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獨家解密丨成績不理想,民辦高校到底該不該報?如何挑選?

作者:張晟

2016年秋,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卸任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理事長,

這個渴望在中國創辦一所一流的民辦大學的教育狂人,最終還是敗在了現實面前,把夢想的種子重新收回去藏在了心裡。其實不止俞敏洪,李開複也曾想在中國創建一所一流的有世界影響力的私立大學,但在奔走各方後還是由於種種原因而被擱置。

與美國所處的教育環境不同,美國的私立大學有斯坦福大學,有鼎鼎大名的常春藤聯盟,可以說美國排名前列的高校基本上都是私立大學;但在中國提到民辦高校,

大多數考生家長則會把它與“三本”、“專科”或者“野雞大學”這類的詞語聯繫起來。那麼中國的民辦高校究竟是怎樣的一類學校呢?一些成績不理想的同學在報考民辦高校時又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還請關注本期的高校駕到,為你深入解讀民辦高校。

美國常春藤聯盟的八所大學都是私立大學

包括我們熟知的哈佛、耶魯、哥大

大多升格而上 經歷野蠻生長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很多民辦大學在歷經改造後變為公辦高校,所以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基本上沒有民辦高校,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民辦高校大多是在改革開放後才開始創辦。民辦高校,顧名思義,

它是由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社會組織或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教育經費面向社會舉辦的實施高等學歷教育的學校或實施高等非學歷教育的教育機構。拋開概念,我們簡單瞭解到的是民辦高校基本上不享受財政支持,也就是說它的運營大多要靠學生的學費來維持,這也就是民辦高校收費高的緣由。此外,我們說的民辦高校並不限於三本,這些學校裡既有專科層次的高等專科和高等職業教育,
也有本科層次的二本以及三本。

以前的民辦高校有比較明顯的識別標識,看有沒有“職業技術”的字樣就可以區分公辦還是民辦,但隨著公辦的高職也開始叫“職業技術學院”、“職業學院”後,人們就有些分不清這些高職院校哪些是民辦,哪些是公辦了。更有甚者,一些民辦高校通過升格本科高校,不僅有發放本科文憑的權利,連校名都一改之前的土氣,

聽起來比一些公辦高校更像公辦,例如江西航太科技職業學院改名為南昌理工學院,藍天職業技術學院改名為江西科技學院,湘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在組建後改名為長沙醫學院,石家莊影視藝術職業學院則改名為河北傳媒大學……部分省市已將二三本合併,在面對數百所的高校選擇時,更需要考生和家長仔細查詢,切勿以名字論英雄。

民辦本科高校的構成較為複雜,小編大體上將其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由原先的普通專科學校組建後升格為了普通全日制的本科學校。這類在民辦高校中比較常見,如我們熟知的北京城市學院(原海澱走讀大學)、浙江樹人學院(原浙江樹人大學)、安徽新華職業學院(原安徽新華學院)、西安培華學院(原西安培華女子大學)、山東協和學院(原山東協和職業技術學院)等。

第二類是由原先的獨立學院轉設為民辦高校。(詳見高校駕到過往文章:《解密獨立學院:三本生也可逆襲一流大學?》)這些民辦高校大多保有獨立學院期間的師資水準,在擺脫母體高校束縛後也別有一番作為。這類的民辦高校一般是最近五年才從獨立學院轉為民辦高校的,例如武昌首義學院(原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晴川學院(原武漢大學珞珈學院)、大連財經學院(原東北財經大學津橋商學院)、吉林建築學院(原吉林建築工程學院建築裝飾學院)、三亞學院(原海南大學三亞學院)等。

第三類是比較特殊的中外合作大學。(詳見高校駕到過往文章:《解密中外合作大學:低分上名校的捷徑?》)這類民辦高校我國目前只有九所,因為其特殊性質,雖然也收高昂的學費,但是中外合作大學因其過硬的教學品質,錄取分數線都在一本線以上,本文在此並不過多敘述。

拋去後兩類民辦高校不談,第一類升格到本科學校的民辦高校許多都經歷過招生為營收的野蠻生長期。以民辦高校較為興盛的陝西省為例,當時的陝西民辦高校大多數定位在高考落榜生的身上,由於當時的大學招生比例很低,所以有大批的落榜生選擇民辦高校。在經歷過所謂“校名是借的,教室是租的,老師是聘的,學生是騙來的”這樣一段發展期後,民辦高校遇到了高校擴招以及獨立學院的設立兩大衝擊,不過同時恰逢高等教育大眾化以及我國人口紅利期,眾多民辦高校不斷升格,發展好的從專科學校升格到本科學校。

我們離真正的私立大學有多遠?

