事》一書中得到解答。

《孔子的故事》出版於1956年,李長之時年46歲。李長之用惟妙惟肖而不失原意的語言,活靈活現地勾勒出孔子跌宕起伏的一生。李長之認為,孔子“所處的時代還是奴隸制時代而不是封建時代”,並把碰壁的根本原因歸究于他沒有完全突破舊的等級秩序,

而且新思想又與當時的變革現實相矛盾。“他有進步面,有落後面,有軟弱處,而進步面是主要的,這就是我對孔子的估價。”

曲阜孔廟

十五立志

孔子的祖先曾是貴族,但到孔子時早已沒落。孔子的父親孔紇,字叔梁,是個武官。大房施氏生了九個女兒,

但沒有兒子;二房生了長子伯尼,又叫孟皮,卻有足疾;三房顏徵在生了次子孔丘,字仲尼,據說“生而七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故有“孔老二”之說。孔子的父母年齡相差懸殊,顏徵在時年不滿二十歲,而孔紇已經六十六歲了。因不符合禮制,顏徵在過得不稱心。

更不幸的是孔子三歲時,父親便去世了,悲催的是連父親的墳墓都不被允許告知。孔子的幼年可謂是孤苦可憐,

以致于連個像樣的玩具都沒有,只能拿著盤碗模仿些祭祀行禮的儀式,這讓他過早地感受到了人情冷暖,養成了謹慎敏感的性格。孔子八歲的時候,開始崇拜一個叫季劄的吳國人,季劄對魯國還保存著較為完備的周朝樂歌非常讚賞。孔子整理《詩經》時,就深受其影響。

窮困的生活並沒有把健壯的孔子擊倒,而是精力充沛地發奮學習,“在十五歲已經立下了要好好學習各種知識和本領的志願”。孔子十七歲的時候,母親去世。幸虧一個叫曼父的人的母親,告訴了他父親的墓地,孔子才得以把他的母親和父親合葬。有一次,孔子得知魯國的貴族季氏正在宴請名流,穿著孝服就跑去了,結果卻被家臣陽虎以“叫花子”為由把少不更事的孔子攆走了。

三十而立

孔子知恥而後勇,逐漸成了博學多能的人,而孔子卻謙虛地說,他只會趕馬車。因為“禮、樂、射、禦、書、數”這六藝之中,只有“禦”被認為是最底下的本領。孔子十九歲時,和亓官氏結婚,一年後有了一個唯一的兒子。因魯國的國君向他賀喜時,送了一條大鯉魚,孔子便給孩子取名為孔鯉,號伯魚。可見孔子雖然只有二十歲,但已經得到一國之君的賞識了,可惜未受重用。

歷久彌新的《論語》

孔子在二十六七歲的時候,才得以有過管牛羊和當會計的差事。孔子對此認為,“我往日沒有得到從政的機會,可是我因此有了學會各種本領的工夫”。孔子三十歲時,為鄭國的大夫子產逝世而痛哭,並稱讚他是寬厚慈愛的人。“我到了三十歲的時候,放佛對任何事都有個主意了。”孔子開始有了第一批弟子,其中包括子路、顏路和曾點,而子路跟隨孔子差不多竟有四十年之久。

孔子雖然把貴族壟斷的文化教育普及給一般人,但是也有個條件“只要誰拿十條幹肉來作入學禮,我沒有不教他的”。孔子到洛陽去拜見當時擔任保管文物工作的老子具有重大的意義。老子認為孔子應該“去掉驕傲,去掉很多的貪戀,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這對你都是沒有好處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孔子回去後,對弟子們說“老子就像龍一樣”讓人捉摸不透。

孔子見過老子後,雖然變得更加成熟起來,但仍希望有機會在從政方面施展抱負。孔子曾這樣安慰自己,“不愁沒有地位,愁的是自己沒有成套的東西;不愁人家不知道,只要自己有了成套的東西,自然會有人知道”,可惜機會仍然沒有到來。三十五歲的孔子,想在齊國大幹一場,卻因其繁瑣的改革措施被晏嬰擊中要害,加之齊國的貴族想陷害他,使得齊景公壓根就不想重用他。

孔子講學

四十不惑

孔子回到混亂的魯國時,雖然已經三十七歲了,但他仍在等待著從政的機會。“我到了四十歲,就心裡更亮堂,什麼話也迷惑不住我了。”轉眼間,又過了十年,孔子的心開始淡定下來,把精力主要放在教育事業上,並說“我五十歲了,事情成不成是命呵”,“我的志願是:老的過安穩日子,朋友相信我,年輕的對我挺懷念”。孔子五十一歲時,終於在魯國當了中都宰開始從政。

