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莊子:妻子死了敲起木盆唱起歌,誰比我逍遙

在紛亂的戰國時代,有一位鶴立雞群的學術界超男,

他以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敢想敢做的直率個性征服了納蘭秋先生,他是一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英雄,他是一位頂天立地的鉅子,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孤獨的哲學家,同時他也是一位可愛的男人。他就是納蘭秋先生佩服得五體投地的莊周先生。

很多人都誤解了莊周先生,甚至連司馬遷先生都瞧不起他,不屑為他立傳,只是把他與很多人放在一起,蜻蜓點水式的一筆帶過。

包括司馬遷,很多人認為莊周先生的思想是消極避世的,因為他主張清靜無為。但納蘭秋先生要站出來為莊周先生說幾句,這裡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並不是碌碌無為,而是一邊順應天地萬物,一邊遵循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過符合自身特點的生活。一句話,莊周先生只不過在追求自己嚮往的生活罷了,這不但不是消極避世的,反而是一種對人生對生活的積極。
如果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每個人都能找到符合自身特點的生活方式,這不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和諧與美滿嗎?這種和諧與美滿難道不是積極的嗎?

莊周先生的思想與他的前輩李耳先生的思想大體是一致的,雖然他們倆沒有什麼淵源,但中國人有物以類聚群以類分的毛病,喜歡把他們放在一起,稱之為“老莊哲學”。他們與另外兩位學術超男孔丘先生和孟軻先生組成了死對頭。

至此以後,中國古代的隱士有了儒家隱士和道家隱士之分,即信奉道家思想的人被稱為道家隱士,信奉儒家思想的人被稱為儒家隱士。

我的理想

一個人的思想往往與他童年時的經歷有關,莊周先生也不例外。

不知道讀者上帝有過這樣的童年經歷沒有,也就是當你還是小學生的時候,大人們、還有老師常常會這樣問你:“長大了,你想做什麼啊?”或者乾脆來個命題作文:《我的理想》。

納蘭秋先生整個童年都被這樣的問題包圍著,《我的理想》這樣的作文寫了一篇又一篇。長大了我想做什麼呢?我的理想是什麼呢?納蘭秋先生思索著,和很多小學生一樣寫下了很多耀人耳目的職業,那個家這個家的。等長大了才發現,都不是那麼回事,很多人都從事著與童年時的理想毫無關聯的職業。

現在莊周小子就接到了這樣一份命題作文:《我的理想》。

這一年,他十歲。

作為私立學校的旁聽生,莊周小子沒有課本,沒有桌子,沒有凳子,他只能站在偏僻的角落裡聽老師講課,因為他交不起學費。

莊周小子的同學們都在奮筆疾書,在白紙上歪歪扭扭的寫下自己的理想。老師看到第一份答卷,是個官兒,他笑了一下,第二份答卷,第三份答卷……老師笑不出來了,因為所有的學生寫的都是官名。老師有點審美疲勞,他本來可以不管莊周小子這個非正規學生的,但是他很好奇,莊周小子的理想會是什麼呢。於是,老師對莊周小子說:“莊周同學,你啥都沒有,就不要寫了,你說說,你的理想是什麼呢?”

同學們都回過頭來用一種嘲笑的目光看著這位與眾不同的同學,莊周小子也沒有多想,他答道:“我的理想就是每天吃飽了穿暖了,開開心心的去山上放牛。”

莊周小子的回答立刻引起同學們哄堂大笑,有的人朝地上吐了一口唾沫,說道,瞧他那沒出息樣!

所有的同學都在笑,老師卻沒有笑。老師當著同學的面大聲說:“你們所有的人將來都比不上莊周同學有出息。”

同學們都不笑了。幾十年後,老師的預言得到了驗證,莊周先生成為名聲遠播的大思想家,而當初嘲笑他的那些同學都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如果現在讓他們回過頭來看莊周先生當初的理想,他們還笑得出來嗎?

納蘭秋先生是這樣理解莊周先生童年時的理想的,莊周先生的理想其實並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事情,而是一種生活狀態,或者說是他後來一直追求的逍遙境界。莊周先生把物質生活降到最低,只要吃飽穿暖,而不是吃飽穿好,他注重的是精神自由,精神自由的前提就是快快樂樂,不委屈自己的內心感受,在不妨礙他人與社會的前提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至於這件事情是放牛還是其他不是很重要了,放牛只是所有快樂事情當中的一個代表。

當然,當莊周先生還不能稱之為先生的時候,也是不懂這些道理的,這是他的天性,是他的潛意識。

漆園小吏

莊周小子終於長成了莊周先生,他結婚了,又生下了兒子兒女,為了一家老少能夠吃飽穿暖,他暫且沒有開開心心的去放牛,而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做了一名漆園小吏。

漆園小吏是啥東東?簡單的說就是掌管漆事,即負責所有與油漆包括油漆傢俱之類的東西相關的事情。稍微有點常識的人應該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漆器藝術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家家戶戶幾乎都有一兩樣漆器。照理說這樣的差事應該很有油水的,但是莊周先生當時的工資小得可憐,如果按照現在的生活水準來換算,他當時的月收入只有三四百塊左右。

本來選擇做漆園小吏已經是迫不得已了,工資又那麼少,這叫人咋活啊。因此,莊周先生這個漆園小吏當得很不爽。幸虧那時候都流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莊周先生的老婆在家裡種種菜,做點紡織活,雖然小康生活不敢奢望,但溫飽問題還是可以解決的。

雖然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官,但只要是官就會有人巴結,那些做漆器生意的商人免不了要來騷擾莊周先生,送點禮物什麼的,談不上行賄受賄,因為禮物實在太小了,因為莊周先生就是一個小官嘛,至於那些大禮當然送給莊周先生的領導啦。

對這些小禮物,莊周先生是這樣處理的,統統把它扔到門外,讓自家養的狗把送禮的人趕出去。有一次,莊周先生的老婆收了一個商人送來的一藍子雞蛋,沒有告訴他,莊周先生知道後非常生氣,說了老婆幾句。老婆委屈的說:“我收下這些雞蛋只不過是想為你補補身子,難道我嫁給你就是跟你一起受苦的嗎?”莊周先生說:“吃了這些雞蛋也許我們的身體會好受些,但是我們的心裡不好受,我寧願身體不好受也不願心裡不好受。”最後,莊周先生親自把這籃子雞蛋原原本本的送了回去。

除了送禮,最讓人頭疼的是那些應酬,莊周先生官小,自然沒有人請他吃飯,但有人還不是一些人,有很多人請他領導吃飯。領導為顯示排場,自然要他的下屬作陪。怎麼辦呢?遇到這樣的事情真是左右為難。去也不好,不去也不好。去的話就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就是不說真心話。不去的話,領導一生氣,自己的飯碗就會砸了。莊周先生的處理方法是,堅持自己的原則,於是他選擇在酒桌上保持沉默,一句話也不說,沉默是最好的保護自己的方式。

每次從酒桌上回來,莊周先生就像從地獄裡逃出來一樣,他對自己說,再也不能這樣下去了,再也不能過這樣的生活了。

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對莊周先生下半輩子影響甚遠的事情,這件事情直接促使了莊周先生遞交了辭職報告。

莊周先生的一位領導,賣出去一小批漆器,這位領導也不知道是利慾薰心呢,還是家裡真的像莊周先生一樣窮得丁當響,反正他決定把出售漆器所得到的錢貪污了。為了不讓人發現,他找到莊周先生。

找莊周先生幹什麼呢?原來莊周先生還兼管了漆園的記帳工作,領導明確的告訴他擺在他面前有兩條路:一,不記帳,漆器銷售所得款倆人二一添作五;二,卷起鋪蓋走人。

領導沒有馬上要莊周先生做出答覆,給了他一天的考慮時間。莊周先生也不可能馬上做出答覆,他承認自己不是聖人,如果僅僅是他一個人他可以馬上卷起鋪蓋走人,但是他還有一大家子。

這天晚上,窗外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莊周先生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的睡不著,唉,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做二選一的選擇題了。這時候,他開始回想起他童年時的理想,開開心心的放牛,開開心心的放牛……終於,莊周先生做出了決定。

第二天,莊周先生對這位領導格外的熱情,又是端茶又是倒水,領到心想,嘿嘿,這傢伙腦袋終於開竅了。但是領導剛泯了一口茶,還沒有來得及咽下去就吐了出來,因為他看到了莊周先生遞過來的辭職報告。

莊周先生就這樣告別了他的漆園小吏,也永遠的告別了他的官場生涯。走在回家的路上,莊周先生的腳步是那麼的輕鬆,莊周先生的心裡是那麼的暢快,炒老闆魷魚的感覺真好!

