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上影節側記|2017電影業風向:IP退潮內容重估,中國電影從狂熱轉向理智

中國電影人被狂風浪潮般的熱錢砸昏頭了嗎?幸好沒有。在每年上影節的“保留節目”裡,論壇的含金量往往是最高——這一次,兩岸三地的華語電影人濟濟一堂,從IP退潮聊到內容為王,

從扶持新人到互聯網影視,對當下市場亂象的批判性視角,證明了中國電影從狂熱走向理智的轉好趨向。

紀伯倫有一句名言,或許可以送給所有在光影夢想裡,那些負重前行的人:“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出發。”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雞湯,總是在造夢的電影藝術中頻頻閃現,卻似乎很難讓資金高度密集的電影業,從資本裹挾的巨潮裡解放出來。在經歷了超過10年的黃金增長後,

中國影市湧現了市場負增長、票房造價、IP氾濫、品質下滑等諸多負面苗頭,讓“成長裡的劇痛”來得如此猛烈。

1994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呱呱墜地,如今恰逢20年生日,在國際A類電影節裡尚屬小字輩;而2002年才進行院線制改革的內地影市,其市場化嘗試也不過15年而已。乘著中國經濟起飛的東風,內地影市一躍成為全球除北美外的最重要市場;也正是在狂飆突進中的急刹車,

呼喚電影業也需要內容生產的“供給側改革”。

中國電影人被狂風浪潮般的熱錢砸昏頭了嗎?幸好沒有。在每年上影節的“保留節目”裡,論壇的含金量往往是最高——這一次,兩岸三地的華語電影人濟濟一堂,從IP退潮聊到內容為王,從扶持新人到互聯網影視,

對當下市場亂象的批判性視角,證明了中國電影從狂熱走向理智的轉好趨向。

“唯IP論”時代一去不復返

IP產業鏈要發掘更要孵化

“IP是啟動整個電影生態系統的原力。”在上影節期間發佈了IP戰略及27部片單的萬達電影,只是中國各大片方中的少數派。2016年的上影節,發佈年度片單、搶佔IP資源是各大電影公司的重中之重,超過1000部的宏偉計畫和盤托出,顯示出中國電影業的龐大野心。

如今一年已過,絕大多數的電影仍然杳無蹤影。

在這一點上,帶著互聯網基因的阿裡影業,比萬達要坦誠得多。”阿裡文娛集團董事長兼CEO俞永福表示:“的確有一部分成了項目、一部分成了PPT,這就是事實。今年阿裡影業沒有搞阿裡影業之夜,就是因為我認為沒必要。業務是做出來的,沒必要是先說後做。”

事實上,曾經對IP的頂禮膜拜是某種“政治正確”,如今風頭掉轉,

為IP唱衰反倒成了中國電影的主流。在第三屆互聯網電影上海高峰會,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便表示,唯IP論早已過時:“IP只不過是電影素材的來源之一,沒必要認為IP萬歲。只要有好的故事能打動觀眾,不管是不是IP,都會早就一部好電影。我們沒必要關心它來自哪裡。”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

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則認為,IP是個陷阱,膜拜IP則是一種非常愚蠢的行為。很多人把從文學到電影的演變之路想的過於簡單,甚至認為,忠實原著是電影好壞的評判標準,實則不然,電影的目的,不是把活的演員,變成小說能動的插畫版,小說只是提供了素材。馮小剛甚至更為直接:“這個拿個IP,那個拿個IP,拿的全都是屁!”

▲導演馮小剛

IP退潮的大背景下,到底怎樣的IP才算優質?中文線上執行總裁戴和忠表示:第一,要有非常強的形象和設定;第二,要有故事核,能夠吸引人、打動人;第三,IP應該具有跨界的可能性;第四,IP現在、未來都應具備很強的流量、勢能,有很強的粉絲吸引力。

從這個角度看,優質IP自然供不應求,其孵化顯然比發掘更為重要。

從線下院線到線上視頻

“內容為王”價值被重估

硬幣的一面是IP退潮,而另一面則是內容價值被重估。從線下院線到線上視頻,從圖書IP的改編到青年導演的國際化之路,打磨好劇本,呈現好故事,並避免同質化的出現,再次回到電影人的視野——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對資本左右影視的一次及時矯正。“100部爛片也抵不上10部精品”的聲音,在上影節上振聾發聵。

