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澄海蓮陽永新村的掌故與傳說,你聽說過哪些?

▋搜寫整理 / 劉鑫松

上期,餘半仙傳奇讓我們覺得神奇又好玩,

傳奇終究是傳奇,既有真實部分,也有傳說部分,不必去追究真偽,本期,《南洋人》將把你帶進永新村更多的美妙傳說和掌故中來。

雷 喦 古 廟

▲雷喦古廟址碑

好,我們先講講“雷喦古廟”掌故吧。

古時,有個南洋人叫朱雷喦(讀音同“岩”),私塾先生(私人或代課教師),

半生清貧。有一年除夕,他想要離開私塾回家過年,卻身無分文(工資微薄),頓感無面目去見家中父母和妻子,這位先生心中萬分糾結,去哪裡“找”錢過年呢?在“貧窮起盜心”和“師道尊嚴”之間,他心中忽然冒發出了一念:“強借錢。”

去哪裡強借錢?原來他知道有一位郵差(古時叫批員,為人郵送銀兩的人)經常帶著郵送銀兩從這裡經過。於是,朱雷喦就先到當時十分簡陋的“伯爺宮”去禱告:“請保佑我這次行動成功,

如果我以後發達,一定來重建宮廟……。”禱告完後,就去找了一片白菜葉,抽出葉中間的葉骨切成“匕首”模樣,然後在路邊隱藏起來。時達黃昏,那郵差真的又從這裡經過,朱雷喦跳了出來,用“白菜匕首”頂在郵差的腰間,說:“快拿兩個龍銀給我。”這郵差嚇了一跳,想逃也逃不了,只得拿出兩個龍銀給他,朱雷喦拿到龍銀之後,竟把自己的名字和住址告訴了郵差,
說以後有錢還要還給他,然後就各自走了。

這郵差回到批館,覺得十分納悶,損失兩個龍銀當然心痛,但劫賊實施搶劫後,還告訴自家名字地址的,這真是希奇。於是立即將此事向批館館主報告。館主也覺得奇怪:“盜賊……不劫全部銀兩……報上自己名字和住址……聞所未聞!”這館主再三思索,

斷定這劫賊不是真劫賊,肯定是事出有因,他甚至應是一位有德而誠信的人。遂決定此事按下不告官,批館生意一切如常。

不久,館主的弟弟在“番畔”(外國)謀生,生意不斷擴大,托館主在家鄉找一個有誠信的人去當他幫手,真是“踏破鐵鞋無尋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館主自然想起了那位“劫賊先生”,於是按地址名字找到了朱雷喦,朱雷喦這時生活仍然十分貧寒,

看到眼前這情景和因緣,也就應允了,背著行囊出洋去了。

▲雷喦古廟伯爺宮

經過好多年的努力,朱雷喦真的在番畔打出了一番天地。於是他想起了當年的諾言,遂凱旋回鄉,出資翻建了當年曾經承諾的“伯爺宮”。後來人們就把“伯爺宮”稱為“雷喦古廟”。同時,他又出資修築防洪堤,從此這片田園就不再受水災了。朱雷喦有德誠信的故事一直被南洋各村村人傳誦。

光陰荏苒。到了民國初期,永新村溪坪(永安裡)有一村民叫余斯發(乳名兩桐),有次到小溪挑水,看有一尊女木神塑像順流到了他跟前,餘斯發就順手把其支開。下次再去挑水時,又看見那神像又流到他跟前,餘斯再次把次支開,後來連續幾次都一樣。再後一次,餘斯發撿起神像,大力把其扔到遠遠的,並口中禱告:“你走開吧。如果你要堅持要在在這裡讓人們祀拜你,那你就再回來吧。”說也奇怪,神像真的又流回來。於是,餘斯發就把這尊女神像請到永新村的溪坪(永安裡)堤邊搭一小棚祀奉。

▲雷喦古廟皇姑娘宮

有些村民得知後就跟著去祈拜,但又不知是何方神靈,就泛稱為“皇姑娘”。據說這“皇姑娘”很顯靈,村民拜祈都有求必應。其中有一村民叫余功發(人稱菜頭老),在出外謀生之前就去拜過這位“皇姑娘”,祈求保佑他在外謀生發跡。後來余功發真的在泰國謀生發跡了。西元1923年,由“菜頭老”發起,餘兩桐主辦,及其他一些信男信女的幫助,把“皇姑娘”從溪坪(永安裡)移到永興裡(人稱上寨),在雷喦古廟的右邊建廟。這樣,永新上寨的“雷喦古廟”旁邊,就又有一座“皇姑娘宮”,至今,這廟宮香火仍然十分旺盛。

