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根植紅土丨紅色文化成“建設新福建”精神動力,長汀-讓歷史走進現實

紅色文化成“建設新福建”精神動力

文/《瞭望》新聞週刊 記者 劉亢 孟昭麗 陳弘毅

2016 年11月12日,遊客在福建省長汀縣鐘屋村遊覽。2016年以來,福建省長汀縣大力弘揚長征精神及宣傳推廣紅色旅遊文化,吸引四面八方的人們前來參觀遊覽,接受革命歷史教育。

福建是著名革命老區,紅色文化深邃厚重。近年來,隨著保護弘揚紅色文化工程的實施,一大批凝結紅色基因的遺跡“活”了起來,成為福建黨員幹部加強政治文化建設的“源頭活水”,

成為“再上新臺階建設新福建”的不竭動力。

讓歷史走進現實

鐘彬彬鍾情於收集紅色山歌。20多年來,他走遍了家鄉閩西長汀縣的各個角落,將散落在民間的紅色山歌一一整理存檔。“每年,我都會來到小學,為孩子們講述那些紅色山歌的故事,他們聽得如癡如醉。”

身為當地一名文化幹部,鐘彬彬的這份癡迷來自於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希望每個人都是歷史的傳承者,知道腳下這片紅土地的光榮歷史,

感恩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他說。

長汀有著“紅色小上海”之稱,革命戰爭年代,曾為蘇區紅軍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資保障。紅軍的第一套軍裝、第一家醫院均誕生於此。

2016年9月10日,遊客在甯化縣石壁鎮楊邊村客家文化休閒公園參觀。

飛簷翹角的客家宗祠上,還殘存著紅軍留下的標語;低頭耕種的客家人,心中保留著當年的故事……

包括長汀在內的閩西是當年紅軍重要的給養地。其中,寧化是財力、物力支援蘇區紅軍最多的縣,每年向蘇維埃中央政府提供“千擔紙、萬擔糧”,被譽為中央蘇區的“烏克蘭”。

這裡也是紅軍重要的兵源地。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紅軍及中央機關共86000多人,從福建長汀、寧化和江西的瑞金、於都等地出發,

開始了戰略轉移——長征。近3萬名福建兒女踏上了長征路,約占參加長征部隊總數的1/3。

這裡還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發源地。從上世紀20年代後期開始,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八閩大地上進行了偉大的革命實踐。毛澤東在上杭起草了《古田會議決議》,先後寫下了《才溪鄉調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輝著作。

2016年9月12日,福建青年記者和高校新聞院系學生組成的百人採訪團到福建上杭古田參觀“古田會議舊址”等。

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高翔說:“以古田會議舊址、才溪鄉調查會址、長汀革命舊址群等為代表的八閩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鉤沉梳理這一豐厚的紅色資源是我們不忘初心的責任擔當。福建正在全省實施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程,就是要讓紅色文化留下來、活起來、傳開來,讓更多人看得見、記得住、融得進。”

讓紅色基因“活”起來

今年3月,福建三明市出臺紅色文化遺址保護管理辦法,突出保護尚未列入文物保護範圍、損毀較為突出又有價值的紅色遺址遺存。這是福建首部專門針對紅色文化遺址保護進行立法的政府規章。

“三明全域均屬中央蘇區範圍,全市統計有353處蘇區革命遺址。”三明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紅興介紹說,約63%已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登錄點,尚有130處未列入文物保護的遺址,處於保護無法可依狀態,其中近50%的遺址處於急需搶救的困境。

“對列入一級保護的遺址要求由專門機構負責管理,對符合文保標準但尚未納入文保的遺址依法申報相應文保級別,依法納入保護範疇。”陳紅興說,這標誌著三明紅色文化遺址保護利用走上法制化的管理軌道。

“近年來通過做實做細普查工作,不斷將一大批瀕臨消失的紅色文化遺跡遺存納入到保護範圍中。”福建省文物局局長傅柒生介紹說,目前福建紅色文化相關文物中,擁有不可移動文物3000多處,可移動文物44萬件

在系統化保護紅色資源的基礎上,福建更著力讓紅色文化“活”起來。在福建革命歷史紀念館新開設的VR

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姍娜認為,充分開掘紅色經典的文化內涵,讓人們在紅色洗禮中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潛移默化的鼓舞和啟迪,有助於人們樹立崇高的追求目標、找到正確的價值實現途徑、具備良好的價值行為規範。

