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延長強制戒毒(康復)“手臂” 讓“最後一公里”灑滿陽光

近年來,全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統針對“高複吸”的現狀,延長了強制戒毒(康復)“手臂”,在全省建立32個社區戒毒康復指導站,打通戒毒後續照管與家庭監管“最後一公里”,鋪就戒毒人員健康回歸路。

社區戒毒(康復)——

讓“最後一公里”灑滿陽光

6月25日,嘉禾縣禁毒辦組織社區居民、學生參觀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 黃春濤 攝

6月22日,衡陽市強制隔離戒毒所舉辦“6·26”國際禁毒日主題活動,向社會展現戒治文化建設。近年,該

湖南日報記者 沙兆華 何淼玲

通訊員 李淩雲 鄧玲玲

複吸——戒毒——複吸,似乎是癮君子們與毒☆禁☆品博弈而無法看到勝利希望的循環往復。據有關部門調查,

我省吸毒人員經強制戒毒後,複吸率為80%以上,“高複吸、低操守”的現狀,使不少吸毒人員越陷越深,不但危害社會和家庭,而且繼續摧殘著自身生命。

近年來,全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統針對“高複吸”的現狀,延長了強制戒毒(康復)“手臂”,依託全省19個司法強制隔離戒毒所和白泥湖戒毒康復所,在全省建立32個社區戒毒康復指導站,打通戒毒後續照管與家庭監管“最後一公里”,鋪就戒毒人員健康回歸路。

在第30個“6·26” 國際禁毒日來臨之際,記者走進部分社區戒毒(康復)指導站,近距離感受“最後一公里”幫助吸毒人員回歸的感人故事。

1 長沙“心靈港灣”:毒☆禁☆品無法哄睡已覺醒的人

從事自己擅長的音樂行業,如今他工作積極向上,單位領導對他非常滿意。小剛說:“毒☆禁☆品無法哄睡一個已經覺醒的人,我為找回自己感到快樂。”這是一個80後年輕人成功戒毒後的陽光人生,而小剛的轉變也記在長沙市芙蓉區定王台街道社區戒毒(康復)工作站的功勞簿上。

長沙市芙蓉區定王台街道社區戒毒(康復)工作站由長沙市長橋強制隔離戒毒所於2014年12月指導建立,榮獲過“全國社區戒毒社區康復示範點”榮譽稱號。

定王台街道酒吧歌廳酒店林立,長橋戒毒所在此設立管控平臺,目的也在此,持續照管眾多回歸到社區的吸毒人員。指導站站長劉慧是長橋戒毒所的管教民警,

有著多年的工作經驗,在他看來,吸毒人員吸毒是因其個人成長出現了問題,只要進行心理疏導,並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方向,就能徹底擺脫毒癮。指導站通過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引入麓山楓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專業化社會工作隊伍對吸毒人員進行心理輔導,幫助其重塑人生的路線,從而摸索出了心理干預脫毒的成功經驗。

小剛就是干預成功的案例之一。小剛1988年出生,吸毒時他還是音樂學院的學生,從2009年至2015年,家中想盡各種辦法讓他戒毒,但他還是先後複吸了5次,直到2016年4月,定王台工作站對其心理干預後,發現小剛個人成長中,其父母的錯誤教育方式給其童年造成嚴重創傷和心理陰影,導致他有暴力傾向,還一味追求刺激,最終吸毒成癮,使一個有音樂才華的青年幾乎斷送了前程。

心理團隊積極為小剛撫平父母嚴厲帶來的創傷,使其以另一個視角理解父母,接納父母,同時讓他瞭解自己的音樂才華,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嚮往。小剛如同一棵枯萎的秧苗,經陽光雨露,再次發出新芽。

從嚴格管控到心理疏導,定王台工作站創新出心理脫毒的模式,除了小剛,工作站還幫助了張某,黃某、康某等一批年輕人找回自我,使他們回歸到正常的生活軌跡,如今,工作站管控177人,複吸率控制在30%以下,工作站也被稱為了吸毒人員的“心靈港灣”。

2 雁峰“北回歸線”:溫暖讓灰暗人生重放光芒

衡陽市雁峰區雁峰街道坐落在南嶽衡山第一峰——回雁峰下,自古有“雁到衡陽不南飛”之意,回雁峰由此得名,2014年建立的雁峰街道社區戒毒(康復)指導站命名為“北回歸線”也源此引申而來。

6月17日,記者在“北回歸線”裡見到了社區戒毒人員胡新剛,他現在是全省的“戒毒明星”,2016年被衡陽市評為“十佳禁毒志願者”。

民間有著這樣的俗語:“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終身想毒。”35歲前的胡新剛似乎應驗了這句話,15歲開始吸毒,20年吸毒經歷,讓胡新剛家人一起過著灰暗的日子,19歲時,父親因此去世。2009年,35歲的他因吸食新型毒☆禁☆品致幻,從五樓跳下腿骨折,落下終身殘疾。