華誼兄弟副總裁葉甯在第三屆互聯網電影上海高峰會上一再強調,無論是IP還是網大,依舊是內容為王:“電影是個內容產業,我們現在最缺的就是高品質的內容創作的邏輯能力。怎麼讓觀眾動心動情,讓觀眾選擇我們,這才是影視產業應該關注的。在互聯網背景下,用戶具有更大的主動權,所以我們更應做好內容。”

剛剛以《路過未來》入圍坎城的80後導演李睿珺,同樣給懷揣著國際夢的青年導演關於內容生產的忠告:“只要有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有足夠真誠的態度,就能夠說服一些職業影人參與進來。在內地電影市場被商業片壟斷的大環境裡,要走國際影展的青年電影人,最重要的是打磨好自己的劇本,拿出足夠打動人的內容,這樣才更有可能贏得投資者的青睞。”

▲導演李睿珺

而在互聯網影視付費模式方興未艾的背景下,網路影視已經進入精品化階段,無論是網路綜藝、網路劇還是網路大電影,都需要優質內容進行消費升級。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聯席董事及小組主管韓旭表示,“中產階級的消費升級在於對優質內容的需求,無論是網路劇還是網路大電影,內容生產者應該遵守行業常識,而非賣弄技巧”。

樂視影業董事長兼CEO張昭也表示,避免內容同質化,視頻網站應該定位好自己的目標市場和使用者,再做進一步的細分和垂直:“分眾化和垂直化成為了各視頻網站發展的趨勢,因為用戶的需求是有差異的,大眾化的內容對他們來說,已經逐漸失去了吸引力。”

▲樂視影業董事長兼CEO張昭

中國電影寒冬已至?

滌清亂象再重新出發

在阿裡影業集團董事長兼CEO俞永福看來,電影產業的特徵是“三高”:資金高度密集,人才高度密集,高風險。正由於2016年之前中國電影擁有了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大量熱錢湧入,帶來了票房欺詐、惡性競爭、瘋狂票補、搶奪IP等諸多亂象。“中國現在有14000家影視公司,一些人拿著上百萬年薪,有多少行業能支撐起這個成本?”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曾如此感慨。

▲阿裡影業董事局主席兼CEO俞永福

要知道,2016年內地票房為492億,拋開電商服務費的35億,只有457億——而體量並不大的蛋糕裡,製片、發行、宣傳、放映等全產業鏈都來參與瓜分。

普遍認為,2016年是中國電影的調整期,因為協力廠商票補撤場、缺乏品質影片的撐場、優秀影視人才稀缺、類型片市場過於單一等諸多原因,票房在2016年幾乎出現負增長。給中國影市唱衰之聲也不脛而走。不過,在上影節亮相的各位大佬和專家,都一致認為市場體量大、規模大、潛力大的中國電影,依舊是朝陽行業,其發展或將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的趨勢。

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持樂觀態度,甚至並不覺得2016年就是“小年”:“這樣的市場才是理性的市場,並且從總體上來看,中國電影的製作水準在提升,軟科幻類的國產電影發展速度很快。大家也不要關注點都集中在票房上,電影收益還應該有版權銷售、點播分成、衍生品等。事實上,中國電影會用四分之一時間走完美國百年電影史,眼下出現的亂象都屬正常,好內容和踏實心態會加速洗掉這些亂象。”

在2017《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的發佈會上,資深電影市場研究專家、北京電影學院客座教授劉嘉也表示了對中國電影產業的希望,“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從觀影頻率、票價差距和觀影群的構成來看,中國與北美相比仍然有巨大的潛力。因此,產業會在調整升級中放慢腳步,而新一輪的蓄勢待發將在未來到來。”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

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則認為,IP是個陷阱,膜拜IP則是一種非常愚蠢的行為。很多人把從文學到電影的演變之路想的過於簡單,甚至認為,忠實原著是電影好壞的評判標準,實則不然,電影的目的,不是把活的演員,變成小說能動的插畫版,小說只是提供了素材。馮小剛甚至更為直接:“這個拿個IP,那個拿個IP,拿的全都是屁!”