用身邊的歷史人物、事蹟錘煉黨性,是福建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重要方式。通過充分挖掘出生于福州的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監察委員會首任主席王荷波的事蹟,整合形成人、物、事、魂為一體的紅色廉政文化,已深深感染了當地幹部。

2016年8月16日,福州市台江區義洲街道組織黨員參觀王荷波生平事蹟展。

福州市馬尾區紀委幹部劉榮興說:“王荷波不懼白色恐怖,隻身到工廠開展群眾運動,唯一遺願是希望組織培養他的後人繼續走革命道路。先輩的故事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電視連續劇《絕命後衛師》用扣人心弦的故事結構和感人肺腑的畫面語言,再現了長征中閩西子弟兵誓為革命流盡最後一滴血的悲壯歷史。這段鮮為人知的史實經過藝術再現,在福建乃至全國引起強烈反響。

此劇總策劃袁錦貴認為,該劇播出後引發熱議的過程,其實就是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過程。

近年來,福建加大紅色文化精品的創作力度,不斷開掘紅色文化的時代內涵。目前正組織拍攝《蔡威》《閩東豐碑》等影視作品,撰寫《錘頭鐮刀旗下》《秋白蒼蒼》等書籍,力求以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多打造紅色文化文藝精品,讓紅色經典為八閩發展注入永不枯竭的精神動力。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在有著“閩東延安”美譽的福安柏柱洋看到,當地將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建設與農業生態、旅遊觀光有機結合起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覽者前來參觀瞻仰。2008年以來,景區每年接待前來參觀瞻仰的各界人士10萬多人次,其中未成年人占60%。

開設紅色文化課程,開展紅色文化主題活動,培育紅色文化旅遊基地,福建不斷擴大群眾參與面,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通過整合資源,連點成線,開發完善龍岩百里紅色旅遊文化長廊、紅色閩西旅遊線,不斷翻新拓展“寓教於樂”、“遊中獲益”的參觀項目,為觀眾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固根塑魂”久久為功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福建紅色文化資源得到充分保護,紅色文化內涵也在不斷豐富拓展,紅色基因在黨員幹部和青少年中得以有效傳承。紅色文化更成為增強當地幹部黨性意識和群眾文化自信的重要源頭。

位於龍岩市郊的閩西紅色山莊,是當地有著“民間紅色教科書”綽號的王瑞泉老人耗費20年時間修建而成,完整地展現了中央蘇區“紅色交通線”的歷史。遊客可以在這模擬的“交通線”上一邊“體驗”一邊重溫歷史。

3月1日,懷英亭落成揭牌暨《閩西籍開國元勳展》開展儀式在新羅區閩西紅色山莊舉行。與同為黨員的丈夫、公公帶著兩個孩子在參觀谷文昌事蹟展。

“要讓保護傳承紅色文化成為黨內的‘自覺力量’。”傅柒生說。他建議,弘揚紅色文化要結合廉政建設、“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等,設置議題讓參觀者有帶入感,充分體驗革命年代党的寶貴精神財富對今日的重要啟示,讓紅色基因根植於靈魂深處。

“要從制度層面保障,讓紅色文化助力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陳紅興說,福建已將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作納入精神文明創建考核評價體系,建立了相應的績效考評機制。

“人才也是重要的一環,要加強紅色文化傳承人才梯隊的培養。”楊衛東說,要從新角度、新視野去研究人民群眾對紅色文化需求的新變化、新期待,選拔一批懂黨史、有激情、有責任心的紅色文化傳承人。加強研究,為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程提供理論指導。

福建正在全省實施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程,就是要讓紅色文化留下來、活起來、傳開來,讓更多人看得見、記得住、融得進。”

讓紅色基因“活”起來

今年3月,福建三明市出臺紅色文化遺址保護管理辦法,突出保護尚未列入文物保護範圍、損毀較為突出又有價值的紅色遺址遺存。這是福建首部專門針對紅色文化遺址保護進行立法的政府規章。

“三明全域均屬中央蘇區範圍,全市統計有353處蘇區革命遺址。”三明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紅興介紹說,約63%已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登錄點,尚有130處未列入文物保護的遺址,處於保護無法可依狀態,其中近50%的遺址處於急需搶救的困境。

