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蔚來汽車李斌:這個世界不只有效率高的速食麵,也需要體驗好的法餐、日料

馬化騰和朱嘯虎在朋友圈互懟當天晚些時候,李斌這樣留言:

“在北上狂堆車,畝產萬斤為融資造勢,給投資者看的事,咱們就不要助推了”。

作為摩拜早期參與者以及董事長,李斌極少參與台前的工作,

他的低調讓自己在公眾視野中好似一個“透明人”。但同時作為摩拜的早期投資人,李斌時刻觀察著這個行業的動向,偶爾也不能免俗的互動一下。

共用單車的戰爭,4個90天也解決不了

之所以當天在朱嘯虎朋友圈留言,李斌坦言初衷很簡單,就是不希望一些數字助長創業團隊的浮躁,尤其是投資人更不應該這麼做。

在他看來,現在談共用單車戰爭的終結實在太早了,

4個90天也解決不了戰鬥。他表示,觀察一家公司最好的方式是,不要聽他說什麼,而要看他做什麼。

毫無疑問,作為一名投資人,李斌是成功的,資料顯示他至少參與投資和創辦了幾十家與汽車產業相關的公司,這其中不乏優信二手車、摩拜、蔚來汽車等明星企業。

如此龐大的汽車產業生態佈局,在互聯網行業,相信除了李斌再也找不到第二人。行業因之稱他為出行教父,

但李斌卻更喜歡自己的創業者身份。現在,他最常顯露的身份是蔚來汽車創始人和董事長。

與其他創業公司不同,蔚來汽車生來自帶明星光環,這不僅僅是囿于李斌本人在行業的影響力,背後的股東陣容也異常強大,包含馬化騰、劉強東、雷軍、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李想等互聯網圈赫赫有名的人物,蔚來汽車第一款車型EP9前六位車主正是這六大股東所屬。

馬化騰體驗蔚來汽車EP9。

蔚來汽車的另一個特點在於,它從創立之初就定位於一家全球型的公司。根據李斌介紹,蔚來汽車現有2000名員工來自40個國家,全球擁有13個研發中心。

汽車不再是冷冰冰的機器,而是一個有溫度的夥伴

前不久騰訊雲+未來峰會上,

馬化騰提到一個觀點:以往我們只是插電,未來所有的設備都要接雲。

在李斌看來,汽車就是一個能夠把馬化騰口中所說的智慧雲優勢積極發揮的產業,他的理由是,未來每台車聯網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資料,資料被採集傳輸到雲端,在雲端經過深度學習的處理之後,再遠端更新到車上。

“以前汽車是一個交通工具,以後汽車就是一個資料獲取工具”,李斌表示。

事實上,不僅僅是資料需要雲端支撐,

汽車內部的娛樂系統和內容,甚至充電樁、使用者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的連結也都必須依賴雲端。

然而在李斌看來,智慧雲所帶來的最大改變是,汽車不再只是一個冷冰冰的機器,而是一個懂你的、有溫度的夥伴。因為有了智慧雲和人工智慧,汽車可以分析車主或者乘客的聲音、生物識別的特徵,甚至把所有的服務場景全部連接起來,使用者只需要提出需求,汽車在後端就完成所有事情,然後直接滿足用戶的需求。

“就好像亞馬遜Echo切入的是智慧家居場景,汽車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對智慧的需求相對更多,更需要釋放”,李斌接著說。

這恰恰也是蔚來汽車的願景:提供一款高性能的智慧電動汽車的同時,為使用者提供全程的擁有體驗,從而愉快的生活。

這個世界不是由速食麵單獨構成的,還有法餐、日料

如果從2000年創立易車網算起,李斌已經在汽車行業深耕了17年。根據他的觀察,無論是網約車、還是共用單車,甚至是智慧電動汽車,它們提供的都是一種高效率的出行方式。

某種意義上這意味著所有的技術變革開始都是從效率起步的,這也是大家最容易感知到的東西。無人駕駛也是如此,試想一下當你在路上堵車時,如果能夠把雙手徹底解放出來,汽車就變成了一個移動的生活空間,你不光是可以看視頻,處理工作,甚至還可以玩王者榮耀。

事實上,選擇出行方式時,大多數人關注的焦點是效率的提升,但李斌思考更多的是:汽車的擁有體驗是否需要變革?