民辦高校儘管也在發展,但其實際的地位與美國的私立大學可謂是雲泥之別。如果說美國頂尖的私立大學求的是“超越”,那麼我國目前沒有頂尖的私立大學,只有眾多的民辦高校還停留在“生存”中。“生存”一詞概括了民辦高校目前的困境,也導致民辦高校陷入了惡性循環,止步不前。

我國在2002年出臺了《民辦教育促進法》,該法律默許了民辦高校取得“合理回報”的空間,但也限制了更大規模的社會資本流入。如此一來,民辦大學的資金回報基本來源於學生的學費,除了維繫學校發展外,另一部分資金成了投資者的利益回報,很少有資金也很難留有資金給民辦高校去提升教師待遇,去廣泛招聘名師。於是,我們就會碰到很多民辦高校存在的現象,民辦高校的教師在學校成了“多面手”,物理老師還要去給學生上數學,服裝表演專業的老師還要給學生上編導、播音、朗讀,甚至有的民辦高校從別的高校本科生去招聘兼職,出現“本科生教本科生的”奇葩現象。當然,這些不是全部,有很多民辦高校也會招聘各大名校的老師兼職上課,但終究很少有民辦高校培養出屬於自己的優秀教師。

除了師資方面出現匱乏以外,民辦高校的專業設置也存在很多問題,據報導,由於文科類專業辦學成本低,國內絕大多數民辦高校的學科設置主要集中在外語、經濟管理、旅遊、會計等文科專業,以及個別應用性較廣的學科領域。而這些專業恰恰是市場上最難找到工作的專業。以福建省為例,民辦高校共設有100多個專業,90%是文科類專業。當學校以營利為目的來考慮學校設置時,校方必然想著如何降低成本,理工科的專業老師要價高、不易請,同時實驗設備也需要投入大筆的錢,這樣的院系設置遠不如文科院系來得方便,畢竟文科教學只要一人,一書,一黑板而已。

文科教學只要一人一書一黑板而已

師資水準缺乏吸引力,專業設置傾向性過於嚴重,加上高校擴招和設置獨立學院後生源大戰的激烈,民辦高校的入學門檻其實遠不如之前。而民辦高校的維持需要大量考生的學費,所以就產生了虛假、誇大宣傳,學校給老師學生指定指標進行拉人。這樣的招生亂象又進一步拉低了考生和家長對民辦高校的印象,從而陷入了難以逃脫的惡性循環。

招生亂象下的惡性循環

實際上,《民辦教育促進法》於2016年底修訂完成,將於2017年9月實行,屆時民辦學校將面臨學校屬性的選擇——營利性或非營利性。但這樣的選擇對於多數民辦高校來說卻並非是個選擇,沒有人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教育非營利性的大旗下選擇營利性意味著民辦高校將要失去很多。俞敏洪就認為,“大部分民辦高校會把自己歸入非營利範圍,這樣它就不用給國家交稅,還能獲得國家的一些政策補助,但實際上背後做的都是營利性的事情。”

幾年前俞敏洪在接受採訪時曾說過自己辦大學的理想,他心目中的私立大學模式是,學校有足夠的錢,學生不需要考慮能不能交得起錢,而只需要考慮自己到底優秀不優秀。他的招生原則就是兩個:第一,學生優秀不優秀;第二,盡可能地招收成績好、有培養前途的農村孩子。可見,從農村走出來的他其實是想為農村孩子辦一所大學。但目前的實際情況是,辦學成本雖然不高,但民辦高校制定收費標準時往往“就高不就低”,每學年學費遠遠高於公辦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院長李傑說,部屬高校一年學費大概是六七千元,可一些民辦高校的學費要上萬元。這個數字表面上看比公辦院校高,但公辦高校每招收一名學生有國家撥付的一萬五六千元的生均經費,而民辦高校辦學只能靠收取學生學費。

距離俞敏洪的夢想還很遠,現在不是建設民辦大學的最好時機

不改變民辦高校的資金管道單一的問題,不將民辦高校的位置真正定好,民辦高校只能在“生存”中掙扎求發展,如此看來,我國民辦高校目前的發展依舊道阻且長。

嚴格的管理制度 民辦高校和公辦高校有何不同?