五十知天命

孔子幹得很有政績,一路升任司空,又升為司寇,可謂是真正參與政治了,並在對齊國的外交上取得重大勝利,並削弱了魯國的貴族勢力。齊國因害怕魯國繼續強大,便送了八十名美女和一百二十匹好馬給魯國國君,加上國內當權派也怕孔子長久搞下去會削弱到自己的勢力,結果齊國離間成功了。五十五歲的孔子帶著弟子投奔衛國,卻在衛國受到國君的監視,於是又離開了衛國。

當有人說孔子像條喪家狗時,他竟笑著說:“一個人的長相是不足為憑的。說我像條喪家狗,倒一點不錯!一點不錯!”在過匡城的時候,孔子和弟子又被匡城的人包圍了,後來經過武裝戰鬥才得以解圍。想到晉國,卻恰逢晉國國內正在進行著戰爭。於是,孔子又折回衛國,度過了不愉快的三年時光,並說“我沒見過看重道德像看重美色那樣的人”!衛國政變後,孔子到了宋國。

六十耳順

孔子和弟子在大樹底下正溫習學過的禮儀,宋國司馬桓魋卻帶人砍倒了大樹,還要殺孔子。於是,孔子又到了陳國。陳國的國君很平庸,經常受到吳國和楚國的欺淩。此時,正是吳王夫差打敗越王勾踐的第三年,而孔子停留在陳國三年“也沒能取得什麼顯著成績”。孔子說:“我在六十歲上,耳朵裡聽到任何不如意的話,也能冷靜地去分析,犯不上生氣了。”孔子又要到楚國去。

孔子在外漂泊了十四年

從陳國到楚國,必須經過蔡國的負函,而此時正值吳楚交戰。孔子和弟子在路上就被亂兵圍住了,糧食已經吃光了,甚至有些人已經病倒了。弟子們越來越沉不住氣了,但是孔子照常給弟子們講學、彈琴、唱歌,並解答弟子們心中的疑問,其實孔子是在自我陶醉。最後,孔子等人終於在楚軍的護送下到達了負函。此時的孔子,已經六十三歲了,卻遭到了頑固貴族勢力的強烈反對。

孔子決定重回衛國,在回衛國的路上,卻接二連三地遭到了許多人的嘲諷,這多多少少地引起了孔子思想上的波動。到達衛國後,孔子主張整頓名稱的政策卻還是不受歡迎。當魯國到衛國請冉有回去輔佐時,孔子竟得意地大喊“我有回國的希望了”!子貢看出孔子是想回家了,便讓冉有想辦法把孔子請回去。冉有立功後,果然向季康子推薦了孔子。孔子回國後,已是六十八歲了。

孔子在外漂泊了十四年,雖沒有顯著的政績,但他的眼界變得更加寬廣了,同時看淡了從政之路。當魯哀公向孔子請教治國之策時,他只是說“任用好人就是了”。孔子雖然不再熱衷參與具體的管理,但不意味著他對政治毫不關心。比如:“國家不怕人少,怕的是貧富不均;不怕窮,怕的是不安定”、“暴政比老虎還可怕”、“如果有大事,我雖然不在位,我還是應該知道的”。

七十不逾矩

晚年的孔子認為,“吃粗菜,喝清水,枕著胳膊睡一覺,這就有很大的樂趣”。李長之認為,孔子“大概在早年所收的弟子是以培養他們從事政治活動為主的,晚年所收的弟子是以培養他們作文化學術工作為主的”,並把教育方法概括為四大特點:因材施教,注重啟發,以身作則,踏實虛心。比如:“光是學習,不去思考,就得不到什麼;光是思考,不去學習,也是白費精神”。

思無邪的《詩經》

孔子曾說:“我不會創作,我只是轉述;我喜歡古代的東西,並且願意做解釋的工作。”孔子編寫的《春秋》,“記載一件事情,往往不是寫的事情本事怎樣,而是寫他認為事情應當怎樣”,被後世稱為“春秋筆法”。孔子在整理《詩經》時,認為“三百多篇詩歌,歸結於一句話:思想不要下流”,這代表了孔子“適度而不是過分,健康而不是病態”的藝術要求,至今仍有啟示。

在孔子六十九歲時,他唯一的兒子孔鯉去世,享年五十歲,留有一子孔伋,號子思。在孔子七十一歲時,他最得意的弟子顏淵去世,並痛哭地大喊著“老天要了我的命了,老天要了我的命了”!在孔子七十二歲時,他最親密的弟子子路陣亡了,身體被衛莊公剁成肉醬,孔子趕緊讓人把屋裡的醬蓋起來,只因看了心裡難受。孔子七十三歲時病重,七天后不治身亡,弟子們哀痛不已。

