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遇到別人逗弄你家孩子的事,孩子生氣嗎?父母該怎麼做

住在隔壁左右上下的鄰居,有時喜歡逗弄自家的孩子,這個問題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過,有時也成為一種困擾,不知道該做如何處理?

陀螺媽媽從孩子出生就遇到過這個問題的困擾,

具體分為孩子長大的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孩子出生幾個月的時候,有時抱出去玩,路上或者電梯裡,總是會遇見一些鄰居,逗弄孩子,喜歡的就和孩子逗笑一下,這個我覺得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有些別人家的奶奶或者爺爺,有時忍不住伸手去撫摸孩子的小臉或者捏孩子的小手或者腳,

孩子就有些驚嚇,作為父母,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種情況。

第二階段,孩子在學會說話走路的1歲-2歲的階段,也總有些爺爺奶奶總是逗弄孩子,不知道是出於好意還是覺得好玩,總是攔著孩子說,叫“爺爺”,叫“奶奶”,不叫就不讓你走。因為之前我家也是爺爺奶奶帶,可能沒有關注這個問題,奶奶說:“每次孩子都焦慮的不行,有時會嚇得哇哇大哭,

越是這樣,孩子越是抗拒躲著。”

第三階段,孩子在上幼稚園3-5歲的階段,路上還是會遇見一些社區裡的鄰居,覺得孩子好玩,出言不遜的逗弄孩子,這個時候他們經常對孩子說一些很討厭的話,比如:“你是不是又睡懶覺了”,“你上學遲到了”,“老師要批評你了”。

對於以上的情況,我們家孩子幾乎都遇到過,在這裡我分享一下自己處理的情況:

第一階段的時候,那個時候孩子真的還很小,父母或者養育人要盡保護孩子的責任,給孩子安全感。當遇到喜歡故意逗弄孩子的人,父母要主動進行干涉,比如可以告訴別人:“不好意思,爺爺或者奶奶,孩子還小,請不要這樣摸她,會嚇到他的。”一般這樣說,也沒有人再好意思繼續逗弄孩子。

已經發生這種情況的時候,父母要主動把孩子抱開,給孩子言語上或者動作上的安慰。在孩子小的時候,隨時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是家庭成員的主要責任,千萬不要覺得這是小事,不就是別人摸下嗎,那是因為喜歡孩子,殊不知給孩子的心理造成的影響。

第二階段,孩子剛學會說話和走路的階段,也是超可愛的時候,遇到有些父母和老人更加喜歡逗弄孩子,

如果做父母的在這個過程中不引導,容易給孩子帶來心理創傷。

遇到陌生的不熟悉的鄰居逗弄孩子,孩子不願意的話,大人可以模仿孩子的語氣,叫“爺爺好,奶奶好,阿姨好”,如果孩子不跟著大人一起模仿,也不要勉強。

在這個過程中,一種類型的孩子剛學會說話,其實是非常願意和別人打招呼的,但是不具備這種能力,家長就需要引導,教會孩子打招呼,在提高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上有幫助。

還有一種類型的孩子不願意打招呼,可能是害羞,可能心裡害怕或者反感這種方式,不管怎麼樣的反應,都需要做父母的替孩子來解圍,而不是馬上批評孩子,比如說:“你怎麼這麼沒有禮貌”,“你怎麼這麼膽小”,殊不知孩子的負面標籤就是這麼來的。可以說:“我家寶貝今天心情不太好,寶貝長大了學會害羞了。”

第三個階段,也是重要的階段,孩子成長3-6歲的階段,也是社交能力提高非常快的時候,這個時候有些大人的逗弄已經有些出格了,比如負面語言上的傷害和行為上的傷害,父母需要根據情況區分對待。

行為上的傷害多發生在農村,有個案例是這樣的,有個3歲小男孩回到老家去上學,遇到周圍的村民愛用“垮孩子褲子”的方式來逗弄,弄的孩子最後都非常自卑,連媽媽給他洗澡他都要避諱,感覺很丟人。這種行為上的傷害,真不知道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多大的創傷,大人只是當時樂一樂了。

說到這個案例,我都特別憤怒那些拿孩子尋樂的人。,特別是現在留守兒童比較多的地方,父母更加不能盡保護孩子的責任,所以才會發生很多傷害兒童的事件。如果能用立法的方式來保護未成年人,效果估計會更好一些。父母在遇到這種事情發生的時候,我想不惜和鄰居翻臉,也好保護好孩子,必須聲色嚴厲的告知,那些無知的人不能這樣做。

語言的傷害,在我周圍發生的比較多,有這樣的爺爺奶奶,路上看到別人的家的孩子:“你上學又遲到了”,“你是不是睡懶覺了”,甚至孩子拿的東西,作勢要搶過來,說:“這個東西是我的,你在哪撿的?”。