夫 人 宮

講完雷喦古廟和皇姑娘宮的故事,我們再來講講永新“夫人宮”的傳說(本傳說內容由余佳林先生撰)

▲永新官路頭夫人宮

現位於澄海南洋永新村官路頭的“福德宮”,又稱“官路頭宮”或“夫人宮”。關於這兩種不同叫法由來,有著這樣的傳說。

古時候,宮前的那條路是鄉里一條通往外面的主要幹道,是鄉里與外面連結的主要紐帶,更成為官吏商賈出入鄉里的通道。由於當時宮前的路中間建有一個閘門,傳說是福德宮的“風水門”。福德宮建築低矮,所以閘門也不能建高,其高度只容人們行走通過。而官吏出門,不是坐轎就是騎馬,由於閘門高度不夠,所以坐轎的文官途經此處,只能落轎,轎夫才能把轎身斜抬通過;武官騎著高頭大馬,氣勢軒昂,至此仍必須下馬行走通過,並畢恭畢敬在宮前向福德老爺行上一禮。

因此,宮前的低閘門便具有了跟天波府門口的“文官至此落轎,武官至此下馬”同樣的聖令效力。所以,福德宮又稱“官路頭宮”。

福德宮為什麼又稱“夫人宮”?傳說是這麼一回事。

最古的福德宮,宮中只祀福德老爺一位。那一夜,鄉里的幾位族老做了同樣的一個夢——福德老爺托夢說,某年三月初十,有位福德夫人要來上任。第二天,這幾位族老便到福德宮燒香“拔(諧音)杯”,說來也怪,連連三次“聖(勝)杯”,確信夢境是真的。那麼,這幾位族老便請來了遠近有名的雕塑師傅前來雕刻福德夫人金身。這位師傅雕刻技術高超,雕藝精細,由他刻出的神像都是眉眼有神,惟妙惟肖。雕塑師傅日夜加工趕時間,就在快要收工的時候,他突然發覺神像的左眼刻得不好,缺乏神采,於是就不斷地加以修改,直到覺得神像眼神靈活。三月初,福德夫人金身終於雕刻完成。師傅滿心滿意地請幾位族老過來驗收,誰知族老們一看,眉頭緊皺,問雕刻師傅道:“你怎麼把夫人的左眼刻成珍珠眼?”雕刻師傅定神一看,果真如此。師傅疑惑不解:自己雕工技術是沒有懷疑的,怎麼會出現這樣大的雕誤?突然想起那天修改的事,覺得有點奇怪,就對族老們說:“那天我越修改越覺得夫人的雙眼煥發神采啊!”族老歎道:“唉,你真是‘愈請(諧音)愈老爺’啊!”那怎麼辦呢?再重刻一位呢,時間又來不及,幾位族老最後商定,就只有如此將就了。

▲福德夫人(網路圖)

三月初十某時,福德夫人升殿上任,鄉里的百姓都來禱拜祈福,熱鬧非凡。這時,宮前來了一對老年夫婦,向人們詢問是什麼節日,為什麼這樣熱鬧,人們便向他說明了原因。這對老夫婦一聽,顯得很驚訝,便急促擠向殿前看夫人像,不看還好,一看簡直差點驚叫起來。原來殿上的這位夫人塑像,刻得跟他們的女兒一模一樣,尤其是左眼的珍珠眼。鎮定之後,這對老年夫婦告訴了鄉親們這樣一件事。

二老家住外砂,膝下有一女兒,心靈手巧,繡花織布,精工細緻,又知書達理。但因其貌不揚,兼左眼是“珍珠眼”,所以成了三十多歲還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二老甚是擔憂,但老姑娘自己卻是一直微笑,很不在意,還勸她的父母不用擔心,說自己是“夫人命”。幾個月前的一天,老姑娘突然對雙親說,她某年三月初十要到南洋福德宮上任做夫人。二老聽了覺得莫名其妙,以為她是說笑的。誰知過了三天,女兒突然故去。這時,二老猛然想起三天前女兒說的話,半信半疑。三月初十一大早,二老便從外砂出發,途徑外砂渡、南洋渡,根據女兒生前所說的位址一路尋到福德宮。一看,原來如此。