不幸的是莊周先生馬上又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因為他的老爹老娘在他辭職後不久相繼去世。幸運的,少了兩張嘴巴,莊周先生的生活負擔也輕了很多。安葬好老爹老娘之後,莊周先生把家遷到了郊區,開始了他長達五十年的隱居生活。

他維持生計的方式——書上說他一邊耕種,一邊編織草鞋售賣。

願意做一隻烏龜

如果有人問納蘭秋先生你願意做烏龜嗎?

納蘭秋先生會跳起腳來怒曰:“你才願意做烏龜王八蛋呢!”

可這世上就有人願意做烏龜,他就是莊周先生。不過此烏龜不是彼烏龜。

世間的事真是奇怪,你越不願意出名,你就越容易出名,你越不想被人關注別人就越來關注你。莊周先生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心理醫生,每當老百姓遇到疑難問題的時候都來問他,莊周先生就耐心的為他們解答,從不擺譜。這不,在他隱居不到五年的時間裡,莊周先生的美名就傳開了,老百姓說他是神仙,沒有什麼事情他不知道的。

遠在千里之外的楚威王聽到了關於莊周先生的傳說,心想,要是把此人弄到朝廷中來做我的幫手,豈不妙哉?

楚威王是一個十分重視人才的君王,他迫不及待的派遣兩個使者先去傳達他的意向,並探測一下莊周先生的意圖。

兩個使者千里迢迢來到莊周先生的家門口,莊周先生並不在家,使者問莊周先生的老婆:“你知道你老公你去哪了嗎?”莊周先生的老婆說:“知道啊。他或許在釣魚,他或許在放牛,他或許在一棵大樹下睡覺,或許在給別人講故事……”

使者一聽傻了眼,這說了不等於白說嘛!沒辦法,找吧!

好在兩個使者的運氣不錯,就在前面不遠處的濮水邊,他們看到了莊周先生。

莊周先生正在釣魚。使者很不禮貌的向他打招呼,嗨了一聲。莊周先生沒有理他們,繼續釣他的魚。使者有點氣惱,這人架子還蠻大的嘛,竟然不理咱們。於是,又高聲說:“莊周先生我們有事找你。”莊周先生答道:“有什麼事等我釣上這條魚再說。”

聽莊周先生這麼一說,其中一個使者大為光火,我辛辛苦苦的跑到你這裡,啥也沒得到,星級賓館住不成,山珍海味吃不到,紅包也沒有一個,你還對我們如此傲慢?看我怎麼羞辱你。正想發作,突然莊周先生一提釣竿,一條肥大的鯉魚釣上來了。莊周先生這才回過頭,笑呵呵的說:“閣下,不知道你們找我有啥事呢?”

兩位使者見莊周先生春風滿面,也不好意思開口罵人了,還是辦正事要緊。於是,他們說:“我們大王想請你出山,幫助他治理天下,你意下如何?”

莊周先生哈哈大笑,兩位使者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問曰:“先生笑啥子喲,願不願意快回個話,我們好回去稟報大王。”

莊周先生說:“我聽說你們大王把一隻死了三千年的神龜包好藏在廟堂之上,有這回事嗎?”

兩位使者點了點頭。

莊周先生又說:“那麼,你們認為,對一隻烏龜來講,它願意做一隻死龜讓人供奉呢,還是願意自由自在的活在淤泥之中好呢?”

兩位使者異口同聲的說:“廢話,當然是活在淤泥之中好啦!”

莊周先生說:“現在你們可以回去稟告你們大王了,我莊周先生願意做一隻活在淤泥之中烏龜。”

兩位使者恍然大悟,又像是受到羞辱一般,灰溜溜的跑回去了。

莊周先生這個比喻後來被很多隱士所引用,包括稽康先生,他們用莊周先生的話來表明自己的心跡,絕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絕不做違背自己原則的事,絕不為名利所迫,從這個角度來講,莊周先生是後來很多隱士的精神領袖。

兩位使者跑回去報告楚威王曰:“莊先生太不識抬舉啦,他說他願意做一隻活在泥巴裡的烏龜也不願意出來做官。”

楚威王是個男人,他沒有生氣,而是伸出大拇指誇獎莊周先生說:“高,實在是高!”

於是,楚威王決定親自去請莊周先生。人心都是肉長的,我不信我這麼誠心還打動不了莊周先生?這一回,楚威王帶去了很多貴重禮物,打算用他所謂的誠心換取莊周先生的真情。可是他閣下沒有搞清楚,這並不是誠心不誠心的問題,這是原則問題。用誠心去摧毀莊周先生的原則,那就大錯特錯了。

楚威王興沖沖的前往,結果敗興而歸,很顯然,莊周先生又一次拒絕了楚威王。莊周先生信奉一句名言:要想不被別人拒絕,就要先拒絕別人。莊周先生是比喻高手,他拒絕別人的時候也要講究藝術,這一次他是這樣對楚威王說的:“大王啊,你給我提供的官位和聘金也許對別人有用,但對我卻沒有一點用處。你見過太廟裡用來祭祀的牛嗎?它活著的時候它吃好的穿好的,可是一旦它走進太廟,它再想做一條普通的牛,還有可能嗎?”

楚威王終於明白了莊周先生的心境,他歎曰:“要是我不做這個大王,我願意追隨先生左右。”

莊周先生卻說:“不可。人一生下來就有自己的道路,只有在自己的道路上行走才會覺得快樂。如果我和大王交換,正如我在大王的道路上行走得不到快樂一樣,大王你在我的道路上行走又怎麼可以得到快樂呢?”

楚威王要走了,臨走的時候,他閣下僅僅握住莊周先生的手說:“先生啊,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能再見面呢?”

莊周先生說:“只要你願意,隨時都可以見的。”

楚威王走了,這以後再也沒有人來請莊周先生出來做官了。從莊周先生不願意做官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不願意受名利羈絆的人,因為他很瞭解自己,瞭解自己的個性和能力不適合做官,做官不會為他帶來快樂,只會為他帶來煩惱。但這並不意味著莊周先生贊同所有的人都像他那樣不做官,如果你在官場上如魚得水,並且能夠發揮你的所長,能夠體現你的人生價值,你完全可以選擇做官。做與不做,關鍵在於適合與不適合。

我貧窮因為我志在貧窮

這一年秋天,蝗災肆虐,老百姓的莊稼全被蝗蟲吃了,顆粒無收。

莊周先生的家裡也一樣,編織的草鞋也賣不出去了,莊周先生的吃飯問題又成了大問題。

唯一的一點米被熬成了粥,所謂的粥其實和白開水差不多,喝幾碗也吃不到飯粒,只能聞到米香,這和畫餅充饑沒有什麼兩樣。又過了幾天,連這樣的粥都沒得喝了,莊周先生的一家餓得肚子咕咕叫。我沒有飯吃不要緊,老婆孩子怎麼可以沒有飯吃呢?莊周先生這樣想著,於是他決定低下高貴的頭去討些米來。

如果是平常日子,莊周先生去哪家討米都沒有問題的,老百姓一定會慷慨解囊,但是現在是非常時期,老百姓都沒有多餘的米啊。莊周先生又怎麼可以去老百姓家裡借米呢?即使他們願意借,我莊周先生吃飽了,老百姓卻餓著肚子,這樣的事情我莊周先生打死也不會幹的。

想啊想,莊周先生想起了一個人,只有這個人才有多餘的米。他是莊周先生在當漆園小吏的時候認識的,他是監管河道的官員,大家都稱他監河侯。這監河侯算不上莊周先生的朋友,但這是他唯一的選擇,除了他之外,再也沒有認識的人有多餘的米了。大丈夫能屈能伸,莊周先生硬著頭皮敲開了監河侯家的門。

可以想像,莊周先生是費了多大的勁才說完這句話的,他說:“借點米給俺行不?來年豐收了一定加倍還你!”

接下來是窘迫的等待,兩種結果,借或者不借,無論哪一種結果,莊周先生都會如釋重負。但要命的是,監河侯遲遲不回答,也不知道他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他也許想好好看看莊周先生的洋相吧。好了,監河侯,洋相你也看了,現在你該借米了吧。隨知道他竟然說出這樣一番話來。

監河侯假惺惺的說:“莊周先生啊,我好想借給你啊。可是我現在手頭很緊迫,要不這樣,等我把我封地裡的錢收起來後,借給你三百金,然後你自己去買米,咋樣?”