李長之:孔子的故事(全彩美繪本) ¥13.8 購買

楊伯峻:論語譯注(簡體字本) ¥22.1 購買

宋淑萍:中國人的聖書——論語(臺灣經典) ¥20.9 購買

孔子死後,很多人為他守墳三年,尤其是子路住了六年才離開。孔子曾說:“我到了七十歲上,才做到無拘無束,可是一舉一動,也都離不了譜兒。”弟子們常常思念孔子,並記錄下來,於是慢慢地就有了歷久彌新的經典之作——《論語》。“到寒冬,人們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是不易凋零的”,這可以說是孔子精神的真實寫照。最後,再次感謝李長之先生,為我們奠定了孔子之路。(完)

謝謝關注·語易文化·歡迎轉發孔子十七歲的時候,母親去世。幸虧一個叫曼父的人的母親,告訴了他父親的墓地,孔子才得以把他的母親和父親合葬。有一次,孔子得知魯國的貴族季氏正在宴請名流,穿著孝服就跑去了,結果卻被家臣陽虎以“叫花子”為由把少不更事的孔子攆走了。

三十而立

孔子知恥而後勇,逐漸成了博學多能的人,而孔子卻謙虛地說,他只會趕馬車。因為“禮、樂、射、禦、書、數”這六藝之中,只有“禦”被認為是最底下的本領。孔子十九歲時,和亓官氏結婚,一年後有了一個唯一的兒子。因魯國的國君向他賀喜時,送了一條大鯉魚,孔子便給孩子取名為孔鯉,號伯魚。可見孔子雖然只有二十歲,但已經得到一國之君的賞識了,可惜未受重用。

歷久彌新的《論語》

孔子在二十六七歲的時候,才得以有過管牛羊和當會計的差事。孔子對此認為,“我往日沒有得到從政的機會,可是我因此有了學會各種本領的工夫”。孔子三十歲時,為鄭國的大夫子產逝世而痛哭,並稱讚他是寬厚慈愛的人。“我到了三十歲的時候,放佛對任何事都有個主意了。”孔子開始有了第一批弟子,其中包括子路、顏路和曾點,而子路跟隨孔子差不多竟有四十年之久。

孔子雖然把貴族壟斷的文化教育普及給一般人,但是也有個條件“只要誰拿十條幹肉來作入學禮,我沒有不教他的”。孔子到洛陽去拜見當時擔任保管文物工作的老子具有重大的意義。老子認為孔子應該“去掉驕傲,去掉很多的貪戀,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這對你都是沒有好處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孔子回去後,對弟子們說“老子就像龍一樣”讓人捉摸不透。

孔子見過老子後,雖然變得更加成熟起來,但仍希望有機會在從政方面施展抱負。孔子曾這樣安慰自己,“不愁沒有地位,愁的是自己沒有成套的東西;不愁人家不知道,只要自己有了成套的東西,自然會有人知道”,可惜機會仍然沒有到來。三十五歲的孔子,想在齊國大幹一場,卻因其繁瑣的改革措施被晏嬰擊中要害,加之齊國的貴族想陷害他,使得齊景公壓根就不想重用他。

孔子講學

四十不惑

孔子回到混亂的魯國時,雖然已經三十七歲了,但他仍在等待著從政的機會。“我到了四十歲,就心裡更亮堂,什麼話也迷惑不住我了。”轉眼間,又過了十年,孔子的心開始淡定下來,把精力主要放在教育事業上,並說“我五十歲了,事情成不成是命呵”,“我的志願是:老的過安穩日子,朋友相信我,年輕的對我挺懷念”。孔子五十一歲時,終於在魯國當了中都宰開始從政。

五十知天命

孔子幹得很有政績,一路升任司空,又升為司寇,可謂是真正參與政治了,並在對齊國的外交上取得重大勝利,並削弱了魯國的貴族勢力。齊國因害怕魯國繼續強大,便送了八十名美女和一百二十匹好馬給魯國國君,加上國內當權派也怕孔子長久搞下去會削弱到自己的勢力,結果齊國離間成功了。五十五歲的孔子帶著弟子投奔衛國,卻在衛國受到國君的監視,於是又離開了衛國。

當有人說孔子像條喪家狗時,他竟笑著說:“一個人的長相是不足為憑的。說我像條喪家狗,倒一點不錯!一點不錯!”在過匡城的時候,孔子和弟子又被匡城的人包圍了,後來經過武裝戰鬥才得以解圍。想到晉國,卻恰逢晉國國內正在進行著戰爭。於是,孔子又折回衛國,度過了不愉快的三年時光,並說“我沒見過看重道德像看重美色那樣的人”!衛國政變後,孔子到了宋國。

