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國家地理:遼墓壁畫透露的秘密(4)契丹人的“老照片”

撰文/路衛兵

現今發掘的遼墓主要分佈在內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及東北地區,

不過許多遼墓都慘遭盜毀,就連遼朝三大陵地之一的慶陵也未能倖免。所幸盜墓賊不感興趣的壁畫卻倖存下來,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壁畫連在一起,恰如連環畫式的“老照片”,真實再現了千年前遼朝人的生活場景。

在遼朝“一國兩制”制度下,契丹文化和漢文化相對獨立又相互影響,它們之間的交融促進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比如說,在宣化,吃著鮮果、品著葡萄酒,

豪族張文藻的日子就過得很滋潤。此時燕雲十六州歸附遼朝已近百年,作為遼朝“一國兩制”的“試驗田”,該地的經濟和文化均獲得較大發展,成為遼朝的首善之區。張文藻父子兩代靠辛勤勞作,經營果樹田產,走在了致富的前列。

不過,張文藻侄兒張世卿的生活品質又遠遠超過他了:十二個頭戴黑色無腳襆頭、身穿圓領窄袖長袍的契丹樂手,正用篳篥、腰鼓、大鼓、琵琶、橫吹、笙、簫等樂器中吹奏出各種美妙的樂曲——這是張世卿墓壁畫中惟妙惟肖的“伎樂圖”,

說明墓主人已從單純的物質享受上升到了精神層面:“富”已不是他的追求目標,“貴”才是他的最終願望。因為張世卿做夢都想成為韓德讓那樣的大人物,哪怕是和契丹皇族掛上那麼一丁點關係。

機會終於來了。遼道宗大安四年(1088年),遼朝境內連年遭受蝗旱雪霜之災,糧食歉收,

餓殍遍野,宣化也未能倖免。朝廷自顧不暇,只好求助民間,頒佈了一項用官位換錢糧的《入粟補官法》。張世卿慷慨解囊,一次性拿出2500斛(約合150噸)穀物救災,被皇帝特授“右班殿直”的散官,從此成了吃皇糧的“國家公務員”。

與此法同時頒佈的還有一項政策:在上京和南京重災區,“許良人自鬻”,不管契丹人還是漢人,吃不上飯都可賣身為奴,張世卿自然也買了很多——壁畫中的契丹人顯然就是他買來的奴僕。

做著遼朝的官,使喚著契丹奴僕,用著契丹特色的器皿,在濃郁的契丹氛圍中,張世卿找到了貴族般的感覺,或許在骨子裡對遼朝有了強烈的認同感。

遼乾統三年(1103年)四月二十九日——遼天祚帝耶律延禧生日這天,張世卿感念皇帝恩澤,召來一大批僧尼,在自己的私家佛堂舉行了盛大的誦經儀式。當地善男信女聞風而至,在鮮花和伎樂營造的氛圍中享受著免費的美饌齋食,

這也讓張世卿在人前感到風光無限。

張世卿家族墓葬裡的壁畫記錄了他生前的這些風光之事。但如果與陳國公主和駙馬比較起來——該墓葬壁畫有大量的輕裘肥馬、前呼後擁的游獵場景以及金銀珠寶等貴重隨葬品,宣化“土豪”出身的張世卿自然沒有公主駙馬的這種貴族氣派。所幸後來張世卿的長孫張伸娶了耶律氏女子為妻,也算完成了祖父的一樁心願。

讓習俗迥異的民族在社會進程中自然融合,遼朝較好地把握了分寸,從而延續了200多年的國運,“一國兩制”的治國理念註定會在中國歷史上寫下光輝一頁。而它留給世人的諸多驚歎,也以壁畫的形式得以留存,成為值得後人挖掘、借鑒的珍貴遺產……(全文完)

本文原載於《中國國家地理》2015年第4期,原題《遼墓壁畫透露的秘密:一千年前中國就“一國兩制”了》

讓習俗迥異的民族在社會進程中自然融合,遼朝較好地把握了分寸,從而延續了200多年的國運,“一國兩制”的治國理念註定會在中國歷史上寫下光輝一頁。而它留給世人的諸多驚歎,也以壁畫的形式得以留存,成為值得後人挖掘、借鑒的珍貴遺產……(全文完)

本文原載於《中國國家地理》2015年第4期,原題《遼墓壁畫透露的秘密:一千年前中國就“一國兩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