“對列入一級保護的遺址要求由專門機構負責管理,對符合文保標準但尚未納入文保的遺址依法申報相應文保級別,依法納入保護範疇。”陳紅興說,這標誌著三明紅色文化遺址保護利用走上法制化的管理軌道。

“近年來通過做實做細普查工作,不斷將一大批瀕臨消失的紅色文化遺跡遺存納入到保護範圍中。”福建省文物局局長傅柒生介紹說,目前福建紅色文化相關文物中,擁有不可移動文物3000多處,可移動文物44萬件

在系統化保護紅色資源的基礎上,福建更著力讓紅色文化“活”起來。在福建革命歷史紀念館新開設的VR

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姍娜認為,充分開掘紅色經典的文化內涵,讓人們在紅色洗禮中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潛移默化的鼓舞和啟迪,有助於人們樹立崇高的追求目標、找到正確的價值實現途徑、具備良好的價值行為規範。

用身邊的歷史人物、事蹟錘煉黨性,是福建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重要方式。通過充分挖掘出生于福州的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監察委員會首任主席王荷波的事蹟,整合形成人、物、事、魂為一體的紅色廉政文化,已深深感染了當地幹部。

2016年8月16日,福州市台江區義洲街道組織黨員參觀王荷波生平事蹟展。

福州市馬尾區紀委幹部劉榮興說:“王荷波不懼白色恐怖,隻身到工廠開展群眾運動,唯一遺願是希望組織培養他的後人繼續走革命道路。先輩的故事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電視連續劇《絕命後衛師》用扣人心弦的故事結構和感人肺腑的畫面語言,再現了長征中閩西子弟兵誓為革命流盡最後一滴血的悲壯歷史。這段鮮為人知的史實經過藝術再現,在福建乃至全國引起強烈反響。

此劇總策劃袁錦貴認為,該劇播出後引發熱議的過程,其實就是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過程。

近年來,福建加大紅色文化精品的創作力度,不斷開掘紅色文化的時代內涵。目前正組織拍攝《蔡威》《閩東豐碑》等影視作品,撰寫《錘頭鐮刀旗下》《秋白蒼蒼》等書籍,力求以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多打造紅色文化文藝精品,讓紅色經典為八閩發展注入永不枯竭的精神動力。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在有著“閩東延安”美譽的福安柏柱洋看到,當地將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建設與農業生態、旅遊觀光有機結合起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覽者前來參觀瞻仰。2008年以來,景區每年接待前來參觀瞻仰的各界人士10萬多人次,其中未成年人占60%。

開設紅色文化課程,開展紅色文化主題活動,培育紅色文化旅遊基地,福建不斷擴大群眾參與面,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通過整合資源,連點成線,開發完善龍岩百里紅色旅遊文化長廊、紅色閩西旅遊線,不斷翻新拓展“寓教於樂”、“遊中獲益”的參觀項目,為觀眾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固根塑魂”久久為功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福建紅色文化資源得到充分保護,紅色文化內涵也在不斷豐富拓展,紅色基因在黨員幹部和青少年中得以有效傳承。紅色文化更成為增強當地幹部黨性意識和群眾文化自信的重要源頭。

位於龍岩市郊的閩西紅色山莊,是當地有著“民間紅色教科書”綽號的王瑞泉老人耗費20年時間修建而成,完整地展現了中央蘇區“紅色交通線”的歷史。遊客可以在這模擬的“交通線”上一邊“體驗”一邊重溫歷史。

3月1日,懷英亭落成揭牌暨《閩西籍開國元勳展》開展儀式在新羅區閩西紅色山莊舉行。與同為黨員的丈夫、公公帶著兩個孩子在參觀谷文昌事蹟展。

“要讓保護傳承紅色文化成為黨內的‘自覺力量’。”傅柒生說。他建議,弘揚紅色文化要結合廉政建設、“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等,設置議題讓參觀者有帶入感,充分體驗革命年代党的寶貴精神財富對今日的重要啟示,讓紅色基因根植於靈魂深處。

“要從制度層面保障,讓紅色文化助力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陳紅興說,福建已將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作納入精神文明創建考核評價體系,建立了相應的績效考評機制。

“人才也是重要的一環,要加強紅色文化傳承人才梯隊的培養。”楊衛東說,要從新角度、新視野去研究人民群眾對紅色文化需求的新變化、新期待,選拔一批懂黨史、有激情、有責任心的紅色文化傳承人。加強研究,為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程提供理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