任何一個人聽到這樣的話准會被氣得七竅生煙,換作納蘭秋先生,早就一腳踹了過去,國罵省罵家鄉罵三管齊下,然後拍拍手,拂袖而去。當莊周先生不和納蘭秋先生一般見識,他也很生氣,但是他生氣在心裡,他要報一箭之仇。怎麼報呢?這時候,莊周先生滿肚子的比喻派上用場了,他用比喻作矛,直接刺向監河侯的胸膛。

莊周先生不動聲色的說:“不知閣下有興趣聽我講一個故事不?”

監河侯心想,我有的是時間,我倒看看你能講出什麼故事來。於是答應了。

莊周先生開始講故事:

昨天我在回家的路上看見水窪裡有一條快要幹死的鯽魚,它哀求我說:“先生,你能借我一桶水嗎?有了這一桶水我就可以活命了。”我說:“你先別急啊,等我去勸說吳國、越國,然後把東海的水引來給你,好嗎?”那鯽魚對我翻了翻白眼,噘著嘴巴生氣的說:“那你還是到幹魚市去找我吧!”

監河侯聽完莊周先生講的故事,臉紅到了脖子根。莊周先生也很知趣的離開了監河侯的家,在回家的路上,他再一次感到世態的炎涼和人間的冷暖,但是他並不在乎,他現在在乎的是,怎樣才能借到米呢?難道就讓老婆孩子餓死不成?想到這,莊周先生開始心酸,他覺得對不起老婆孩子。

天無絕人之路,等到莊周先生走到家門口的時候,他的老婆興奮的跑出來,把一碗香噴噴的大米飯端到他面前,激動的說:“親愛的,我們有大米飯吃了!”

莊周先生驚問道:“親愛的,這米飯從何而來?”

莊周先生的老婆向他賣了個關子,說:“你猜猜看,這米飯不是偷來的也不是搶來的。”

莊周先生很快就想到了一個人,也只有他有米也願意借米給莊周先生,但問題是,他遠在梁國,又怎麼知道我們這裡鬧饑荒呢?

莊周先生說出了這個人的名字,莊周先生的老婆笑曰:“你真聰明,就是他啦!”

他是誰?

他是莊周先生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知己——惠施先生。

莊周先生和惠施先生的深厚友誼後面再說,現在只報導已經在梁國當宰相的惠施先生,在聽說宋國鬧饑荒後料到自己的老朋友家裡也一定出現了狀況,於是就派人送了些錢財和糧食過來。

什麼是真正的朋友?這就是真正的朋友。再也沒有比雪中送炭式的友情更珍貴了,面對老婆端上來的大米飯,莊周先生差點落下淚來。

莊周先生不是貪小便宜的人,更不是忘恩負義的人,度過饑荒年後,日子好了起來,糧食也有富餘的了,他決定親自去梁國把糧食還給惠施先生,並表達他的感激之情。這一點莊周先生做得比較好,納蘭秋先生很佩服,不像有些人,總以為朋友幫助自己是應該的,沒有必要感謝。而突然有一天朋友不幫助自己了,這些人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像無賴似的叫囂:世上哪有這樣的朋友啊!這樣的人納蘭秋先生見了恨不得給他一耳光子。

莊周先生來到了梁國,和朋友惠施先生寒暄之後,惠施先生說,老莊,梁王想見你呢。

莊周先生說,既然來了,見就見吧。

梁王見了莊周先生,看見莊周先生穿得那麼破爛,驚訝的說:“先生這麼出名為啥不穿綾羅綢緞呢?為啥如此潦倒呢?”

納蘭秋先生看到這裡差點噴飯,梁王的這番話無異於西晉的一個白癡皇帝司馬衷先生,他聽見青蛙在叫,說:“它為啥叫?為公?為私?”他聽說有老百姓餓死,說:“他為啥不吃肉?”

估計莊周先生也沒有料到梁王是如此貨色,心裡又好氣又好笑,他意味深長的看了惠施先生一眼,真為老朋友伺候這樣的君王而感到悲哀。莊周先生是怎麼回答梁王的呢?他毫不客氣的糾正了梁王的看法,他說:“俺這不叫潦倒,俺這叫貧窮。俺喜歡貧窮,越貧窮俺就越富有。”

如此高深的話梁王當然聽不懂,他覺得莊周先生是一個怪人,說出來的話是怪話,他撓撓後腦勺,一副相當無知的樣子,問曰:“為啥越貧窮越富有呢?”

莊周先生說:“就讓我的朋友惠施先生告訴你吧。”說完也不道別,就離開了。

納蘭秋先生對莊周先生與梁王說的那一番話的理解是:一個人當他的物質生活越貧窮他的精神生活就越富有,一個人當他的物質生活越富有他的精神生活越貧窮。一個對物質生活追求過高的人自然會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今天是吃鮑魚呢還是吃魚翅呢,而一旦鮑魚和魚翅都沒得吃的時候,他就更犯愁了,這下該吃啥好呢?世上還有比鮑魚魚翅更好吃的嗎?這一愁啊就愁白了頭。自古以來最不快樂的人就是那些皇帝,他不但要為國家大事犯愁,還要為今天該吃啥,今天和哪個美女睡覺犯愁。

但莊周先生沒有這樣的憂愁,他雖然沒有綾羅綢緞可穿,沒有山珍海味可吃,但是他過得比任何一個人都瀟灑,因為他把所有的心思放在了如何使得他的精神生活更富有更充實這一件事情上,這是他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事情。

今天我們說一個人生活過得很有情調很有品位稱之為“小資”,莊周先生又何嘗不是一個“小資”,所不同的是時下很多人的小資是用金錢堆砌的,以為美酒咖啡就是小資,其實那是偽小資,莊周先生的小資是用心情打造,是一種天然的,不做作的,是一種浪漫的詩意的美。比如他常常會和老婆一起下廚,把一種簡單的菜炒出新意,他也會領著全家人春天的時候去外面野炊,他會製作風箏,也會製作孔明燈。幸福是什麼?快樂是什麼?這就是幸福,這就是快樂。

我貧窮因為我志在貧窮。以莊周先生的才華和能力要想富起來那是一瞬間的事情,但是他很清楚的知道,物欲是個無底洞,一旦粘上了,再逃脫就很難了。最簡單的物質生活能夠換來最大的精神享受,莊周先生他很知足了。

我再也找不到談論的物件了

像莊周先生這樣一個和藹可親的男人,他是不缺朋友的,他是個好老公,也是個好老爹,當然也是個好朋友。但是,他卻是一個獨孤的人,因為他的思想、他的智慧幾乎沒有人能比得上,所以他找不到交流、傾訴的物件。

幸運的是,在莊周先生不惑之年,上帝把一個人送到了他的面前,這個人化解了他的獨孤,當然這個人也化解了自己的獨孤。這個人就是前面提到過的曾經為莊周先生雪中送炭的惠施先生了。

惠施先生與號稱白馬非馬的公孫龍先生是同一號人物,是歷史上著名的辯論家,他們的三寸不爛之舌可以把活的說成死的把死的說成活的。納蘭秋先生如果與他們爭論肯定會瘋掉。

剛開始的時候莊周先生並沒有把惠施先生當作知己,只是把他當作一般的朋友,慢慢的兩個人開始無話不說了。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有時候兩個人長時間一句話也不說,就這樣默默的走著,興致來了卻像話癆子說個沒完沒了。通常他們兩個不是說,而是爭論,誰也不服誰,臉紅脖子粗的,誓死也要把對方說倒。但結果是兩個人都無法說服對方。爭論結束後像什麼事情也沒發生一樣,這樣的爭論不但沒有傷害對方,反而加深了他們的友誼,他們從爭論中找到了人生的樂趣,從爭論中瞭解了對方。

鐘子期和余伯牙先生的友誼成為千古美談,他們志趣相同,性格也差不多,所以能夠成為知己。而莊周先生和惠施先生能夠成為知己似乎有點不正常了,因為他們有太多的不同。他們性格不同,莊周先生喜靜,話也不多,惠施先生喜歡湊熱鬧,喜歡在人群當中高談闊論;他們的價值觀不同,莊周先生遵循內心的想法,喜歡跟著感覺走,惠施先生是邏輯大王,凡事認個理。他們選擇的人生道路也不同,莊周先生不願意做官,惠施先生則沉迷于官場。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他們走到一起呢?因為他們都對形而上的東西感興趣,因為他們都喜歡辯論。即使當彼此都深刻的瞭解對方之後,他們知道對方一定會這樣想,這麼說,但是他們仍然堅持自己的看法,仍然企圖把對方說倒。當然他們是說不倒對方的,所以他們常常在一場辯論結束之後相互哈哈大笑。

用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話來形容莊周先生和惠施先生的友誼是最恰當不過了。

在惠施先生還沒有當上樑國宰相之前,惠施先生常常找莊周先生一起散步,於是一場歷史最著名也最讓人費腦筋的辯論發生了。

這是一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莊周先生和知己惠施先生在河邊散步,感到這是人生當中一件多麼愜意的事情。於是,當他們經過一座小石橋的時候,莊周先生看到水中游來遊去的魚,忍不住歎曰:“你看,水裡的魚多麼快樂啊!”

