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深思!共用經濟給企業的啟示\共用單車嚴格意義上不是真正的共用

“共用經濟”到來,於是什麼東西都開始“共用了”!共用單車、共用充電寶、共用雨傘... ...等,

是不是不加個“共用”都顯得更不上潮流了?然而,業內人士對此卻不以為然。

一位業內人士稱,共用單車嚴格意義上不是真正的共用,只能算是時租自行車,其創新點在於把過去按小時租的自行車進一步細化到30分鐘,而且把押金和具體物品分離,跟使用權結合,創造性地解決了異地還車的問題。

該業內人士號表示,其本質並不是單車,而是借助單車這個載體來獲取用戶,

讓用戶有理由支付押金,比如在一個區域一次性投放10萬輛單車,可能會獲取30萬的用戶,按平均每個人200元的押金計算,就有6000萬的押金進賬,就算按年化5%的收益,這筆押金每年可以產生300萬的收益;相比而言,自行車的收益按每天被使用1次,一年單輛車可有300元進賬,算上折舊,再延一年回收期,已比市面上大多數的資產回報率可觀了,可以引入資產管理公司承接,
如果再能壓自行車供應商一些賬期,整個商業邏輯是轉得動的。

那再來看看時租充電寶,一個個條件比對:夠便宜的成本,ok;押金,ok;用一次有個塊八毛的收益,ok;看似都可以啊,還有什麼不對呢?看似萬事俱備,但問題出在使用頻次上,先不論充電寶投放到有多方便才能讓用戶轉變習慣,單說競品,既包括用戶自己帶的充電寶、朋友借給你的充電寶、公共場所和汽車裡的插頭,

每一樣都可以讓使用者的使用頻率大打折扣。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共用經濟”?業內人士給出了以下他的看法:

比如一個村裡就老王家裡買了台電鑽,誰家裝修幹活都管老王借,這叫共用,如果老王開始收費了,那就變共用經濟了。這是對閒置資產的再利用,提升了效率也就減少了浪費。如果你在村裡投放一百台電鑽,按小時收費,這叫時租,如果運營不好,電鑽堆成山也沒人用,

那就是資源浪費,是與共用經濟的初衷背道而馳的。所以評估是真共用還是跟風,就看資源利用效率提高了還是降低了。中國的創業圈也挺“共用經濟”,一個好模式一堆企業“共用”,一個好項目一堆投資機構“共用”,可以按照這個標準檢驗下。

業內人士還認為,共用經濟企業家應值得深思。

企業銷售一些非經常使用的產品給客戶,還可以考慮説明客戶把所購買的產品和服務發揮更大的價值,

降低客戶的購置成本,實現額外的收益。比如在美國很普遍的房車,近些年在中國的一些大中城市,也漸漸看得到了,但家庭購買房車的意願並不強烈,因為使用率不高,還要考慮保養和停放的成本。如果在銷售之初就把房車的託管運營作為增值服務提供給客戶,免除客戶購買的後顧之憂,對於銷售無疑是有幫助的。類似的情形還有健身卡、自行車、充電寶……

根據一名相關人士透露,共用經濟的本質其實是一句話,弱化“擁有權”,強調“使用權”。無論是資源還是技能,對於擁有者而言因為私有化而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如今得到更廣闊的價值。

轉載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請聯繫我方刪除。

根據一名相關人士透露,共用經濟的本質其實是一句話,弱化“擁有權”,強調“使用權”。無論是資源還是技能,對於擁有者而言因為私有化而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如今得到更廣闊的價值。

轉載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請聯繫我方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