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每天壓力山大?可穿戴設備可以看得出來!

新的方向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需要考慮的事情越來越多,

壓力對人身體健康的影響早已經成為了受到關注的課題,而醫學專家們長期以來也都在致力於研究壓力、焦慮和健康的直接聯繫。

正因為如此,那些號稱關注人類健康圖景的科技公司們開始採用生物回饋技術,不僅僅要解決我們的生理健康、健身鍛煉問題,現在還想要挑戰心理健康監測這個難題,而“壓力”就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

在這個幸福感缺失的時代,

人們反倒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幸福感”這個問題。有趣的是,不少人為了改善自己的境況,會選擇改變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的辦法,比如去健身房鍛煉身體,或是在應用的幫助下調節身心。這樣的人對可穿戴設備有了要求,也就為後者的下一步進化提供了條件。

最終,科技將讓我們更加直觀地看到自己的心理發生了什麼,應該怎樣提升。可穿戴設備到未來,或許不再只是一個配備加速計能計步的小玩意兒,

而是擁有大量感測器,能夠追蹤、評估並回饋人們心理健康的,不可或缺的產品。那麼,可穿戴設備該如何做到這些?它最終又能帶來什麼?

呼吸的奧妙

儘管“用可穿戴設備來改善心理健康”這種事聽起來好像離我們還很遠,

但事實上現在已經有許多產品希望做到這一點了,比如強調心率追蹤的 WellBe,或是像 Muse 或 Feel 這樣,號稱能用“腦內感知”來獲取心情資料的新概念。如果你覺得那些都太玄乎,或許“呼吸”這個解決方案更好些。

一些大廠已經試圖通過呼吸這個切入點來改善人們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了,比如 Apple Watch 就有呼吸應用,通過每天提醒用戶深呼吸來緩解壓力,調整節奏。如果再往深一點去探究,

其實我們的呼吸包含著更多的資訊。

現在最新的實驗結果顯示,只要通過一系列感測器的識別和演算法的輔助,最終能夠從你平日裡呼吸的方式中,找到更多隱含著的資訊。比方說,有設備可以判斷你的呼吸是否受到了交感神經活動的影響,如果確實如此,那麼說明你的壓力級別較大,反之,則表示你是平穩放鬆的。

不過問題就在於,在世人看來“壓力”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東西,

包括研究者們也會因此慎重對待通過這樣的方法來得出的壓力測量結果。因此,通過檢測呼吸來得出壓力程度的這種方案,現在已經發放給各個實驗室、醫療機構、非營利性組織,用來收集資料,從而觀察它是否真的有效了。

然而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即使用呼吸來衡量壓力的手段是可靠的,那麼可穿戴設備應該怎樣把測量結果告訴用戶呢?人們的擔憂是,忙活了一天突然發現有“人”告訴自己壓力山大,豈不是讓心情變得更糟糕了?

個性化體驗

面對這個問題,專家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發生了這樣的狀況,其實和人的關係並不是那麼多,更多是技術上的原因。美國斯坦福大學鎮靜技術實驗室的主任尼曼·莫拉維吉(Neema Moraveji)說:“事實上,人們對壓力回饋的反應各自不同,不在於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更多的是業界在如何傳遞回饋資訊這方面的不成熟。”

這位研究者認為,其中一種解決方案是提供可操作性強的回饋,讓用戶感覺到在生活習慣改善的過程中,自己是可以主動去做出改變和促進的,而不僅僅只能被動地查看資訊回饋,自己無能為力,或是只能機械地執行設備給出的建議。然而事實是這方面的技術確實仍在早期階段,很多東西只是構想。

不過,莫拉維吉提供了更廣的思路,那就是在呼吸之外,可穿戴設備在衡量壓力等級方面還能有更加多樣,更加個性化的解決方案。最簡單的就是心率變化了,你甚至還能通過敲擊鍵盤的方式,在寫電子郵件時的用詞,說話時語音的“品質”來得到更細膩,更面向某個具體用戶的結果。