話說自從福德夫人升殿上任之後,保民一方,風調雨順,鄉里民眾無不戴感神恩。尤其是鄉里的未婚姑娘到廟裡許願,便能嫁得俊夫雅婿;鄉里文人秀士到廟裡禱告,便會聰明通竅,學業有成。

由於福德夫人有求必應,而且時常顯靈救助有難民眾,神恩勝過福德老爺,所以,人們又稱福德宮為“夫人宮”,稱福德夫人為“外砂夫人”。把每年農曆三月初十定為“夫人生”,即福德夫人聖誕日。

▲福德夫人、福德老爺(網路圖)

潮汕宮廟甚多,同祀老爺夫人,但大都只有“老爺生”沒有“夫人生”,唯獨福德宮有“夫人生”(福德老爺聖誕:農曆六月廿六)。這也許是民眾對這位夫人加倍誠敬的原因吧。關於官路頭夫人的種種傳說代代流傳,在澄海民間傳為美談。

民間的這些傳說,寄託著百姓對風調雨順、豐衣足食的美好生活期盼,其實也是一種鄉村文化。

水 仙 爺

好,我們繼續來講一講水仙爺的故事。

▲永新水仙古廟

永新村的水仙爺,是集夏禹、水父水母和水澇神為一體的水神。每年九月初三是水仙爺生日,永新村人要隆重祭拜,期間要演十幾天的戲,日夜鑼鼓喧天,各家各戶做鹵鵝,每戶少則一、二隻,多則五、六隻。在水仙宮內外,擺成一個大鵝陣,祭拜水仙爺,熱鬧非常,有關這個節日,有這樣的傳說。

▲水仙古廟“夏禹大帝”石香爐

傳說有一年,饒平黃岡餘厝鄉因事,鄉里被困,萬分危急,派人前來永新鄉求援。永新鄉餘姓與其同宗聞訊,遂組織人馬星夜前往,在出發前先到鄉里的水仙古廟祭拜,然後誓師出發,隊伍行至天亮時方才到達。這時,卻見鄉人已在村口列隊恭迎,聲稱危難已解。進村後又大擺酒席慰勞慶功。眾人十分疑惑,席間鄉紳說:“昨天午夜間,宗親們在一位騎高頭大馬,身披金甲手執利劍的將軍指揮下,一舉擊退圍兵,救了我鄉,恩德難忘啊!”並一定要請這位將軍出來受全鄉拜謝。

▲水仙古廟主殿

永新鄉人越聽越糊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其實昨夜尚在趕路,哪有午夜退敵的怪事?這時永新鄉人中有人想起所講的將軍形象酷似水仙爺,遂快速派人回鄉察看,但見神座上的駿馬汗珠還未幹,水仙爺的劍刃還嘎嘎作響。兩鄉的人見此情形,確認是水仙爺顯聖,一齊跪地叩頭,並辦了很豐盛的祭品前來水仙宮拜謝。

這一天正是農曆九月初三,此後,每逢這個日子全村隆重祭拜水仙爺,並把這日定為水仙爺生日,沿襲至今。

其 他

永新村的傳說掌故還很多,無法一一記述,而一些史跡,如“石虎獅”、“亭腳”、“古馬鋪街”、“七鶴歸洞”等等,也值得人們流連懷舊。

▲石虎獅(點擊查看大圖)

▲我們打開手機地圖,按照石虎獅朝向放置,

發現正准面向蓮陽河對岸的龜山,

感歎古人無窮智慧。

最後講一條很有趣的真實故事。

在澄海一帶,流傳一句俗語:“楊令公撞李陵碑,看看撞來豈對脈。”這故事的出處也是源自永新村。

說的是有一年,永新村請來了一潮劇戲班在本村大埕演出《楊令公撞李陵碑》。劇中楊令公被困突圍無望,為不被俘,頭撞李陵墓碑身亡。扮演楊令公的那個老生演員,邊撞邊唱,表情真切,唱工一流,把戲演得十分悲切感人。恰逢這時裡美村(內底村)兩個鄉紳也來看戲,大為喝彩。戲未演完,兩人便來找班主,約請戲班明晚到裡美村演出。

▲楊令公撞李陵碑(網路圖)

