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杭州人吃了30年!從地下車庫到購物中心!這只“燒麥”華麗變身的背後

人物名片

周仙花

靠燒麥和小餛飩起家

江湖人稱“景芳周大姐”

眼前的周大姐,幹練的短卷髮、一身枚紅色T恤衫。

“大姐很年輕啊。”

“我都61歲啦,哪裡還年輕了。”

周大姐笑著,合不攏嘴。

我們來到店裡之前,她正在和老公女兒一起,為忙碌的午市做著準備。說起來,這裡(景芳周大姐國大店),已經是她第五家分店了。

1

早在1985年,周大姐開始做早點攤子,攤子最初擺在武林門友誼皮件廠附近。一輛舊三輪車,賣的是一角二分錢的小餛飩,起早貪黑、風吹日曬。

“女兒沒人照顧時,只能帶在身邊。”周大姐神情地看了一眼身邊的女兒,說起這段經歷還頗有愧疚。

直到在慶春路144號中醫學院附近找到了沿街鋪位,周大姐一家才開出一家有瓦遮頭的無名小吃店,靠著餛飩、燒麥和麵條積攢了人氣。

三十年當中,周大姐的小吃鋪幾經變遷。1994年,周大姐將店搬到了景芳一帶,從景芳三區的流動衛生早餐到充滿了傳奇色彩的地下車庫店。2012年,登上了“野食奧運會”並摘得冠軍的周大姐燒賣名聲大噪,趕來排隊的吃客越來越多。

“後來一想,店裡沒個名字也不行。

”周大姐一家在景芳六區對面開出了正兒八經的“景芳周大姐燒麥”。

12

不想枉費了周大姐的手藝,加上女兒的全力支持,這兩年,開出分店、開進商場,景芳周大姐的發展計畫也終於提上議程。錢江晚報記者瞭解到,有品牌、有品控,開進商場尋求品牌效應,也似乎時機成熟了。

褪去了地下車庫市井小店的傳奇光芒,2017年5月底,景芳周大姐燒麥終於開進shopping mall,周大姐的新店讓人耳目一新。原木色桌椅與高腳凳搭配,黑白灰色塊的運用緊隨潮流走起了極簡風,怎麼看都像是一家適合當下年輕人拍照的網紅店。

周大姐的女兒介紹,當初的設想就是挑選連接地鐵商業體的地下美食集合區鋪位,面積控制在不到70個平方米,30個餐椅適合快吃快撤,

風格也是當下最走紅的“小而美”。

“今年我們還將開出第6家分店,”周大姐女兒介紹,新店將在年內開進九堡地塊,再度入駐shopping mall。

3

周大姐說,她似乎一輩子都在做小吃。三十多年,每一隻燒麥背後都有數不清的溫情故事。

講真話,燒麥好吃這件事有什麼秘訣呢?在周大姐口中,除了日復一日做著同一件事,還有就是必須真材實料。

30多年來,周大姐習慣了淩晨三四點起床。冬天冷水刺骨,周大姐靠著雙手充當絞肉機,熬了多年,手指關節都嚴重變了形。最近,杭州才剛進入梅雨季,周大姐的左右臂卻捂上了膏藥。女兒解釋,前段時間不小心摔了一跤,上臂抬不動。心裡惦記著燒麥品控的周大姐,急得不行,這才想到貼個膏藥偏方為了快點好起來。

“30年的味道,一點都沒變,我也是閑不下來。”周大姐告訴錢江晚報記者,別小看了明檔裡的動作嫺熟的白案師傅,一天之中最多要有5000多個燒麥要經過他們的雙手。

燒麥的餡、皮凍的搭配見火候,要不幹也不油;肉必須是上好的五花冷鮮肉,買回來自己手工剁;筍肉餡,筍丁是靈魂,不同季節用的筍也不同,春筍、鞭筍、冬筍,只能取嫩頭。

直到現在,周大姐燒麥裡的豬肉餡還是請師傅淩晨兩點去挑選的、筍必須要切成每個1cm的小筍丁,燒麥每個重達26—27克,擺在蒸籠裡,一粒粒像是綻放的花朵。

創業會觀察

商圈輻射帶來的穩定人流、共用配套停車位等公共設施、利用商場環境在價格上做“增量”……餐飲創業會瞭解到,街頭小吃店開進大商場,景芳周大姐燒麥不是第一家,也絕不會是最後一家。有業內人士認為,餐飲業躋身購物中心,不光看中每日居高不下的人流量,更是相中了購物中心一線大牌入駐後的整體消費檔次,“其中的品牌溢價,這些往往是那些‘社區店’與‘沿街店’所不能提供的。”

除了日復一日做著同一件事,還有就是必須真材實料。

30多年來,周大姐習慣了淩晨三四點起床。冬天冷水刺骨,周大姐靠著雙手充當絞肉機,熬了多年,手指關節都嚴重變了形。最近,杭州才剛進入梅雨季,周大姐的左右臂卻捂上了膏藥。女兒解釋,前段時間不小心摔了一跤,上臂抬不動。心裡惦記著燒麥品控的周大姐,急得不行,這才想到貼個膏藥偏方為了快點好起來。

“30年的味道,一點都沒變,我也是閑不下來。”周大姐告訴錢江晚報記者,別小看了明檔裡的動作嫺熟的白案師傅,一天之中最多要有5000多個燒麥要經過他們的雙手。

燒麥的餡、皮凍的搭配見火候,要不幹也不油;肉必須是上好的五花冷鮮肉,買回來自己手工剁;筍肉餡,筍丁是靈魂,不同季節用的筍也不同,春筍、鞭筍、冬筍,只能取嫩頭。

直到現在,周大姐燒麥裡的豬肉餡還是請師傅淩晨兩點去挑選的、筍必須要切成每個1cm的小筍丁,燒麥每個重達26—27克,擺在蒸籠裡,一粒粒像是綻放的花朵。

創業會觀察

商圈輻射帶來的穩定人流、共用配套停車位等公共設施、利用商場環境在價格上做“增量”……餐飲創業會瞭解到,街頭小吃店開進大商場,景芳周大姐燒麥不是第一家,也絕不會是最後一家。有業內人士認為,餐飲業躋身購物中心,不光看中每日居高不下的人流量,更是相中了購物中心一線大牌入駐後的整體消費檔次,“其中的品牌溢價,這些往往是那些‘社區店’與‘沿街店’所不能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