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歷史文化名城”有六座在山西!

歷史名城是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並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革命紀念意義的城市。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孕育出了一些因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發生過重大歷史事件而青史留名的城市,

1982年2月,為了保護這些城市,“歷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歷史文化名城並非一定是“市”,也可能是“縣”或“區”。就山西省來說,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擁有六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分別為平遙縣、大同市、新絳縣、代縣、祁縣、太原市。

一、祁縣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對梁村古文化遺址考證證明,早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

先民們就在祁縣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祁縣歷史悠久,因古時有“昭余祁澤藪”(長雜草的積水地帶)而得名。春秋時,祁地屬晉,當時的祁地,幾乎包括整個晉中平川。西元前556年,晉平公將祁地賜給大夫姬奚作食邑。姬奚以地為姓,改姓為祁,即歷史上有名的“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祁黃羊。他的城邑在今祁縣的古縣鎮下古縣村。西元前514年,祁奚的孫子祁盈因故被殺,

食邑隨之沒收。晉分祁奚之田為鄔(今介休)、祁(今祁縣)、平陵(今平遙、文水)、梗陽(今清徐)、塗水(今榆次、太谷)、馬首(今壽陽)、盂(今盂縣)等七部分。現在祁縣的境地,基本上是從那時候確定的。

歷史上,祁縣鉅賈大賈富甲天下、聲譽鵲起,有“金祁縣”之美稱。

祁縣是晉商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上出現過不少聞名全國的鉅賈大賈,有“晉商聖地”之稱。祁縣是山西晉劇和地方戲曲祁太秧歌發源地之一,因此有“戲曲之鄉”之稱。

二、大同

大同市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又是聞名中外的“煤海”之鄉。大同市位於山西省北部,居晉、冀、內蒙交界,內外長城之間。京包鐵路、北同蒲鐵路、大秦鐵路的交點,北鄰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東鄰河北省張家口市、西南與朔州市相接。

大同古稱雲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為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春秋戰國時期屬於趙國,隸屬於雁門郡,秦時仍屬雁門郡,漢初始設平城縣。魏晉之際,鮮卑族拓跋氏興起,西元398年拓跋圭在平城稱帝,至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96年,大同一直是北魏的首都。
隋改為雲內縣,唐置雲中郡。遼、金時期,大同為陪都,稱西京。元屬大同路,明、清時設大同府分別隸屬於山西布政使司和山西省。

作為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大同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的美譽,特別是以雲岡石窟、北魏懸空寺為代表的北魏文化;以華嚴寺、善化寺、觀音堂、覺山寺塔、圓覺寺塔為代表的遼金文化;以邊塞長城、兵堡、龍壁、明代大同府城為代表的明清文化,構成了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概括為平城文化、邊塞文化和佛教文化。

三、平遙

山西省晉中市下轄的一個縣,面積1260平方公里,人口49萬,縣人民政府駐古陶鎮。平遙地處汾河東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與另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祁縣相毗鄰。同蒲鐵路、大運高速公路縱貫縣境。經濟以農業為主,主產糧食、棉花,特產平遙牛肉、推光漆器等。平遙古城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平遙是中國境內保存完整的明清時期古代縣城的原型。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義大利那不勒斯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21屆大會決定將平遙古城以古代城牆、官衙、街市、民居、寺廟作為整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宗教發展的實物標本。平遙古城是依據中國漢民族文化思想和建築風格建立起來的。現在城牆及城內建築均保持著14—18世紀的歷史風貌。

四、新絳縣

新絳縣古稱絳州,位於山西省西南部,臨汾盆地西南邊緣,北靠呂梁山,南依峨嵋嶺,汾、澮二河穿境而過。絳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時曾為晉都,戰國時屬魏。南北朝時,北魏置東雍州,北周明帝改為絳州。隋開皇三年(583)州治從玉壁遷至今縣城處。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

