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個全國獨一無二的拉祜族鄉,為什麼每年都要搭建新橋?

雲南有很多橋,然而,只有臨滄市南美拉祜族鄉的木橋,每年都要新搭。

並且這是他們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並被評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搭橋節”。

南美鄉河邊小組的拉祜族人,不論是在外打工,還是在外就職,在這個節日的時候,都會回到家鄉。

因為在拉祜人心中,沒有比橋更長的道路,沒有比搭橋更隆重的節日。

搭橋節是臨滄市南美鄉拉祜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在拉祜語中叫“lawd”,意為“添加”、“添上”,表達祈吉求福,添福添祿的意願。

南美鄉拉祜族每年要過兩個搭橋節,分別在農曆四月份和六月份的屬龍日。

在這個節日裡,所有留在村莊裡的拉祜族人都要參加,這是“公益”性質的活動。

年過六旬的老媽媽,還沒上學的孩子,都會加入到這個搭橋的隊伍中。

搭橋的目的是讓長在野外田地裡的糧食的魂魄,

通過搭建的新橋能順利地接回家裡,同時也為了祈求來年莊稼豐收。

搭橋很重要,如果不搭橋,即使穀物被收回家了,但沒有穀魂的糧食也不經吃。

在搭橋節的前三天,由摩巴或頭人宰雞祭獻占卜選樹,尤其以當地山林的高大質硬的紅毛樹最佳。

其次是水冬瓜樹,在屬兔這一天內將搭橋用的樹木砍削成形。

搭橋用的新木砍好後,必須在搭橋節這一天,即屬龍日將砍好的橋木抬到搭橋的地點,進行搭橋。

在搭好橋後,頭人還會念經,大意為:

今年是好年頭,今天是好日子,

男人準備了茶葉,女人準備了白棉和紙幡。今天人人到河邊,人人到橋頭,砍一根新木頭,一起來架橋。裝茶獻給大河神,保佑穀穗長得長,掛棉獻給厄莎神,保佑穀粒結的多。

壓完橋後,頭人拿著葫蘆在橋的左邊和右邊的河水裡,分別舀三下澆到橋上,

並誦經道:“今天我們架好橋,把它洗乾淨,穀魂啊,你可以放心的回來了。”頭人澆完後,男女老少也紛紛用葫蘆舀水洗橋。

在請穀魂回家後,頭人和老人開始用紅、白、黑線各兩根搓成彩線系在在場的每個人手腕上,當地拉祜族人稱“拴叫魂線”。

在搭橋節的這天晚上,拉祜族男女老少聚在打歌場,男子彈三弦,女子吹畢盧,歡快的慶祝和期待來年的豐收。

拉祜族男女老少聚在打歌場,男子彈三弦,女子吹畢盧,歡快的慶祝和期待來年的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