隔天夜裡,戲班如約來到裡美村演出,按主人意願,最後仍以楊令公撞碑一折戲壓台。該鄉是個不上二百人口的小村,到了半夜,老人小孩先回家,只剩下二、三十人在看戲。班主和演員大覺掃興,特別是扮演楊令公的老生,更加洩氣。本來“撞碑”這段壓台戲,應撞三次碑唱三段曲,但他一看棚下人不多,只撞一次就倒下不起來,戲也落幕了。

鄉紳看來覺得不對味,隔天就來戲班交涉:“昨夜戲未演完先落棚,戲金不還。楊令公在餘厝大埕撞了三次碑唱了三段好曲,為什麼昨夜只撞一次碑,連唱一段曲都沒完戲就落幕?”班主見狀,答道:“餘厝大埕那場戲是撞唔對脈(即撞不到重要部位),所以要再撞兩次才落幕。昨夜一撞,恰恰撞對脈(撞中要害),故撞一次就死去。人死了,就不能再撞,不能再唱啊?”鄉紳一時無言以對,只好如數付還戲金。

後來,人們便以這個典故來比喻作事是否抓住要害,是否看准使狠,典故裡面又含有幾分挪揄之意,戲班班主有點欺詐,所以南洋一帶又有俗話叫“內底戲”。

姓 氏 探 源

說完傳奇掌故,又說回姓氏探源。

永新村除了餘姓為主的村民外,也世居著其他的姓氏村民,有鄭、吳、黃、張、林、許、肖、陳、何、謝、彭、劉、廖、洪、潘、李、杜、上官等,他們跟余姓村民一樣,也為永新村的文明作出了貢獻。

▲鄭氏家廟位於永新村鄭厝祠巷,始建于明朝末年,乾隆三年重修,西元2002年農曆九月十二日再次重修,郡望為“滎陽世家”。

▲黃厝祠位於永新村黃厝巷4號,始建于明朝萬曆廿八年(西元1600年),清光緒四年(西元1878年)重修,西元2007年第二次重修,郡望為“江夏世家”。

▲吳厝祠,位於永新村黃厝巷11號,吳姓子孫在吳貫因等族彥的宣導下於11935年建,郡望為“延陵世家”、“渤海世家”。

▲杜大宗,位於永新村灰埕巷1號,始建於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1927年曾在此成立蘇南區蘇維埃,是澄海“四一五”武裝起義的總指揮部舊址,革命失敗後,祠堂被焚毀。西元1934年重修,堂號為“崇德堂”,郡望為“京兆世家”。

▲陳氏宗祠位於永新村安仔埕1號,始建于明朝,堂號“敦本堂”。西元1918年重新選址在建陽自樂巷建祠,取名“勝祖宗祠”,堂號仍為“敦本堂”。西元2007年重修。

陳氏宗祠(陳厝祠堂仔)位於永新村陳厝祠堂巷11號,始建于明朝。堂祀益齋祖,堂號“承思堂”,清康熙年間重修,西元2006年在建陽重新選址建祠,陳氏郡望均為“潁川世家”。

其實,陳姓定居于永新村,應於元朝至正年間(西元1353年),陳氏省齋祖和益齋祖兩兄弟因戰亂從福建莆田縣遷居蓮陽安仔埕(今永新村)。傳至明朝中期,因故派下子孫四出他遷外地,其中部分遷居澄海南洋陳厝鄉(今蓮下建陽村)。

建陽村,正是南洋陳姓的主要聚居地,其淵源又是什麼呢?

好,跟我來,下一期,《南洋人》將帶你走進建陽村的陳氏淵源略探。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特別鳴謝 | 永新村委會、余漢彪老師

文 | 劉鑫松 圖 | 杜格林、《永新史譜》、網路

編輯 | 杜格林 責任編輯 | 陳秋兒

來源 | 南洋人

同時,他又出資修築防洪堤,從此這片田園就不再受水災了。朱雷喦有德誠信的故事一直被南洋各村村人傳誦。

光陰荏苒。到了民國初期,永新村溪坪(永安裡)有一村民叫余斯發(乳名兩桐),有次到小溪挑水,看有一尊女木神塑像順流到了他跟前,餘斯發就順手把其支開。下次再去挑水時,又看見那神像又流到他跟前,餘斯再次把次支開,後來連續幾次都一樣。再後一次,餘斯發撿起神像,大力把其扔到遠遠的,並口中禱告:“你走開吧。如果你要堅持要在在這裡讓人們祀拜你,那你就再回來吧。”說也奇怪,神像真的又流回來。於是,餘斯發就把這尊女神像請到永新村的溪坪(永安裡)堤邊搭一小棚祀奉。