近日,一則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的新聞火了起來,該校設置了一曝光台,曝光在校園公共場合擁抱、親吻等行為,稱存在摟抱、親吻等現象、不聽勸阻者,給予警告及以上處分。事實上,這一現象在民辦高校並不少見,青島濱海學院、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等諸多民辦高校對於學生都有嚴格的管控。

例如青島濱海學院就以嚴格著稱,學生一周只有周日才能出校門,一天24小時也只有午覺和晚睡的時候允許進宿舍,其餘時候宿舍都禁止進入,此外學校衛生由學生打掃,每天疊軍被、跑早操並且聽新聞聯播,男女牽手摟抱算作違紀。和相對比較自由的公辦高校比起來,民辦高校的管理更像是高中教導處才會做的事情。

其實民辦高校做出這樣的舉動也有理可循,因為招收的生源略差,很多學生可能並沒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名聲較好的公辦高校不同,民辦高校從辦學起就像是走在鋼絲線上,稍有不慎出了什麼大事,之前的積累就會毀於一旦,保守的民辦高校為了儘量避免出現突發狀況,也就採取了一個較為極端的管理模式。一流大學抓學術,二流大學抓教育,三流大學抓學風,大體上就是這個樣子。

從諸多細節上,我們也能夠看到公辦高校與民辦高校的諸多不同:

首當其衝的就是生源上的差別,公辦高校的生源好,民辦高校的生源差。受到我們平常接受理念的問題,從社會到家庭普遍認可的是公立高校,考生在填報志願時也基本上是以公辦高校為先,甚至在選報民辦高校時還需要考慮自身的家庭經濟條件能否負擔起那高昂的學費。

二是學風的差別。成績不能決定人,但可以從側面看出一個人對於學習的態度。考上公辦高校的學生本身就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加上學校環境以及身邊同學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公辦高校尤其是一本高校在學風上是要勝於民辦高校的同學的。

三是管理上的差別。公辦高校的生活氛圍整體較為寬鬆自由,同學社團活動較多,個人在大學的選擇也比較多,學生可以選擇在圖書館裡安安靜靜當個學霸,也可以在社團上展示自己的才華,還可以窩在宿舍裡追劇、打遊戲消磨時光,又或者利用課餘時間提前為未來的就業或出國做準備。而民辦高校則偏精細化甚至軍事化的管理,可能會干涉學生的課餘生活,生活節奏較為單一,以學校為主導進行督促式學習。

四是老師上的差別。公辦高校的老師因為忙著做科研和專案,一般與同學的溝通僅限於課堂上。而民辦高校的老師負擔則較重,除了日常教學外對於學生的日常生活可能也會有相當多的接觸。在教學水準上,民辦高校也會請名校的老師過來兼職,但具體授課熱情需視情況而定。

五是用人單位上的差別。高校擴招的這些年來,大學生早已不是人們口中的天之驕子,用人單位在學歷上的要求也層出不窮。尤其是國企對學歷上的要求相當嚴格,它們更看重名牌大學的畢業生,而一些單位雖然不會明確歧視民辦高校學生,但難免會在初印象上被人看輕。我們拒絕用工歧視,但卻不能否認這個客觀存在的現實。

以上五點只是從一個大範圍的比較上來說,但每個人的精彩程度卻是由自己來定,在公辦學校也有怨天尤人、顧影自憐的人,在民辦高校也會有積極進取、創造佳話的人,不能一概而論。

眾說紛紜的民辦排名 選擇標準是什麼?

有時關注公辦高校和民辦高校,就仿佛在注視廟堂與江湖一樣,二者猶如兩個不同的世界,演繹各自不同的人生。公辦高校由於教育部相關的學科評估,我們大體上還能知曉哪些學校的哪些專業大體處在什麼水準上,但民辦高校沒有一個權威的評估,而網路上流行的幾套排行榜又脫不了利益糾葛,這導致很多考生家長在選擇時經常慌不擇路,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尤其是綠林好漢眾多的民辦高校裡,保不准以為選擇的是李逵,結果到了之後發現是李鬼。當然,多數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民辦本科,但在公辦本科無望又想拿個本科文憑的情況下,考生和家長在思考如何選擇民辦高校時可以考慮這些方面:

