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河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3個來自平山!

小編最近瞭解歷史文物的時候發現

河北博物院有十大鎮館之寶

其中三個來自平山中山國

古人常常將故事埋進器具裡

我們便從這些器具裡挖掘歷史

快來跟隨小編一起瞭解

展覽在河北博物館的平山文物吧

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座

1977年平山縣三汲村戰國中山王墓出土。案面已朽,僅存案座,邊長47.5釐米。底部是兩雄兩雌跪臥的梅花鹿,四龍四鳳組成案身。四龍獨首雙尾,上吻托住斗拱,雙尾向兩側盤環反勾住頭上雙角。四鳳雙翅聚于中央連成半球形,鳳頭從龍尾糾結處引頸而出。集鑄造、鑲嵌、焊接等多種工藝於一體,複雜精巧,無以復加。

這件銅案結構繁複而嚴謹,製作工藝精湛。全器各部位分鑄而成,再經過精妙的嵌鑄和鉚焊連接,使其外觀渾然一體,絲毫看不出縫隙。據學者統計,這件器物是由78個部件,以22次鑄接,48次焊接成形的。此外,全器的細部裝飾也極為精緻,採用了戰國時期非常流行的錯金銀工藝,

所謂“錯金銀”,就是按照事先設計好的花紋刻出溝槽,再將金片(絲)、銀片(絲)嵌入溝槽內,最後將器物表面錯平磨光。中山國的能工巧匠們以錯金銀工藝將銅案裝飾得富麗優雅,體現出中山國工匠卓絕的工藝構思和高超的鑄造技藝。

錯金銀虎噬鹿屏風座

1977年平山縣三汲村戰國中山王墓出土,長51釐米。猛虎身軀渾圓、色彩斑斕,弓身右曲,三足著地,一爪騰起,

正將捕捉的小鹿送入張開的巨口之中。老虎的兇猛與小鹿的弱小形成鮮明對比。典型的戰國時代風格。動物腹下刻有銘文,說明製作時間及工匠姓名。

器身鑄成一隻勇猛威武的老虎,兩耳直豎,雙目圓睜,尾梢上卷,身體渾圓並向右側弓曲,左側的前後兩腿用力後蹬,

右側的前後兩腿前屈,右前腿以肘著地,用利爪抓住一隻小鹿的後腿,張開的血盆大口正緊緊地咬住小鹿的後身。小鹿在虎口中拼命掙扎,短尾用力上翹,卻始終無法脫身。虎身與鹿皮毛的斑紋,均採用錯金銀工藝製作,黃白相間,生動逼真。虎的頸部和臀部上各立有一個長方形銎,銎的兩側立面裝飾山羊頭面,羊口即為銎口。兩銎口沿直線相交,形成84度交角。

鐵足大銅鼎

1977年平山縣三汲村戰國中山王墓出土,高51.5釐米。是戰國中山王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銅身,鐵足。外壁刻有銘文77行469字,是目前所見銘文最長的一件戰國銅器。銘文記載了中山國相邦司馬賙率師伐燕、擴大疆土的功績,告誡後代吸取歷史教訓,警惕周邊諸國的進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銘文字體修長秀麗,文句典雅優美。

從鑄造技術方面講,這件大鼎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銅身鐵足,鑄造技法在古代銅鼎中十分罕見。除了獨特的鑄造工藝,鐵足銅鼎的價值更多體現在鼎身的長篇銘文上。鼎的外周佈滿銘文,共計77行、469字銘文,銘文數量僅次於著名的毛公鼎。大鼎銘文書法價值極高,歷史價值更是彌足珍貴。

從鑄造技術方面講,這件大鼎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銅身鐵足,鑄造技法在古代銅鼎中十分罕見。除了獨特的鑄造工藝,鐵足銅鼎的價值更多體現在鼎身的長篇銘文上。鼎的外周佈滿銘文,共計77行、469字銘文,銘文數量僅次於著名的毛公鼎。大鼎銘文書法價值極高,歷史價值更是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