▲導演馮小剛

IP退潮的大背景下,到底怎樣的IP才算優質?中文線上執行總裁戴和忠表示:第一,要有非常強的形象和設定;第二,要有故事核,能夠吸引人、打動人;第三,IP應該具有跨界的可能性;第四,IP現在、未來都應具備很強的流量、勢能,有很強的粉絲吸引力。

從這個角度看,優質IP自然供不應求,其孵化顯然比發掘更為重要。

從線下院線到線上視頻

“內容為王”價值被重估

硬幣的一面是IP退潮,而另一面則是內容價值被重估。從線下院線到線上視頻,從圖書IP的改編到青年導演的國際化之路,打磨好劇本,呈現好故事,並避免同質化的出現,再次回到電影人的視野——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對資本左右影視的一次及時矯正。“100部爛片也抵不上10部精品”的聲音,在上影節上振聾發聵。

華誼兄弟副總裁葉甯在第三屆互聯網電影上海高峰會上一再強調,無論是IP還是網大,依舊是內容為王:“電影是個內容產業,我們現在最缺的就是高品質的內容創作的邏輯能力。怎麼讓觀眾動心動情,讓觀眾選擇我們,這才是影視產業應該關注的。在互聯網背景下,用戶具有更大的主動權,所以我們更應做好內容。”

剛剛以《路過未來》入圍坎城的80後導演李睿珺,同樣給懷揣著國際夢的青年導演關於內容生產的忠告:“只要有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有足夠真誠的態度,就能夠說服一些職業影人參與進來。在內地電影市場被商業片壟斷的大環境裡,要走國際影展的青年電影人,最重要的是打磨好自己的劇本,拿出足夠打動人的內容,這樣才更有可能贏得投資者的青睞。”

▲導演李睿珺

而在互聯網影視付費模式方興未艾的背景下,網路影視已經進入精品化階段,無論是網路綜藝、網路劇還是網路大電影,都需要優質內容進行消費升級。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聯席董事及小組主管韓旭表示,“中產階級的消費升級在於對優質內容的需求,無論是網路劇還是網路大電影,內容生產者應該遵守行業常識,而非賣弄技巧”。

樂視影業董事長兼CEO張昭也表示,避免內容同質化,視頻網站應該定位好自己的目標市場和使用者,再做進一步的細分和垂直:“分眾化和垂直化成為了各視頻網站發展的趨勢,因為用戶的需求是有差異的,大眾化的內容對他們來說,已經逐漸失去了吸引力。”

▲樂視影業董事長兼CEO張昭

中國電影寒冬已至?

滌清亂象再重新出發

在阿裡影業集團董事長兼CEO俞永福看來,電影產業的特徵是“三高”:資金高度密集,人才高度密集,高風險。正由於2016年之前中國電影擁有了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大量熱錢湧入,帶來了票房欺詐、惡性競爭、瘋狂票補、搶奪IP等諸多亂象。“中國現在有14000家影視公司,一些人拿著上百萬年薪,有多少行業能支撐起這個成本?”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曾如此感慨。

▲阿裡影業董事局主席兼CEO俞永福

要知道,2016年內地票房為492億,拋開電商服務費的35億,只有457億——而體量並不大的蛋糕裡,製片、發行、宣傳、放映等全產業鏈都來參與瓜分。

普遍認為,2016年是中國電影的調整期,因為協力廠商票補撤場、缺乏品質影片的撐場、優秀影視人才稀缺、類型片市場過於單一等諸多原因,票房在2016年幾乎出現負增長。給中國影市唱衰之聲也不脛而走。不過,在上影節亮相的各位大佬和專家,都一致認為市場體量大、規模大、潛力大的中國電影,依舊是朝陽行業,其發展或將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的趨勢。

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持樂觀態度,甚至並不覺得2016年就是“小年”:“這樣的市場才是理性的市場,並且從總體上來看,中國電影的製作水準在提升,軟科幻類的國產電影發展速度很快。大家也不要關注點都集中在票房上,電影收益還應該有版權銷售、點播分成、衍生品等。事實上,中國電影會用四分之一時間走完美國百年電影史,眼下出現的亂象都屬正常,好內容和踏實心態會加速洗掉這些亂象。”

在2017《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的發佈會上,資深電影市場研究專家、北京電影學院客座教授劉嘉也表示了對中國電影產業的希望,“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從觀影頻率、票價差距和觀影群的構成來看,中國與北美相比仍然有巨大的潛力。因此,產業會在調整升級中放慢腳步,而新一輪的蓄勢待發將在未來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