首先是確認未來是否能拿到畢業證書的問題。民辦高校有學歷與非學歷之分,在報考前一定要確定自己所去的高校是民辦學歷高校還是民辦非學歷高校。如果是民辦非學歷高校的話,它是沒有權利去給畢業生頒發畢業證書,只能給學生開一張結業證明,而其所開的畢業證書是不受國家和單位所認可的。當然,一般走統招的學生不會遇到非學歷的情況,但一些落榜的同學對於所謂的“內部人士”就要保持警惕了,應時刻告訴自己天上不會白掉餡餅。

入學前可以去教育部查詢自己有沒有被錄取

其次是要確定民辦高校在該地區影響力的問題。一般來說,民辦高校都有較強的地域性偏向,例如在陝西頗有名氣的的西安培華學院、西安歐亞學院、西安外事學院、西安翻譯學院和西京學院,在福建較有名氣的仰恩大學,在吉林較有名氣的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這些民辦高校在本省的招生人數較多,甚至像仰恩大學只在福建省招生,其教學品質還是比較受本地人認可的。所以在考慮民辦高校時可以先考慮自己本省是否有較好的民辦高校,可以向高校的在校生、畢業生以及親戚或者行內人士徵求意見,詢問該校的實際就業水準與教學品質。

三是要看民辦高校的硬體設施、師資條件和辦學校區。由於投資人的思路不同,可能導致各大民辦高校的硬體水準差距也會很大。例如圖書館、實驗室、教學樓、宿舍樓等硬體條件可以提前瞭解,尤其是有一個寬敞明亮的圖書館對於想要在大學階段奮起直追的同學也是一大助力。接下來是師資條件,因為民辦高校的建設基礎不同,導致其師資條件也會有所差別,例如武昌首義學院因為前身是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其師資條件基本還保持原有水準,仍然會聘請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的老師前去教學授課,對於想受到名師薰陶的同學就可以考慮。此外是辦學校區,由於民辦高校的一些招生亂象,可能會導致宣傳與實際不符合的現象,這點在校區以及學校環境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另外,很多考生家長根據校名判斷校區位址,這也會產生偏差,例如北京城市學院的前兩年就在河北廊坊上學,後兩年才搬回北京。這些細節資訊都需要家長認真考量和分析,尤其是不能輕信、誤信一些廣告宣傳語。

四是要看高校的特色專業。前面提過,很多民辦高校舉辦的都是一些不好就業的文科專業或者較為熱門但各大高校都已經開爛的專業,這時不妨考慮選擇醫學類的、經濟類一些有辦學特色的民辦高校。例如長沙的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長沙醫學院,吉林的吉林動畫學院、吉林建築學院,大連的大連財經學院等等。

五是看往年成績排名,一般說來除了進步幅度特別大的院校外基本上每年院校的成績位次都是類似的,在拿不准的情況下可以參考前幾年的考生和家長是傾向于報哪些高校,一般來說分數線較高的民辦高校也就是本省考生家長較為認可的民辦高校。

除此之外,我國有5所能招收研究生的民辦院校,分別是:北京城市學院、西京學院、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河北傳媒學院和黑龍江東方學院,這個也可以適當進行參考。

最後考生和家長一定要提前對民辦高校的學費有所準備,每所民辦高校的收費不同,每個家庭的承受力度也大不一樣,一定要結合各方因素理性作出選擇。

民辦生去向何方 是英雄不問出處

民辦本科高校的學生同樣會有本科文憑,絕大多數民辦生沒有必要以為自己進了民辦高校就沾染了不可擺脫的原罪,和大多數的公辦本科生一樣,民辦生的去路也大體是如下幾個:

一個是考研。二本和三本的院校作為考研的大本營,其考研氛圍還是很濃的。名校情結作祟也好,現實需求強制也罷,一些民辦高校的學生通過考研實現了自己跨越,鳳毛麟角者甚至有考上985重點高校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要肯將考研當作高考看待,扎扎實實刻苦學習,也未必不能鹹魚翻身。

一個是就業。客觀來說,民辦高校的畢業生畢業後雖然拿到了本科文憑,但彼此間的差距可能依舊相差甚大。有的學生可能打遊戲荒廢了四年,直到畢業才發現自己乏技傍身,學無所長。而有的學生在大學四年積極實習,瞭解行業需求,積極發展自身所長並且鍛煉所學技能,這樣子的學生自然更受公司青睞。與其相信學校展示的高就業率不如磨練自身來得實在,畢竟哪怕就業率有99%,不學習的你也有可能成為那1%。