“一秒戒毒”是胡新剛2009年在床上躺半年,看到年邁的母親每天起早貪黑毫無怨言地照顧著他,使他有了痛下決心的感悟。為了母親,他要讓偏離人生軌道多年的自己活回來,終於南飛的大雁要回頭了。

從那以後,胡新剛靠著電動車載人和烤紅薯勉強維持著生計,但他每天忙活的身影足以讓自己和母親感到滿足。胡新剛在駐站民警何愛生的幫助下,2015年獲得公益項目支持,得到一台禁毒流動宣傳車,從此,他一邊進行禁毒宣傳,一邊賣著涼皮小吃,生活得以改善,也使他走上一條更讓人讚歎之路。

兩年間,指導站累計接收管控吸毒人員121人,指導站想方設法解決他們回歸後的生存難題,通過整合社會資源,指導站為95人進行了就業創業幫扶,為26人聯繫辦理了低保和醫保,還為2人改善住房條件。

今年,繼雁峰街道之後,雁峰區黃茶嶺街道、湘江便民服務中心的2個社區指導站已掛牌,先鋒街道、白沙街道2個網站正在籌建。衡陽市強制隔離戒毒所所長屈國原介紹,目前該所力爭將“北回歸線”經驗複製到全市,探索可借鑒的城鎮社區戒毒(康復)指導站經驗。

3 花垣“陽光基地”:在勤勞付出中找回自我

2016年下半年,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強制隔離戒毒所的指導下,花垣縣成立了社區戒毒(康復)指導站,讓花垣縣吸毒人員有了依靠和管控。

黃某現年48歲,30歲第一次吸毒,從強戒所出來後,她嘗試過到一些企業、賓館、商場去打工,可老闆只要聽說她是吸毒人員,立即“拒之千里”。像她這樣沒有什麼勞動技能的大齡吸毒人員,找工作是一大難題。

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黃某很空虛也很自卑,再次走上吸毒之路。2016年底,第二次從強戒所出來的她,來到花垣縣社區戒毒指導站接受管控。當她聽說指導站裡有個就業基地,可以直接來工作,黃某立刻報名了。

在這裡,她和其他社區戒毒人員一起,每天從事紙品加工包裝。如今,每個月有兩千元左右的收入,她很滿足,她說:“這份工作異常珍貴,工作不僅能夠除掉身上的懶惰,還能讓生活更充實。”

針對自治州戒毒人員“因毒致貧”。就業創業難的現狀,花垣縣禁毒辦、工商、稅務等部門聯合,2016年建立花垣縣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安置幫教基地,引進包裝生產專案,現在已集中安置60余名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就業,社區戒毒人員稱這裡為“陽光基地”。

有資料顯示,4年來,全省32個社區指導站共指導和支持地方政府管控社區戒毒人員2700人,社區康復人員680人,後續照管戒毒回歸人員2032人,戒毒操守率保持在70%以上,社區戒毒(康復)指導站所在地的涉毒案件發案率平均下降20%,社會治安狀況明顯改善。

省戒毒管理局社區戒毒(康復)指導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社區戒毒(康復)指導站的試點在我省已啟動4年,4年的摸索和各地不斷創新,我們發現,通過這個平臺幫助戒毒人員鞏固戒毒成果,降低複吸率,是禁吸治本的有效舉措,值得推廣。今後,將逐步推行社區戒毒(康復)指導站建設規劃,力爭輻射到全省14個市州城區,希望不久將來,讓“最後一公里”在全省範圍內不斷得到推進。

省戒毒管理局局長曾啟尚表示,社區戒毒(康復)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長期艱難的過程。目前由於大多數鄉鎮街道缺乏社區戒毒(康復)工作執行機構,社區戒毒(康復)工作社會化程度較低,社會力量和民間組織參與度不高,使得社區戒毒(康復)工作全面鋪開的路程艱難。他呼籲,全社會都來關注這項民生工程,只有通過網格化管理,親情化幫教、大眾化宣教等綜合手段,才能把社區戒毒(康復)工作落到實處,讓吸毒人員回歸社會的“最後一公里”灑滿陽光。

小剛1988年出生,吸毒時他還是音樂學院的學生,從2009年至2015年,家中想盡各種辦法讓他戒毒,但他還是先後複吸了5次,直到2016年4月,定王台工作站對其心理干預後,發現小剛個人成長中,其父母的錯誤教育方式給其童年造成嚴重創傷和心理陰影,導致他有暴力傾向,還一味追求刺激,最終吸毒成癮,使一個有音樂才華的青年幾乎斷送了前程。

心理團隊積極為小剛撫平父母嚴厲帶來的創傷,使其以另一個視角理解父母,接納父母,同時讓他瞭解自己的音樂才華,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嚮往。小剛如同一棵枯萎的秧苗,經陽光雨露,再次發出新芽。

從嚴格管控到心理疏導,定王台工作站創新出心理脫毒的模式,除了小剛,工作站還幫助了張某,黃某、康某等一批年輕人找回自我,使他們回歸到正常的生活軌跡,如今,工作站管控177人,複吸率控制在30%以下,工作站也被稱為了吸毒人員的“心靈港灣”。