這個時候往往弄的孩子很被動,很茫然,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有次我家孩子上學路上,有位奶奶說:“你上學遲到啦。”還順便動手打了孩子的屁股。我搞不懂這位奶奶,為什麼每次都喜歡拿逗別人家孩子為樂,孩子當時反應很激烈,就要還回去,被我拉回來,我說:“那位奶奶,你可能把孩子給弄疼了。”那位奶奶不好意思的走了。

一路上安撫孩子的情緒,還和他道歉:“對不起,媽媽沒有能保護好你,等下我和那位奶奶溝通一下,讓她下次不要逗你了。”

晚上我和孩子好好聊了這件事情,我說:“被人逗弄是讓人很生氣的事情,昨天在門口,那位爺爺剛要逗你,你就大聲說爺爺好,結果那位 爺爺不好意思逗你,馬上表揚你有禮貌,你看,要是下次我們再遇到哪位奶奶怎麼做,她才不會逗弄你。”孩子說:“媽媽,我知道了,我看到她就大聲喊,奶奶早上好,她就不好意思逗弄我了。”我表揚他:“真會想辦法,下次我們試試吧。”孩子也為自己找到一種解決辦法而自豪。

生活在這個萬千的社會裡,我們什麼樣的人,都有可能遇到,在孩子3-6歲的階段,我們在安全界限範圍內,不妨引導孩子,學會面對各種類型的人逗弄。這也是引導孩子學會解決問題,提高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和語言能力。有時遇到別人的逗弄,正確引導孩子,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成長的磨練。

在孩子整個人生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能時時跟著孩子,也不能預見他的一生,會遇到多少打擊或嘲諷失敗,學會了面對,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在孩子成長的階段我們需要注重培養的


還有一種類型的孩子不願意打招呼,可能是害羞,可能心裡害怕或者反感這種方式,不管怎麼樣的反應,都需要做父母的替孩子來解圍,而不是馬上批評孩子,比如說:“你怎麼這麼沒有禮貌”,“你怎麼這麼膽小”,殊不知孩子的負面標籤就是這麼來的。可以說:“我家寶貝今天心情不太好,寶貝長大了學會害羞了。”

第三個階段,也是重要的階段,孩子成長3-6歲的階段,也是社交能力提高非常快的時候,這個時候有些大人的逗弄已經有些出格了,比如負面語言上的傷害和行為上的傷害,父母需要根據情況區分對待。

行為上的傷害多發生在農村,有個案例是這樣的,有個3歲小男孩回到老家去上學,遇到周圍的村民愛用“垮孩子褲子”的方式來逗弄,弄的孩子最後都非常自卑,連媽媽給他洗澡他都要避諱,感覺很丟人。這種行為上的傷害,真不知道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多大的創傷,大人只是當時樂一樂了。

說到這個案例,我都特別憤怒那些拿孩子尋樂的人。,特別是現在留守兒童比較多的地方,父母更加不能盡保護孩子的責任,所以才會發生很多傷害兒童的事件。如果能用立法的方式來保護未成年人,效果估計會更好一些。父母在遇到這種事情發生的時候,我想不惜和鄰居翻臉,也好保護好孩子,必須聲色嚴厲的告知,那些無知的人不能這樣做。

語言的傷害,在我周圍發生的比較多,有這樣的爺爺奶奶,路上看到別人的家的孩子:“你上學又遲到了”,“你是不是睡懶覺了”,甚至孩子拿的東西,作勢要搶過來,說:“這個東西是我的,你在哪撿的?”。

這個時候往往弄的孩子很被動,很茫然,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有次我家孩子上學路上,有位奶奶說:“你上學遲到啦。”還順便動手打了孩子的屁股。我搞不懂這位奶奶,為什麼每次都喜歡拿逗別人家孩子為樂,孩子當時反應很激烈,就要還回去,被我拉回來,我說:“那位奶奶,你可能把孩子給弄疼了。”那位奶奶不好意思的走了。

一路上安撫孩子的情緒,還和他道歉:“對不起,媽媽沒有能保護好你,等下我和那位奶奶溝通一下,讓她下次不要逗你了。”

晚上我和孩子好好聊了這件事情,我說:“被人逗弄是讓人很生氣的事情,昨天在門口,那位爺爺剛要逗你,你就大聲說爺爺好,結果那位 爺爺不好意思逗你,馬上表揚你有禮貌,你看,要是下次我們再遇到哪位奶奶怎麼做,她才不會逗弄你。”孩子說:“媽媽,我知道了,我看到她就大聲喊,奶奶早上好,她就不好意思逗弄我了。”我表揚他:“真會想辦法,下次我們試試吧。”孩子也為自己找到一種解決辦法而自豪。

生活在這個萬千的社會裡,我們什麼樣的人,都有可能遇到,在孩子3-6歲的階段,我們在安全界限範圍內,不妨引導孩子,學會面對各種類型的人逗弄。這也是引導孩子學會解決問題,提高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和語言能力。有時遇到別人的逗弄,正確引導孩子,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成長的磨練。

在孩子整個人生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能時時跟著孩子,也不能預見他的一生,會遇到多少打擊或嘲諷失敗,學會了面對,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在孩子成長的階段我們需要注重培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