惠施先生並沒有感受到莊周先生的快樂,他是個認死理的人,他想,嘿,機會來了,這回一定要說倒他!於是,他用邏輯家的口吻反駁藝術家的論斷,他說:“兄台,你不是魚你咋知道魚的快樂 呢?”他閣下的意思是,如果你想知道魚快樂不快樂,首先你得變成一條魚。

莊周先生一聽,心想,好傢伙,又來與我抬杠了,於是馬上殺出一個回馬槍:“兄台,你不是我你咋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高!實在是高!納蘭秋先生忍不住為莊周先生拍案叫絕了。不料,惠施先生向莊周先生嘿嘿一笑,來了一招更狠的,他說:“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知道魚的快樂;同樣,你不是魚,所以也不知道魚的快樂。”說完,惠施先生得意的看著莊周先生,心想,看你這回怎麼說。

納蘭秋先生真替莊周先生捏了一把汗,莊周先生不慌不忙的說:“讓我們回到話題的開始吧。你問我是咋知道魚的快樂的——換句話說你問之前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然後你才會問我是咋知道的。既然你知道我、我知道魚、魚知道快樂,那麼,事情就擺在眼前還需要說什麼呢?如果你一定要問我是咋知道的,那麼我只能告訴你:我是在橋上知道的。”

辯論以莊周先生的勝利而告終,惠施先生無話可說了,雖然他心裡不承認莊周先生知道魚的快樂,但好在他不是一個無賴,要是無賴的話,他肯定會說:“我就知道你不知道魚的快樂,你咋的?”

兩個把對方當作知己的人,莊周先生在橋上看到了魚,看到了魚的快樂,惠施先生在橋上看到了莊周先生,卻沒有看到莊周先生內心的快樂。一個用心靈用真實去感知生活,感知快樂,一個用邏輯和推理去拒絕生活,拒絕快樂。這就是莊周先生和惠施先生最大的區別,所以莊周先生的人生能達到逍遙境界,而惠施先生卻不能。

真正的朋友不僅要接受對方與自己相同的地方,更要接受與自己不同的地方,儘管莊周先生和惠施先生有很多的不同,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倆友誼的健康發展。

再好的朋友相處久了總會出現一些摩擦,這不,有點小心眼的惠施先生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這件事情也很傷老朋友莊周先生的自尊。

這件事情發生在惠施在梁國當上宰相之後。好朋友好久沒有見面了,惠施先生太忙了,於是莊周先生去看望他,敘敘舊,順便過過嘴癮。

還沒到家呢,這邊惠施先生就聽人說:“不好了,這回莊周先生來梁國是要取代你的位置,做梁國的宰相。”惠施先生大吃一驚,起初打死也不相信莊周先生會是這樣的人,誰都可以不瞭解他,他惠施還不瞭解他嗎?

但是不知咋搞的,謠言越來越厲害。常在路邊走,哪有不濕鞋。在名利場混久了,惠施先生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阿諛我詐思想的腐蝕,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於是惠施先生做出了一件違背自己良心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情。他派他的手下去抓莊周先生,把他堵在路上,不准他與梁王見面。

莊周先生在路上聽說了這件事,真是哭笑不得,得了,不用你來抓我了,我送上門來還不行嗎?

莊周先生見到了惠施先生,把惠施先生一頓臭駡:“你把我看成什麼人了?你真是太有才了,這樣的想法也虧你想得出來。我現在就在你面前,你把我抓起來吧!”

惠施先生開始低下慚愧的頭,想想自己的齷齪思想,恨不得抽自己一耳光子,或者找個地窖鑽進去也好啊,他沒臉見老朋友啦。

為了表明自己是清白的,莊周先生又打了一個比喻:“從前有一隻叫做宛雛的鳥,從南海飛往北海。又有一隻貓頭鷹,抓到一隻死老鼠,非常得意,正要美美享用。這只叫宛雛的鳥從貓頭鷹頭上飛過,貓頭鷹以為宛雛要與它食,趕緊用翅膀把死老鼠捂住。哪知宛雛連看都沒看一眼就飛走了。宛雛的志向怎麼在一隻死老鼠呢?”

這是莊周先生和惠施先生的友誼生涯中唯一的一次衝突,這以後再也沒有發生類似的事情。莊周先生大人有大量,很快就把這件事忘記了,惠施先生也知錯就改,善莫大焉。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莊周先生和惠施先生的友誼終於在一個大雁南飛的秋天劃上了圓滿的句號。惠施先生先于莊周先生走向了天堂。死之前,惠施先生不見老婆不見孩子,唯獨卻要見莊周先生。生離死別的時刻,兩個老人相見,竟無語凝噎。許久,惠施先生才說出一句話:“我走後,你怎麼辦呢?”

莊周先生說:“我很快就會去找你的。”

惠施先生終於閉上了眼,但一直抓住莊周先生的手卻沒有鬆開。莊周先生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淚水,一邊落淚一邊歎曰:“從此以後我再也找不到談論的物件了!”

莊周先生的這句感歎與後來的稽康先生那一句感歎“廣陵散從此絕矣”具有同樣的震撼人心的悲壯力量。

死亡有什麼可怕的呢

惠施先生死後,莊周先生又陷入孤獨之中,這回他不但孤獨,還有點寂寞。因為空蕩蕩的屋子只有他一個人,沒有人與他說話。

他的老婆去哪裡了呢?在惠施死之前,他的老婆就去世了。

據說他老婆去世的時候,惠施先生前來慰問,卻看到一幕令他大跌眼鏡的情景:

莊周先生死了老婆好像一點也不痛苦,他坐在地上,伸著雙腿,用筷子敲著盆子,高聲唱歌。

無論誰看到這一幕,都會罵莊周先生是冷血動物,要不就是神經錯亂了。

惠施先生也不例外,他沖過去,指著莊周先生的鼻子說:“你太不像話啦!你咋能這樣呢?她是和你相依為命白頭偕老的老婆啊!你這樣做是什麼意思?你巴不得她早死嗎?你瘋了嗎?”

面對老朋友一連串的質問,莊周先生無動於衷,繼續敲打著盆子,繼續唱他的歌。

讀者上帝,你也許要問了,難道莊周先生一點不悲痛嗎?

不!他很悲痛!任何人死了老婆都很悲痛,何況死的是他最愛的人呢?莊周先生又是一個性情中人,他不可能不悲痛。那他為啥要這樣做呢?因為這個男人悲痛到了極點,是大悲痛,大悲痛表現出來的行為反而是不悲痛,所以他鼓盆而歌,來化解他心中的悲痛。

猴急的惠施先生卻看不下去,他搶過莊周先生的盆子,說:“我看你敲什麼!”

這時候,莊周先生終於發話了:“你不是我你咋知道我不悲痛呢?可是悲痛又有什麼用呢?悲痛也不能換回我的老婆。不僅僅是我老婆,包括所有的人,原本就是不存在的,來到這個世界上走了一遭,又回到原來的世界,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就好比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樣。現在我的老婆躺在天地這間巨大的屋子裡面,她正睡得香呢,難道要我號啕大哭來打擾她的休息嗎?”

一番話,說得惠施先生恍然大悟,向莊周先生豎起了大母指:“兄弟,我服了你了!”

死了老婆,又死了一輩子的老朋友,所以莊周先生的晚年生活有點獨孤有點寂寞。

照理說,他應該還有兒子兒女,甚至還有孫子孫女的,莊周先生的後代子孫去哪裡了呢?

納蘭秋也不知道。也許他根本沒有後代,也許他們都已經長大了,成家立業了,搬出去住了,偶爾過節回來看一下老人家,順便捎上一瓶腦白金。

好在莊周先生看得開,繼續過他的逍遙生活。

又過了幾年,莊周先生終於感覺到自己快不行了,他躺在了床上,奄奄一息。

他的一個學生跪在床前,哭著說:“老師,你將要躺在黑暗的世界裡,你害怕嗎?”

莊周先生說:“死亡有什麼害怕的呢?這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我來到這個世界這麼久了,現在我要去看我的老婆,看我的老朋友,我高興還來不及呢!”

哪知他的學生聽了,更加悲傷了,都哭出聲來了。

莊周先生問道:“你為啥哭啊?”