▲雷喦古廟皇姑娘宮

有些村民得知後就跟著去祈拜,但又不知是何方神靈,就泛稱為“皇姑娘”。據說這“皇姑娘”很顯靈,村民拜祈都有求必應。其中有一村民叫余功發(人稱菜頭老),在出外謀生之前就去拜過這位“皇姑娘”,祈求保佑他在外謀生發跡。後來余功發真的在泰國謀生發跡了。西元1923年,由“菜頭老”發起,餘兩桐主辦,及其他一些信男信女的幫助,把“皇姑娘”從溪坪(永安裡)移到永興裡(人稱上寨),在雷喦古廟的右邊建廟。這樣,永新上寨的“雷喦古廟”旁邊,就又有一座“皇姑娘宮”,至今,這廟宮香火仍然十分旺盛。

夫 人 宮

講完雷喦古廟和皇姑娘宮的故事,我們再來講講永新“夫人宮”的傳說(本傳說內容由余佳林先生撰)

▲永新官路頭夫人宮

現位於澄海南洋永新村官路頭的“福德宮”,又稱“官路頭宮”或“夫人宮”。關於這兩種不同叫法由來,有著這樣的傳說。

古時候,宮前的那條路是鄉里一條通往外面的主要幹道,是鄉里與外面連結的主要紐帶,更成為官吏商賈出入鄉里的通道。由於當時宮前的路中間建有一個閘門,傳說是福德宮的“風水門”。福德宮建築低矮,所以閘門也不能建高,其高度只容人們行走通過。而官吏出門,不是坐轎就是騎馬,由於閘門高度不夠,所以坐轎的文官途經此處,只能落轎,轎夫才能把轎身斜抬通過;武官騎著高頭大馬,氣勢軒昂,至此仍必須下馬行走通過,並畢恭畢敬在宮前向福德老爺行上一禮。

因此,宮前的低閘門便具有了跟天波府門口的“文官至此落轎,武官至此下馬”同樣的聖令效力。所以,福德宮又稱“官路頭宮”。

福德宮為什麼又稱“夫人宮”?傳說是這麼一回事。

最古的福德宮,宮中只祀福德老爺一位。那一夜,鄉里的幾位族老做了同樣的一個夢——福德老爺托夢說,某年三月初十,有位福德夫人要來上任。第二天,這幾位族老便到福德宮燒香“拔(諧音)杯”,說來也怪,連連三次“聖(勝)杯”,確信夢境是真的。那麼,這幾位族老便請來了遠近有名的雕塑師傅前來雕刻福德夫人金身。這位師傅雕刻技術高超,雕藝精細,由他刻出的神像都是眉眼有神,惟妙惟肖。雕塑師傅日夜加工趕時間,就在快要收工的時候,他突然發覺神像的左眼刻得不好,缺乏神采,於是就不斷地加以修改,直到覺得神像眼神靈活。三月初,福德夫人金身終於雕刻完成。師傅滿心滿意地請幾位族老過來驗收,誰知族老們一看,眉頭緊皺,問雕刻師傅道:“你怎麼把夫人的左眼刻成珍珠眼?”雕刻師傅定神一看,果真如此。師傅疑惑不解:自己雕工技術是沒有懷疑的,怎麼會出現這樣大的雕誤?突然想起那天修改的事,覺得有點奇怪,就對族老們說:“那天我越修改越覺得夫人的雙眼煥發神采啊!”族老歎道:“唉,你真是‘愈請(諧音)愈老爺’啊!”那怎麼辦呢?再重刻一位呢,時間又來不及,幾位族老最後商定,就只有如此將就了。

▲福德夫人(網路圖)

三月初十某時,福德夫人升殿上任,鄉里的百姓都來禱拜祈福,熱鬧非凡。這時,宮前來了一對老年夫婦,向人們詢問是什麼節日,為什麼這樣熱鬧,人們便向他說明了原因。這對老夫婦一聽,顯得很驚訝,便急促擠向殿前看夫人像,不看還好,一看簡直差點驚叫起來。原來殿上的這位夫人塑像,刻得跟他們的女兒一模一樣,尤其是左眼的珍珠眼。鎮定之後,這對老年夫婦告訴了鄉親們這樣一件事。