六十耳順

孔子和弟子在大樹底下正溫習學過的禮儀,宋國司馬桓魋卻帶人砍倒了大樹,還要殺孔子。於是,孔子又到了陳國。陳國的國君很平庸,經常受到吳國和楚國的欺淩。此時,正是吳王夫差打敗越王勾踐的第三年,而孔子停留在陳國三年“也沒能取得什麼顯著成績”。孔子說:“我在六十歲上,耳朵裡聽到任何不如意的話,也能冷靜地去分析,犯不上生氣了。”孔子又要到楚國去。

孔子在外漂泊了十四年

從陳國到楚國,必須經過蔡國的負函,而此時正值吳楚交戰。孔子和弟子在路上就被亂兵圍住了,糧食已經吃光了,甚至有些人已經病倒了。弟子們越來越沉不住氣了,但是孔子照常給弟子們講學、彈琴、唱歌,並解答弟子們心中的疑問,其實孔子是在自我陶醉。最後,孔子等人終於在楚軍的護送下到達了負函。此時的孔子,已經六十三歲了,卻遭到了頑固貴族勢力的強烈反對。

孔子決定重回衛國,在回衛國的路上,卻接二連三地遭到了許多人的嘲諷,這多多少少地引起了孔子思想上的波動。到達衛國後,孔子主張整頓名稱的政策卻還是不受歡迎。當魯國到衛國請冉有回去輔佐時,孔子竟得意地大喊“我有回國的希望了”!子貢看出孔子是想回家了,便讓冉有想辦法把孔子請回去。冉有立功後,果然向季康子推薦了孔子。孔子回國後,已是六十八歲了。

孔子在外漂泊了十四年,雖沒有顯著的政績,但他的眼界變得更加寬廣了,同時看淡了從政之路。當魯哀公向孔子請教治國之策時,他只是說“任用好人就是了”。孔子雖然不再熱衷參與具體的管理,但不意味著他對政治毫不關心。比如:“國家不怕人少,怕的是貧富不均;不怕窮,怕的是不安定”、“暴政比老虎還可怕”、“如果有大事,我雖然不在位,我還是應該知道的”。

七十不逾矩

晚年的孔子認為,“吃粗菜,喝清水,枕著胳膊睡一覺,這就有很大的樂趣”。李長之認為,孔子“大概在早年所收的弟子是以培養他們從事政治活動為主的,晚年所收的弟子是以培養他們作文化學術工作為主的”,並把教育方法概括為四大特點:因材施教,注重啟發,以身作則,踏實虛心。比如:“光是學習,不去思考,就得不到什麼;光是思考,不去學習,也是白費精神”。

思無邪的《詩經》

孔子曾說:“我不會創作,我只是轉述;我喜歡古代的東西,並且願意做解釋的工作。”孔子編寫的《春秋》,“記載一件事情,往往不是寫的事情本事怎樣,而是寫他認為事情應當怎樣”,被後世稱為“春秋筆法”。孔子在整理《詩經》時,認為“三百多篇詩歌,歸結於一句話:思想不要下流”,這代表了孔子“適度而不是過分,健康而不是病態”的藝術要求,至今仍有啟示。

在孔子六十九歲時,他唯一的兒子孔鯉去世,享年五十歲,留有一子孔伋,號子思。在孔子七十一歲時,他最得意的弟子顏淵去世,並痛哭地大喊著“老天要了我的命了,老天要了我的命了”!在孔子七十二歲時,他最親密的弟子子路陣亡了,身體被衛莊公剁成肉醬,孔子趕緊讓人把屋裡的醬蓋起來,只因看了心裡難受。孔子七十三歲時病重,七天后不治身亡,弟子們哀痛不已。

李長之:孔子的故事(全彩美繪本) ¥13.8 購買

楊伯峻:論語譯注(簡體字本) ¥22.1 購買

宋淑萍:中國人的聖書——論語(臺灣經典) ¥20.9 購買

孔子死後,很多人為他守墳三年,尤其是子路住了六年才離開。孔子曾說:“我到了七十歲上,才做到無拘無束,可是一舉一動,也都離不了譜兒。”弟子們常常思念孔子,並記錄下來,於是慢慢地就有了歷久彌新的經典之作——《論語》。“到寒冬,人們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是不易凋零的”,這可以說是孔子精神的真實寫照。最後,再次感謝李長之先生,為我們奠定了孔子之路。(完)

謝謝關注·語易文化·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