學生說:“我哭不是為了你快要死了,我哭的是老師這一輩子沒有什麼積蓄,死後連一副像樣的棺材都沒有啊。學生還沒有參加工作,也拿不出什麼東西來陪葬老師,學生好沒出息哇。”

莊周學生笑曰:“我還以為是啥事呢。原來你為這個哭啊,太不應該了。我有天地做棺材,有萬物做陪葬,世上還有哪個人的陪葬品能超過老師呢?”

“但是——”,學生繼續說,“我擔心如果沒有棺材,老鷹和烏鴉回來啄食老師的屍體呀。”

莊周先生笑著說:“有了棺材不被老鷹烏鴉吃掉,但埋在地下也會被老鼠、螻蟻吃掉,這又有啥區別呢?”

學生終於無話可說了。莊周先生松了最後一口氣,帶著幸福的微笑閉上了眼睛。

縱觀莊周先生的一生,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逍遙。

莊周先生給納蘭秋先生最大的啟示是,人這一輩子啊,要想對得起自己,要想過得有意義,就一定要選擇一條適合你自己的道路。不要朝三暮四,不要東張西望,不要看別人的眼色,不要看見別人發財了自己也跑去炒股票,不要看見別人升官了自己也跑去考公務員,老老實實的在自己的道路上走著,欣賞你人生道路上與眾不同的風光,也承受你人生道路上的荊棘與坎坷。也許我們沒有車子房子票子,但是我們比那些有車子房子票子的人過得更快樂更充實。

但是他很好奇,莊周小子的理想會是什麼呢。於是,老師對莊周小子說:“莊周同學,你啥都沒有,就不要寫了,你說說,你的理想是什麼呢?”

同學們都回過頭來用一種嘲笑的目光看著這位與眾不同的同學,莊周小子也沒有多想,他答道:“我的理想就是每天吃飽了穿暖了,開開心心的去山上放牛。”

莊周小子的回答立刻引起同學們哄堂大笑,有的人朝地上吐了一口唾沫,說道,瞧他那沒出息樣!

所有的同學都在笑,老師卻沒有笑。老師當著同學的面大聲說:“你們所有的人將來都比不上莊周同學有出息。”

同學們都不笑了。幾十年後,老師的預言得到了驗證,莊周先生成為名聲遠播的大思想家,而當初嘲笑他的那些同學都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如果現在讓他們回過頭來看莊周先生當初的理想,他們還笑得出來嗎?

納蘭秋先生是這樣理解莊周先生童年時的理想的,莊周先生的理想其實並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事情,而是一種生活狀態,或者說是他後來一直追求的逍遙境界。莊周先生把物質生活降到最低,只要吃飽穿暖,而不是吃飽穿好,他注重的是精神自由,精神自由的前提就是快快樂樂,不委屈自己的內心感受,在不妨礙他人與社會的前提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至於這件事情是放牛還是其他不是很重要了,放牛只是所有快樂事情當中的一個代表。

當然,當莊周先生還不能稱之為先生的時候,也是不懂這些道理的,這是他的天性,是他的潛意識。

漆園小吏

莊周小子終於長成了莊周先生,他結婚了,又生下了兒子兒女,為了一家老少能夠吃飽穿暖,他暫且沒有開開心心的去放牛,而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做了一名漆園小吏。

漆園小吏是啥東東?簡單的說就是掌管漆事,即負責所有與油漆包括油漆傢俱之類的東西相關的事情。稍微有點常識的人應該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漆器藝術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家家戶戶幾乎都有一兩樣漆器。照理說這樣的差事應該很有油水的,但是莊周先生當時的工資小得可憐,如果按照現在的生活水準來換算,他當時的月收入只有三四百塊左右。

本來選擇做漆園小吏已經是迫不得已了,工資又那麼少,這叫人咋活啊。因此,莊周先生這個漆園小吏當得很不爽。幸虧那時候都流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莊周先生的老婆在家裡種種菜,做點紡織活,雖然小康生活不敢奢望,但溫飽問題還是可以解決的。

雖然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官,但只要是官就會有人巴結,那些做漆器生意的商人免不了要來騷擾莊周先生,送點禮物什麼的,談不上行賄受賄,因為禮物實在太小了,因為莊周先生就是一個小官嘛,至於那些大禮當然送給莊周先生的領導啦。

對這些小禮物,莊周先生是這樣處理的,統統把它扔到門外,讓自家養的狗把送禮的人趕出去。有一次,莊周先生的老婆收了一個商人送來的一藍子雞蛋,沒有告訴他,莊周先生知道後非常生氣,說了老婆幾句。老婆委屈的說:“我收下這些雞蛋只不過是想為你補補身子,難道我嫁給你就是跟你一起受苦的嗎?”莊周先生說:“吃了這些雞蛋也許我們的身體會好受些,但是我們的心裡不好受,我寧願身體不好受也不願心裡不好受。”最後,莊周先生親自把這籃子雞蛋原原本本的送了回去。

除了送禮,最讓人頭疼的是那些應酬,莊周先生官小,自然沒有人請他吃飯,但有人還不是一些人,有很多人請他領導吃飯。領導為顯示排場,自然要他的下屬作陪。怎麼辦呢?遇到這樣的事情真是左右為難。去也不好,不去也不好。去的話就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就是不說真心話。不去的話,領導一生氣,自己的飯碗就會砸了。莊周先生的處理方法是,堅持自己的原則,於是他選擇在酒桌上保持沉默,一句話也不說,沉默是最好的保護自己的方式。

每次從酒桌上回來,莊周先生就像從地獄裡逃出來一樣,他對自己說,再也不能這樣下去了,再也不能過這樣的生活了。

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對莊周先生下半輩子影響甚遠的事情,這件事情直接促使了莊周先生遞交了辭職報告。

莊周先生的一位領導,賣出去一小批漆器,這位領導也不知道是利慾薰心呢,還是家裡真的像莊周先生一樣窮得丁當響,反正他決定把出售漆器所得到的錢貪污了。為了不讓人發現,他找到莊周先生。

找莊周先生幹什麼呢?原來莊周先生還兼管了漆園的記帳工作,領導明確的告訴他擺在他面前有兩條路:一,不記帳,漆器銷售所得款倆人二一添作五;二,卷起鋪蓋走人。

領導沒有馬上要莊周先生做出答覆,給了他一天的考慮時間。莊周先生也不可能馬上做出答覆,他承認自己不是聖人,如果僅僅是他一個人他可以馬上卷起鋪蓋走人,但是他還有一大家子。

這天晚上,窗外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莊周先生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的睡不著,唉,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做二選一的選擇題了。這時候,他開始回想起他童年時的理想,開開心心的放牛,開開心心的放牛……終於,莊周先生做出了決定。

第二天,莊周先生對這位領導格外的熱情,又是端茶又是倒水,領到心想,嘿嘿,這傢伙腦袋終於開竅了。但是領導剛泯了一口茶,還沒有來得及咽下去就吐了出來,因為他看到了莊周先生遞過來的辭職報告。

莊周先生就這樣告別了他的漆園小吏,也永遠的告別了他的官場生涯。走在回家的路上,莊周先生的腳步是那麼的輕鬆,莊周先生的心裡是那麼的暢快,炒老闆魷魚的感覺真好!

不幸的是莊周先生馬上又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因為他的老爹老娘在他辭職後不久相繼去世。幸運的,少了兩張嘴巴,莊周先生的生活負擔也輕了很多。安葬好老爹老娘之後,莊周先生把家遷到了郊區,開始了他長達五十年的隱居生活。

他維持生計的方式——書上說他一邊耕種,一邊編織草鞋售賣。

願意做一隻烏龜

如果有人問納蘭秋先生你願意做烏龜嗎?

納蘭秋先生會跳起腳來怒曰:“你才願意做烏龜王八蛋呢!”

可這世上就有人願意做烏龜,他就是莊周先生。不過此烏龜不是彼烏龜。

世間的事真是奇怪,你越不願意出名,你就越容易出名,你越不想被人關注別人就越來關注你。莊周先生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心理醫生,每當老百姓遇到疑難問題的時候都來問他,莊周先生就耐心的為他們解答,從不擺譜。這不,在他隱居不到五年的時間裡,莊周先生的美名就傳開了,老百姓說他是神仙,沒有什麼事情他不知道的。

遠在千里之外的楚威王聽到了關於莊周先生的傳說,心想,要是把此人弄到朝廷中來做我的幫手,豈不妙哉?