二老家住外砂,膝下有一女兒,心靈手巧,繡花織布,精工細緻,又知書達理。但因其貌不揚,兼左眼是“珍珠眼”,所以成了三十多歲還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二老甚是擔憂,但老姑娘自己卻是一直微笑,很不在意,還勸她的父母不用擔心,說自己是“夫人命”。幾個月前的一天,老姑娘突然對雙親說,她某年三月初十要到南洋福德宮上任做夫人。二老聽了覺得莫名其妙,以為她是說笑的。誰知過了三天,女兒突然故去。這時,二老猛然想起三天前女兒說的話,半信半疑。三月初十一大早,二老便從外砂出發,途徑外砂渡、南洋渡,根據女兒生前所說的位址一路尋到福德宮。一看,原來如此。

話說自從福德夫人升殿上任之後,保民一方,風調雨順,鄉里民眾無不戴感神恩。尤其是鄉里的未婚姑娘到廟裡許願,便能嫁得俊夫雅婿;鄉里文人秀士到廟裡禱告,便會聰明通竅,學業有成。

由於福德夫人有求必應,而且時常顯靈救助有難民眾,神恩勝過福德老爺,所以,人們又稱福德宮為“夫人宮”,稱福德夫人為“外砂夫人”。把每年農曆三月初十定為“夫人生”,即福德夫人聖誕日。

▲福德夫人、福德老爺(網路圖)

潮汕宮廟甚多,同祀老爺夫人,但大都只有“老爺生”沒有“夫人生”,唯獨福德宮有“夫人生”(福德老爺聖誕:農曆六月廿六)。這也許是民眾對這位夫人加倍誠敬的原因吧。關於官路頭夫人的種種傳說代代流傳,在澄海民間傳為美談。

民間的這些傳說,寄託著百姓對風調雨順、豐衣足食的美好生活期盼,其實也是一種鄉村文化。

水 仙 爺

好,我們繼續來講一講水仙爺的故事。

▲永新水仙古廟

永新村的水仙爺,是集夏禹、水父水母和水澇神為一體的水神。每年九月初三是水仙爺生日,永新村人要隆重祭拜,期間要演十幾天的戲,日夜鑼鼓喧天,各家各戶做鹵鵝,每戶少則一、二隻,多則五、六隻。在水仙宮內外,擺成一個大鵝陣,祭拜水仙爺,熱鬧非常,有關這個節日,有這樣的傳說。

▲水仙古廟“夏禹大帝”石香爐

傳說有一年,饒平黃岡餘厝鄉因事,鄉里被困,萬分危急,派人前來永新鄉求援。永新鄉餘姓與其同宗聞訊,遂組織人馬星夜前往,在出發前先到鄉里的水仙古廟祭拜,然後誓師出發,隊伍行至天亮時方才到達。這時,卻見鄉人已在村口列隊恭迎,聲稱危難已解。進村後又大擺酒席慰勞慶功。眾人十分疑惑,席間鄉紳說:“昨天午夜間,宗親們在一位騎高頭大馬,身披金甲手執利劍的將軍指揮下,一舉擊退圍兵,救了我鄉,恩德難忘啊!”並一定要請這位將軍出來受全鄉拜謝。

▲水仙古廟主殿

永新鄉人越聽越糊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其實昨夜尚在趕路,哪有午夜退敵的怪事?這時永新鄉人中有人想起所講的將軍形象酷似水仙爺,遂快速派人回鄉察看,但見神座上的駿馬汗珠還未幹,水仙爺的劍刃還嘎嘎作響。兩鄉的人見此情形,確認是水仙爺顯聖,一齊跪地叩頭,並辦了很豐盛的祭品前來水仙宮拜謝。

這一天正是農曆九月初三,此後,每逢這個日子全村隆重祭拜水仙爺,並把這日定為水仙爺生日,沿襲至今。

其 他

永新村的傳說掌故還很多,無法一一記述,而一些史跡,如“石虎獅”、“亭腳”、“古馬鋪街”、“七鶴歸洞”等等,也值得人們流連懷舊。

▲石虎獅(點擊查看大圖)