另外就是出國深造,同許多本科高校一樣,很多民辦高校也與國外高校建有合作關係,只要學生有心于出國留學的話,還是有機會能夠出國深造的。

其實因為民辦高校本身學科設置以及教學水準的問題,很多家長在談起民辦高校時都會說其“學費貴過清華北大,就業不敵農民工”。但從另一角度考慮,上個世紀末的民辦高校符合高考落榜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望,這個世紀初的民辦高校順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浪潮,民辦高校的繁榮興盛本身是合乎一定理性的,我們不能一棒子打死。對於俞敏洪、李開複夢想的民辦大學,我們尚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就目前的民辦高校來說,它還是滿足了一部分學生就讀本科的夢想,有本科文憑的他們在其畢業後依舊能夠考取公務員、會計證、教師資格證等多種證書。社會的階層等級存在但遠沒有達到階層封閉的程度,就業方面的歧視存在但並不代表人的技能才學就可以完全被忽視,英雄不問出身,最怕的是到了大學你已沒有奮鬥的動力。

新浪教育“高校駕到”欄目

陸續為廣大考生及家長推薦高校

解讀高校最新招生政策

敬請關注!

責任編輯:戴全英

小編大體上將其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由原先的普通專科學校組建後升格為了普通全日制的本科學校。這類在民辦高校中比較常見,如我們熟知的北京城市學院(原海澱走讀大學)、浙江樹人學院(原浙江樹人大學)、安徽新華職業學院(原安徽新華學院)、西安培華學院(原西安培華女子大學)、山東協和學院(原山東協和職業技術學院)等。

第二類是由原先的獨立學院轉設為民辦高校。(詳見高校駕到過往文章:《解密獨立學院:三本生也可逆襲一流大學?》)這些民辦高校大多保有獨立學院期間的師資水準,在擺脫母體高校束縛後也別有一番作為。這類的民辦高校一般是最近五年才從獨立學院轉為民辦高校的,例如武昌首義學院(原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晴川學院(原武漢大學珞珈學院)、大連財經學院(原東北財經大學津橋商學院)、吉林建築學院(原吉林建築工程學院建築裝飾學院)、三亞學院(原海南大學三亞學院)等。

第三類是比較特殊的中外合作大學。(詳見高校駕到過往文章:《解密中外合作大學:低分上名校的捷徑?》)這類民辦高校我國目前只有九所,因為其特殊性質,雖然也收高昂的學費,但是中外合作大學因其過硬的教學品質,錄取分數線都在一本線以上,本文在此並不過多敘述。

拋去後兩類民辦高校不談,第一類升格到本科學校的民辦高校許多都經歷過招生為營收的野蠻生長期。以民辦高校較為興盛的陝西省為例,當時的陝西民辦高校大多數定位在高考落榜生的身上,由於當時的大學招生比例很低,所以有大批的落榜生選擇民辦高校。在經歷過所謂“校名是借的,教室是租的,老師是聘的,學生是騙來的”這樣一段發展期後,民辦高校遇到了高校擴招以及獨立學院的設立兩大衝擊,不過同時恰逢高等教育大眾化以及我國人口紅利期,眾多民辦高校不斷升格,發展好的從專科學校升格到本科學校。

我們離真正的私立大學有多遠?

民辦高校儘管也在發展,但其實際的地位與美國的私立大學可謂是雲泥之別。如果說美國頂尖的私立大學求的是“超越”,那麼我國目前沒有頂尖的私立大學,只有眾多的民辦高校還停留在“生存”中。“生存”一詞概括了民辦高校目前的困境,也導致民辦高校陷入了惡性循環,止步不前。

我國在2002年出臺了《民辦教育促進法》,該法律默許了民辦高校取得“合理回報”的空間,但也限制了更大規模的社會資本流入。如此一來,民辦大學的資金回報基本來源於學生的學費,除了維繫學校發展外,另一部分資金成了投資者的利益回報,很少有資金也很難留有資金給民辦高校去提升教師待遇,去廣泛招聘名師。於是,我們就會碰到很多民辦高校存在的現象,民辦高校的教師在學校成了“多面手”,物理老師還要去給學生上數學,服裝表演專業的老師還要給學生上編導、播音、朗讀,甚至有的民辦高校從別的高校本科生去招聘兼職,出現“本科生教本科生的”奇葩現象。當然,這些不是全部,有很多民辦高校也會招聘各大名校的老師兼職上課,但終究很少有民辦高校培養出屬於自己的優秀教師。