100多年前,汽車的分工體系已經形成並延續至今,汽車廠商扮演的角色是,只管生產產品,不對汽車使用的全程體驗負責任,所以一旦汽車賣出去,各種服務機構就把使用者當成唐僧肉,每個服務對使用者來說都是不透明的。這導致,在擁有汽車這件事情上,購買的那一刻是使用體驗的最高點,後面都是無盡的煩惱。

“人追求的不只是效率,還有體驗”,他說。“吃速食麵很高效,但是這個世界不是由速食麵簡單構成的,我們還需要吃法餐 、日料以及幾大菜系”。

在李斌眼中,非此即彼並不存在,擁有車和體驗車也並不矛盾。就好像你家裡有車,但是你依然有公交卡,偶爾也會騎摩拜,叫計程車。

“用戶想要的是一個多元化的選擇方式,滿足的是使用者不同層面的需求,這和買車、不買車沒有因果關係,Uber在灣區普及度很高,但灣區的車輛依然增長了50%”,他解釋道。

一個人不用證明自己所有的事情都是最強的

作為新造車運動的一個選手,蔚來汽車直接對標的是特斯拉,而最近關於特斯拉的一個熱點新聞是要在上海建廠,很多特斯拉粉絲關注的一個核心訴求是:一旦特斯拉來中國建廠了,買車價格是否會便宜?

然而在李斌看來,特斯拉最大的毛病就是自己建廠。他的理由是,一個人不用證明自己所有的事情都是最強的,用戶體驗能達到最好就行了,蘋果都是用富士康生產的,之後產品銷往全球。

李斌另一個理由是建廠會導致汽車交付時間延長,以特斯拉Model 3為例,2016年4月就正式發佈,並且已經有幾十萬人交了定金,然而一年過去了仍未交付。

反觀蔚來汽車,從 Formula E 到 EP9,再到量產 SUV ES8,正在以一個挑戰者的姿態緊逼特斯拉。

“讓幾十萬用戶等待,你覺得這對嗎”,李斌反問道。

事實上,即便特斯拉工廠落地中國,李斌也並不看好這種模式。

他舉例說,eBay很早就通過收購易趣的方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但之後在與淘寶的競爭中落敗,最終以與TOM集團合資成立“新易趣”的方式退出。無獨有偶,2004年亞馬遜收購卓越試圖打入中國市場,2007年京東才剛拿到第一個1000萬美元的融資,如今亞馬遜中國默默無聞,京東則蒸蒸日上。

“智慧電動汽車更依賴於當地語系化的基礎設施,使用者習慣和服務場景,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智慧電動車市場,具備豐富的土壤,本土化的公司更有機會”,他說。

與特斯拉不同,李斌坦言蔚來汽車只專注研發和使用者服務兩件事,製造的活誰做的好,就選擇誰。

在李斌眼中,傳統汽車公司的思維都是偏向硬體思維,認為汽車就是零部件組成的,但是以後汽車公司必須具備軟體思維了,這包括軟體研發能力、資料處理以及駕馭能力。

“因為長期來看,無人駕駛並沒有太大的技術含量,就好像雲計算一樣,關鍵是看誰被應用的最多,誰的資料多,誰的使用者體驗就好,這是一個迴圈”,李斌如此表示。

他同時認為,現在所有的汽車公司都把希望寄託在出行上,是很荒謬的,因為福特永遠不可能成為Hertz(全球最大的汽車租賃公司)。“以前汽車只是銷售,未來汽車拼的是深度和整合服務”。

最後,當問及李斌這十幾年的投資訣竅時,他說從投人的角度,更傾向于驅動性強的創業者,並且堅定自己做的事情能成功,而不是盲目跟風。

事實上,谷歌掌門人埃裡克·施密特曾經問巴菲特“在投資企業時,最看重什麼?”

巴菲特的回答是:他需要一位元不依靠于他的領導者,如果一位領導者的斐然業績是出於想帶領企業走向成功,而不僅僅是想要攀上伯克希爾—哈撒韋這棵大樹,自己就會選擇投資。

很顯然,在投人這件事上,李斌和巴菲特的邏輯不謀而合。可見,成功的路徑或許是不同的,但成功者的特質卻往往是相似的。

汽車在後端就完成所有事情,然後直接滿足用戶的需求。

“就好像亞馬遜Echo切入的是智慧家居場景,汽車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對智慧的需求相對更多,更需要釋放”,李斌接著說。

這恰恰也是蔚來汽車的願景:提供一款高性能的智慧電動汽車的同時,為使用者提供全程的擁有體驗,從而愉快的生活。

這個世界不是由速食麵單獨構成的,還有法餐、日料

如果從2000年創立易車網算起,李斌已經在汽車行業深耕了17年。根據他的觀察,無論是網約車、還是共用單車,甚至是智慧電動汽車,它們提供的都是一種高效率的出行方式。

某種意義上這意味著所有的技術變革開始都是從效率起步的,這也是大家最容易感知到的東西。無人駕駛也是如此,試想一下當你在路上堵車時,如果能夠把雙手徹底解放出來,汽車就變成了一個移動的生活空間,你不光是可以看視頻,處理工作,甚至還可以玩王者榮耀。

事實上,選擇出行方式時,大多數人關注的焦點是效率的提升,但李斌思考更多的是:汽車的擁有體驗是否需要變革?