“再重申一遍,答案就是個性化:根據研究結果、使用者回饋和用戶訪問,我們相信要讓壓力追蹤的未來變得更加理想,就要以被動的、綜合性強的監測為基礎,提供可靠的結果,用符合上下文的個性化目標,鼓勵使用者去改變自己。”莫拉維吉總結說。

簡單來說,壓力追蹤的手段不能僅限於呼吸一種,要從多個方面來衡量使用者的壓力等級,然後根據每個人不同的表現,給出定制化的改進方案,從而讓人們更樂意去進步。

一些遺留問題

可穿戴設備正在朝著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兼顧的這個方向進發,但在這個過程中仍有有不少棘手的問題要克服,比如說情緒狀態該怎麼劃分,這就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什麼叫放鬆?什麼叫有壓力?這就很難給出一個普適的結論,甚至於還得考慮每個人的承受能力不一樣。

所以說來說去,還得回到個性化體驗上。

說到每個人的差異,且不提心理承受能力這些複雜微妙的概念,只說簡單的,比如呼吸。呼吸的方式各不相同,這又和每個人的習慣,身體狀態,身體品質指數(BMI)都有關係。這一切,就要求了相關的演算法要足夠敏感,能夠針對不同的狀況得出盡可能正確的結果。

假如可穿戴設備能夠在這方面變得更加成熟,那麼它就將變得更加不可或缺。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或許我們自己確實需要更多的科技手段來保證自己的健康了。

忙活了一天突然發現有“人”告訴自己壓力山大,豈不是讓心情變得更糟糕了?

個性化體驗

面對這個問題,專家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發生了這樣的狀況,其實和人的關係並不是那麼多,更多是技術上的原因。美國斯坦福大學鎮靜技術實驗室的主任尼曼·莫拉維吉(Neema Moraveji)說:“事實上,人們對壓力回饋的反應各自不同,不在於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更多的是業界在如何傳遞回饋資訊這方面的不成熟。”

這位研究者認為,其中一種解決方案是提供可操作性強的回饋,讓用戶感覺到在生活習慣改善的過程中,自己是可以主動去做出改變和促進的,而不僅僅只能被動地查看資訊回饋,自己無能為力,或是只能機械地執行設備給出的建議。然而事實是這方面的技術確實仍在早期階段,很多東西只是構想。

不過,莫拉維吉提供了更廣的思路,那就是在呼吸之外,可穿戴設備在衡量壓力等級方面還能有更加多樣,更加個性化的解決方案。最簡單的就是心率變化了,你甚至還能通過敲擊鍵盤的方式,在寫電子郵件時的用詞,說話時語音的“品質”來得到更細膩,更面向某個具體用戶的結果。

“再重申一遍,答案就是個性化:根據研究結果、使用者回饋和用戶訪問,我們相信要讓壓力追蹤的未來變得更加理想,就要以被動的、綜合性強的監測為基礎,提供可靠的結果,用符合上下文的個性化目標,鼓勵使用者去改變自己。”莫拉維吉總結說。

簡單來說,壓力追蹤的手段不能僅限於呼吸一種,要從多個方面來衡量使用者的壓力等級,然後根據每個人不同的表現,給出定制化的改進方案,從而讓人們更樂意去進步。

一些遺留問題

可穿戴設備正在朝著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兼顧的這個方向進發,但在這個過程中仍有有不少棘手的問題要克服,比如說情緒狀態該怎麼劃分,這就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什麼叫放鬆?什麼叫有壓力?這就很難給出一個普適的結論,甚至於還得考慮每個人的承受能力不一樣。

所以說來說去,還得回到個性化體驗上。

說到每個人的差異,且不提心理承受能力這些複雜微妙的概念,只說簡單的,比如呼吸。呼吸的方式各不相同,這又和每個人的習慣,身體狀態,身體品質指數(BMI)都有關係。這一切,就要求了相關的演算法要足夠敏感,能夠針對不同的狀況得出盡可能正確的結果。

假如可穿戴設備能夠在這方面變得更加成熟,那麼它就將變得更加不可或缺。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或許我們自己確實需要更多的科技手段來保證自己的健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