楚威王是一個十分重視人才的君王,他迫不及待的派遣兩個使者先去傳達他的意向,並探測一下莊周先生的意圖。

兩個使者千里迢迢來到莊周先生的家門口,莊周先生並不在家,使者問莊周先生的老婆:“你知道你老公你去哪了嗎?”莊周先生的老婆說:“知道啊。他或許在釣魚,他或許在放牛,他或許在一棵大樹下睡覺,或許在給別人講故事……”

使者一聽傻了眼,這說了不等於白說嘛!沒辦法,找吧!

好在兩個使者的運氣不錯,就在前面不遠處的濮水邊,他們看到了莊周先生。

莊周先生正在釣魚。使者很不禮貌的向他打招呼,嗨了一聲。莊周先生沒有理他們,繼續釣他的魚。使者有點氣惱,這人架子還蠻大的嘛,竟然不理咱們。於是,又高聲說:“莊周先生我們有事找你。”莊周先生答道:“有什麼事等我釣上這條魚再說。”

聽莊周先生這麼一說,其中一個使者大為光火,我辛辛苦苦的跑到你這裡,啥也沒得到,星級賓館住不成,山珍海味吃不到,紅包也沒有一個,你還對我們如此傲慢?看我怎麼羞辱你。正想發作,突然莊周先生一提釣竿,一條肥大的鯉魚釣上來了。莊周先生這才回過頭,笑呵呵的說:“閣下,不知道你們找我有啥事呢?”

兩位使者見莊周先生春風滿面,也不好意思開口罵人了,還是辦正事要緊。於是,他們說:“我們大王想請你出山,幫助他治理天下,你意下如何?”

莊周先生哈哈大笑,兩位使者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問曰:“先生笑啥子喲,願不願意快回個話,我們好回去稟報大王。”

莊周先生說:“我聽說你們大王把一隻死了三千年的神龜包好藏在廟堂之上,有這回事嗎?”

兩位使者點了點頭。

莊周先生又說:“那麼,你們認為,對一隻烏龜來講,它願意做一隻死龜讓人供奉呢,還是願意自由自在的活在淤泥之中好呢?”

兩位使者異口同聲的說:“廢話,當然是活在淤泥之中好啦!”

莊周先生說:“現在你們可以回去稟告你們大王了,我莊周先生願意做一隻活在淤泥之中烏龜。”

兩位使者恍然大悟,又像是受到羞辱一般,灰溜溜的跑回去了。

莊周先生這個比喻後來被很多隱士所引用,包括稽康先生,他們用莊周先生的話來表明自己的心跡,絕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絕不做違背自己原則的事,絕不為名利所迫,從這個角度來講,莊周先生是後來很多隱士的精神領袖。

兩位使者跑回去報告楚威王曰:“莊先生太不識抬舉啦,他說他願意做一隻活在泥巴裡的烏龜也不願意出來做官。”

楚威王是個男人,他沒有生氣,而是伸出大拇指誇獎莊周先生說:“高,實在是高!”

於是,楚威王決定親自去請莊周先生。人心都是肉長的,我不信我這麼誠心還打動不了莊周先生?這一回,楚威王帶去了很多貴重禮物,打算用他所謂的誠心換取莊周先生的真情。可是他閣下沒有搞清楚,這並不是誠心不誠心的問題,這是原則問題。用誠心去摧毀莊周先生的原則,那就大錯特錯了。

楚威王興沖沖的前往,結果敗興而歸,很顯然,莊周先生又一次拒絕了楚威王。莊周先生信奉一句名言:要想不被別人拒絕,就要先拒絕別人。莊周先生是比喻高手,他拒絕別人的時候也要講究藝術,這一次他是這樣對楚威王說的:“大王啊,你給我提供的官位和聘金也許對別人有用,但對我卻沒有一點用處。你見過太廟裡用來祭祀的牛嗎?它活著的時候它吃好的穿好的,可是一旦它走進太廟,它再想做一條普通的牛,還有可能嗎?”

楚威王終於明白了莊周先生的心境,他歎曰:“要是我不做這個大王,我願意追隨先生左右。”

莊周先生卻說:“不可。人一生下來就有自己的道路,只有在自己的道路上行走才會覺得快樂。如果我和大王交換,正如我在大王的道路上行走得不到快樂一樣,大王你在我的道路上行走又怎麼可以得到快樂呢?”

楚威王要走了,臨走的時候,他閣下僅僅握住莊周先生的手說:“先生啊,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能再見面呢?”

莊周先生說:“只要你願意,隨時都可以見的。”

楚威王走了,這以後再也沒有人來請莊周先生出來做官了。從莊周先生不願意做官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不願意受名利羈絆的人,因為他很瞭解自己,瞭解自己的個性和能力不適合做官,做官不會為他帶來快樂,只會為他帶來煩惱。但這並不意味著莊周先生贊同所有的人都像他那樣不做官,如果你在官場上如魚得水,並且能夠發揮你的所長,能夠體現你的人生價值,你完全可以選擇做官。做與不做,關鍵在於適合與不適合。

我貧窮因為我志在貧窮

這一年秋天,蝗災肆虐,老百姓的莊稼全被蝗蟲吃了,顆粒無收。

莊周先生的家裡也一樣,編織的草鞋也賣不出去了,莊周先生的吃飯問題又成了大問題。

唯一的一點米被熬成了粥,所謂的粥其實和白開水差不多,喝幾碗也吃不到飯粒,只能聞到米香,這和畫餅充饑沒有什麼兩樣。又過了幾天,連這樣的粥都沒得喝了,莊周先生的一家餓得肚子咕咕叫。我沒有飯吃不要緊,老婆孩子怎麼可以沒有飯吃呢?莊周先生這樣想著,於是他決定低下高貴的頭去討些米來。

如果是平常日子,莊周先生去哪家討米都沒有問題的,老百姓一定會慷慨解囊,但是現在是非常時期,老百姓都沒有多餘的米啊。莊周先生又怎麼可以去老百姓家裡借米呢?即使他們願意借,我莊周先生吃飽了,老百姓卻餓著肚子,這樣的事情我莊周先生打死也不會幹的。

想啊想,莊周先生想起了一個人,只有這個人才有多餘的米。他是莊周先生在當漆園小吏的時候認識的,他是監管河道的官員,大家都稱他監河侯。這監河侯算不上莊周先生的朋友,但這是他唯一的選擇,除了他之外,再也沒有認識的人有多餘的米了。大丈夫能屈能伸,莊周先生硬著頭皮敲開了監河侯家的門。

可以想像,莊周先生是費了多大的勁才說完這句話的,他說:“借點米給俺行不?來年豐收了一定加倍還你!”

接下來是窘迫的等待,兩種結果,借或者不借,無論哪一種結果,莊周先生都會如釋重負。但要命的是,監河侯遲遲不回答,也不知道他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他也許想好好看看莊周先生的洋相吧。好了,監河侯,洋相你也看了,現在你該借米了吧。隨知道他竟然說出這樣一番話來。

監河侯假惺惺的說:“莊周先生啊,我好想借給你啊。可是我現在手頭很緊迫,要不這樣,等我把我封地裡的錢收起來後,借給你三百金,然後你自己去買米,咋樣?”

任何一個人聽到這樣的話准會被氣得七竅生煙,換作納蘭秋先生,早就一腳踹了過去,國罵省罵家鄉罵三管齊下,然後拍拍手,拂袖而去。當莊周先生不和納蘭秋先生一般見識,他也很生氣,但是他生氣在心裡,他要報一箭之仇。怎麼報呢?這時候,莊周先生滿肚子的比喻派上用場了,他用比喻作矛,直接刺向監河侯的胸膛。

莊周先生不動聲色的說:“不知閣下有興趣聽我講一個故事不?”

監河侯心想,我有的是時間,我倒看看你能講出什麼故事來。於是答應了。

莊周先生開始講故事:

昨天我在回家的路上看見水窪裡有一條快要幹死的鯽魚,它哀求我說:“先生,你能借我一桶水嗎?有了這一桶水我就可以活命了。”我說:“你先別急啊,等我去勸說吳國、越國,然後把東海的水引來給你,好嗎?”那鯽魚對我翻了翻白眼,噘著嘴巴生氣的說:“那你還是到幹魚市去找我吧!”

監河侯聽完莊周先生講的故事,臉紅到了脖子根。莊周先生也很知趣的離開了監河侯的家,在回家的路上,他再一次感到世態的炎涼和人間的冷暖,但是他並不在乎,他現在在乎的是,怎樣才能借到米呢?難道就讓老婆孩子餓死不成?想到這,莊周先生開始心酸,他覺得對不起老婆孩子。

天無絕人之路,等到莊周先生走到家門口的時候,他的老婆興奮的跑出來,把一碗香噴噴的大米飯端到他面前,激動的說:“親愛的,我們有大米飯吃了!”