除了師資方面出現匱乏以外,民辦高校的專業設置也存在很多問題,據報導,由於文科類專業辦學成本低,國內絕大多數民辦高校的學科設置主要集中在外語、經濟管理、旅遊、會計等文科專業,以及個別應用性較廣的學科領域。而這些專業恰恰是市場上最難找到工作的專業。以福建省為例,民辦高校共設有100多個專業,90%是文科類專業。當學校以營利為目的來考慮學校設置時,校方必然想著如何降低成本,理工科的專業老師要價高、不易請,同時實驗設備也需要投入大筆的錢,這樣的院系設置遠不如文科院系來得方便,畢竟文科教學只要一人,一書,一黑板而已。

文科教學只要一人一書一黑板而已

師資水準缺乏吸引力,專業設置傾向性過於嚴重,加上高校擴招和設置獨立學院後生源大戰的激烈,民辦高校的入學門檻其實遠不如之前。而民辦高校的維持需要大量考生的學費,所以就產生了虛假、誇大宣傳,學校給老師學生指定指標進行拉人。這樣的招生亂象又進一步拉低了考生和家長對民辦高校的印象,從而陷入了難以逃脫的惡性循環。

招生亂象下的惡性循環

實際上,《民辦教育促進法》於2016年底修訂完成,將於2017年9月實行,屆時民辦學校將面臨學校屬性的選擇——營利性或非營利性。但這樣的選擇對於多數民辦高校來說卻並非是個選擇,沒有人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教育非營利性的大旗下選擇營利性意味著民辦高校將要失去很多。俞敏洪就認為,“大部分民辦高校會把自己歸入非營利範圍,這樣它就不用給國家交稅,還能獲得國家的一些政策補助,但實際上背後做的都是營利性的事情。”

幾年前俞敏洪在接受採訪時曾說過自己辦大學的理想,他心目中的私立大學模式是,學校有足夠的錢,學生不需要考慮能不能交得起錢,而只需要考慮自己到底優秀不優秀。他的招生原則就是兩個:第一,學生優秀不優秀;第二,盡可能地招收成績好、有培養前途的農村孩子。可見,從農村走出來的他其實是想為農村孩子辦一所大學。但目前的實際情況是,辦學成本雖然不高,但民辦高校制定收費標準時往往“就高不就低”,每學年學費遠遠高於公辦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院長李傑說,部屬高校一年學費大概是六七千元,可一些民辦高校的學費要上萬元。這個數字表面上看比公辦院校高,但公辦高校每招收一名學生有國家撥付的一萬五六千元的生均經費,而民辦高校辦學只能靠收取學生學費。

距離俞敏洪的夢想還很遠,現在不是建設民辦大學的最好時機

不改變民辦高校的資金管道單一的問題,不將民辦高校的位置真正定好,民辦高校只能在“生存”中掙扎求發展,如此看來,我國民辦高校目前的發展依舊道阻且長。

嚴格的管理制度 民辦高校和公辦高校有何不同?

近日,一則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的新聞火了起來,該校設置了一曝光台,曝光在校園公共場合擁抱、親吻等行為,稱存在摟抱、親吻等現象、不聽勸阻者,給予警告及以上處分。事實上,這一現象在民辦高校並不少見,青島濱海學院、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等諸多民辦高校對於學生都有嚴格的管控。

例如青島濱海學院就以嚴格著稱,學生一周只有周日才能出校門,一天24小時也只有午覺和晚睡的時候允許進宿舍,其餘時候宿舍都禁止進入,此外學校衛生由學生打掃,每天疊軍被、跑早操並且聽新聞聯播,男女牽手摟抱算作違紀。和相對比較自由的公辦高校比起來,民辦高校的管理更像是高中教導處才會做的事情。

其實民辦高校做出這樣的舉動也有理可循,因為招收的生源略差,很多學生可能並沒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名聲較好的公辦高校不同,民辦高校從辦學起就像是走在鋼絲線上,稍有不慎出了什麼大事,之前的積累就會毀於一旦,保守的民辦高校為了儘量避免出現突發狀況,也就採取了一個較為極端的管理模式。一流大學抓學術,二流大學抓教育,三流大學抓學風,大體上就是這個樣子。