100多年前,汽車的分工體系已經形成並延續至今,汽車廠商扮演的角色是,只管生產產品,不對汽車使用的全程體驗負責任,所以一旦汽車賣出去,各種服務機構就把使用者當成唐僧肉,每個服務對使用者來說都是不透明的。這導致,在擁有汽車這件事情上,購買的那一刻是使用體驗的最高點,後面都是無盡的煩惱。

“人追求的不只是效率,還有體驗”,他說。“吃速食麵很高效,但是這個世界不是由速食麵簡單構成的,我們還需要吃法餐 、日料以及幾大菜系”。

在李斌眼中,非此即彼並不存在,擁有車和體驗車也並不矛盾。就好像你家裡有車,但是你依然有公交卡,偶爾也會騎摩拜,叫計程車。

“用戶想要的是一個多元化的選擇方式,滿足的是使用者不同層面的需求,這和買車、不買車沒有因果關係,Uber在灣區普及度很高,但灣區的車輛依然增長了50%”,他解釋道。

一個人不用證明自己所有的事情都是最強的

作為新造車運動的一個選手,蔚來汽車直接對標的是特斯拉,而最近關於特斯拉的一個熱點新聞是要在上海建廠,很多特斯拉粉絲關注的一個核心訴求是:一旦特斯拉來中國建廠了,買車價格是否會便宜?

然而在李斌看來,特斯拉最大的毛病就是自己建廠。他的理由是,一個人不用證明自己所有的事情都是最強的,用戶體驗能達到最好就行了,蘋果都是用富士康生產的,之後產品銷往全球。

李斌另一個理由是建廠會導致汽車交付時間延長,以特斯拉Model 3為例,2016年4月就正式發佈,並且已經有幾十萬人交了定金,然而一年過去了仍未交付。

反觀蔚來汽車,從 Formula E 到 EP9,再到量產 SUV ES8,正在以一個挑戰者的姿態緊逼特斯拉。

“讓幾十萬用戶等待,你覺得這對嗎”,李斌反問道。

事實上,即便特斯拉工廠落地中國,李斌也並不看好這種模式。

他舉例說,eBay很早就通過收購易趣的方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但之後在與淘寶的競爭中落敗,最終以與TOM集團合資成立“新易趣”的方式退出。無獨有偶,2004年亞馬遜收購卓越試圖打入中國市場,2007年京東才剛拿到第一個1000萬美元的融資,如今亞馬遜中國默默無聞,京東則蒸蒸日上。

“智慧電動汽車更依賴於當地語系化的基礎設施,使用者習慣和服務場景,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智慧電動車市場,具備豐富的土壤,本土化的公司更有機會”,他說。

與特斯拉不同,李斌坦言蔚來汽車只專注研發和使用者服務兩件事,製造的活誰做的好,就選擇誰。

在李斌眼中,傳統汽車公司的思維都是偏向硬體思維,認為汽車就是零部件組成的,但是以後汽車公司必須具備軟體思維了,這包括軟體研發能力、資料處理以及駕馭能力。

“因為長期來看,無人駕駛並沒有太大的技術含量,就好像雲計算一樣,關鍵是看誰被應用的最多,誰的資料多,誰的使用者體驗就好,這是一個迴圈”,李斌如此表示。

他同時認為,現在所有的汽車公司都把希望寄託在出行上,是很荒謬的,因為福特永遠不可能成為Hertz(全球最大的汽車租賃公司)。“以前汽車只是銷售,未來汽車拼的是深度和整合服務”。

最後,當問及李斌這十幾年的投資訣竅時,他說從投人的角度,更傾向于驅動性強的創業者,並且堅定自己做的事情能成功,而不是盲目跟風。

事實上,谷歌掌門人埃裡克·施密特曾經問巴菲特“在投資企業時,最看重什麼?”

巴菲特的回答是:他需要一位元不依靠于他的領導者,如果一位領導者的斐然業績是出於想帶領企業走向成功,而不僅僅是想要攀上伯克希爾—哈撒韋這棵大樹,自己就會選擇投資。

很顯然,在投人這件事上,李斌和巴菲特的邏輯不謀而合。可見,成功的路徑或許是不同的,但成功者的特質卻往往是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