▲我們打開手機地圖,按照石虎獅朝向放置,

發現正准面向蓮陽河對岸的龜山,

感歎古人無窮智慧。

最後講一條很有趣的真實故事。

在澄海一帶,流傳一句俗語:“楊令公撞李陵碑,看看撞來豈對脈。”這故事的出處也是源自永新村。

說的是有一年,永新村請來了一潮劇戲班在本村大埕演出《楊令公撞李陵碑》。劇中楊令公被困突圍無望,為不被俘,頭撞李陵墓碑身亡。扮演楊令公的那個老生演員,邊撞邊唱,表情真切,唱工一流,把戲演得十分悲切感人。恰逢這時裡美村(內底村)兩個鄉紳也來看戲,大為喝彩。戲未演完,兩人便來找班主,約請戲班明晚到裡美村演出。

▲楊令公撞李陵碑(網路圖)

隔天夜裡,戲班如約來到裡美村演出,按主人意願,最後仍以楊令公撞碑一折戲壓台。該鄉是個不上二百人口的小村,到了半夜,老人小孩先回家,只剩下二、三十人在看戲。班主和演員大覺掃興,特別是扮演楊令公的老生,更加洩氣。本來“撞碑”這段壓台戲,應撞三次碑唱三段曲,但他一看棚下人不多,只撞一次就倒下不起來,戲也落幕了。

鄉紳看來覺得不對味,隔天就來戲班交涉:“昨夜戲未演完先落棚,戲金不還。楊令公在餘厝大埕撞了三次碑唱了三段好曲,為什麼昨夜只撞一次碑,連唱一段曲都沒完戲就落幕?”班主見狀,答道:“餘厝大埕那場戲是撞唔對脈(即撞不到重要部位),所以要再撞兩次才落幕。昨夜一撞,恰恰撞對脈(撞中要害),故撞一次就死去。人死了,就不能再撞,不能再唱啊?”鄉紳一時無言以對,只好如數付還戲金。

後來,人們便以這個典故來比喻作事是否抓住要害,是否看准使狠,典故裡面又含有幾分挪揄之意,戲班班主有點欺詐,所以南洋一帶又有俗話叫“內底戲”。

姓 氏 探 源

說完傳奇掌故,又說回姓氏探源。

永新村除了餘姓為主的村民外,也世居著其他的姓氏村民,有鄭、吳、黃、張、林、許、肖、陳、何、謝、彭、劉、廖、洪、潘、李、杜、上官等,他們跟余姓村民一樣,也為永新村的文明作出了貢獻。

▲鄭氏家廟位於永新村鄭厝祠巷,始建于明朝末年,乾隆三年重修,西元2002年農曆九月十二日再次重修,郡望為“滎陽世家”。

▲黃厝祠位於永新村黃厝巷4號,始建于明朝萬曆廿八年(西元1600年),清光緒四年(西元1878年)重修,西元2007年第二次重修,郡望為“江夏世家”。

▲吳厝祠,位於永新村黃厝巷11號,吳姓子孫在吳貫因等族彥的宣導下於11935年建,郡望為“延陵世家”、“渤海世家”。

▲杜大宗,位於永新村灰埕巷1號,始建於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1927年曾在此成立蘇南區蘇維埃,是澄海“四一五”武裝起義的總指揮部舊址,革命失敗後,祠堂被焚毀。西元1934年重修,堂號為“崇德堂”,郡望為“京兆世家”。

▲陳氏宗祠位於永新村安仔埕1號,始建于明朝,堂號“敦本堂”。西元1918年重新選址在建陽自樂巷建祠,取名“勝祖宗祠”,堂號仍為“敦本堂”。西元2007年重修。

陳氏宗祠(陳厝祠堂仔)位於永新村陳厝祠堂巷11號,始建于明朝。堂祀益齋祖,堂號“承思堂”,清康熙年間重修,西元2006年在建陽重新選址建祠,陳氏郡望均為“潁川世家”。

其實,陳姓定居于永新村,應於元朝至正年間(西元1353年),陳氏省齋祖和益齋祖兩兄弟因戰亂從福建莆田縣遷居蓮陽安仔埕(今永新村)。傳至明朝中期,因故派下子孫四出他遷外地,其中部分遷居澄海南洋陳厝鄉(今蓮下建陽村)。

建陽村,正是南洋陳姓的主要聚居地,其淵源又是什麼呢?

好,跟我來,下一期,《南洋人》將帶你走進建陽村的陳氏淵源略探。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特別鳴謝 | 永新村委會、余漢彪老師

文 | 劉鑫松 圖 | 杜格林、《永新史譜》、網路

編輯 | 杜格林 責任編輯 | 陳秋兒

來源 | 南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