從諸多細節上,我們也能夠看到公辦高校與民辦高校的諸多不同:

首當其衝的就是生源上的差別,公辦高校的生源好,民辦高校的生源差。受到我們平常接受理念的問題,從社會到家庭普遍認可的是公立高校,考生在填報志願時也基本上是以公辦高校為先,甚至在選報民辦高校時還需要考慮自身的家庭經濟條件能否負擔起那高昂的學費。

二是學風的差別。成績不能決定人,但可以從側面看出一個人對於學習的態度。考上公辦高校的學生本身就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加上學校環境以及身邊同學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公辦高校尤其是一本高校在學風上是要勝於民辦高校的同學的。

三是管理上的差別。公辦高校的生活氛圍整體較為寬鬆自由,同學社團活動較多,個人在大學的選擇也比較多,學生可以選擇在圖書館裡安安靜靜當個學霸,也可以在社團上展示自己的才華,還可以窩在宿舍裡追劇、打遊戲消磨時光,又或者利用課餘時間提前為未來的就業或出國做準備。而民辦高校則偏精細化甚至軍事化的管理,可能會干涉學生的課餘生活,生活節奏較為單一,以學校為主導進行督促式學習。

四是老師上的差別。公辦高校的老師因為忙著做科研和專案,一般與同學的溝通僅限於課堂上。而民辦高校的老師負擔則較重,除了日常教學外對於學生的日常生活可能也會有相當多的接觸。在教學水準上,民辦高校也會請名校的老師過來兼職,但具體授課熱情需視情況而定。

五是用人單位上的差別。高校擴招的這些年來,大學生早已不是人們口中的天之驕子,用人單位在學歷上的要求也層出不窮。尤其是國企對學歷上的要求相當嚴格,它們更看重名牌大學的畢業生,而一些單位雖然不會明確歧視民辦高校學生,但難免會在初印象上被人看輕。我們拒絕用工歧視,但卻不能否認這個客觀存在的現實。

以上五點只是從一個大範圍的比較上來說,但每個人的精彩程度卻是由自己來定,在公辦學校也有怨天尤人、顧影自憐的人,在民辦高校也會有積極進取、創造佳話的人,不能一概而論。

眾說紛紜的民辦排名 選擇標準是什麼?

有時關注公辦高校和民辦高校,就仿佛在注視廟堂與江湖一樣,二者猶如兩個不同的世界,演繹各自不同的人生。公辦高校由於教育部相關的學科評估,我們大體上還能知曉哪些學校的哪些專業大體處在什麼水準上,但民辦高校沒有一個權威的評估,而網路上流行的幾套排行榜又脫不了利益糾葛,這導致很多考生家長在選擇時經常慌不擇路,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尤其是綠林好漢眾多的民辦高校裡,保不准以為選擇的是李逵,結果到了之後發現是李鬼。當然,多數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民辦本科,但在公辦本科無望又想拿個本科文憑的情況下,考生和家長在思考如何選擇民辦高校時可以考慮這些方面:

首先是確認未來是否能拿到畢業證書的問題。民辦高校有學歷與非學歷之分,在報考前一定要確定自己所去的高校是民辦學歷高校還是民辦非學歷高校。如果是民辦非學歷高校的話,它是沒有權利去給畢業生頒發畢業證書,只能給學生開一張結業證明,而其所開的畢業證書是不受國家和單位所認可的。當然,一般走統招的學生不會遇到非學歷的情況,但一些落榜的同學對於所謂的“內部人士”就要保持警惕了,應時刻告訴自己天上不會白掉餡餅。

入學前可以去教育部查詢自己有沒有被錄取

其次是要確定民辦高校在該地區影響力的問題。一般來說,民辦高校都有較強的地域性偏向,例如在陝西頗有名氣的的西安培華學院、西安歐亞學院、西安外事學院、西安翻譯學院和西京學院,在福建較有名氣的仰恩大學,在吉林較有名氣的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這些民辦高校在本省的招生人數較多,甚至像仰恩大學只在福建省招生,其教學品質還是比較受本地人認可的。所以在考慮民辦高校時可以先考慮自己本省是否有較好的民辦高校,可以向高校的在校生、畢業生以及親戚或者行內人士徵求意見,詢問該校的實際就業水準與教學品質。

