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千年古港:上海青龍鎮遺址考古展”亮相上博

人民網上海3月10日電 彙集百餘件青龍鎮遺址出土的文物精品,從今天起至5月30日,期待已久的“千年古港:上海青龍鎮遺址考古展”正式亮相上海博物館四樓第三展廳。

青龍鎮位於今上海市青浦區白鶴鎮,

相傳建于唐天寶五年(746年)。唐宋時期的青龍鎮,北臨吳淞江,東瀕大海,地處江海要衝,逐漸發展成為上海地區最早的貿易港口。南宋時期,青龍鎮還專設市舶務管理對外貿易,貿易發展促進了青龍鎮的繁榮。南宋末年,由於吳淞江日益淤塞,往來海船已不能溯吳淞江駛入青龍鎮港口,其港口功能逐漸被後起的上海鎮所代替,曾經繁華的青龍鎮風光不再。

2010年至2016年,為深入瞭解青龍鎮的市鎮佈局和文化內涵,上海博物館考古部對遺址進行了長期的考古調查與發掘,逐步揭開了這座湮沒於地下數百年的港口重鎮的神秘面紗。2016年12月8日,上海博物館向外界公佈了青龍鎮遺址考古的重要發現。此次展覽,便以此為基礎,將青龍鎮遺址考古的成果與公眾分享。

展覽分三部分進行展陳。第一部分:東南巨鎮,主要通過出土文物展示當時的生活概況。

南宋時期,青龍鎮因海上貿易的興盛,市鎮規模越發可觀,鎮上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橋、三十六坊”,時人譽為“小杭州”。近年的考古發掘發現了唐宋時期的佛塔、鑄造作坊、水井、灰坑、墓葬、爐灶等多種遺跡,為復原青龍鎮的市鎮佈局奠定了基礎。除了大量來自不同地區窯口的瓷器外,歷年發掘還出土了一批體現當時百姓生活的遺物,反映了當時青龍鎮人口繁盛、貿易發達的情形。

第二部分:盛世佛光,通過出土建築構件及地宮出土的精美文物等來展示青龍鎮佛教文化的發達。隨著青龍鎮貿易的發展,人口增加,佛教文化也進一步發展繁榮。文獻記載青龍鎮曾有“七塔”、“十三寺”,其中以隆福寺、隆平寺、勝果寺最為著名。隆福寺為南寺,寺塔迄今依然屹立,俗稱青龍塔。2015年,考古發現了北寺隆平寺塔。隆平寺塔建於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年),

現存塔基平面呈八邊形,地基內建有地宮,地宮內出土了一萬餘枚各個時代的錢幣及阿育王塔、木貼金臥佛像、舍利等各種佛教法器,這些文物造型優美,工藝精良,體現了北宋時期民間佛教信仰的傳播與發展。隆平寺塔的發現為復原青龍鎮市鎮佈局提供了關鍵座標,文獻記載隆平寺塔還兼具航標塔的功能,因此它也是青龍鎮作為海上貿易港口的重要實證。

第三部分:絲路遺珍,通過青龍鎮出土的各地窯口的瓷器,展現青龍鎮的貿易概況。青龍鎮因佔據了“控江而淮浙輻輳,連海而閩楚交通”的地理優勢,逐漸發展為重要的貿易港口。近年來,青龍鎮遺址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瓷器,唐代以越窯、德清窯、長沙窯為主,至宋代則漸以福建、浙江、江西的瓷器產品為大宗。福建瓷器主要為閩江流域的產品,其中以義窯、東張窯、磁灶窯、同安窯、建窯、浦口窯、遇林亭窯、懷安窯等窯口為主。浙江瓷器有龍泉窯、溫州窯等,江西瓷器有景德鎮窯、吉州窯等。這些出土瓷器可與文獻相印證,也與韓國馬島沉船、日本福岡博多遺址出土的瓷器組合非常相似,反映了青龍鎮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港口的重要地位。

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海上絲綢之路”考古的歷史與文化價值愈顯突出。青龍鎮遺址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相吻合,證明了它作為唐宋時期海上貿易港口的重要地位,為海上絲綢之路考古提供了新的材料。其以港興市的特點,也為如今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上海城市發展,尋找到了歷史脈絡和文化根基。

鉛貼金阿育王塔
長沙窯青釉褐綠彩蓮瓣紋碗,唐代

(責編:嚴遠、韓慶)

浙江瓷器有龍泉窯、溫州窯等,江西瓷器有景德鎮窯、吉州窯等。這些出土瓷器可與文獻相印證,也與韓國馬島沉船、日本福岡博多遺址出土的瓷器組合非常相似,反映了青龍鎮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港口的重要地位。

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海上絲綢之路”考古的歷史與文化價值愈顯突出。青龍鎮遺址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相吻合,證明了它作為唐宋時期海上貿易港口的重要地位,為海上絲綢之路考古提供了新的材料。其以港興市的特點,也為如今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上海城市發展,尋找到了歷史脈絡和文化根基。

鉛貼金阿育王塔
長沙窯青釉褐綠彩蓮瓣紋碗,唐代

(責編:嚴遠、韓慶)