1993年,經山西省建設廳、省文物局組織專家評審,並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新絳成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在此基礎上,根據建設部、國家文物局(90)建規字第378號檔要求,新絳又被推薦申報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4年,新絳被批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五、代縣

代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隸屬於山西省忻州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繪畫畫鄉”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代縣歷史悠久。據文物部門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期,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據乾隆《代州志》載,代縣西周時屬並州,春秋期間為晉國土地,三國分晉後屬趙國。秦統一六國後,天下設立三十六郡,代縣屬太原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代縣始建縣,名曰廣武縣。

代縣境內名勝古跡達217處,其中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處,包括古文化遺址8處,古墓葬10處,古建築22處,其它5處。總體格局為“一心三線”,即以代州名城景區為中心,北向串聯雁門關景區延伸至大同雲崗旅遊景區,南向串聯趙杲觀森林公園等景點延伸至五臺山旅遊風景區,東向串聯楊忠武祠、七郎墓等景點延伸至五臺山旅遊景區。

六、太原

太原簡稱並,別稱為並州,古稱晉陽,九朝之都。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都,中國擁有文化遺產項目數最多的城市之一。2011年3月17日,太原市被增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作為山西省的省會,太原古稱晉陽,也稱龍城,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歷史,2500多年建城史,“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的歷史古都。唐朝時期,北都太原與上都長安,東都洛陽,西都鳳翔,南都成都並稱為五都。

構成了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概括為平城文化、邊塞文化和佛教文化。

三、平遙

山西省晉中市下轄的一個縣,面積1260平方公里,人口49萬,縣人民政府駐古陶鎮。平遙地處汾河東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與另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祁縣相毗鄰。同蒲鐵路、大運高速公路縱貫縣境。經濟以農業為主,主產糧食、棉花,特產平遙牛肉、推光漆器等。平遙古城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平遙是中國境內保存完整的明清時期古代縣城的原型。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義大利那不勒斯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21屆大會決定將平遙古城以古代城牆、官衙、街市、民居、寺廟作為整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宗教發展的實物標本。平遙古城是依據中國漢民族文化思想和建築風格建立起來的。現在城牆及城內建築均保持著14—18世紀的歷史風貌。

四、新絳縣

新絳縣古稱絳州,位於山西省西南部,臨汾盆地西南邊緣,北靠呂梁山,南依峨嵋嶺,汾、澮二河穿境而過。絳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時曾為晉都,戰國時屬魏。南北朝時,北魏置東雍州,北周明帝改為絳州。隋開皇三年(583)州治從玉壁遷至今縣城處。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

1993年,經山西省建設廳、省文物局組織專家評審,並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新絳成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在此基礎上,根據建設部、國家文物局(90)建規字第378號檔要求,新絳又被推薦申報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4年,新絳被批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五、代縣

代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隸屬於山西省忻州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繪畫畫鄉”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代縣歷史悠久。據文物部門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期,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據乾隆《代州志》載,代縣西周時屬並州,春秋期間為晉國土地,三國分晉後屬趙國。秦統一六國後,天下設立三十六郡,代縣屬太原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代縣始建縣,名曰廣武縣。

代縣境內名勝古跡達217處,其中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處,包括古文化遺址8處,古墓葬10處,古建築22處,其它5處。總體格局為“一心三線”,即以代州名城景區為中心,北向串聯雁門關景區延伸至大同雲崗旅遊景區,南向串聯趙杲觀森林公園等景點延伸至五臺山旅遊風景區,東向串聯楊忠武祠、七郎墓等景點延伸至五臺山旅遊景區。

六、太原

太原簡稱並,別稱為並州,古稱晉陽,九朝之都。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都,中國擁有文化遺產項目數最多的城市之一。2011年3月17日,太原市被增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作為山西省的省會,太原古稱晉陽,也稱龍城,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歷史,2500多年建城史,“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的歷史古都。唐朝時期,北都太原與上都長安,東都洛陽,西都鳳翔,南都成都並稱為五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