三是要看民辦高校的硬體設施、師資條件和辦學校區。由於投資人的思路不同,可能導致各大民辦高校的硬體水準差距也會很大。例如圖書館、實驗室、教學樓、宿舍樓等硬體條件可以提前瞭解,尤其是有一個寬敞明亮的圖書館對於想要在大學階段奮起直追的同學也是一大助力。接下來是師資條件,因為民辦高校的建設基礎不同,導致其師資條件也會有所差別,例如武昌首義學院因為前身是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其師資條件基本還保持原有水準,仍然會聘請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的老師前去教學授課,對於想受到名師薰陶的同學就可以考慮。此外是辦學校區,由於民辦高校的一些招生亂象,可能會導致宣傳與實際不符合的現象,這點在校區以及學校環境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另外,很多考生家長根據校名判斷校區位址,這也會產生偏差,例如北京城市學院的前兩年就在河北廊坊上學,後兩年才搬回北京。這些細節資訊都需要家長認真考量和分析,尤其是不能輕信、誤信一些廣告宣傳語。

四是要看高校的特色專業。前面提過,很多民辦高校舉辦的都是一些不好就業的文科專業或者較為熱門但各大高校都已經開爛的專業,這時不妨考慮選擇醫學類的、經濟類一些有辦學特色的民辦高校。例如長沙的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長沙醫學院,吉林的吉林動畫學院、吉林建築學院,大連的大連財經學院等等。

五是看往年成績排名,一般說來除了進步幅度特別大的院校外基本上每年院校的成績位次都是類似的,在拿不准的情況下可以參考前幾年的考生和家長是傾向于報哪些高校,一般來說分數線較高的民辦高校也就是本省考生家長較為認可的民辦高校。

除此之外,我國有5所能招收研究生的民辦院校,分別是:北京城市學院、西京學院、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河北傳媒學院和黑龍江東方學院,這個也可以適當進行參考。

最後考生和家長一定要提前對民辦高校的學費有所準備,每所民辦高校的收費不同,每個家庭的承受力度也大不一樣,一定要結合各方因素理性作出選擇。

民辦生去向何方 是英雄不問出處

民辦本科高校的學生同樣會有本科文憑,絕大多數民辦生沒有必要以為自己進了民辦高校就沾染了不可擺脫的原罪,和大多數的公辦本科生一樣,民辦生的去路也大體是如下幾個:

一個是考研。二本和三本的院校作為考研的大本營,其考研氛圍還是很濃的。名校情結作祟也好,現實需求強制也罷,一些民辦高校的學生通過考研實現了自己跨越,鳳毛麟角者甚至有考上985重點高校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要肯將考研當作高考看待,扎扎實實刻苦學習,也未必不能鹹魚翻身。

一個是就業。客觀來說,民辦高校的畢業生畢業後雖然拿到了本科文憑,但彼此間的差距可能依舊相差甚大。有的學生可能打遊戲荒廢了四年,直到畢業才發現自己乏技傍身,學無所長。而有的學生在大學四年積極實習,瞭解行業需求,積極發展自身所長並且鍛煉所學技能,這樣子的學生自然更受公司青睞。與其相信學校展示的高就業率不如磨練自身來得實在,畢竟哪怕就業率有99%,不學習的你也有可能成為那1%。

另外就是出國深造,同許多本科高校一樣,很多民辦高校也與國外高校建有合作關係,只要學生有心于出國留學的話,還是有機會能夠出國深造的。

其實因為民辦高校本身學科設置以及教學水準的問題,很多家長在談起民辦高校時都會說其“學費貴過清華北大,就業不敵農民工”。但從另一角度考慮,上個世紀末的民辦高校符合高考落榜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望,這個世紀初的民辦高校順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浪潮,民辦高校的繁榮興盛本身是合乎一定理性的,我們不能一棒子打死。對於俞敏洪、李開複夢想的民辦大學,我們尚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就目前的民辦高校來說,它還是滿足了一部分學生就讀本科的夢想,有本科文憑的他們在其畢業後依舊能夠考取公務員、會計證、教師資格證等多種證書。社會的階層等級存在但遠沒有達到階層封閉的程度,就業方面的歧視存在但並不代表人的技能才學就可以完全被忽視,英雄不問出身,最怕的是到了大學你已沒有奮鬥的動力。

新浪教育“高校駕到”欄目

陸續為廣大考生及家長推薦高校

解讀高校最新招生政策

敬請關注!

責任編輯:戴全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