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尋秦記》中的真實歷史之戰國四公子

眾所周知,戰國末期,在秦國逐漸強大,意圖一統天下的威脅下,其他各國有識之士禮賢下士,廣招賓客,竭力網路人才,大養門客,其中有四個人最為優秀。他們是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魏國信陵君、齊國孟嘗君,

後人將他們四人並稱為“戰國四公子”。

戰國四公子

平原君,姓趙名勝,是趙惠文王之弟,曾擔任趙惠文王和孝成王的相國,養門客3000,其中毛遂最為有名。有賢能,但有時卻不識大體,易被小利蒙住。西元前262年,秦國進攻韓國,

韓國上党守將馮亭投趙國,同時把上党獻趙,趙平陽君趙豹堅持不收,平原君卻堅持接受並封馮亭為華陽君。此事激怒秦國,命大將白起進軍趙國,直接導致了趙國長平之敗,四十多萬士兵被活埋,趙國從此由盛轉衰(見“長平之戰”),“利令智昏”的成語典故即是出於此處。病死於西元前251年,正是項少龍穿越到戰國之前,因此,平原君在《尋秦記》裡面並無正面描述。

春申君,名黃歇,他為楚相國20餘年,

變相執掌楚國朝政。西元前238年,被自己的門客李園殺死。楚國至此一落千丈,日漸衰落。小說中,他的正面出場,就是他被殺之時,不過被黃易提前了近8年,是小說中的一個主要反面人物。

信陵君,名魏無忌。西元前257年,他為救趙國,瞞過魏王,設法竊得兵符,擊殺將軍晉鄙,奪取兵權,解了趙國邯鄲之圍。後怕魏王治他重罪,在趙國居住10年,於西元前247年,才在秦國大軍攻魏的時候,

回到魏國,繼續為相。後受秦國離間計,不被魏王信任,於西元前243年鬱鬱而終。信陵君居戰國四公子之首,有食客三千,其中著名者有侯嬴、朱亥,著有《魏公子》二十一篇,今佚失。在小說中,信陵君是僅次於呂不韋的一個主要反面人物,與主人公項少龍多番爭鬥,頗有看點。

尋秦記中的信陵君

孟嘗君,姓田名文,他養士數千人,其著名者有門客馮諼和雞鳴狗盜之輩。多受齊王猜疑,遂以超強的政治手腕和人際交往能力,往返于齊、魏、楚三國,與魏王、趙王、魏信陵君和趙平原君等要人交好。曾於西元前299年左右在秦任過短期相國,後因秦王猜疑,借助雞鳴狗盜之徒,成功逃離秦國返齊。小說中並未正面出場。

孟嘗君

據時間推算,項少龍進入歷史的西元前251年時,平原君已死,孟嘗君病臥薛邑,楚春申君和魏信陵君正當其時,因此,在此小說中,“戰國四公子”正面出場的僅有信陵君和春申君二人。

其中,春申君被門客李園殺死,信陵君率領合縱軍,於西元前247年擊敗秦軍後,被項少龍設的反間計剝奪軍權,最終被魏王毒殺,其故事除了發生的歷史年代與史實有較大出入外,其餘基本和史實相符。

最終被魏王毒殺,其故事除了發生的歷史年代與史實有較大出入外,其餘基本和史實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