2 雁峰“北回歸線”:溫暖讓灰暗人生重放光芒

衡陽市雁峰區雁峰街道坐落在南嶽衡山第一峰——回雁峰下,自古有“雁到衡陽不南飛”之意,回雁峰由此得名,2014年建立的雁峰街道社區戒毒(康復)指導站命名為“北回歸線”也源此引申而來。

6月17日,記者在“北回歸線”裡見到了社區戒毒人員胡新剛,他現在是全省的“戒毒明星”,2016年被衡陽市評為“十佳禁毒志願者”。

民間有著這樣的俗語:“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終身想毒。”35歲前的胡新剛似乎應驗了這句話,15歲開始吸毒,20年吸毒經歷,讓胡新剛家人一起過著灰暗的日子,19歲時,父親因此去世。2009年,35歲的他因吸食新型毒☆禁☆品致幻,從五樓跳下腿骨折,落下終身殘疾。

“一秒戒毒”是胡新剛2009年在床上躺半年,看到年邁的母親每天起早貪黑毫無怨言地照顧著他,使他有了痛下決心的感悟。為了母親,他要讓偏離人生軌道多年的自己活回來,終於南飛的大雁要回頭了。

從那以後,胡新剛靠著電動車載人和烤紅薯勉強維持著生計,但他每天忙活的身影足以讓自己和母親感到滿足。胡新剛在駐站民警何愛生的幫助下,2015年獲得公益項目支持,得到一台禁毒流動宣傳車,從此,他一邊進行禁毒宣傳,一邊賣著涼皮小吃,生活得以改善,也使他走上一條更讓人讚歎之路。

兩年間,指導站累計接收管控吸毒人員121人,指導站想方設法解決他們回歸後的生存難題,通過整合社會資源,指導站為95人進行了就業創業幫扶,為26人聯繫辦理了低保和醫保,還為2人改善住房條件。

今年,繼雁峰街道之後,雁峰區黃茶嶺街道、湘江便民服務中心的2個社區指導站已掛牌,先鋒街道、白沙街道2個網站正在籌建。衡陽市強制隔離戒毒所所長屈國原介紹,目前該所力爭將“北回歸線”經驗複製到全市,探索可借鑒的城鎮社區戒毒(康復)指導站經驗。

3 花垣“陽光基地”:在勤勞付出中找回自我

2016年下半年,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強制隔離戒毒所的指導下,花垣縣成立了社區戒毒(康復)指導站,讓花垣縣吸毒人員有了依靠和管控。

黃某現年48歲,30歲第一次吸毒,從強戒所出來後,她嘗試過到一些企業、賓館、商場去打工,可老闆只要聽說她是吸毒人員,立即“拒之千里”。像她這樣沒有什麼勞動技能的大齡吸毒人員,找工作是一大難題。

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黃某很空虛也很自卑,再次走上吸毒之路。2016年底,第二次從強戒所出來的她,來到花垣縣社區戒毒指導站接受管控。當她聽說指導站裡有個就業基地,可以直接來工作,黃某立刻報名了。

在這裡,她和其他社區戒毒人員一起,每天從事紙品加工包裝。如今,每個月有兩千元左右的收入,她很滿足,她說:“這份工作異常珍貴,工作不僅能夠除掉身上的懶惰,還能讓生活更充實。”

針對自治州戒毒人員“因毒致貧”。就業創業難的現狀,花垣縣禁毒辦、工商、稅務等部門聯合,2016年建立花垣縣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安置幫教基地,引進包裝生產專案,現在已集中安置60余名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就業,社區戒毒人員稱這裡為“陽光基地”。

有資料顯示,4年來,全省32個社區指導站共指導和支持地方政府管控社區戒毒人員2700人,社區康復人員680人,後續照管戒毒回歸人員2032人,戒毒操守率保持在70%以上,社區戒毒(康復)指導站所在地的涉毒案件發案率平均下降20%,社會治安狀況明顯改善。

省戒毒管理局社區戒毒(康復)指導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社區戒毒(康復)指導站的試點在我省已啟動4年,4年的摸索和各地不斷創新,我們發現,通過這個平臺幫助戒毒人員鞏固戒毒成果,降低複吸率,是禁吸治本的有效舉措,值得推廣。今後,將逐步推行社區戒毒(康復)指導站建設規劃,力爭輻射到全省14個市州城區,希望不久將來,讓“最後一公里”在全省範圍內不斷得到推進。

省戒毒管理局局長曾啟尚表示,社區戒毒(康復)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長期艱難的過程。目前由於大多數鄉鎮街道缺乏社區戒毒(康復)工作執行機構,社區戒毒(康復)工作社會化程度較低,社會力量和民間組織參與度不高,使得社區戒毒(康復)工作全面鋪開的路程艱難。他呼籲,全社會都來關注這項民生工程,只有通過網格化管理,親情化幫教、大眾化宣教等綜合手段,才能把社區戒毒(康復)工作落到實處,讓吸毒人員回歸社會的“最後一公里”灑滿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