莊周先生驚問道:“親愛的,這米飯從何而來?”

莊周先生的老婆向他賣了個關子,說:“你猜猜看,這米飯不是偷來的也不是搶來的。”

莊周先生很快就想到了一個人,也只有他有米也願意借米給莊周先生,但問題是,他遠在梁國,又怎麼知道我們這裡鬧饑荒呢?

莊周先生說出了這個人的名字,莊周先生的老婆笑曰:“你真聰明,就是他啦!”

他是誰?

他是莊周先生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知己——惠施先生。

莊周先生和惠施先生的深厚友誼後面再說,現在只報導已經在梁國當宰相的惠施先生,在聽說宋國鬧饑荒後料到自己的老朋友家裡也一定出現了狀況,於是就派人送了些錢財和糧食過來。

什麼是真正的朋友?這就是真正的朋友。再也沒有比雪中送炭式的友情更珍貴了,面對老婆端上來的大米飯,莊周先生差點落下淚來。

莊周先生不是貪小便宜的人,更不是忘恩負義的人,度過饑荒年後,日子好了起來,糧食也有富餘的了,他決定親自去梁國把糧食還給惠施先生,並表達他的感激之情。這一點莊周先生做得比較好,納蘭秋先生很佩服,不像有些人,總以為朋友幫助自己是應該的,沒有必要感謝。而突然有一天朋友不幫助自己了,這些人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像無賴似的叫囂:世上哪有這樣的朋友啊!這樣的人納蘭秋先生見了恨不得給他一耳光子。

莊周先生來到了梁國,和朋友惠施先生寒暄之後,惠施先生說,老莊,梁王想見你呢。

莊周先生說,既然來了,見就見吧。

梁王見了莊周先生,看見莊周先生穿得那麼破爛,驚訝的說:“先生這麼出名為啥不穿綾羅綢緞呢?為啥如此潦倒呢?”

納蘭秋先生看到這裡差點噴飯,梁王的這番話無異於西晉的一個白癡皇帝司馬衷先生,他聽見青蛙在叫,說:“它為啥叫?為公?為私?”他聽說有老百姓餓死,說:“他為啥不吃肉?”

估計莊周先生也沒有料到梁王是如此貨色,心裡又好氣又好笑,他意味深長的看了惠施先生一眼,真為老朋友伺候這樣的君王而感到悲哀。莊周先生是怎麼回答梁王的呢?他毫不客氣的糾正了梁王的看法,他說:“俺這不叫潦倒,俺這叫貧窮。俺喜歡貧窮,越貧窮俺就越富有。”

如此高深的話梁王當然聽不懂,他覺得莊周先生是一個怪人,說出來的話是怪話,他撓撓後腦勺,一副相當無知的樣子,問曰:“為啥越貧窮越富有呢?”

莊周先生說:“就讓我的朋友惠施先生告訴你吧。”說完也不道別,就離開了。

納蘭秋先生對莊周先生與梁王說的那一番話的理解是:一個人當他的物質生活越貧窮他的精神生活就越富有,一個人當他的物質生活越富有他的精神生活越貧窮。一個對物質生活追求過高的人自然會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今天是吃鮑魚呢還是吃魚翅呢,而一旦鮑魚和魚翅都沒得吃的時候,他就更犯愁了,這下該吃啥好呢?世上還有比鮑魚魚翅更好吃的嗎?這一愁啊就愁白了頭。自古以來最不快樂的人就是那些皇帝,他不但要為國家大事犯愁,還要為今天該吃啥,今天和哪個美女睡覺犯愁。

但莊周先生沒有這樣的憂愁,他雖然沒有綾羅綢緞可穿,沒有山珍海味可吃,但是他過得比任何一個人都瀟灑,因為他把所有的心思放在了如何使得他的精神生活更富有更充實這一件事情上,這是他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事情。

今天我們說一個人生活過得很有情調很有品位稱之為“小資”,莊周先生又何嘗不是一個“小資”,所不同的是時下很多人的小資是用金錢堆砌的,以為美酒咖啡就是小資,其實那是偽小資,莊周先生的小資是用心情打造,是一種天然的,不做作的,是一種浪漫的詩意的美。比如他常常會和老婆一起下廚,把一種簡單的菜炒出新意,他也會領著全家人春天的時候去外面野炊,他會製作風箏,也會製作孔明燈。幸福是什麼?快樂是什麼?這就是幸福,這就是快樂。

我貧窮因為我志在貧窮。以莊周先生的才華和能力要想富起來那是一瞬間的事情,但是他很清楚的知道,物欲是個無底洞,一旦粘上了,再逃脫就很難了。最簡單的物質生活能夠換來最大的精神享受,莊周先生他很知足了。

我再也找不到談論的物件了

像莊周先生這樣一個和藹可親的男人,他是不缺朋友的,他是個好老公,也是個好老爹,當然也是個好朋友。但是,他卻是一個獨孤的人,因為他的思想、他的智慧幾乎沒有人能比得上,所以他找不到交流、傾訴的物件。

幸運的是,在莊周先生不惑之年,上帝把一個人送到了他的面前,這個人化解了他的獨孤,當然這個人也化解了自己的獨孤。這個人就是前面提到過的曾經為莊周先生雪中送炭的惠施先生了。

惠施先生與號稱白馬非馬的公孫龍先生是同一號人物,是歷史上著名的辯論家,他們的三寸不爛之舌可以把活的說成死的把死的說成活的。納蘭秋先生如果與他們爭論肯定會瘋掉。

剛開始的時候莊周先生並沒有把惠施先生當作知己,只是把他當作一般的朋友,慢慢的兩個人開始無話不說了。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有時候兩個人長時間一句話也不說,就這樣默默的走著,興致來了卻像話癆子說個沒完沒了。通常他們兩個不是說,而是爭論,誰也不服誰,臉紅脖子粗的,誓死也要把對方說倒。但結果是兩個人都無法說服對方。爭論結束後像什麼事情也沒發生一樣,這樣的爭論不但沒有傷害對方,反而加深了他們的友誼,他們從爭論中找到了人生的樂趣,從爭論中瞭解了對方。

鐘子期和余伯牙先生的友誼成為千古美談,他們志趣相同,性格也差不多,所以能夠成為知己。而莊周先生和惠施先生能夠成為知己似乎有點不正常了,因為他們有太多的不同。他們性格不同,莊周先生喜靜,話也不多,惠施先生喜歡湊熱鬧,喜歡在人群當中高談闊論;他們的價值觀不同,莊周先生遵循內心的想法,喜歡跟著感覺走,惠施先生是邏輯大王,凡事認個理。他們選擇的人生道路也不同,莊周先生不願意做官,惠施先生則沉迷于官場。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他們走到一起呢?因為他們都對形而上的東西感興趣,因為他們都喜歡辯論。即使當彼此都深刻的瞭解對方之後,他們知道對方一定會這樣想,這麼說,但是他們仍然堅持自己的看法,仍然企圖把對方說倒。當然他們是說不倒對方的,所以他們常常在一場辯論結束之後相互哈哈大笑。

用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話來形容莊周先生和惠施先生的友誼是最恰當不過了。

在惠施先生還沒有當上樑國宰相之前,惠施先生常常找莊周先生一起散步,於是一場歷史最著名也最讓人費腦筋的辯論發生了。

這是一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莊周先生和知己惠施先生在河邊散步,感到這是人生當中一件多麼愜意的事情。於是,當他們經過一座小石橋的時候,莊周先生看到水中游來遊去的魚,忍不住歎曰:“你看,水裡的魚多麼快樂啊!”

惠施先生並沒有感受到莊周先生的快樂,他是個認死理的人,他想,嘿,機會來了,這回一定要說倒他!於是,他用邏輯家的口吻反駁藝術家的論斷,他說:“兄台,你不是魚你咋知道魚的快樂 呢?”他閣下的意思是,如果你想知道魚快樂不快樂,首先你得變成一條魚。

莊周先生一聽,心想,好傢伙,又來與我抬杠了,於是馬上殺出一個回馬槍:“兄台,你不是我你咋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高!實在是高!納蘭秋先生忍不住為莊周先生拍案叫絕了。不料,惠施先生向莊周先生嘿嘿一笑,來了一招更狠的,他說:“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知道魚的快樂;同樣,你不是魚,所以也不知道魚的快樂。”說完,惠施先生得意的看著莊周先生,心想,看你這回怎麼說。

納蘭秋先生真替莊周先生捏了一把汗,莊周先生不慌不忙的說:“讓我們回到話題的開始吧。你問我是咋知道魚的快樂的——換句話說你問之前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然後你才會問我是咋知道的。既然你知道我、我知道魚、魚知道快樂,那麼,事情就擺在眼前還需要說什麼呢?如果你一定要問我是咋知道的,那麼我只能告訴你:我是在橋上知道的。”

辯論以莊周先生的勝利而告終,惠施先生無話可說了,雖然他心裡不承認莊周先生知道魚的快樂,但好在他不是一個無賴,要是無賴的話,他肯定會說:“我就知道你不知道魚的快樂,你咋的?”

兩個把對方當作知己的人,莊周先生在橋上看到了魚,看到了魚的快樂,惠施先生在橋上看到了莊周先生,卻沒有看到莊周先生內心的快樂。一個用心靈用真實去感知生活,感知快樂,一個用邏輯和推理去拒絕生活,拒絕快樂。這就是莊周先生和惠施先生最大的區別,所以莊周先生的人生能達到逍遙境界,而惠施先生卻不能。

真正的朋友不僅要接受對方與自己相同的地方,更要接受與自己不同的地方,儘管莊周先生和惠施先生有很多的不同,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倆友誼的健康發展。

再好的朋友相處久了總會出現一些摩擦,這不,有點小心眼的惠施先生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這件事情也很傷老朋友莊周先生的自尊。

這件事情發生在惠施在梁國當上宰相之後。好朋友好久沒有見面了,惠施先生太忙了,於是莊周先生去看望他,敘敘舊,順便過過嘴癮。

還沒到家呢,這邊惠施先生就聽人說:“不好了,這回莊周先生來梁國是要取代你的位置,做梁國的宰相。”惠施先生大吃一驚,起初打死也不相信莊周先生會是這樣的人,誰都可以不瞭解他,他惠施還不瞭解他嗎?

但是不知咋搞的,謠言越來越厲害。常在路邊走,哪有不濕鞋。在名利場混久了,惠施先生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阿諛我詐思想的腐蝕,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於是惠施先生做出了一件違背自己良心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情。他派他的手下去抓莊周先生,把他堵在路上,不准他與梁王見面。

莊周先生在路上聽說了這件事,真是哭笑不得,得了,不用你來抓我了,我送上門來還不行嗎?

莊周先生見到了惠施先生,把惠施先生一頓臭駡:“你把我看成什麼人了?你真是太有才了,這樣的想法也虧你想得出來。我現在就在你面前,你把我抓起來吧!”

惠施先生開始低下慚愧的頭,想想自己的齷齪思想,恨不得抽自己一耳光子,或者找個地窖鑽進去也好啊,他沒臉見老朋友啦。

為了表明自己是清白的,莊周先生又打了一個比喻:“從前有一隻叫做宛雛的鳥,從南海飛往北海。又有一隻貓頭鷹,抓到一隻死老鼠,非常得意,正要美美享用。這只叫宛雛的鳥從貓頭鷹頭上飛過,貓頭鷹以為宛雛要與它食,趕緊用翅膀把死老鼠捂住。哪知宛雛連看都沒看一眼就飛走了。宛雛的志向怎麼在一隻死老鼠呢?”

這是莊周先生和惠施先生的友誼生涯中唯一的一次衝突,這以後再也沒有發生類似的事情。莊周先生大人有大量,很快就把這件事忘記了,惠施先生也知錯就改,善莫大焉。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莊周先生和惠施先生的友誼終於在一個大雁南飛的秋天劃上了圓滿的句號。惠施先生先于莊周先生走向了天堂。死之前,惠施先生不見老婆不見孩子,唯獨卻要見莊周先生。生離死別的時刻,兩個老人相見,竟無語凝噎。許久,惠施先生才說出一句話:“我走後,你怎麼辦呢?”

莊周先生說:“我很快就會去找你的。”

惠施先生終於閉上了眼,但一直抓住莊周先生的手卻沒有鬆開。莊周先生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淚水,一邊落淚一邊歎曰:“從此以後我再也找不到談論的物件了!”

莊周先生的這句感歎與後來的稽康先生那一句感歎“廣陵散從此絕矣”具有同樣的震撼人心的悲壯力量。

死亡有什麼可怕的呢

惠施先生死後,莊周先生又陷入孤獨之中,這回他不但孤獨,還有點寂寞。因為空蕩蕩的屋子只有他一個人,沒有人與他說話。

他的老婆去哪裡了呢?在惠施死之前,他的老婆就去世了。

據說他老婆去世的時候,惠施先生前來慰問,卻看到一幕令他大跌眼鏡的情景:

莊周先生死了老婆好像一點也不痛苦,他坐在地上,伸著雙腿,用筷子敲著盆子,高聲唱歌。

無論誰看到這一幕,都會罵莊周先生是冷血動物,要不就是神經錯亂了。

惠施先生也不例外,他沖過去,指著莊周先生的鼻子說:“你太不像話啦!你咋能這樣呢?她是和你相依為命白頭偕老的老婆啊!你這樣做是什麼意思?你巴不得她早死嗎?你瘋了嗎?”

面對老朋友一連串的質問,莊周先生無動於衷,繼續敲打著盆子,繼續唱他的歌。

讀者上帝,你也許要問了,難道莊周先生一點不悲痛嗎?

不!他很悲痛!任何人死了老婆都很悲痛,何況死的是他最愛的人呢?莊周先生又是一個性情中人,他不可能不悲痛。那他為啥要這樣做呢?因為這個男人悲痛到了極點,是大悲痛,大悲痛表現出來的行為反而是不悲痛,所以他鼓盆而歌,來化解他心中的悲痛。

猴急的惠施先生卻看不下去,他搶過莊周先生的盆子,說:“我看你敲什麼!”

這時候,莊周先生終於發話了:“你不是我你咋知道我不悲痛呢?可是悲痛又有什麼用呢?悲痛也不能換回我的老婆。不僅僅是我老婆,包括所有的人,原本就是不存在的,來到這個世界上走了一遭,又回到原來的世界,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就好比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樣。現在我的老婆躺在天地這間巨大的屋子裡面,她正睡得香呢,難道要我號啕大哭來打擾她的休息嗎?”

一番話,說得惠施先生恍然大悟,向莊周先生豎起了大母指:“兄弟,我服了你了!”

死了老婆,又死了一輩子的老朋友,所以莊周先生的晚年生活有點獨孤有點寂寞。

照理說,他應該還有兒子兒女,甚至還有孫子孫女的,莊周先生的後代子孫去哪裡了呢?

納蘭秋也不知道。也許他根本沒有後代,也許他們都已經長大了,成家立業了,搬出去住了,偶爾過節回來看一下老人家,順便捎上一瓶腦白金。

好在莊周先生看得開,繼續過他的逍遙生活。

又過了幾年,莊周先生終於感覺到自己快不行了,他躺在了床上,奄奄一息。

他的一個學生跪在床前,哭著說:“老師,你將要躺在黑暗的世界裡,你害怕嗎?”

莊周先生說:“死亡有什麼害怕的呢?這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我來到這個世界這麼久了,現在我要去看我的老婆,看我的老朋友,我高興還來不及呢!”

哪知他的學生聽了,更加悲傷了,都哭出聲來了。

莊周先生問道:“你為啥哭啊?”

學生說:“我哭不是為了你快要死了,我哭的是老師這一輩子沒有什麼積蓄,死後連一副像樣的棺材都沒有啊。學生還沒有參加工作,也拿不出什麼東西來陪葬老師,學生好沒出息哇。”

莊周學生笑曰:“我還以為是啥事呢。原來你為這個哭啊,太不應該了。我有天地做棺材,有萬物做陪葬,世上還有哪個人的陪葬品能超過老師呢?”

“但是——”,學生繼續說,“我擔心如果沒有棺材,老鷹和烏鴉回來啄食老師的屍體呀。”

莊周先生笑著說:“有了棺材不被老鷹烏鴉吃掉,但埋在地下也會被老鼠、螻蟻吃掉,這又有啥區別呢?”

學生終於無話可說了。莊周先生松了最後一口氣,帶著幸福的微笑閉上了眼睛。

縱觀莊周先生的一生,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逍遙。

莊周先生給納蘭秋先生最大的啟示是,人這一輩子啊,要想對得起自己,要想過得有意義,就一定要選擇一條適合你自己的道路。不要朝三暮四,不要東張西望,不要看別人的眼色,不要看見別人發財了自己也跑去炒股票,不要看見別人升官了自己也跑去考公務員,老老實實的在自己的道路上走著,欣賞你人生道路上與眾不同的風光,也承受你人生道路上的荊棘與坎坷。也許我們沒有車子房子票子,但是我們比那些有車子房子票子的人過得更快樂更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